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王育敏
兒福聯盟 執行長
陪伴孩子快樂自信的成長
「大人不可以亂打小孩,不要讓小朋友受到傷害。」
「我希望大人可以聽我把話說完。」
「我希望爸爸媽媽有時間多陪我。」
「我想和爸媽一起出去玩。」
兒福聯盟為了貼近孩子的生活,傾聽孩子的心聲,每年都會進行孩子的生活狀況調查。有超過九成的孩子希望常常跟爸媽在一起,孩子非常渴望來自爸媽的關注、肯定與讚美;孩子總是在開放性問題中表達他們需要父母陪伴;他們希望父母聽見自己的聲音;他們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
然而實際調查發現,有半數的孩子表示當自己有好的表現時,很少得到大人的稱讚;有兩成的孩子表示經常被大人打、罵。孩子犯錯時被責打,但有好的表現時,卻不被肯定,長期感受不到父母關愛,導致五成八的孩子不會告訴父母心事,有機會跟家中大人討論事情的孩子也不到一半。
為了喚起家長對親子議題的關注,兒盟在二○○八年發起「愛孩子的100個方法」網路募集活動,號召父母親在網路上分享「愛孩子的方法」,獲得許多民眾響應。二○○九年,兒盟再進行第二波的倡導行動,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合作,邀請在企業界、教育界、政治界......等各領域的名人分享親子經驗,希望能帶領更多父母去思考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檢視自己給孩子的愛是否足夠,愛孩子的方法是否適當!
這本書真實呈現家長如何用「愛」陪伴孩子,以智慧教導孩子的過程,孩子能在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是最幸福的事。謝謝有這麼多家長無私的分享愛孩子的親子體驗,兒福聯盟希望藉由這本書,將幸福傳遞給更多家庭。
家庭原本應該是孩子最安心的避風港,父母親也應該是疼愛小孩、呵護子女的堅固堡壘。然而,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兒童虐待案件,已讓部分家庭成為傷害孩子、讓孩子最想逃離的地方。根據內政部二○○八年統計,平均每三十八分鐘就有一個孩子受虐,其中因為「缺乏親職教育」而施虐的案件數,一年增加的幅度就超過五成,更佔歷年施虐之主因。不少父母在教養孩子上,已經亂了方寸,甚至成為傷害孩子最深的人。
此外,台灣仍存在「囝仔人有耳無嘴」的傳統教養觀念,有近三成的孩子表示在家裡經常被要求「不要插嘴」。過於權威或單向式的親子互動方式,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大人不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與聲音,以致於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一旦孩子在家有苦說不出,就會向外尋求朋友或網友支持,甚至出現逃家的情況。
孩子的生活需要父母持續的關心與陪伴,兒福聯盟邀請家長們一起加入 「愛孩子行動」——爸媽記得在忙碌的行程中,每天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停下來聽聽孩子心聲;陪伴孩子一起看書或遊戲。孩子適時得到父母的關愛,生活將不再孤單,可以更自信快樂的成長!
序言二
陳之華
親子作家
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在北歐讀了六年小學的大女兒,今年一月回到台灣銜接國中一年級下學期。她因為語言環境轉換的中文理解程度落差,所以這一學期比同學們多花了兩、三倍的力氣,來適應課業壓力和趕進度。
大女兒一向好強,但也很腳踏實地的好學,她在芬蘭學校裡的成績一向不差,所以一開始對於自己無法全然看懂國內課本上的敘述和考題內容等等,承受了莫大心理壓力。她這幾個月來的煎熬,不論是語言與環境的學習轉換過程,或是相較於芬蘭,不知沉重多少倍的課業負擔,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其中冷暖。
身為父母的我們,看著大女兒載浮載沉的轉換歷程,真正能做的只有陪伴、鼓舞、諒解、溝通、祈禱。
記得在她開學一陣子之後,我和她陸續談過各科目的學習情形。希望能找個時間和導師以外,其他未曾謀面的各科任老師聊一聊,好讓這些老師也能對於孩子的語言學習背景更加了解,來共同協助減緩孩子心理上所必須承受的壓力。當然,我其實更希望老師們能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與更寬容的學習時間。
在約定好的時間到學校和老師們的見面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對話是,一位老師突然問我:「那妳今天來,女兒知道嗎?」
我當場愣住了。很驚訝有人這樣問著,難道有很多家長喜歡「偷偷」跑去找老師?我努力地平和回覆說:「當然知道啊!我和她談好的。」但同時心裡卻也一直思索:孩子怎麼會不知道呢?又怎麼可以不知道呢?做父母的,要到孩子的「地盤」來,當然得先知會她!在雙方說明、溝通後才前往,本來就是基本概念吧。
畢竟,父母在大多數時候正是因為有和校方溝通的需求,才會勞師動眾的去談;更何況,這些需求又絕對是來自於孩子所希望和父母一起表達的感受和想法。
我沉靜了一會兒之後,跟這位老師說:「孩子放學回家,都會說起這一天在學校裡的情形,像是您在課堂上說了什麼笑話、講了哪個觀念、教了什麼內容等等,她都會跟我們一家分享;而同樣的,她也會述說自己不適應和不理解的地方。其實,這樣的互動對話,在我們家已經自然而然的行之多年了。」
不過,我說話的當時,心底卻同時嘀咕著:孩子們何止「知道」我要去學校啊!每次要到她們的學校,女兒們總是再三叮嚀:妳來學校,記得要如何又如何喔,還有,要記得穿好看一點啊......。
學校、學習、課業、師長、同儕....., 這些在孩子們的世界裡,是一件一件何等重要的大事啊!媽咪要踏進去之前,她們這麼慎重,我怎能輕率而為,不是嗎?
