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小孩動物一家親
凌拂
作者木村節子在後記裡說:動物不是玩具,牠們有感情、有生命,既要飼養,就要擔負責任。她說她是懷著這樣的想法,寫了這個故事。
而我讀這個故事,對作者掌握現場實境之深入、細膩與熟悉,幾乎讓我以為作者就是第一現場的目擊者。情境伴隨著生活開展,故事油然而生,油然而起,自然貼入肌理,那種微細處,婉轉展現的臨場感,時而讓我以為創作者就是參與者,她同時既是教師,亦是其中票選牛隻的三年二班組員。這個故事不斷喚醒我曾經的經驗,它與我的教學現場多麼相似。經驗學習來自於最真實的生活,沒有比這個更深刻的了,木村節子懷抱著養育生命的情感與責任,書寫了這個故事;我則感動於孩子的成長,自我學習與改變。教育不是教條的執行,情境的創發可以激勵孩子內在的自律,規範自在其中,這才是令人感動的地方。
故事裡有個搗蛋、愛唱反調,卻深有創意的直也;也有一個本分、規矩,但膽小怯弱的真優。一個喜歡動物,一個討厭動物。班上決定要養一頭牛,可是大事,它挑戰老師,也挑戰班上的四十個孩子。對直也和真優這兩個極度不同的孩子而言,愛有愛的責任,厭也有厭中需要面對的情境,一切都是新的體驗,需要學習。
知識從何而來,按照升學的現況,立竿見影,當然是堆砌、填鴨比較快速。對現在的孩子而言,牛有沒有鬍子,這個答案可能都是來自於電腦與百科全書,而不是來自於生活與經驗法則吧!知識學得快也忘得快,必然有它欠缺與不切實際的間隙。
牛有幾種顏色?所有的牛都耕田、拉車、擠牛奶嗎?養了牛才知道牛的嘴巴老是動個不停,還直流口水是為什麼?甚至牛尿一泡尿,那麼大的動物,哇,簡直就像消防隊的水管連續噴射一樣……新經驗的產生是學習的動力,一切都是變動的,參與的過程是個酵素,它會慢慢催化,因為新奇、有趣、需要合作,真優改變,直也也會改變,當態度變了,關係也不同了。牛是活的,人是活的,情境也是活的,它之所以有趣,是因為許多突發的現狀得如何因應,完全不是經由設計而來。
當我讀到善忘的直也,對老師交代的細節也能記得清楚,為了替成長的牛測量身高體重,他也願意把數學課沒學會的長條圖認真再學一次……的時候,深深覺得學習如果只是堆砌,知識只是填鴨,那來自孩子心底的潛移的變動,是不可能發生的。
故事中的孩子,有許多知識和經驗來自於直觀的第一現場,他們寫值班紀錄,敘述觀察所見,都是學習重點。曾經我也在一所田園小學服務,配合課程,孩子們在校園裡養過毛蟲、小雞與兔子,他們一樣分工、觀察並記錄,有許多相似的情境,所寫的動物筆記,情真意足,拙趣所在令人十分感動。我至今重翻,仍覺機趣未鑿,小孩寵幸動物,是因為他們和動物一樣渾然,聚到一塊便是一片爛漫天真,小孩動物一家親,來自生活的探索歲月,孩子應當要一直保留天生的驚奇之心。
自序
故事緣起
木村節子
最近只要一出門,幾乎都會遇上帶狗出門的人。養寵物的人愈來愈多,但同時,你是否也發現,到處都看得到呼籲飼主要好好處理糞便的告示?有時還會看到蛇逃跑了,河川裡出現鱷魚等新聞,讓大家感到很驚訝。
動物不僅僅是可愛的玩具而已,牠們有感情、有生命。既然要飼養,就是「養育一個生命」,得負起應盡的責任。我就是懷抱這樣的想法,寫了這個故事。
我曾到日本長野縣伊那市的小學,去參觀他們低年級養牛的情形。雖然那時候放暑假,但我採訪了級任老師,從他那兒聽到許多故事,他也拿孩子們的圖畫和作文給我看。寶寶的故事,就是從那裡誕生的。
故事裡,我安排了很愛動物的直也,還有一開始不太喜歡牛的真優。這兩個主角從養牛的過程中,學到什麼呢?希望大家經由這本書,感受到動物的溫暖,以及生命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