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偉大,無庸置疑,他不但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老師,也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他的思想與學說,直到現代仍然適用,更引發了企業界的研究熱潮。
本書共分七章,每一章都觸及了現代人最關心與切身的課題。從孔子的生平談起,深入了解他從平凡貧賤,走向波瀾壯闊的非凡人生路;接著分別探討他在領導管理、孝順、人才養成(教育)、交友、金錢觀和個人修養上的觀察。此外,每章末尾,由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提供他這些年來在公司治理與企業文化上應用孔子思想的成功實例,理論與實用兼具。讀者不但可從中獲得安頓身心的方法,也可以找到應用在日常生活上的環境智能。
作者簡介:
傅佩榮 著
民國39年生,上海市人。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 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曾獲國家文藝獎與中正文化獎。著作甚豐,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著有:《釐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潛能》、《探索生命的價值》、《走向智慧的高峰》(以上四書為「傅佩榮談身、心、靈整合」專書)、《轉進人生頂峰》、《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人生問卷》、《從自我出發》、《四書小品》、《哲學入門》、《生命重心在何處》、《柏拉圖》、《中西十大哲學家》、《新世紀的心靈安頓》、《論語解讀》、《莊子解讀》、《儒家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家》、《西方心靈的品味》、《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卷》、《四書小品》、《文化的視野》(立緒文化),並重新解讀《論語》、《莊子》(立緒文化)以及有聲書系列《創意人生》與《重建心靈》、《論語解讀CD版》、《老子解讀CD版》、《孟子解讀CD版》等(由好好好文教基金會出版)。等。
章節試閱
如果生在M型社會
——第1課 孔子的貧富之道
儒家的入世思想
儒家思想是入世的,主張將個人的自我實現,與社會的繁榮發展結合在一起。孔子周遊列國時,曾經碰到幾位隱居的人,他們認為世界太亂,不如明哲保身,自己找個偏僻的地方耕田,自食其力,不去管這個混亂的天下。孔子就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微子〉)意思是:人不能與鳥獸一起生活,如果人不與人類在一起,要與誰在一起呢?
這就是儒家思想的入世性格,認為每個人都要在家庭、社會裡才有可能成長,因此儒家是從正面看待社會的。
在〈子路〉中記載:孔子前往衛國,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這裡人口眾多啊!」冉有說:「人口眾多之後,接著應該做什麼?」孔子說:「使他們富裕。」冉有說:「如果已經富裕了,還應該做什麼?」
這裡提到三點:庶之、富之、教之。首先是肯定人口眾多。由此可見,儒家肯定生命的價值,反對自殺或殺人。
金錢的正面價值
接著,人口多了之後,就讓人們發財;有錢不是壞事,有錢可以使人自由。黑格爾(Hegel,一七七○~一八三一)說:「人的自由來自於私有財產。」比如你要在一天之內從南方到北方,可以乘飛機、搭火車,也可以坐汽車;但如果沒有錢,這一切都是空談。
因此人的「自由」,需要以金錢做為基礎,但金錢不是萬能的,我們不應該以它做為人生的唯一目標,它只是中間的階段,亦即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所謂「必要條件」,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還不夠。
根據《孟子‧藤文公下》的記載,孔子過世以後,弟子捨不得離開老師,就為他守喪三年,然後才各自回家,繼續進行自己的生活與事業。只有子貢回到老師的墓前,蓋了一間房子,再守一個三年之喪,這除了對孔子的敬愛之心非常深刻外,他還需要有些金錢維持生活,才能連續守在墳旁五十個月。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中非常出色的一位,年輕時很窮,後來做生意發了財,一生中經歷了貧窮與富裕。孔子曾說子貢沒有得到官府的允許,就自行做生意。春秋時代社會已經開始亂了,很多事沒人管,縱使沒有特許,也可以私下做一點生意,子貢就是這樣累積財富的(〈先進〉)。結果,他生意做得很成功,發了財;有了錢,他才有能力再多陪孔子三年。所以賺錢不是壞事,只要賺來的錢是正當的即可。
