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蟲魚鳥獸親密對話
動物行為學大師勞倫茲的家裡面住滿了動物,這些動物常造成沉重的負擔:鸚鵡把衣服的扣子啄下來,還分類排成堆;戴帽猿撕開書,一頁頁塞進水族箱裡,還衝著你吃吃笑。
勞倫茲常以自我解嘲的口吻,述說他的「慘痛」遭遇,以及動物滑稽可愛的面目。同時也為我們報導了動物的許多不同習性和行為模式,這些知識都是極為珍貴的。
動物行為學大師勞倫茲,他在奧地利艾頓堡的家就好比諾亞方舟,裡面住滿了各式各樣的動物,牠們對主人都非常依戀。
當然啦,這些動物常常造成沉重的負擔:鸚鵡把掛起來晾曬的衣物的扣子統統啄下來,還分類排成堆;戴帽猿撕開精裝書,一頁頁塞進水族箱裡,還衝著你吃吃地笑。
當然牠們也有窩心的一面:狗兒不勞主人吩咐,就狠狠地咬一口可厭的人的屁股……
勞倫茲常常以自我解嘲的口吻,述說他的「慘痛」遭遇,以及動物滑稽可愛的面目。
同時也為我們報導了動物的許多不同習性和行為模式,這些知識都是極為珍貴的。
作者簡介:
勞倫茲Konrad Lorenz
是動物行為學的開山祖師,197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他於1903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出生,並就讀當地的大學,主攻醫學和生物;1933年修得博士學位。很快,勞倫茲在雁鵝及穴烏方面的研究揚名國際;1937年,維也納大學聘請他教授比較生理學及動物心理學。
1942年到1944年,勞倫茲在德國軍隊中當軍醫,隨軍遠征蘇聯時被俘。1948年遭釋放後,在奧地利艾頓堡(Altenberg)成立「比較行為研究所」。1951年出任馬克斯蒲郎克行為研究所所長;直到1973年才卸任。
他退休以後,馬克斯蒲郎克學會在奧地利北部的阿姆塔區﹝Almtal﹞為他設了一個工作站,好讓他能繼續為奧地利科學院的比較行為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89年,勞倫茲在艾頓堡與世長辭。
除了學術成就之外,勞倫茲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向一般大眾描述動物行為的生花妙筆。《所羅門王的指環》是他的第一本通俗科學作品,流傳最久,也最為膾炙人口。《雁鵝與勞倫茲》則是他去世前寫成的最後一本書,是勞倫茲一生研究工作的縮影。
譯者簡介:
游復熙
美國卡內基美濃大學(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博士。曾任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科羅拉多大學生物物理系副教授、英國劍橋大學動物系資深研究員、台灣大學動物學系教授,現已退休。
季光容
著名作家,著有散文集《這些英國人》(純文學出版,與游復熙合著)。
章節試閱
像企鵝般思考
生活在極地的企鵝群,每天都面臨同樣的難題。它們靠冰層底下海水裡的魚兒為生,但是海裡殺機四伏,因此企鵝都很小心,在沒有確定安全之前,盡量不下水。這使事情變得有點麻煩;如果水下有隻殺人鯨,站在冰上的企鵝是沒辦法知道的。唯一的辦法是跳進水裡試試看,或耐心等待別的冒失鬼等得不耐煩了,率先跳入海裡。因此每天早上,企鵝群都在玩一種類似「殺人鯨輪盤」的等待遊戲。它們等待好幾個小時,直到最後有些企鵝忍不住,鋌而走險跳入海裡,跟著大家都會紛紛下水。全體企鵝不是飽餐一頓,就是成為掠食者的美食。(有些企鵝在設法打開僵局時,偶爾還會相當不客氣地推擠一下同伴。)
