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別讓數學計算成為物理觀念的絆腳石
蔡坤憲
從高中開始,物理一直是最讓我頭疼的科目,卻也是帶給我最多學習樂趣的科目。
我想我很幸運,從一個學不太懂物理的高三學生,有機會成為國中理化與高中物理教師。幸運的地方是,我沒有因為物理是我大學聯考中成績最低的一科,而「不敢」選擇物理系,而有機會一窺物理世界的堂奧;更幸運的是,我能有機會能站在講台上,不僅和學生分享「學習」的喜悅,更有機會回過頭來,看看當初的自己,為什麼會覺得物理是那麼地令人頭疼!
為什麼我會覺得這本書值得推薦與翻譯?該怎麼幫本書的中文版作導讀?我想,也許從本書作者休伊特教授的生平開始,讀者會比較容易瞭解本書的特色,以及作者的用心。
作者生平簡介
本書作者於1982年,獲得美國物理教師學會頒發的密立根講座獎(Robert A. Millikan Lecture Award)。他獲獎的原因是由於,他在物理教學專業上的投入,發展出許多有趣而令人激賞的教學示範(譬如第5章的釘床示範),以及闡釋觀念的方式,讓很多原本不可能喜愛物理的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此外,還有他出版的書、文章與影片,除了幫助許多學生對物理有更好的理解之外,也使得不少物理教師與教科書作者,在物理觀念的詮釋上獲得不少啟示。
中學時期,他的夢想是拿下全美羽量級的拳擊冠軍,他的高中導師說他:由於相當有藝術才華,所以「不需要」在學科上,下太多功夫。事實上,他的確沒有在高中之後,繼續就讀大學。在結束了拳擊手的夢想之後,他開始學習漫畫,先是在印刷廠工作,後來又轉到廣告公司,從事畫戶外廣告招牌的工作。
在畫廣告招牌時,受到幾位同事,以及「科學先生」弗雷斯科(Jacque Fresco,未來學家,維納斯計畫主持人)主講的大眾科學講座的影響,對科學、科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產生興趣,於是決定回到學校,在麻州的羅爾(Lowell)技術學院繼續正規教育,那年他27歲,選擇就讀於物理系,是班上年紀最大的學生。
他回憶,在他讀大學時,有一位高得(Raymond Gold)博士,是個非常優秀的物理老師,他的教室在學校3樓,負責教授十多位高年級學生以及研究生。而作者則和其他600多位大學新鮮人,擠在偌大的講堂,聽著授課經驗稍嫌不足、技巧稍顯生疏的老師上課。結果,這600多名學生裡,只有少數的人留下來繼續攻讀物理,然而,其他大多數的人後來都轉讀別的科系了。
他總認為,這樣的安排是個錯誤。優秀的老師,應該是安排去教低年級的基礎課程,而把上課技巧稍差的老師,安排去教高年級的課程。在大一那一年結束時,他便知道自己的志願,是想當個老師:想當個像高得一樣優秀的老師,想像弗雷斯科那樣,當個「Mr. Turn-on Man」,點燃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由於當時任教那個大學的老師,至少都有碩士學位,所以,作者知道自己如果想像他們一樣,也必須攻讀碩士學位才行。大學畢業之後,作者轉往猶他州立大學,在1964年,取得科學教育與物理雙主修的碩士學位。然後,便到舊金山城市學院開始他的教學生涯,期間也在舊金山市的科學博物館,主持一些展覽教學活動。他在1999年從舊金山城市學院退休。
附帶一提,如果你知道《物理教師》(The Physics Teacher)這本期刊,幾乎每一期都有一道物理問題,是用漫畫畫的,這些漫畫題的作者,正是有漫畫背景的本書作者。
我是在「教人」,不是在「教書」
在他獲頒密立根獎那年,他已經教了18年的書,有人問他:「這樣年復一年的教牛頓運動定律,難道你不會覺得累嗎?」他舉一位魔術師朋友為例,作為回答:我的疲累,不會比我的魔術師朋友多;他已經當了好多年的魔術師,但我每次看到他,他都是神采飛揚地從小朋友的耳朵裡,變出預藏在手掌裡的銅板;因為他知道,觀賞他表演的小朋友,每一次都是不同的人!作者說:「我不是在教牛頓運動定律;我在教的是人:每一學期,都是不同的新人,都是還不知道牛頓定律可以提供他們,一個嶄新而有趣的方法,來看他們週遭生活世界的新人!」
