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10位國際+10位在地知名建築家,為台灣擘畫的美麗未來
【國際建築家】隈研吾|平田晃久|徐惠林|森俊子|張永和|MVRDV|IaN+|Fernando Menis|GRAFT|JDS【在地建築家】龔書章|曾成德|姚仁喜|邱文傑|楊家凱|簡學義|黃宏輝|陳瑞憲|黃聲遠|劉育東
2007年10月,「Next-Gene大地建築計畫」在台灣正式啟動。可以將資金投入一片榮景的豪宅房市的建設公司,選擇了在澳底這片依山傍海的土地上,打造一座前所未有的舞台,讓國際與在地建築家同場競技;計畫總主持人劉育東教授,則以無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的徵詢、聯繫、拜訪、邀請10位來自歐亞美洲不同國度、10位來自台灣的知名建築家,將他們心目中描繪下一世代住宅的美麗願景,實踐在台灣這片如畫般的大地上。
這不只是國際一流建築家如隈研吾、MVRDV等人首度在台灣完成的作品,也是台灣的第一次國際建築集體創作;從來不曾走入世界建築史核心的台灣,從此擁有了世界級的建築舞台。這項艱鉅計畫的實踐歷程、20位建築家呈獻給台灣的精彩作品,都收錄在本書中,要獻給所有憧憬著屬於台灣、讓全世界驚豔的一流建築的讀者。
作者簡介:
劉育東 著
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共同博士研究,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創所教授,曾任應用藝術所所長、建築所所長、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代院長。專長數位建築理論,曾任哈佛大學、奧斯陸建築學院、智利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與北京大學客座教授,並擔任柏克萊、愛荷華、雪梨、義大利比薩、日本大阪、韓國延世等大學與日本建築學會之專題講座,以及亞洲電腦輔助建築設計學會理事長。 應邀參加佛羅倫斯建築雙年展、深圳國際建築與城市雙年展、法國科學院科技藝術展、智利聖地牙哥建築雙年展、臺北故宮「虛擬長安」展、臺北市立美術館「遠東建築展」與「明日建築展」、自然科學博物館「數位台灣成果展」、臺灣前衛文件展、日本全國建築系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設計小組。 數位建築作品發表在國際雜誌 a+u(日本)、Experimenta(西班牙)、ARCH’ IT(義大利)、Rassegna(義大利)、Arquitectura(智利)、A. Israel(以色列)、Archiworld(韓國)與台灣及大陸各建築雜誌;並曾接受美聯社、法國《共和報》/《洛林共和報》/M6農錫電視台、西班牙《前衛日報》、義大利佛羅倫斯電視台、智利聖地牙哥電視台等國際媒體專訪。 曾獲歐洲第一屆「派粹維克獎」(2003 Ivan Petrovic Prize),台灣第一位獲韓國《建築世界》雜誌選為「每月建築師」(2006年);列名《遠見》雜誌「典範人物」(2000年)、《GQ》雜誌「未來領袖」(2003年)、北京國務院建設部「中華建設名家」/發行個人專題郵票(2005年),及2007年亞洲名人錄。 自1999年起,應遠東集團徐旭東先生邀請籌設「遠東國際數位建築設計獎」,並擔任國際評審團主席迄今;應宏碁集團施振榮先生邀請主持「宏碁數位藝術中心」與「交大數位創意產業發展中心」創立計畫,並籌設「宏碁數位創作獎」;與美國Peter Eisenman建築師合作規劃「新竹數位藝術館」;主持台機電贊助之故宮博物院跨國合作「虛擬長安——再現盛唐」數位藝術創作(參觀人數逾十萬人);應廣達電腦林百里先生邀請設計「廣達虛擬藝術館」;並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陳郁秀主委邀請主持「2050願景台灣」之空間創作與文化藝術創作。2003年策劃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安藤忠雄來台設計「交大建築館與美術館」;2006年應邀策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生成就獎得主伊東豐雄來台設計「台大社會科學院」。 除發表設計作品與學術著作外,另有《全球在地化——台灣新建築2000-2005》、《Glocalization: New Taiwan Architecture 2000-2005》;《大破大立——921校園建築獎》;《顯影數位建築》、《Distinguishing Digital Architecture》;《展現數位建築》、《Demonstrating Digital Architecture》;《數位建築多樣化》、《Diversifying Digital Architecture》;《數位建築發展》、《Developing Digital Architecture》;《為數位建築下定義》、《Defining Digital Architecture》;《數位建築的浮現》;《城市的現實與想像》;《東門城廣場設計競圖集》;《建築的涵意》;《建築的設計思考》;《Restructuring Shapes: Design cognition and computation》等書。並應邀撰寫《中國時報》文化藝術版「明日建築」專欄、《經濟日報》觀點版「創意」專欄、《遠見》雜誌「創意講談」專欄。
章節試閱
Dialogue 1/10
隈研吾Kengo Kuma‧陳瑞憲Ray Chen
劉育東(以下簡稱劉)——想分別請教來自日本與台灣的兩位傑出建築家,根據您對整個建築圈的觀察,當代最關鍵的建築議題是什麼?
