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勤
說到這本書的緣起,還要感謝開復。三年前的亞洲博鼇論壇期間,他建議以我的個人經歷寫本書——無論是自己寫,還是准許別人寫都好。此前也不斷有朋友向我提起寫書的事,但我一直覺得自己平凡的經歷並沒有太多可書的;況且我還有個未必合理的「心結」:一寫書,總感覺像是作總結。但我想,我還在路上,精彩的故事還在後面呢,所以我從沒把寫書當回事。然而開復認真地對我說:「你的經歷可能對年輕人有幫助,出本書吧。」
這番談話之後不久,本書的作者劉世英先生又提出寫書的建議,我就接受了。
這些年來從中國到美國再到世界各地,我一直忙忙碌碌的。受所處行業快速變化、持續演進的特點制約,我思考得更多的都是現在和未來,卻很少停下腳步、回過頭去想過去的事。借助這本書、透過作者的幫助,我也終於有機會梳理與自己及身邊的人相關的記憶與故事。
其實我一直認為,我個人的成長故事平凡簡單,不知是否具備特立獨行、可資借鑒的價值。我出生於一九六六年;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並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一年,十二歲的我考入中國科技大學試點少年班;在中科大度過少年時光,後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在美國工作多年,一九九八年回到北京,歷經中國IT產業迅速發展的進程,與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事們一起實踐創新的理想;二○○三年調任微軟總部主管行動和嵌入式業務;二○○六年再度回國組建研發集團……追隨智慧,少年遠行、負笈美國、回國工作,感悟事業人生……,這段求智的歲月,追尋理想、追隨智慧,對我個人確是彌足珍貴的記憶。
我很幸運,生逢一個國家走向歷史性轉折的時刻,我們這一代人才有可能踏著因時代脈動而來的鏗鏘鼓點而前行和改變。
我很幸運,在過去十年,兩度選擇回到充滿無窮可能性的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被徹底地易筋洗髓,展現出重振、復興的繁榮——儘管仍有很多問題需要面對與解決,但我相信只要繼續前進,我們終能實現「中國智造慧及全球」的夢想。
我很幸運,加入了一個偉大的公司,與包括比爾.蓋茲在內的眾多優秀的人共事。我在微軟學到的東西很多。今後,我期待著與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的同仁和業界夥伴們繼續努力,在新一輪技術升級、產業博弈中引領科技創新。
在我看來,二十一世紀有兩個最重要的變化,一是資訊化浪潮席捲全球。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的方式;改變了商業的模式與運營;二是中國的崛起,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我很幸運佇立在這兩大變化的交匯點上,相信未來我們還會見證和參與更多激勵人心的事業。
如果我的人生選擇和成長故事,我的一些經歷和體會,能給大家帶來某些幫助,那將令我鼓舞;哪怕一百位讀者中只有一個人感到有所收穫,我也覺得欣慰。
柳傳志
微軟是全球電腦軟體行業的領頭羊。張亞勤先生在這樣一家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業領導研發工作,是高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有力推動者。
對於高科技成果如何實現產業化,我有很深的感觸。創辦企業之前,我在中國科學院工作,最大的苦悶就是科技成果不能轉化為生產力。科研人員整天忙著,就是為了發表論文,而成果根本和市場沒關係,不得不束之高閣。我出來辦聯想,也就是憋著勁兒想做點事情。現在,聯想集團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積累,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高科技產業化之路,在全球電腦行業的市場和技術領域都有了一席之地。
聯想集團的發展要感謝改革開放帶來的機會,但張亞勤先生比我們這一代人更加幸運,改革開放將一張世界版圖展現在他們面前。他天資聰穎,並且非常努力,能夠一路盡顯才華,很年輕就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在更高的起點和更廣闊的平臺上,開拓更大的事業。