第三點,是要「教之」,就是要讓人們受教育。好的教育讓人擁有正確的人生觀,知道人生的目的何在。以上就是儒家的人生觀:人口眾多,大家發財,接受好的教育。這裡把「教育」列為第三,並不是認為教育不太重要,卻反而是強調:教育是人類活著及有錢之後的「目的」所在。若不是為了受教育,則人們光是活著又有享受,就可能淪為孟子所說的:「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藤文公上》
蘇格拉底判斷有錢人的兩個原則
古今中外的大哲學家,在思考人生問題時,對於財富都有一些基本的態度。以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西元前四六九~三九九)為例,他對有錢人提出兩點看法。
第一,是否用正當手段掙到錢。如果是,當然要尊重,因為賺錢需要能力、努力、聰明加上運氣,再加上許多其他外在條件,所以只要賺錢的手段是正當的,就值得我們尊重。
第二,觀察他賺錢後對金錢的態度。有一種人是「守財奴」,有錢之後,變成金錢的奴隸,這樣又怎麼獲得別人的尊重?另一種是「金錢的主人」,利用賺到的錢來行善,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蘇格拉底認為,手段正當和善用金錢這兩點,是我們判斷有錢人的重要原則。
對財富要有正確的認識
關於財富有三點要考慮,第一是財富的「命定性」。孔子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顏淵〉)命和天是很難掌握的,冥冥中好像有天意,在安排一切。
有些人天生命好,口含金湯匙出生,要什麼有什麼;有些人命苦,生下來什麼都沒有,孔子就屬於這一種。後來他很有成就,別人稱讚他,就問子貢說:「你們老師怎麼有這麼多才幹呢?」子貢口才非常好,順著這個話就說:「上天讓我們老師成為聖人,同時使他有許多的才幹。」意味孔子是上天特別選定的人。
後來孔子聽到這段對話,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意思是:我小時候的家境清寒,出身卑微,任何瑣碎的事情都要學,什麼粗重的事都會做。原來別人稱讚他多才多藝,都是源自於從小家裡貧困,沒有幫傭、小廝啊。世間沒有人喜歡貧困,但是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並非自己所能選擇的,因為時也,命也,運也,所以不必把富貴當成人生的唯一目標或最高目標。
第二是財富的「合法性」。如果認定人生的目的是賺錢,很可能會為了這個目的而不擇手段。孟子引用陽貨的話:「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財富往往來自不仁德的手段;反之,要行善做好事,就很難發財。俗話也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
第三是財富的「終結性」。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一五六四~一六一六)說:「有錢人就好像一頭驢子,背著沉重的金幣走完一生。」我們沒有錢的人身上反而較為輕鬆。儒家則認為,只要用正當的手段賺錢,也可以為社會做許多好事。
用財富來行善
因此,對於財富首先要有正確的理解。一個社會應該設立公平競爭的機制,只要通過這個合理的機制,能者得之,甚至能者可以得天下,天下算是最大的財富了。如果不是為了占有,而是為了幫助別人、照顧百姓;這樣的能者,愈有錢,愈有地位,對人民愈好。
孔子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意思是:如果財富是可以用追求來得到的話,即使讓我在市場擔任守門員我也做,但是如果必須使用不正當的手段,行不義而得到富貴,那麼它對我就如天上的浮雲。這時我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全力修德吧。
可見儒家思想基本上認為只要手段正當,可以儘量發財;只是發財之後,要記得用財富來行善,回饋社會。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遭遇貧賤時又該如何呢?孔子曾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