關於「教學」,作者認為:教學不僅僅是個「工作」,也不僅僅是份「專業」,而是一種對待生命與生活的整體態度;因此,對於我們當老師的人來說,盡力把教學工作做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在我們的手上,不論學生有多大的熱情,我們都有能力把它澆熄,但是,我們也同樣也有能力去激發學生,讓他們發揮出他們最大的潛能。
作者相信:學物理「應該」是很有趣的,雖然也許要相當用功,但一定是有趣的事。而這書正是他這個信仰底下的產物之一。
別讓數學成為學習物理的絆腳石
我相信,一般人對物理的印象就是「很多數學」。更多的人認為「數學不好的人,物理一定也學不好」。其實,本書第一冊的譯者,雲惠,也是我的妻子,她就告訴過我,在她國中時,她的父親便對她說過類似的話。這樣的誤解,除了使很多原本數學不太好的人,或是畏懼數學的人,少了信心來學習物理,或其他自然學科之外,也讓他們少了經由物理,反過來理解數學的機會。
我同意在高深的物理世界裡,數學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或語言,然而,在我們的學生,還在「襁褓」階段時,數學絕對不應該成為啟發他們對物理產生興趣的障礙。
長久以來,很多的物理或理化教師,在物理教學上,都是以數學為出發點,或是把教學重心放在解題上,學生早在看得到「物理觀念」之前,就已經不知道被「數學計算」帶到哪裡去了。這個現象不論在台灣或美國,都是一樣普遍。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的學生,不喜歡物理的理由,並不是因為「困難」,而是因為「很無聊」。他們可能是成績不錯的一群,也許用功,也許聰明,他們很快地便能掌握,遇到某一種題型時,應該代某一個公式。我們怎麼可能期待,學生從這種機械式的學習過程中,得出什麼樂趣?
物理觀念為主,數學計算為輔
作者以望遠鏡與天文學為例,說明數學在物理教學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他說,數學對於物理學來說,就像望遠鏡對天文學來說一樣,都是非常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工具。可是,假設有個學生對天文學感興趣,選讀了天文學導論的課,結果,一整個學期下來,天文學老師就只專注在解說望遠鏡的構造細節或操作方法,而完全沒有讓學生有機會透過望遠鏡去看看天空。試想,這個學生還會繼續保有對天文學的興趣多久?
然而,很多老師教授基礎物理學的方式,就類似上述那種教天文學的方式。我們把好多的物理課時間,都花在諸如代數、三角函數、座標圖形與有效數字等「工具」上,而不是花在物理觀念上。
利用數學求解物理問題,本身並沒有什麼過錯,解題的確也可以加深對物理觀念的理解;只要這些問題是「觀念導向」,而不是「數學導向」。然而,在基礎的物理課程中,過分強調「定量」的理解,卻容易產生二個缺點:
首先,是所謂的「死讀書」:許多同學,對自由落體的計算題,可能都很會計算,但卻也認為往上拋的小石頭,之所以會減速,是因為手給它作用力漸漸減小的緣故。或者是,同學可以正確地背出「1牛頓等於9.8分之一公斤重」,但卻對「1牛頓」的大小沒有感覺。
其次,在數學計算上花太多的時間,會少了很多時間,去學習有趣的物理基本觀念。譬如說,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很重要,但是,對一般的高中生來說,相對論卻是門非常「神秘」的學問。作者寧可省去在運動學上鑽牛角尖的時間,而把時間花在對高中生講解相對論的基本觀念上。
然而,別誤會,作者完全沒有輕忽數學計算在物理教學上的重要性。相反的,在本書中,作者不厭其煩地使用文字、漫畫、圖表或照片,來解釋隱藏在方程式背後的意義,同時,也藉此教我們如何利用數學方程式,來「幫助」我們思考問題。
一本很好的「另類」參考書
原書在設計上,雖是一本寫給美國高中生的物理教科書,但在我看來,它也非常適合台灣同學,拿來作為自行閱讀的參考書。
目前台灣坊間常見的參考書,大都還是偏重在解題公式的層次上,至於所謂的「觀念」,常常就是在解題的計算過程旁邊,畫個方格(或漫畫),加個一兩句簡短的「文言文」,供提醒或記誦之用。至於物理或理化教科書,則因限於篇幅,對許多的觀念,只能精簡地提供一個「骨幹」式的說明,期待老師利用上課的時間,自行補充或與同學討論。
