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特色,全球競爭!
李遠哲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滾動,造就了每一個時代不同的特色,二十一世紀的時代特色,其中之一就是知識經濟。知識成為經濟的主角,是因為經過時代不斷的累積,知識已經成為既巨大又深厚、既精密又尖端、有組織系統、有邏輯推演、有預測能力的嚴密體系,知識已經形成一種龐大而深刻的影響力,成為一種對社會演化、文化釀造、經濟發展、國家統治、人類文明的最大主導力量。
知識本身如何累積?如何發展?如何追求?知識在不同的層面會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社會基層,知識必須普及化、平民化,才能讓社會普遍具備吸收知識的機會、培養追求知識的能力;但在社會的中高階層,知識卻必須更新、深化,透過菁英教育,積極培養具備創新文化思維及頂尖科技研發能力的人才,才可能發展紮實的國際競爭力。無可否認地,菁英人才與精深知識存在於重視研究工作的高等教育,因此若要擔負起傳承文化遺產與追求高深學問的功能,培養下一代菁英人才,我們必需要特別重視國內較有特色的卓越的大學。這是世界各國政府投入大筆經費與資源於高等教育,希望打造出卓越大學的根本原因。
然而,我國高等教育投入的資源不足,例如九十年度教育部投入高等教育經費總計約新台幣七五四億元,九十三年度降為七二八億元,但高等學府設立數量卻多達一四七所,使得高教經費遭到稀釋;二○○六年,培養台灣大學生的單位成本平均不到五○○○美元,不到OECD國家平均一一二五四美元的一半;以學生單位成本佔人均GDP的比例來看,台灣為三六%,也比OECD國家平均的四三%來得低,粥少僧多,各校對所分配到的金額都不滿意。台灣加入WTO之後,國外知名大學來台設立分校及遠距教學來台授課,進一步對國內高教市場產生競爭壓力,大學發生商業化的危機。未來如認可大陸學歷,將有更多的台灣學生赴大陸就學,與大陸大學競爭的壓力就更不可免。立案學校愈來愈多,募款市場日趨有限,捐贈收入來源減少,對高等教育的威脅不可謂不大。
實施「五年五百億」的計劃以後,辦學績效名列前茅的重點大學獲得比較多的經費,開始有更多的機會針對有優勢、有潛力的重點項目投入資源進行發展。可以說,教育部的「五年五百億」計劃,就是高等教育的菁英計畫,這是台灣的教育在追求國民教育全面化、中學教育普及化、大學教育平民化之後,讓台灣的優良大學得以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跟全球一流大學競爭的計畫,讓有限的資源用在關鍵之處,讓增加的經費項目起了重新分配的作用,對推動高等教育品質的提升有其重要的貢獻。
「五年五百億」計劃讓受到補助的重點學校都獲得進步,尤其以教學卓越、研究卓越著稱的中山大學,進步更是明顯可見。中山大學積極促進師生戶外活動,大力進行國際研討,促進校際體育交流,提升學校師生和社區民眾文藝賞析的水準,不遺餘力,為了加強學生素質,還實施學生領導力認證,並落實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透過教師評鑑的制度,很務實地推動尊重學生受教權的精神,多層面地擴展了教學資源,大大提昇了大學教育品質。
難能可貴的是,中山大學因為瀕臨海洋,而能充分發揮其地域特色,結合理工學院的教學研究能量,在海洋研究上創發出相當獨到的研究成果,確立海洋研究為中山大學的發展核心和特色區塊,在台灣大學群、亞洲學術區域、全球研究領域,論表現、論排名,都十分傑出,卓然而有成效,這跟中山大學校內充分評估、張宗仁校長明快決斷當然也都有關係。
近幾年來,綠色環保成為顯學,中山大學也積極進行節能減碳、節約能源,研發節能監控系統,控管冷氣溫度,讓中山每年省下七、八百萬超用電量罰款。顯示中山大學一方面以傑出的研究計畫和成果爭取經費補助,一方面以高效率的經營管理節約營運成本,為中山大學注入企業型組織經營的理念,提升了中山大學的全球競爭力。
政策成功與否,除了需要良好的計畫,也需要良好的執行者。高等教育能否順利推動,固然有經費補助的誘因,卻也得看校長執行力如何。令人欣慰的是,中山大學在張宗仁校長及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下,從政策面、制度面、人事面、經費面、執行面、配合面,面面顧全,排除了障礙,解決了困難,成功走出一條有在地特色的新大學教育路線,打造出一所有獨特個性的國際性高等教育新學府。
張宗仁校長希望我以他六年治校的經驗為背景為台灣高等教育改革寫序,其實比我夠資格寫序的人很多,我只期望,張宗仁校長和全體中山教職員生在高雄西子灣所創造的「中山傳奇」,有一天也可以是全球大學教育改革潮流下的「台灣傳奇」。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