我們通常覺得是自己在做決定,但我們事實上有點像企鵝——缺乏資訊的時候,我們會觀察別人,盡量蒐集片段的資料。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找餐館吃飯,我們常會選一家高朋滿座的餐館,而不會進一家空蕩蕩的,我們認為客人這麼多一定有它的道理;銀行想開個分行,一定會開在已經有很多銀行設分行的地區。商業分析師都知道,小公司常會抄襲大公司的措施;如果一個像「英特爾」這樣的領導公司,投資某項全新的晶片製造技術,很多公司都會跟進,他們會猜想,擁有這麼多資源的英特爾,一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模仿可以是個正當的策略,對個體和團體都有幫助。它是一種「社會學習」,透過和其他人的互動來學習,而不是單獨學習;這使我們在很多情況下,變得比自己獨力應付狀況時更聰明些。我們的模仿本能這麼深厚,如果你看到二十個人凝視著天空,很難不跟著他們一起抬頭望。不過,社會模仿儘管有蒐集資訊的好處,也經常把大家帶離正軌。
在二○○二年十月,華盛頓特區出現一位行蹤飄忽的槍手,毫無預警地到處開槍殺人。十月三日,殺手在十五小時之內,槍擊了五次,槍殺了一位正在除草的庭園設計師,一位正在加油的計程車司機,一位在公園長凳上看書的女人,還有其他幾個人。警察接到的通報裡,有兩次有人提到在兇案現場附近,看見一輛可疑的白色小貨車,於是他們到處設下路障,攔查顏色相符的廂型車和小貨車,報紙、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也都一再重述這則小貨車的消息,不久之後,人人都「知道」兇手開著什麼樣子的汽車。事情就這樣過了兩週,兇手一直逍遙法外。
但是不久,警察偶然間得到另外一條線索,查出一輛藍色雪佛蘭Caprice轎車的車牌,登記的車主就在嫌疑犯名單上。令人驚訝而有點難堪的是,他們發現好幾次在命案現場附近,這輛藍色轎車就在警車旁沒多遠,但因為它不是白色小貨車,每次都輕易地離開。在公布這輛可疑的藍色轎車消息之後的幾小時內,就有機警的民眾通報,結果警方在馬里蘭州高速公路旁的休息站,逮捕到四十一歲的穆罕默德(John Allen Muhammad)和十七歲的馬爾沃(John Lee Malvo)。
問題很明顯。模仿並不會產生任何新資訊,它只是擴大了一點點舊資訊可以帶來的效果,不管資訊是真是假。1995年,有兩位管理理論書籍的作者,崔西(M. Treacy)和魏斯瑪(F. Wiersema),出版了一本書《市場領導者的鐵律》,他們到書店裡(尤其是那些會影響《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的書店),自掏腰包買了五萬本自己的書。其實這本書的書評只是泛泛而已,但卻馬上進入排行榜,之後還吸引了足夠的買氣,使它留在排行榜上一段時間。
這些例子說明了,人只要受到另一個人影響,就有可能產生意外的發展。我們可能是遵循一種社會本能,是在盲目地模仿,也可能是策略性地模仿,因為認為別人知道得比我們多。我們在後面很快就會提到,在另外的情況下,別人的行動甚至會強迫我們加入,這時候,模仿顯然成為最好的策略。
然而,不管模仿的起源是什麼,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在人類社會的因果之間,很難找到關連,因為少數幾人的行動很快就會傳遞到很多人的世界裡去。這就是為何社會科學難以跨越「敘事」,去進一步找出事件更深層、「類似法則」的解釋的原因之一。
當然,模仿並不是因果之間的真正橋樑,它只是看起來像。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模式,而不是放在人身上,就不難對模仿的運作有更清楚的認識。(本文摘自第5章)
像企鵝般思考
生活在極地的企鵝群,每天都面臨同樣的難題。它們靠冰層底下海水裡的魚兒為生,但是海裡殺機四伏,因此企鵝都很小心,在沒有確定安全之前,盡量不下水。這使事情變得有點麻煩;如果水下有隻殺人鯨,站在冰上的企鵝是沒辦法知道的。唯一的辦法是跳進水裡試試看,或耐心等待別的冒失鬼等得不耐煩了,率先跳入海裡。因此每天早上,企鵝群都在玩一種類似「殺人鯨輪盤」的等待遊戲。它們等待好幾個小時,直到最後有些企鵝忍不住,鋌而走險跳入海裡,跟著大家都會紛紛下水。全體企鵝不是飽餐一頓,就是成為掠食者的美食。(有些企...
