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仔菜
Commelina diffusa
科別:鴨跖草科
別稱:節節花,竹節花
形態特徵:多年生挺水草本,莖匍匐性。葉互生,披針形,長3~9 cm,寬1.5~2
cm。花單一或形成聚繖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瓣3枚,藍色。蒴果橢圓形,2室,種子4枚。
花期:4~12月
分佈:全台平原至山區
生育環境:水田、路旁、林緣、溝渠邊及池畔
族群現況:常見
重要紀事:不管在平原或中海拔山區,只要有水濕環境或人煙居住的範圍內,多少都能夠見到竹仔菜的蹤影,它可說是台灣戶外環境最為常見的耐濕植物之一。就是因為適應力強悍,族群的生育不一定在水邊,身份界定屬於廣義性物種。
台灣的荒野中,還有一種長相近似的鴨跖草(C. communis),它的分佈較為狹隘些,常見於山區濕涼環境。彼此也有混生的情況,所以經常造成識別上的錯誤。兩者的差異如下:竹仔菜有3枚藍色的花瓣;鴨跖草則只有2枚,而且親水性沒有竹仔菜那般良好,不列入書中介紹。
正如先前所言,幾乎多數人都將竹仔菜當成鴨跖草看待,也就是說台灣四處可見的這種「鴨跖草」,真正的身份是「竹仔菜」才對,希望下次別再指鹿為馬了。種名diffusa為擴散或鬆散之意,指其花瓣分散的模樣。
聚花草
Floscopa scandens
科別:鴨跖草科
別稱:蔓蘘荷
形態特徵:多年生挺水草本,莖斜向生長。葉互生,卵形,長5~7 cm,寬1.8~2.2 cm。圓錐花序頂生;花被6枚,淡紫色;雄蕊5枚。蒴果橢圓形,種子長1.3 mm。
分佈:全台山區
花期:7~12月
生育環境:林下濕地、溝岸邊或沼池旁
族群現況:稀有
重要紀事:從台灣現有的水生植物來看,屬於林下生活的物種稀少,目前只記錄到石菖蒲、圓葉山梗菜、旱田草及聚花草等四種。聚花草總是出現在林下沼澤或是陰濕的水溝邊,通常呈現群生的狀態。
種名scandens為攀緣的意思,指聚花草的小花一朵朵密生,如同攀緣般密生的花序模樣,所以採用「聚花草」的名稱十分貼切。雖說聚花草在台灣的北、中、南各地都有發現紀錄,但是族群的分佈集中在高雄以南的縣市,尤其恆春半島最為常見,沉水狀況良好。
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及中國大陸至少有三種嗜水性的聚花草屬植物存在,有些種類的植物體十分粗壯,約比台灣產者大一倍以上,彼此間的身分有待釐清。
水竹葉
Murdannia keisak
科別:鴨跖草科
形態特徵:多年生挺水草本,莖斜向生長。葉互生,披針形,長3~4.5 cm,寬8 mm。花單出,頂生;花瓣3枚,粉紅或紫紅色,雄蕊6枚。蒴果長橢圓形,長1 cm,種子長橢圓形,長2.5 mm。
花期:5~12月
分佈:全台平地至山區
生育環境:水田、池塘、湖沼或林下濕地
族群現況:常見
重要紀事:水竹葉是一種常見的濕地植物,平常除了能夠生活在烈日下的水澤環境外,也經常群生在中海拔湖沼邊緣的林下潮濕處,更可以長期沉浸在水中生活,是台灣產鴨跖草科植物中真正的水生成員。
仲夏期間,水竹葉會綻放出明亮閃耀的粉紅花朵,頗為別致,是田野花草中的嬌客。沉水形態筆直,葉片略帶朦朧的透明感,值得嘗試種植在水族箱觀察。
在整個中國大陸地區,同屬成員產約二十餘種,真正分佈在沼澤環境裡的物種,就只有橙花水竹葉(M. citrine)、雲南水竹葉(M. yunnanensis)、少葉水竹葉(M. medica)、矮水竹葉及水竹葉;其中又以花開橙黃的橙花水竹葉最為奇特、罕見,曾於雲南思茅山區見過它與水竹葉混生在一起。
矮水竹葉
Murdannia spirata
科別:鴨跖草科
形態特徵:多年生挺水草本,莖匍匐性。葉互生,披針形,長1.5~3.5 cm,寬6~9