子貢也曾請教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學而〉)意思是:貧窮而不去諂媚別人,富有而不流於驕傲,老師認為這樣的人怎樣?這兩句話正好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孔子的回應是:「這樣可以了,不過還不夠,還可以更好。」意思是修養還不夠,離君子的理想還有一段距離。人最怕原地打轉,所以有了這種表現還要繼續進步,提昇自己的層次,讓自己的生命具有更大的主動性。
所以,孔子接著對子貢說,最好是:「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八個字,就是孔子對於貧富最基本的觀念。
古代若要遵守禮儀,是很耗費金錢的,因為禮儀必須展示排場,合乎一種必要的規格。有錢人好禮的話,言行中規中矩。「富而好禮」,顯然比較容易做到。
但是「貧而樂道」,處在貧困中而依然快樂學道,就很困難了。孔子認為學生之中只有顏淵可以「貧而樂道」,〈雍也〉上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這三句話說明了顏淵非常窮困,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窮困的憂愁,但是「回也不改其樂」,顏回卻始終沒有改變他的快樂。這就顯示出生命的不同內涵,因為顏淵有他獨特的價值觀。
《莊子‧讓王》提到孔子勸顏淵做官,因為顏淵德行好、知識淵博又好學,最有資格做官,連子貢都不禁讚嘆「顏淵聞一知十,我聞一知二」(〈公冶長〉)。但是顏淵不做官,他以老師的道為樂,「所學夫子之道足以自樂也」,因此甘願過著有點稀飯可以喝,有蔽寒的衣服可以穿的生活。
樂於道義,謀道不謀食
孔子的道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可以讓人快樂?學儒家就是要把這個祕密找出來。
我們只知孔子多次稱讚顏淵,知道顏淵雖窮困但很快樂,卻疏忽了孔子也很窮,孔子描述自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意思是:吃一點簡單的飯菜,喝一點白開水,手臂彎起來做枕頭就睡了,快樂就在其中呀。
儒家快樂的涵義是什麼?簡言之,儒家思想掌握到人性的真相。一般人往往只看外在的作為與遭遇,人的得意或失意;儒家卻能看到人的真實內在。只要真誠,就會由內在引發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十分關鍵。
活在世界上就是一種生命力的表現,真誠引發力量,由內而發,讓自己去做該做的事;因為是由內而發的,所以快樂也是由內而來的。也就是說,做了自己認為該做的事,就會對自己滿意;至於別人是否了解我的動機、是否對我行為的結果表示滿意,我並不在意。做自己所知該做的事,該做的事就是善,而善就是自己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
儒家最重要的貢獻是,對於善有清楚的界定。《孟子‧盡心上》提及四種善:孝、悌、忠、信。這四種善有其共同的結構,「孝」是與父母的關係,「悌」是與兄弟姊妹的關係,「忠」是與老闆長官的關係,「信」是與朋友的關係;以上四者,都是自己與別人之間的適當關係。換言之,善惡的概念是不能離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善就是「適當關係」,與人相處,關係適當就是善。
以適當方式實現自己與別人的關係
緊接著要問的是:如何判斷「適當」二字?我們可以參考以下三點:第一,內心的感受要真誠;第二,對方的期許要溝通;第三,社會的規範要遵守。
首先,真誠就是忠於自己的內心感受,對人有幾分感情說幾分話,既不可隱瞞,也不要誇張。孔子曾說,「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意思是:把怨恨藏起來,而假裝友善與別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這種作為可恥,而我孔丘也覺得這樣的行為可恥;換言之,交朋友要坦誠。朋友之間共處共事,不免會產生誤解的狀況,這時最好坦白溝通,使誤會自然化解。所以,與人相處,內心的真誠是第一步。
第二,對方的期許要溝通。在與別人來往時,當然要知道別人對自己有什麼要求。如果不管這一點,而一意孤行,自以為是,雙方就很難交往下去。若要做到孝、悌、忠、信,一定要考慮到相關的人對自己的期許,但也不必要去討好每一個人。刻意討好每一個人,就接近鄉愿,成為孔子最討厭的人了。所以,交友要衡量自己的能力,要約束自己,減少交往的複雜性;與別人來往愈單純,就愈能以誠懇的態度去面對。