以我的觀察和體會,一個優秀的技術專家如果能成長為一個好的企業管理者,對科技企業非常重要,然而,這種轉化並不容易。張亞勤先生是一個成功的代表。他原本是一個科學家,在技術方面有著卓越的貢獻;但他更是一個出色的技術管理者,在他的統領下,微軟公司在華研究機構不斷發展,躋身世界一流。這既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一個好的機制也非常重要。
因為環境不同、企業的性質不同等等,微軟和我們走過的道路大不相同。比爾.蓋茲創辦微軟,以高科技起家,打下了一片天地。而在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由於起步晚,底子薄,路要曲折得多,很多規律都還在探索和發展的過程中,觀念、機制和人才等問題都還不時困擾我們,需要中國的高科技企業進一步努力。
難能可貴的是,張亞勤先生在成功領導公司研發工作的同時,還花了很多精力,為中國的科技產業化進程助力,如深入高校的教學科研,建立聯合實驗室,開辦創新論壇,貢獻自己的經驗和智慧。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與世界融合的步伐愈來愈快,一大批從中國走向世界的精英們回到國內,「在中國做事」,更「為中國做事」,我想,這對他們所服務的機構,對中國,都是非常好的事情。無論對於莘莘學子還是商界人士,張亞勤先生的故事都值得一讀。
凌志軍
幾年來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關於亞勤的書。我相信他的故事一定有一些特別的魅力。這不是因為他現在所擁有的一大堆頭銜和讚譽。他的做事的確引人入勝,但是真正讓我回味無窮的卻是他的做人。
按照今天的社會標準,亞勤似乎具備了一個傑出人物的全部要素。他吸引世人矚目的成功開始於少年時期,又在此後幾十年每個重要的人生階段綻放出耀眼光芒。直到今天,你仍然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他是東方和西方兩種教育制度的產品,是中國和美國兩種社會文化融合而成的科學家和企業管理者。他和他的同事讓一個經典的西方資本主義公司深深扎根在東方的土壤中,也讓一代中國青年的智慧和勤奮享譽西方世界。他和他的團隊開創了兩種信仰、兩種制度、兩種文化融會貫通、相輔相成的最傑出的案例。
然而還有更重要的。亞勤出生在六○年代的中國,經歷了瘋狂、彷徨和激烈變革的時代。當二十一世紀到來,他的人生之路伴隨著席捲全球的新技術浪潮高峰。我一直相信,這個年齡的人擁有一種天賦機緣。比他年長的一代人,沒有經過新世界的薰陶,缺少對於新潮流的親近感,因而很難成為今天這個時代的引領者;比他年輕的一代人,沒能經歷舊世界的洗禮,缺少一種堅韌、豁達和通透的風範,所以很難理解他之所謂「為什麼要打敗別人」,以及「成功是一種習慣」,也不能想像為什麼最傑出的人會把做人看得比做事更重要。
我們正經歷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成功者就像不斷湧上沙灘的海浪一樣,拍打著這個每天都在變化著的國家。文人為他們立傳,商家為他們包裝,官方機構也來為他們錦上添花。整個社會都把眼光投在他們身上。年輕一代渴望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可惜的是,人們過於關注成功者做事的訣竅,卻鮮少瞭解他們做人的道理,因此仍被下面問題所惑: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為什麼會有患得患失?為什麼會有茫然無措?為什麼會有懷才不遇?為什麼會有怨天尤人?為什麼會有鉤心鬥角?為什麼會有曇花一現?為什麼我既不笨又不懶卻總是到處碰壁?又為什麼我即使成功了卻還是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反而被成功所累?
現在,我手上這本書稿正是關於亞勤的。這是一個傑出人物的足跡,很好看,也值得回味。就像柯林頓在美國總統任上寫給亞勤的信中說的,「一個靈感的啟發」。而它給予我的最具啟示意義的靈感就是: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種種做事的機巧當然能夠幫助你贏得優勢,但是,只有你做人的素質方能決定你究竟能夠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