作者序
德文版序
這都是基於動物之愛
勞倫茲
我在憤怒之中的所作所為,
瞬間的繁華燦爛,
經過一夜的風吹雨狂,已被摧折。
我以滿腔熱情澆灌的花朵,
不斷抽枝發芽,
遲遲才盛開──卻永遠受天之佑!——羅斯傑(Peter Rosegger)
為了能夠確切描寫動物的故事,一個人必須對所有的生命,都懷有一份發自內心的真感情。這點你們完全可以放心,我就是這樣的人。可是羅斯傑這首美妙的詩句,對我而言並不全然適用;我生平所寫的第一本書固然是源自我的動物之愛,更是源於我對坊間流行的動物行為學著作的憤怒。我必須承認,如果我這一生當中曾經因為憤怒而做出什麼事,純是由於看不慣這些動物書籍的胡扯。
我為什麼生氣?因為有這麼多糟透了的、虛假不實的動物學著作,這樣的書到處都買得到;因為有這麼多欺世盜名的作家,裝出一副非常內行的樣子,其實對動物根本就一無所知。是誰讓蜜蜂扯開喉嚨大聲尖叫?誰又讓梭魚(pike)在戰鬥中扼住對方的脖子?這不過證實了這些書的作者,連筆下動物的外表也不能夠認識得很清楚,只是任憑自己的觀點和喜好來描寫罷了。如果他們能從那些經驗豐富的豢養動物的人,多學到一些知識,然後再來寫書,應當就能達到像老黑克(Heck)、柏格(Bengt Berg)、愛坡(Paul Eipper)、湯普遜(Ernst Seton Thompson)或是納倫(Wache Kworonesin Narren)等人的成就,這些人都花了一輩子去研究動物。
那些不負責任的動物書,究竟會對讀者——尤其是那些最容易投入的青少年讀者,灌輸多少錯誤的觀念,也是我們無法估算的。
我們沒有理由反對藝術家有創作的自由。為了表現手法的需要,詩人可以把動物和其他事物擬人化或塑下特殊的造形,例如吉卜寧(Rudyard Kipling,1865-1936,一九O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筆下的狼和豹,他那隻無與倫比的「銳極踼急踏威」(Rikkitikkitavi),講起話來宛如人類;還有邦賽爾思(Waldemar Bonsels)筆下的小蜜蜂「瑪雅」(Maja),甚至就像她自己一樣拘泥多禮。
只有那些真正熟悉動物的人,才有資格使用擬人化或塑形的手法。至於,造形藝術家在塑造動物形象時,固然不必一定要做到科學上的精確,可是他如果只是慣用僵化的形式,來掩飾自己在準確度方面的無能,他的作品只會加倍糟糕。
我是自然科學家,不是藝術家,因此我完全沒有「自由創作」或者對動物任意加以塑形的特權,更何況我完全不認為有這方面的需要。因為真相本身就已經很迷人了,你只要舉出事實(正如進行任何嚴謹的科學研究工作一樣),就已經足夠向讀者說明動物的美了。
因為大自然的真相就已經充滿了令人著迷而又使人敬畏的美,你愈是深入探究每一個細節和每一項特點,就愈能發現它的美。如果你以為實事求是地做研究,或是確實認識和理解了大自然,會破壞你在欣賞大自然的奇蹪時所得到的樂趣,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的經驗是︰你對大自然知道得愈多,就會更深刻、更持久地為它迷人的真相所感動。那些成果豐碩的優秀生物學家,都是發自內心地欣賞造物之美,因而以此為終生志業;並由於研究工作而增長的知識,反過來更加深了他(或她)在欣賞大自然和工作時的樂趣。
在生物學的眾多分支當中,我選擇動物行為學作為我終生研究的領域,也正是基於我對這種樂趣的深刻體會。為了研究動物行為,你必須和活生生的動物建立親密關係;你還得具有超人的耐性──若只是為了理論研究的興趣,實不足以維持你的耐性。如果你對動物沒有愛心,不能把動物視為人類的近親,就別想與動物建立互信的關係,也別想在研究方面有什麼重大收穫。
我希望我沒有糟蹋了這本書。即使我承認,我是基於憤怒才寫出這樣一本書的,可是這種憤怒其實正是出於我的動物之愛啊!—— 一九四九年夏,於奧地利艾頓堡(Altenberg)
中文版序
一本介紹動物行為的書
季光容
記得以前有個孩子,不知給誰派到田裡去摘瓜。他本來是想抱個最大的瓜回來的,可是不知怎樣,每次他剛相準了一個大瓜要採,總是發現前面還有個更大的在等著,就這樣一再的延宕,到最後整塊田都走完了,還沒採到一個瓜!