隈研吾(以下簡稱隈研)——不論是都市設計(urban design)、地景(landscape)設計或是建築與產品設計(product design)等等,將它們的關係以直線串起之後,我們找不到其間聯繫與解決的方式。這些都可以讓人感受到,有如二十世紀流派的直線型社會構造的反映。
陳瑞憲(以下簡稱陳)——對我來說,科技的進步在現代建築的發展上如同一把雙面刃,當現代人可以輕易解決環境舒適及生活機能的問題時,往往就忘了好的空間可以帶給人們什麼樣的感動。
我經常到處旅行,除了去觀察最新落成的現代建築外,我也很喜歡去拜訪京都的老房子與中國的一些古廟;這些古老的空間常常提醒著我,什麼才是真正的「好建築」。另外,我覺得身為一位設計師,除了對於科技有追求的使命,同時也肩負著建立社會美學的責任。畢竟,當所有人都能用最新、最好的技術蓋出房子時,我們應該要思考,究竟還能夠從設計當中傳達出什麼其他的訊息?
劉——那麼,以兩位的觀點,能否與我們分享,您認為下一代的建築可能往什麼樣的方向發展?
隈研——我在上述第一個提問中,指出了應該消除設計的分裂狀況,這種時候我們所需要的是批判精神。從批判的精神出發,我們才有可能將已經分裂的事物,再一次串連起來。
陳——這是個很難的問題,我想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看。從技術面來說,未來的建築物會愈來愈相像,因為當我們的大環境資源愈來愈少時,新的建築物就必須進行檢討,並且利用新的建築技術來降低成本,而所有人都會想要採用最好的科技,來做出最舒適的空間。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理解到,由於所有從前必須努力去克服的在地氣候與建材來源等問題,如今大多已不存在了,因而設計者反而有更大的彈性,去表現他自己個人的風采,所以必須更明顯的讓建築變成一個傳達人文訊息的介面。
劉——當兩位最初到澳底視察基地時,眼中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象?心裡又想如何去詮釋這個基地?
隈研——我感覺到這很像是台灣的地景計畫,並且思考著應該怎樣將這個想法建築化。台灣與日本同為島國,地形開闊且欣欣向榮的自由伸展。這種欣欣向榮的自由伸展的感覺,就是我想對建築所做的詮釋(interpret)。
陳——由於台灣地狹人稠,僅有少數的建築師能有機會在這樣的大型基地上建構自己心目中「沒有業主要求之形式」的獨戶住宅。澳底這個基地很大,不像在城市當中設計住宅;另外,這裡的每塊基地都有自己的特性,彼此間的干擾也很小,整座基地就如同一座大型舞台一般。
劉——可否請兩位提一提,您如何讓自己的作品,與基地上您的「鄰居」建築師的作品進行對話?
隈研——由於屋頂與景觀的一體化,也就是「曖昧」關係,已將建築物本身地景化,因此我們已避開與周邊設計所可能產生的衝突;我們一開始即以取得協調為目標。關於屋頂與景觀的一體化,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當由基地的低處看去時,必須感覺到屋頂也是低的,這也意味著降低屋簷高度的必要性。
陳——我想業主原先設定這個案子的本意,應該不是讓每個作品互相對談;與其說這個計畫是個「對談」,倒不如說是一個機會,可以讓每個舞者都在這個大舞台上展現自己。在澳底這裡的每塊基地上,建築物都僅占各自基地面積的十分之一大小,屋與屋的距離很大,因此可說沒有什麼直接的干擾。
另外,在這次的計畫當中,由於每位設計者都有自己的基地,而且是同時拿到題目後開始發揮,所以並不需要互相牽制,或是在同一塊基地上爭取設計權。不過,當最後的結果展現出來時,自然就會產生有趣的對比或投射。
劉——最後,我想聽聽兩位建築家的經驗。這種集體創作的形式,對你們來說,是感受到更大的壓力?還是覺得更加有趣?