相對來說,原作者除了盡量避免使用數學公式來做說明之外,在觀念的說明上,作者也注意到取材自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或是基本的科學史史料,並以淺顯的白話口語來做說明。
首先,我想從學生的觀點,來看這本「另類」參考書:如果你也和我以前一樣,總是覺得老師在講解觀念時,花的時間太少,講得太快,那麼,作者這種「娓娓道來」的寫作風格,正好讓本書像是另外一位老師,細心而耐煩地向你解說著物理觀念的種種內含,讀起來,就像親身在他的課堂上一樣。
不論你正就讀的是國中或高中,在閱讀本書時,請暫時先把對物理公式的那份「憂慮感」放下,跟著書中的文字,仔細去想想,本書所討論到的各個物理觀念或現象,確定自己已經理解這些觀念之後(做習題,是確定自己是否有理解的好辦法!),再開始去擔心考試所可能會考的「計算題」。相信你的感覺會是:原來計算題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當然,若你在閱讀本書時,還是遇到了「百思不得其解」的狀況,那麼,別擔心,就近去找你的老師討論,即使你可能還不是很懂那個觀念本身,但是,相信在你用心閱讀了本書的討論之後,你也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能力,可以去和老師「討論」問題了!
除此之外,作者認為,光是聽老師上課講過,很容易就會忘記,但若是能用自己的話說過一遍,相信結果會是:想要忘記,也難。這是光靠記憶物理公式的學習方式,所無法達到的。因此,作者期待大家都能多去「說」一點物理,不僅在課堂上,甚至在下課以後,等公車時,和父母或朋友用餐時等等。
也是一個個人的經驗,有幾次參加教學研習活動,聽到有些老師討論到他們上課的難處:面對一些考題,老師們自己會「解」,但是,除了用數學公式算給學生看之外,覺得很難用「話」說清楚。如果,不巧地,你有這種困擾,也和那些老師一樣,正積極地在尋找有用的參考書籍,那麼,本書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用自己的話來說物理
如同我先前說過的,這是一本寫給美國高中生的物理教科書,所以,書中所舉的例子,當然會是以美國人週遭的生活環境為主,尤其是涉及所謂STS(科學、技術與社會)上的討論時,作者自然以美國人關心的題材為主。
我相信,這也是我們許多老師都正在做的事。不論本書再怎麼好,有些內容,對台灣的同學來說,可能還是會覺得不夠貼切,無法引起共鳴,譬如美國就沒有「核四問題」。我想,在這種情形下,就是老師發揮影響力的時候了。
我總相信,每一位在教學用心的老師,都有他很獨特的「一套」,本書的作者是一例,多年前暢銷的《蘇菲的世界》的作者,也是一例,希望透過這本書的翻譯與出版,拋磚引玉,能讓更多的老師,用自己的話,用生活周遭的例子,來教物理或其它任何學科,我們未必要以成為暢銷書的作者為志願,但相信,受惠最多的,會是那群我們用心教過的學生。
綜觀作者的生平,也曾是物理老師的我,有一點小小感觸。在台灣,社會大眾普遍認為,追求高深的物理知識,比發展物理教學法,來得「有價值」,簡單地說,就是「科學家」比「老師」來得有學問。我非常反對這樣的價值觀。科學家與教師的「學問」,根本就是不能比較的!因為各自用心的地方不同,而本書的作者,剛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相信,他對物理學界的貢獻,絕對不比任何一位物理諾貝爾獎得主來得低。試想,如果大多數的老師,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件沒有價值的事,或大眾無法體認到教育工作者的價值,又有誰會在「教書」之外,還用心去「教學生」呢?
誌 謝
沒有一件事,是單靠一個人便可以完成的,我希望能藉著寫這個導讀的機會,對所有促成本書中文版問世的人,表達一點謝意。首先是我在懷卡托大學的學姊張慧貞博士,本書就是在和她討論物理教育問題時發現的。其次是我的妻子雲惠,若沒有她的鼓勵,以我有點內向的個性,實在不會向天下出版社推薦這本書。再來是「科學天地」的主編林榮崧先生,很高興他認同我推薦這本書的理由。最後則是包括版權人員、其他譯者、責任編輯、美術編輯等所有的幕後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