所以,當我讀到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女士的「一定參加親師會」,不禁想到自己要到孩子學校之前,每次都事先和她們溝通過,先得要知道孩子的想法,也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之後,才會去看老師。
而當我讀到Kisskids兒童文創總監周慧婷女士的「我們的單獨約會」,更讓自己想起和兩個女兒長期以來的個別單獨相處時光。因為這種一對一的「約會」,總是讓孩子們心滿意足,更讓我留下甜美的回憶。她們總是會喜孜孜的談起:那天,媽咪和我是去某某家咖啡屋,我們手簽著手,吃著藍莓起士冰淇淋喔.....。孩子為我們彼此創造出來的相處時間取了一個好棒的名字,就是Quality Time!
我深深知道,愛孩子的方法真是千百種,但其中卻有許多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尊重、支持、鼓勵、陪伴、傾聽、包容.....等等。 讀著這本書裡十七位各界人士的教養經驗,我時而感觸良多,時而感同身受,時而拍手讚賞。但更多時候,是在腦海中勾勒著他們親子之間的對話與互動,那應該是多麼令人動容的畫面啊。
藉著閱讀,體認他們的經驗值,在他們的故事裡審視自己和孩子間的互動情景,理解到書中有著不同父母所付出的相同自省、用心、關愛,以及十百種同中有異的愛的方式。我知道,好的親子教養關係不在於完美、無缺,而在於父母是否願意不斷地修正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協助孩子,也同時協助自己與老師。
父母這門課的最大豐收,其實就在: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採訪後記
蘇惠昭
愛,有方法,沒有答案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參加了兒子的大學畢業典禮。
緩步走在這所以松濤聲聞名的大學校園內,我心想,要是我早十年、十五年接下這本書的採訪企畫,聆聽十七個母親和父親述說親子的故事、教養的心情,這一切會不會不一樣?我是否可以擁有更寬闊的心胸、多元的視角,我可以重新思索母親的角色、關於愛的意義,讓自己和孩子都更從容自在,沿路欣賞更多的風景,犯更少的錯。
成長像一場戰爭,過程是這樣艱辛,充滿困惑,每一步都辛苦,彷彿一失足就要落入萬丈深淵。我一路找書讀,《快樂孩子的秘密》、《蕭瑟的童顏》、《犧牲不是美德》、《不再錯愛孩子》、《家庭會傷人》......,它們都曾經是我的課本。我們這一代的父母,不希望孩子活在威權的影子底下,想要孩子快樂、自信,很怕一個不小心就在孩子的心靈留下創傷;想要全然的放任、放手,卻又放不掉手上的繩子。而現實是永無止盡的補習,是考試的戰場,以及對未來的茫然。
然後孩子就倉促的、混亂的、稀哩呼嚕的,再也不回頭的長大了。啊!好在長大了。
愛與教養的地圖
如果成長可以重來一遍,出發的時候,我會願意用所有的力氣好好聆聽別人的故事,那些生活中的真實情事,就像旅行前把旅遊誌通通看過一遍一樣,將複數的、異質的故事組合成一張地圖,從地圖中尋求適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向。
這本書,就是集合了許多個「別人的故事」組成的愛與教養地圖。每一位受訪者各自在專業領域上卓然有成,但是回到家裡,他們和你我一樣,都只是尋常的父親母親。體驗身為父母親的快樂、驕傲,也充滿焦慮、困惑和力不從心。當然,他們也會犯錯,只因為多了一些人生的歷練,以及對生命的反思,便各自發展出一套教養兒女的態度和哲學。饒富意義的是,一樣以愛為名,他們的故事是多麼的類似,又多麼的不同。沒有哪一條路是非走不可的,沒有所謂的絕對與正確,只有各式各樣的方法,有些方法甚至相互矛盾,彼此對立,所以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這許多錯綜交會的故事所標示出的多重路徑,於是共構成一幅圖像,希望年輕的父母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和方法。然後有一天,每一個父親和母親也能寫出自己的故事。
謝謝兒童福利聯盟舉辦的「千方百計,我愛你」活動,這是這本書的「前世」。謝謝宜芳和思芸,她們是這本書的父親和母親。謝謝每一位受訪者,他們每一位都讓我受益良多,感動非常。
謝謝我的兒子,我從來沒有什麼存在感的人生,因為你而有了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