隈研——我不太喜歡一個人在孤立的環境中工作。即便在我自己的工作室,我也幾乎不曾獨自在書桌前工作,而是通常從與工作人員的對話之中產生種種想法。這次在澳底的案子也是如此,我在對話當中逐漸產生一些設計想法,這裡頭既有壓力,同時也饒富樂趣。
陳——我自己倒是沒有感覺到太大的壓力,只是看到在相同的條件下、相同的題目,竟會有那麼多種解題表現,這讓我覺得非常有趣。這就好像雖然自己沒有親自動手做菜,但光是看別人各自做著拿手菜的過程,就覺得非常精采!
(摘自本書 Dialogue 1/10 隈研吾Kengo Kuma‧陳瑞憲Ray Chen)
Dialogue 1/10
隈研吾Kengo Kuma‧陳瑞憲Ray Chen
劉育東(以下簡稱劉)——想分別請教來自日本與台灣的兩位傑出建築家,根據您對整個建築圈的觀察,當代最關鍵的建築議題是什麼?
隈研吾(以下簡稱隈研)——不論是都市設計(urban design)、地景(landscape)設計或是建築與產品設計(product design)等等,將它們的關係以直線串起之後,我們找不到其間聯繫與解決的方式。這些都可以讓人感受到,有如二十世紀流派的直線型社會構造的反映。
陳瑞憲(以下簡稱陳)——對我來說,科技的進步在現代建築的發展上如同一把雙面刃,當現代...
目錄
序:Preface004-21世紀的住宅實驗場/伊東豊雄006-台北的下代基因/周錫瑋007-台灣的國際建築博覽會/呂台年前言:劉育東Introduction009-下代基因二○○八/劉育東016-【Dialogue1/10】隈研吾KengoKuma‧陳瑞憲RayChen022-曖昧AimaiHouse|隈研吾KengoKuma034-迴院FloatingCourtyard|陳瑞憲RayChen046-【Dialogue2/10】MVRDV‧劉育東Yu-TungLiu050-觀察者Observer|MVRDV062-水墨狂草CalligraphicHouse|劉育東Yu-TungLiu074-【Dialogue3/10】張永和YungHoChang‧龔書章Shu-ChangKung082-三聯畫宅TriptychHouse|張永和YungHoChang094-磊落RadixHouse|龔書章Shu-ChangKung106-【Dialogue4/10】IaN+‧姚仁喜KrisYao114-帕拉底歐之屋VillaPalladio|IaN+126-禪簡Cocoon|姚仁喜KrisYao138-【Dialogue5/10】森俊子ToshikoMori‧曾成德DavidChun-TeiTseng146-山靈別莊FlexiVilla|森俊子ToshikoMori158-敞地TerraVista|曾成德DavidChun-TeiTseng170-【Dialogue6/10】平田晃久AkihisaHirata‧黃宏輝IrvingHung-HuiHuang180-建築農場ArchitectureFarm|平田晃久AkihisaHirata192-臥龍LatentDragon|黃宏輝IrvingHung-HuiHuang204-【Dialogue7/10】FernandoMenis‧楊家凱KyleChia-KaiYang210-金屋HouseAurum|FernandoMenis222-山嵐餘韻InPhraseofStratus|楊家凱KyleChia-KaiYang234-【Dialogue8/10】徐惠林HailimSuh‧邱文傑JayWen-ChiehChiu242-山脊之屋RidgeHouse|徐惠林HailimSuh254-山丘上的精靈TheElfontheHilltop|邱文傑JayWen-ChiehChiu266-【Dialogue9/10】JulienDeSmedt‧黃聲遠Sheng-YuanHuang274-迴旋之屋TheTwirlHouse|JulienDeSmedt286-季風之村MonsoonVillage|黃聲遠Sheng-YuanHuang298-【Dialogue10/10】GRAFT‧簡學義Hsueh-YiChien306-貝霖Bei-Lin|GRAFT318-染色體-HChromosome-H|簡學義Hsueh-YiChien附記:Excursus330-一天一國‧五天五國/王佳婉後記:Epilogue334-走一條難走的建築道路/劉育東
序:Preface004-21世紀的住宅實驗場/伊東豊雄006-台北的下代基因/周錫瑋007-台灣的國際建築博覽會/呂台年前言:劉育東Introduction009-下代基因二○○八/劉育東016-【Dialogue1/10】隈研吾KengoKuma‧陳瑞憲RayChen022-曖昧AimaiHouse|隈研吾KengoKuma034-迴院FloatingCourtyard|陳瑞憲RayChen046-【Dialogue2/10】MVRDV‧劉育東Yu-TungLiu050-觀察者Observer|MVRDV062-水墨狂草CalligraphicHouse|劉育東Yu-TungLiu074-【Dialogue3/10】張永和YungHoChang‧龔書章Shu-ChangKung082-三聯畫宅TriptychHouse|張永和YungH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