做功課的快樂原則
很多父母不喜歡陪孩子做功課,視之為苦差事;有些父母則是興致勃勃地陪孩子做功課,卻因為過度糾正,或是孩子怎麼都教不會,於是忍不住動氣發火,甚至責罵孩子,弄得最後不歡而散。
古時候有所謂的「易子而教」,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往往會有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恨鐵不成鋼」的期待心理,因此父母常不能保持理性而心平氣和的態度。
如果每一次陪孩子做功課,都是氣急敗壞地結束,長期下來,不僅破壞親子關係,孩子也會失去信心,對做功課和學習的動機,自然會愈來愈少。
一定要快樂的結束
陪孩子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快樂原則。假使過程中不小心發脾氣,也一定要快樂的結束。千萬不要在盛怒之下離開,好像你放棄了孩子一樣,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是沒有能力學習,無可救藥的。
舉個例子,教孩子做數學,孩子同樣的問題一錯再錯,你忍不住罵了孩子一頓,孩子開始大哭。在這種情形時,應該自己先冷靜下來,找幾題孩子以前會做的題目讓他練習一下,全部都做對了,就誇他做得很好,高高興興的結束這一段做功課的時間。你可以隔天再教孩子一次,如果孩子還是教不會,此時就要檢討你教授的方法是不是需要修正,但每次仍然要堅持快樂原則。
我們常說,在孩子成長過程,父母要積極參與。但積極參與,並不只是每天跟在孩子後面,問他功課做完了沒?而是分享孩子學習的東西,和他們討論,讓他們體會學習的內容是有趣,有意義的。
有些父母雖然很注重孩子的功課,但對孩子學習的內容卻沒有興趣,或是因為其他因素,動不動就對孩子說:「我聽不懂,不要和我講這個!」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和你分享他的學習。
很多媽媽陪孩子做功課,看孩子寫字不工整,就會一邊唸,一邊幫他擦掉。這情況最好避免。因為在擦的過程中,你可能也擦掉了孩子的信心。在二、三年級之前,孩子小肌肉的發育還不健全,握筆不穩,字也寫得歪七扭八。因為發展上的限制,如果過分要求,不僅沒有幫助,只徒增孩子的挫折感,讓孩子覺得「我就是沒辦法把字寫整齊」。一般來說,最好等到七、八歲之後,再要求工整,孩子比較有能力做到。
把字寫反,雖然不常見於七歲以下的孩子,但還是可能會發生。事實上,孩子長大了,這個現象自然會消失的。我們很少看到成年人把數字寫反的,所以不用擔心,不要把這個現象看得那麼嚴重,把你自己的焦慮加諸在孩子的身上,打擊孩子自信心。
讓孩子自己找出正確答案
女兒五歲時,喜歡在她的圖畫後面標上日期,有時候她會問我:「媽媽,今天是幾號?」我從不作正面回答,而是說:「昨天是八號,你想今天是幾號?」或「明天是十號,你想今天是幾號?」若要更有挑戰性,我就會說:「大前天是六號,你想今天是幾號?」女兒在這種刺激下,不但自己會去推算日期,也澄清了前天、大前天、後天、大後天等的觀念。
不要急著給孩子正確的答案,留給孩子一些思考空間,同時訓練孩子自己找答案。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若想讓他有很強烈的學習動機,那就要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提供機會讓他自己去改正錯誤。一般而言,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直覺反應就是去糾正;在孩子有問題時,馬上提供答案。不管是更正或解答,答案是由孩子自己找出來的,還是由父母或老師直接給的,對孩子的學習態度會有不一樣的影響。
女兒二年級的時候學減法,當我看到十減八等於三的時候,我會問她十減七等於多少?如果她回答說三,我就會問她:十減八等於三,十減七也是三,到底哪一個才是對的呢?女兒就會把十減八再做一遍,一看答案是二,就會很不好意思的說:「媽,十減八等於二,我做錯了,我下次會小心。」
十題錯了五題,也要告訴他很不錯,可以對五題。讓孩子自己去改正自己犯錯的過程,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可以學習的人,進一步去認知犯錯是學習的必經過程,不必因為犯錯而喪失自信。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主動學習、思考的能力。我們如能多給予機會,孩子就可以繼續保有那一顆活潑的心。直接給予答案的結果,往往會讓孩子變成被動學習者,碰到問題,只有兩手一攤,求助於大人。
重複犯錯沒關係
在孩子犯錯時,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找出其他可行方法,以避免孩子犯相同的錯誤。但不要忘了,孩子終歸是孩子,受限於他們目前的智力和理解力,還是可能犯相同的錯誤,父母要能接受這種情形。
學習上一再出現相同的錯誤,通常有兩種可能:一是孩子目前的認知發展階段沒辦法突破。這種情形,父母暫時不要勉強孩子一試再試,這會讓孩子和你都有很大的挫折感。父母可以做的是陪孩子複習一些能勝任的問題,再慢慢找出哪兒出問題了。另一個可能是大人講解的方式,孩子沒辦法領會,許多對大人來說是連想都不用想的簡單道理,卻是孩子的大難題。
我有位朋友回憶她二年級做減法時,一直不懂由「十位數借位」的意思,考試錯了,回家就挨罵,媽媽教她時,一直說:「個位數這兒不夠,就向隔壁借1,就是借1啊!」這位朋友說:「我實在不懂,後來只好用背的。印象中,一直到六年級了,才弄懂借位的意思。但是現在一想到數學,媽媽那『借1!』的聲音依稀在耳邊,以致我對數學一直沒什麼好感,也沒有信心。」
每一個學習的困境,對孩子來說,都是他突破自己,前進到下一個智力或心理層次的重要時刻。所以,孩子一再犯錯時,先別急著責怪他,父母可以先靜下心檢討一下自己的表達是不是不夠清楚,是不是符合孩子目前的能力,然後換個方法再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