mm。花單一或形成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瓣3枚,紫紅色,雄蕊6枚。蒴果長橢圓形,3稜;種子饅頭狀,長1 mm,。
花期:6~11月
分佈:北部山區及金門島
生育環境:沙質濕地、水田及溝渠邊
族群現況:稀有
重要紀事:早在台灣發現矮水竹葉以前,就曾於東南亞國家見過它,當時便被那花開遍野的紫紅花朵給深深吸引。爾後才在新竹蓮花寺濕地中見到蓬勃的族群生長。
分佈在台灣的矮水竹葉族群,狹隘見於西部地區,目前侷限於桃園、新竹及苗栗縣境內的少數地點有發現紀錄,算是罕見稀少的植物。不過在金門島上卻擁有龐大的族群數量,是當地田野間普遍可見的地被植物之一。
矮水竹葉的耐旱性佳,又擁有大量綻放花朵的能力,紫中帶紅的花瓣是如此搶眼,非常適合植栽成庭園中的草坪地被,假如能夠搭配白花系的過長沙,那真是至高無上的園藝情趣享受。
硬葉蔥草
Xyris complanata
科別:蔥草科
別稱:平瓣黃眼草、硬葉黃眼草
形態特徵:多年生濕生草本。葉叢生,線形,長10~35 cm,寬1~3.5 mm,先端漸尖。頭狀花序頂生,圓柱形;花瓣3枚,黃色,雄蕊3枚。蒴果卵形,長3~3.5 mm;種子卵圓形,長0.4 mm。
花期:全年
分佈:金門島
生育環境:黃沙質水田、池塘邊及季節性濕地
族群現況:稀有
重要紀事:蔥草科植物的特色,除了葉片近似食用蔬菜的「蔥」外,它們也如同穀精草科植物那樣,會挺出一根根頭狀花序,並綻放出鮮明、耀眼的黃色花朵,所以也稱為「黃眼草科」植物。
在中國記錄了五種蔥草科植物的分佈,成員有印度黃眼草(X. indica)、南非黃眼草(X. capensis)、中國黃眼草(X. bancana)、蔥草(X. pauciflora)及硬葉蔥草;台灣本島只記錄到蔥草,金門島則多了硬葉蔥草的蹤影。種名complanata為扁平之意,指其花瓣平展的模樣。
正如其名稱所示,硬葉蔥草的葉片較其它黃眼草科植物來的硬質些,並能夠長出側芽以形成叢生模樣,而且老熟花序為長筒狀,容易與蔥草的球狀花序進行區隔。以往常被鑑定成印度黃眼草,但近似種的花序上常帶有一枚葉片,粗壯形態頗似田蔥,兩者的差異頗大。分佈在金門島上的族群雖然不是隨處可見,但在金湖及金沙兩鎮境內的農田或濕地還算普遍分佈。
蔥草
Xyris pauciflora
科別:蔥草科
別稱:少花蔥草、黃眼草
形態特徵:一年生挺水草本。葉叢生,狹線形,長10~30 cm,寬3~5 mm,先端漸尖。頭狀花序頂生,花瓣3枚,黃色;雄蕊3枚。蒴果倒卵形,長4 mm,種子卵形,長0.4 mm,褐黃色。
花期:全年
分佈:桃園及新竹兩縣境內的濕地環境及金門島
生育環境:坡地滲水濕地
族群現況:瀕危
重要紀事:長久以來分佈在台灣的蔥草科植物,一直採用台灣蔥草(X. formosana)的名稱,其實它只是蔥草的同種異名而已。族群狹隘分佈於桃園及新竹兩縣境內的濕地環境,又以新竹的蓮花寺濕地最為知名,是國內瀕臨絕跡的物種之一。
不過蔥草在金門島上還有穩定的族群數量,生育在多處的廢耕農田、濕地及沼池畔,其中又以田埔濕地的族群數量最為龐大,並與硬葉蔥草、長距挖耳草、寬葉毛氈苔、狹葉花柱草及長葉茅膏菜混生在一處。
撇開它在台灣的稀有身份,蔥草在整個熱帶亞洲的分佈極為廣泛。幾乎每回蒞臨中國南方或東南亞國家,都能夠在平原的沙質濕地或是中海拔霧林帶森林邊緣的濕坡上見到芳蹤,算是普遍易見的濕地成員之一。
在形態方面,蔥草的植物體通常單一生長,花朵小型,綻放的時間短暫,介於上午8點到10點之間。硬葉蔥草則於10點過後才陸續開放,直到黃昏為止。種名pauciflora為少花之意,指其花朵綻放時通常呈現單一的模樣。
連萼穀精草
Eriocaulon buergerianum
科別:穀精草科
別稱:穀精草
形態特徵:一年生挺水草本。葉叢生,線狀長披針形,長9~20 cm,先端漸尖。頭狀花序頂生,單性,同株;雄蕊6枚,雌花瓣3枚,柱頭3分歧。種子長橢圓形,長0.8~1.1 mm,褐色。
花期:全年
分佈:北部及東北部山區
生育環境:水田或湖沼濕地
族群現況:稀有