像這樣的經驗大概大家都有過吧?不一定是摘瓜,拾麥穗、拾貝殼、做研究、買東西全一樣,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只顧貪著遠方還沒到手的好處,而把眼面前的許多機會白白放過了。
偶爾有個人不這樣︰闖進生命的果園裡能夠當機立斷,選中了合適的瓜就執著到底,再不後悔,他的成就往往也非同小可。我們到今天所分享的許多科學、文學的果實,幾乎大半都是由這樣的人帶出來的。一九七三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得主勞倫茲博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雖然他算是二十世紀最了不起的博物學家,替動物行為學(包括人的生物行為在內)打開了新紀元,他的偉大生涯,卻是從一個粗製濫造的魚網和一台老舊的顯微鏡開始的。
勞倫茲從小就有就近取材、不放過眼前事物的長處。他和父母同住在奧地利南部的一個河濱小島上,多瑙河正從它中央流過。由於大河每年一度的氾濫,不但人煙稀少,附近的土地也免被耕作,許多野生動物得以在上面孳長繁殖,等於受到保護一樣。
普通人住在這樣的一塊土地上也許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勞倫茲卻能別具慧眼,他認為古老的歐洲大陸腹心裡,居然空出了一塊原始自然的野地,實在是太奇妙、太難得了。無論如何,不能白住。他儘量跟附近的野生動物打成一片︰開始時只是好奇,養幾隻不關在籠裡的小鳥,設幾個能自給自足的魚槽;桀驁難馴的地鼠,配一群勇猛溫順的好狗。由於他受過嚴格的科學訓練,不妄想、不附會,能夠在一堆亂糟糟的獨立事件裡,尋出它們的通性和共同點,他的觀點總是比一般人更深入一點。漸漸地他發現再小、再不起眼的社會動物,也有彼此用以通情達意的信號,只要知道牠們所用的「字眼」,學會了牠們的「語言」,就跟戴上了所羅門王的魔術戒指一樣,雖然不同種,也能和他們建立互相了解、極其親密的關係。
勞倫茲因為掌握了這個祕密,所以能將四周別的生物發生的一些真實而美麗的故事,通譯出來,寫成了一本非常特別的書,這本書就叫《所羅門王的指環》。
有很多人把勞倫茲比作是現代的范白萊(Jean Henri Fabre, 1823-1915,法國昆蟲學家)︰兩人都喜歡在天然環境裡觀察動物的行為,兩人都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客觀的態度,兩人的文筆都極生動、準確,又對生物學界有難以衡量的貢獻。其實呢,至少從《所羅門王的指環》這本書看來,勞倫茲比范白萊似乎更多了一分詩人的情懷,他對別種形式的生命總是充滿了敬意和同情心。雖然他囗囗聲聲說自己是個「冷靜實際」的科學家,絕不感情用事,我們卻一再地看見他為他的野生朋友做出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犧牲,像忍受穴烏(jackdaw)「嬌客」的餵食,欣賞大鸚鵡「可可」的惡作劇,為失了群大唱哀歌的「紅金」尋找養子養女等;他這種又冷靜、又深情、又寫實、又活潑的筆觸和作風,是我在別的書上所沒有見過的。
有關動物的書現在流行的不算少,有的真,有的假,有的枯燥,有的充滿趣味,有的歪曲事實,有的把人的感情、人的想法硬生生地栽插在動物身上。《所羅門王的指環》這本書除了提供我們許多新的事實、新的見解,還對一些我們習見的老現象、舊動作,作了新的詮釋。我以為它的最大特色不但在它的「真」,它的「趣味」上,還在它的「透視力」。
勞倫茲寫這本書的原意是要給外行人看的,他自以為從園裡搬出的是個並不起眼的小瓜,誰知道這瓜卻會見風就長,到現在為止,已經被公認是近年最好的一本有關動物知識的書了。瓜味之美,香氣之濃,不一遍、兩遍、三遍去細細咀嚼,簡直是難以盡興呢!
德文版序
這都是基於動物之愛
勞倫茲
我在憤怒之中的所作所為,
瞬間的繁華燦爛,
經過一夜的風吹雨狂,已被摧折。
我以滿腔熱情澆灌的花朵,
不斷抽枝發芽,
遲遲才盛開──卻永遠受天之佑!——羅斯傑(Peter Rosegger)
為了能夠確切描寫動物的故事,一個人必須對所有的生命,都懷有一份發自內心的真感情。這點你們完全可以放心,我就是這樣的人。可是羅斯傑這首美妙的詩句,對我而言並不全然適用;我生平所寫的第一本書固然是源自我的動物之愛,更是源於我對坊間流行的動物行為學著作的憤怒。我必須...
目錄
德文版序 這都是基於動物之愛 勞倫茲
中文版序 一本介紹動物行為的書 季光容
楔 子 與獸鳥蟲魚對話
第一章 動物的麻煩
第二章 不礙事的——魚缸
第三章 魚缸裡的暴行
第四章 可憐的魚
第五章 動物笑譚
第六章 對動物的惻隱之心
第七章 如何選購動物
第八章 動物的語言
第九章 馴悍記
第十章 盟約
第十一章 老家人
第十二章 小雁鵝
第十三章 道德和武器
附 錄 名詞注釋
德文版序 這都是基於動物之愛 勞倫茲
中文版序 一本介紹動物行為的書 季光容
楔 子 與獸鳥蟲魚對話
第一章 動物的麻煩
第二章 不礙事的——魚缸
第三章 魚缸裡的暴行
第四章 可憐的魚
第五章 動物笑譚
第六章 對動物的惻隱之心
第七章 如何選購動物
第八章 動物的語言
第九章 馴悍記
第十章 盟約
第十一章 老家人
第十二章 小雁鵝
第十三章 道德和武器
附 錄 名詞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