從留意到內心的真誠感受,到溝通對方的期許,接著要考慮的是社會規範。社會規範是一個社會的共識,包括禮儀、法律、公序良俗等。一個行為要想符合「善」的要求,自然不可破壞這些規範了。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意在於此。將以上三點合起來思考,就知道該如何選擇適當的方式,來實現人我之間的關係,這就是「善」。問題在於這三點如果相互之間無法協調,又該怎麼辦?答案則是:要以真誠為最後考量。
遇到特殊情況要知道變通
此外,儒家談善的時候也強調「變通」;通權達變。權就是權衡、度量,權衡緩急輕重才可採取變通的作法。
《孟子‧離婁上》裡面有一段著名的權變故事。古人十分講究男女授受不親,於是有人就故意問孟子:「如果嫂嫂掉到水裡快淹死了,我能不能伸手拉她?」孟子說:「嫂嫂掉到水裡不救的人是豺狼,太狠心了。」因為這時候不出手相救,可是要出人命的,這是特殊情況,要知權變。
人生有平常的情況,也有特殊的情況,儒家能守經達權,最主要是看存心正不正。儒家的思想能掌握到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並且教人如何判斷是否適當。首先是從真誠開始,在把握真誠時,會發現自己與別人多少會有認知上的落差,這時就需要溝通了,溝通時再以社會規範為標準,這樣錯誤自然就會減少,「道」也就可以實踐了。顏淵就是了解孔子的「道」,並且不斷加以實踐,因而覺得快樂由內而發,有如得到源頭活水。
《論語》有一段話聽起來很簡單,解釋起來卻不容易。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里仁〉)大意是:富與貴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如果不是透過正當途徑得到的,我就不要。
後面一段就難了:「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即貧與賤是每個人所討厭的,如果不是透過正當途徑加在我身上,我也不去避開。
德行比財富更重要
為什麼不該得的富貴要避開,而不該得的貧賤卻安然接受呢?譬如柳下惠非常傑出,卻沒有受到重用,那麼他為什麼不想盡辦法避開貧賤的處境呢?孔子自己也處在類似的狀況啊!由此可以看出儒家認為人在貧賤中,更容易掌握到人生的正確途徑,因為在貧賤中沒有什麼其他的心思,能夠更專心於修德。這正是了解儒家的關鍵。
沒有人喜歡貧賤,但是不巧因為時也,命也,運也,而遭逢貧賤的窘境,這時不必逃避或怨天尤人,不妨努力學習顏淵、孔子,在貧賤中專注於實踐「擇善固執」的理想,由此體驗人生的真正樂趣。一棵樹要長得高,根一定要扎得深,扎得深是既辛苦又痛苦的,因為地底下又濕又暗;然而扎根愈深,將來才可長成愈高大的樹木。賺錢發財偶有僥倖,但是人的德行一定是在艱苦修練中慢慢成長的。
儒家期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明白「道」:從「人性向善」到「擇善固執」,再嚮往「止於至善」的境界。要把天生的稟賦發揮出來,用個人的力量來幫助別人。不但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還要努力實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在孔子的想法裡,有能力有辦法、有富有貴的人,都應該幫助弱勢者,如此天下就走向太平了。
所以,儒家的理想能夠實踐的話,人們就不會把賺錢當成生命最高或唯一的目標了,因為人生是要在價值的階梯上不斷向上提升的。
我學習儒家幾十年,發現孔子的思想與世界各大哲學家並列毫不遜色。當代德國的哲學家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一八八三~一九六九),是存在主義的重要人物,他寫了一大套介紹歷代哲學家的書,最後選出了「四大聖哲」,按照年代先後分別是: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耶穌。
四大聖哲證明人生價值在內不在外
為什麼會選擇這四人呢?從世俗的眼光看來,這四人並不是所謂的成功者:釋迦牟尼本來出身貴族,是小國的王子,後來放棄了王子身分,過著像乞丐般的出家生活;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受人嘲笑,有如喪家犬;蘇格拉底最後被判死刑;耶穌三十三歲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是,沒有人可以否認他們的偉大,就是證明了生命的價值「在內不在外」,人格的尊嚴既不是世間成就可以增加的,也不是各種患難與不幸所能減少的,連死亡對他們也莫可奈何。他們四人給所有的人帶來生命中最深刻的信心與希望。