重要紀事:穀精草科植物的特色在於它們的花部器官十分精密,很多人以為頂生的頭狀花序是一朵花,其實是由無數小花所共同組成的。它們的長相秀麗,多數種類可以沉水生活,形態美觀,擁有不少水族或園藝愛好者蒐集養育它們,如同蘭花迷一樣充滿了熱忱。
台灣產的幾種穀精草科植物,多集中分佈在中部以北地區,家居宜蘭或台北的愛好者,比較有機會見到它們的野生風采。以宜蘭縣來說,連萼穀精草的身影幾乎涵蓋整個山地沼澤環境,如草埤、雙連埤及崙埤池等。不過在台北汐止、雙溪及貢寮鄉境內的族群,則多繁衍在水田環境,並常與大葉穀精草混生在一起。
至於野生環境中的連萼穀精草,可以安然沉水生活,然而人工環境的養殖下就無法順利育成,關鍵可能發生在微量元素的提供及低溫控制的問題。它的特殊生態還包含霧林帶湖沼區的族群,頭狀花序上會直接生成新的苗株。
七星山穀精草
Eriocaulon chishingsanensis
科別:穀精草科
形態特徵:一年生挺水草本。葉叢生,線狀長披針形,長4~11 cm,先端漸尖。頭狀花序頂生,單性,同株;雄蕊6枚,雌花瓣3枚,柱頭3分歧。種子長橢圓形,長0.8 mm,褐色。
花期:4~11月
分佈:北部及東北部山區
生育環境:湖沼濕地
族群現況:稀有
重要紀事:七星山穀精草是一種長相與連萼穀精草幾乎一個模樣的物種。兩者之間的差別僅在於七星山穀精草的形態迷你小型,比連萼穀精草小上一號。所以許多植物專家認為兩者宜合併一起,但個人認為它們屬於十分接近的不同植物,就如同台灣竹節蘭與蘭嶼竹節蘭的情況一樣,本書採取個別介紹。
認定它們屬於不同植物的原因,除了植物體大小有別之外,族群分佈也是重要參考的依據。如松羅湖附近的拳頭母池、中嶺池及崙埤池,只見連萼穀精草的身影,同樣夢幻湖附近的磺嘴池亦是如此,兩者至今尚未見有混生的情況發生,可見七星山穀精草是由候鳥自不同國家攜帶而來的種源,才散佈在松羅湖及夢幻湖之中。
種名chishingsanensis為七星山之意,位於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境內,而模式標本產地便是位於七星山坳谷中的夢幻湖。七星山穀精草族群並與台灣水韭生活在一起,不過七星山穀精草的分佈較為廣泛些,也見於宜蘭大同鄉的松羅湖,截至2008年夏季為止,當地的蔓延情況遠比夢幻湖的族群數量龐大。
白藥穀精草
Eriocaulon cinereum
科別:穀精草科
別稱:小穀精草、灰序穀精草
形態特徵:一年生挺水草本。葉叢生,線狀長披針形,長1~3 cm,先端漸尖。頭狀花序頂生,單性,同株;雄蕊6枚,雌花無花瓣,柱頭3分歧。種子橢圓形,長0.2 mm,表網孔明顯如蜂窩狀。
花期:全年
分佈:全台平地至山區
生育環境:水田
族群現況:稀有
重要紀事:早在探詢台灣水生植物之前,就在水族館中見過白藥穀精草,當時普遍稱呼為「小穀精草」。叢生的沉水葉如同縮小版的鳳梨般,特色十足。不過二十幾年前,身價不菲,想要擁有它必須付出千元代價才能獲得,因此下定決心自行找尋,初次會晤的地點就在宜蘭粗坑的水田裡,而且族群數量十分龐大。
白藥穀精草的挺水植株矮小,葉片通常只有1~2公分,但沉水葉片卻可達6公分,是水族造景優良的前景用草之一。同屬成員裡擁有不少兩棲性物種,甚至完全屬於沉水形態者,它們盛產於中南美洲及熱帶東南亞,中國南方亦有絲葉穀精草(E. setaceum)的分佈。種名cinereum為灰色之意,指其頭狀花序灰白色彩的模樣。
雖說北台灣的山區水田不難見到白藥穀精草,但族群卻日漸罕見,在稀有評估的等級上屬於不常見的物種。至於由應紹舜老師發表的台灣穀精草(E. taiwanianum),採獲於宜蘭北宜公路圓通寺旁的水田中,我在1996至1999年間幾度前往現場查看數百棵植株,應該就是白藥穀精草,與稀有罕見的水虎尾伴生在一起。
南投穀精草
Eriocaulon nantoens
科別:穀精草科
別稱:蓮花池穀精草
