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家是心之所嚮
十二歲那年,我離家到一個很遠的城市去求學。雖然學校環境優美,照顧我們的修女個個慈藹,但對一個戀家的孩子來說,仍然有許多難以適應的情境。
學校在一條河的對岸,天黑之後,我常常望著河岸另一頭的住家所映出的溫暖燈光,想念家中的父母。從此之後,一個家庭所散發出來的光源成了我最嚮往的追求。它的柔和及調配,彷彿成了我估量一個家庭是否豐富、心靈是否滿足的指標。對我來說,人間幸福再也沒有比在一盞燈下歡聚的一家人更具象了。我總是聽到安家之歌輕輕傳唱在那些人的臉上和心中。
之後我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為孩子安置一個溫馨的家是我最鍾愛的功課。我希望她們能因為在家庭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而喜悅,更希望在家中溫暖的召喚下,親情帶給每一個人力量。因此我也總是持續地用習動的心和操勞的手唱著自己的安家之歌。
有了孩子之後的二十年中,我們有幾次大遷移。舉家遷移是大家都怕的事,但每次只要帶著家人、帶著自己的書,和那些陸續買成、陪伴著我們居家過日子的餐具,不管搬到哪裡、生活條件如何,我都不以為苦。
我會盡快地動手把一個像樣的家布置起來。在那樣的家裡,生活可以很快安定下來;孩子可以作息規律;我可以隨時為家人烹煮一頓可口的晚餐。
和孩子們討論功課,或一起操作家事的時候,我的安家之歌在平凡但充實的生活裡,日復一日地悠悠唱起。
我曾從一本書上記下一段文字,字中有許多真誠的教導。
永遠不要在地上安家,要在自己的腦袋裡安自己的家。你自然會在那裡找到需要的家當──故人往事、可信賴的摯友、學習的熱忱等,那麼,儘管你去闖四方,家都會跟著你。
我常在筆記裡翻閱並且深思這段話,在思索中尋得不一樣的力量。如果由我來定義,我會說──家是心之所嚮。那個安定處不一定要有華美的屋殼,但絕對是一個獨特的精神聚所。
適當的物質讓家更具功能,但是只有物質卻沒有心的家卻不能帶給家人真正的舒適。
想想,這是多麼珍貴的一種幸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家庭的「建築師」,用我們所有的一切來構築一個有形的空間和一種無形的價值。如果兩者相得益彰,安家之歌簡單但清越、快樂的樂音,就會永不停歇地譜滿我們和家人的一日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