我們現在面臨的,是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的M型社會,該如何看待此一趨勢呢?不妨以孔子的貧富觀做為安頓自己的原則。孔子提醒我們:「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能夠身處富貴而不傲慢,比較容易做到;能夠身處貧賤而毫無怨恨,甚至喜悅自得,才難以做到;如果能夠更進一步,做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那才是真正的偉大。
孔子能夠列名世界四大聖哲之一,可謂當之無愧。我們又何其榮幸,有這麼一位偉大的至聖先師。
戴勝益的閱讀筆記
生活簡單就是富有
每次我去路邊攤吃東西,看到老闆的小孩一邊寫學校作業,一邊還得隨時注意父母的吆喝趕緊幫忙,總會感動不已,並且想起孔子說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經歷了這樣的磨練,我相信小孩長大後,做任何事都能不以為苦,絕對會有一番成就。
孔子讚美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樣的境界也是我十分嚮往的。雖然我一直努力提高同仁的待遇,不希望他們過得這般清苦,但是卻希望能貫徹節儉的美德與精神。所以生活公約「龜毛家族」裡,就有一條規定:不崇尚名貴品牌、辦公室夠用就好,不求豪華派頭、購車總價不超出一百五十萬元。
我個人很反對名牌。穿著打扮,只要乾淨整齊,讓人看了舒服就好,不需要追逐名牌。有些人把賺來的錢全都花在購買名牌上,結果讓自己的生活品質降低了,這就是本末倒置。
生活要有品味,而不是要名貴。在物質上過分追求享樂,只會讓自己更奢華也更痛苦而已。因為欲望是無底洞,永遠也填不滿,今天你戴勞力士錶,明天我戴滿天星,怎麼比都無法滿足,那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我們公司沒有公務車,自然就沒有司機;如果有事必須用車,就開自己的。我希望從自己做起,影響整個企業文化,人人都能從物質的虛假成就中脫離出來,成為一個珍惜地球資源的人。
貧與富的分別不在金錢,懂得自得其樂,生活簡單就是一種享受。就像顏淵一樣,別人以為苦,他卻甘之如飴,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回歸內在的純真,才是真正的富有。
我在某次接受採訪時說過,我們公司上下都很愛錢,有錢大家賺,這也是王品留住人才的秘訣。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絕對不會為了賺錢而做出任何偏差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我們做到了「富而好禮」。公司多年來不遺餘力地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為需要的人或團體,提供實質的金援。看到傅教授說,「在富貴時,記得用財富來行善,回饋社會,才是真正的偉大」,確實是於我心有戚戚焉。
如果生在M型社會
——第1課 孔子的貧富之道
儒家的入世思想
儒家思想是入世的,主張將個人的自我實現,與社會的繁榮發展結合在一起。孔子周遊列國時,曾經碰到幾位隱居的人,他們認為世界太亂,不如明哲保身,自己找個偏僻的地方耕田,自食其力,不去管這個混亂的天下。孔子就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微子〉)意思是:人不能與鳥獸一起生活,如果人不與人類在一起,要與誰在一起呢?
這就是儒家思想的入世性格,認為每個人都要在家庭、社會裡才有可能成長,因此儒家是從正面看待社會的。
在〈子路〉...
目錄
推薦序:半部《論語》治王品-戴勝益作者序:認識孔子-傅佩榮第1課亂世中的優雅靈魂——孔子的人生之道閱讀筆記:在人生的每個轉折處,另闢成長蹊徑第2課領導人的試煉——孔子的為官之道閱讀筆記:複製一顆領導的腦袋第3課人才的夢工廠——孔子的為師之道閱讀筆記:後天人才製造法第4課人性的根源——孔子的孝親之道閱讀筆記:只款待心中最重要的人第5課尋找方位相同的朋友——孔子的交友之道閱讀筆記:懂得分享,所以快樂第6課如果生在M型社會——孔子的貧富之道閱讀筆記:生活簡單就是富有第7課人格創造大力量——孔子的修養之道閱讀筆記:修養是最好的競爭力
推薦序:半部《論語》治王品-戴勝益作者序:認識孔子-傅佩榮第1課亂世中的優雅靈魂——孔子的人生之道閱讀筆記:在人生的每個轉折處,另闢成長蹊徑第2課領導人的試煉——孔子的為官之道閱讀筆記:複製一顆領導的腦袋第3課人才的夢工廠——孔子的為師之道閱讀筆記:後天人才製造法第4課人性的根源——孔子的孝親之道閱讀筆記:只款待心中最重要的人第5課尋找方位相同的朋友——孔子的交友之道閱讀筆記:懂得分享,所以快樂第6課如果生在M型社會——孔子的貧富之道閱讀筆記:生活簡單就是富有第7課人格創造大力量——孔子的修養之道閱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