形態特徵:一年生挺水草本。葉叢生,線狀長披針形,長2~7 cm,先端漸尖。頭狀花序頂生,單性,同株,花托近乎光滑;雄蕊6枚,柱頭3分歧。種子長橢圓形,長0.5 mm,表網孔明顯如蜂窩狀,橫紋交接線明顯。
花期:全年
分佈:中部山區
生育環境:廢耕水田、濕地及濕坡壁
族群現況:瀕危
重要紀事:穀精草科植物的花部器官細小精密,分類上的困擾可想而知,相信台灣產半數以上的成員身份,都有疑點的存在。南投穀精草發表於1921年,族群主要產於日月潭沼澤區。到了1939年於蓮花池附近採獲的族群,命名為蓮花池穀精草(E. trisectum),之後又被訂正為是南投穀精草的變種(E. nantoense var. trisectum)。
而新版的『台灣植物誌』則將蓮花池穀精草更改為尼泊爾穀精草(Eriocaulon nepalense),但這是否為正確的處理方式,沒有絕對的依據。就我對於台灣產穀精草科植物的了解,南投穀精草與蓮花池穀精草應該就是同一種植物,至於與遠在喜瑪拉雅山區的尼泊爾穀精草有什麼關係,這裡就暫不處理,畢竟無法見到模式標本及野生狀況下的模樣,光看文獻是無法得到滿意答案的。
至於南投穀精草與菲律賓穀精草的外觀形態,幾乎無法區別,但是由種子進行比對的話,馬上就能一目了然;前者的種子表網孔橫紋交接線十分明顯,而後者的表網孔無橫紋或少許連接。
目前僅知的確定產地為中部埔里附近的蓮花池濕地中,通常生長在半日照環境的排水溝岸旁或田埂邊。不過,族群所生長的位置經常遭受除草濟噴灑,有滅絕危機。另外在附近山區的濕坡地及水池邊也有數個族群的存在,但數量依舊稀少。種名nantoense為南投之意。
小田島氏穀精草
Eriocaulon odashimai
1940年日籍學者正宗嚴敬、福山伯明及小田島喜次朗等三人,於中國海南島採集多種穀精草科植物,其中兩種小型物種由正宗嚴敬先生於1943年發表為新種,分別是海口穀精草(Eriocaulon kaikoensis)及小田島氏穀精草。
2000年因為筆者於嘉義彌陀濕地發現了泰山穀精草的關係,陳奐宇先生於台灣大學標本館檢視標本時,根據一份小田島氏穀精草的模式標本,將泰山穀精草訂正為同種異名。
當我第一次見到小田島氏穀精草的模式標本時,的確有幾分神似泰山穀精草;不過這份模式標本欠缺完整種子及花部器官,僅憑葉片的質感與部分花朵構造便進行更正,證據似乎稍嫌單薄。
為了解開這些謎團,2007至2008年間依不同季節,三度前往海南島海口至文昌一帶的原始產地找尋,也如願見到白藥穀精草、大葉穀精草、菲律賓穀精草、毛葉穀精草(E. australe)、絲葉穀精草(E. setaceum)、狹葉穀精草(E. angustulum)、硬葉穀精草(E. sclerophyllum)及黑頭穀精草(E. nigrum)等八種穀精草科植物混生一起的景緻。
最讓人感到驚奇的物種,理所當然是海南獨有的硬葉穀精草及黑頭穀精草;海口穀精草便是後者的同種異名。2007年冬初見到黑頭穀精草時,即被它那特殊的外觀模樣給深深迷惑住,旱生型個體與泰山穀精草的旱生型形態長得如此神似,而且水濕與旱生的族群個體差異懸殊,於是就這麼一塊塊濕地找尋,看是否能夠見到泰山穀精草的族群,一個多月的探詢下來,結果全數為黑頭穀精草。所以可以確定的是,存放在台灣唯一的一份小田島氏穀精草的模式標本,應該就是黑頭穀精草的旱生型個體。
因為這群穀精草科植物的關係,讓我有了全面調查海南島濕地植物資源的原動力,很努力也很幸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紀錄物種幾乎全數尋獲,同時更發現許許多多的新紀錄及新種,包含有萍蓬草、水蓑衣、石龍尾、莕菜、水蕹、狸藻及莎草等。
當然海南島產的八種穀精草屬植物混生的季節性濕地,至少有200種以上的物種存在,現場植被之多樣性,只能用「精彩絕倫」來形容。不過讓我最為感動的場景,便是台灣即將滅絕的食蟲植物「寬葉毛氈苔」佈滿地表,蔓延數十公里的浩瀚景緻,讓人畢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