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依稀記得第一次接觸珊瑚礁時的悸動,那是1976年大二結束的暑假,我參加師大生物系的「恆春半島生物採集營」,有一天我們到貓鼻頭附近的潮間帶採集海洋生物;七月的艷陽天,我們穿過濃密的瓊麻林和崎嶇的珊瑚礁小徑,沿著礁溝游向大海,一進入珊瑚礁的領域,頓時就被眼前的景象給震懾住了,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魚類,熙熙攘攘地穿梭在層層疊疊的珊瑚和錯落有致的礁區之間,沉浸在一片澄藍海水的懷抱裡,我如癡如醉的來回悠游,流連忘返,直到領隊老師下令收工,才依依不捨的上岸。自此以後,珊瑚礁的印象一直盤旋在我腦海裡,甚至出現在夢中。
三十餘年前的台灣,潛水活動尚未推廣,資訊也不發達,我們採集的海洋生物都是新奇的,忙了一個暑假,還是無法查出許多珊瑚的真實身分,也許就是這個解不開的謎團和初次接觸珊瑚礁的美好記憶,促使我持續投入珊瑚礁生態研究的道路。
懷著對珊瑚礁海洋的憧憬,我在1978年參加中華潛水會舉辦的第一期水肺潛水訓練班,並於1979年進入台大海洋研究所碩士班就讀,當時墾丁國家公園正在籌備階段,核能三廠剛開始施工,需要有人從事珊瑚生態研究,指導教授就把這個任務交給我,於是開啟了我與珊瑚礁為伍的日子。當時國內海洋學者對珊瑚生態的了解非常有限,我自己對珊瑚更是一無所知,初期的研究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進,困難重重,但是在珊瑚礁潛水的美好感覺始終是支撐我向前的動力。
三十年來,在很多因緣際會之下,得以造訪台灣各處的珊瑚礁或有珊瑚生長的海域,從最南的太平島至最北的彭佳嶼,都曾有過數次潛水的紀錄,本書可說是我歷年來在這些海域潛水觀察的一些心得與紀錄。
本書的完成得到很多朋友的幫助,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鄭明修博士,多次協助我們離島潛水調查,並且提供澎湖海域生態的精采照片;水中攝影協會理事長蔡永春教練是我相識三十年的好友,他是最優秀的導潛和潛伴,而且總是毫無猶豫的提供海底照片及必要協助;郭道仁教練分享豐富的潛水經驗和提供精彩照片,使本書增色不少;綠島潛水俞明宏教練,雖然和我只有一面之緣,卻非常熱情地提供所有需要的協助,令人非常感動;蔡明憲教練提供東北角潛點的寶貴經驗、海底照片和協助整理一些資料;還有台大海洋所珊瑚礁研究室歷年來所有同學,在潛水工作上互相照顧,讓我們每次都能快樂出海,順利完成工作,而且平安返航。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遷加速的衝擊之下,台灣的珊瑚礁或珊瑚群聚已面臨嚴苛考驗,本書所記載的珊瑚生態,有的完好如初,有的可能已經美景不在,令人十分惋惜;例如東沙環礁內部三百餘平方公里的珊瑚礁,在1998年的水溫異常事件中,珊瑚大量死亡,至今仍恢復緩慢;2008年的澎湖寒害造成澎湖北部海域大多數珊瑚死亡,至今少有恢復。這些氣候變遷引發的巨大影響,提醒我們珊瑚礁保育的重要性,不只是設立海洋保護區和海洋保育執法,也必須從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做起,大家一起來節能減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使地球氣候恢復正常軌道,才能讓珊瑚礁永續,讓地球生態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