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經濟竟是這麼簡單有趣!
吳惠林
感謝天下文化出版社讓我先睹這本書稿,真的是「先睹為快」,讀畢不禁脫口而出:「嘆為觀止!」
一開始讀本書的〈序言〉時,腦中就浮現出一部影片的某一畫面。那是由曾獲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金像獎的安東尼.霍普金斯及艾瑪.湯普遜兩大巨星主演的《長日將盡》電影。片中有如下場景:忠心的管家被主人的政界菁英朋友問道:「英國償還美國債務,這與對美貿易衰退有無關連?」管家答說:「這,我答不上來。」接著又被問:「歐洲貨幣問題,可否靠法、蘇限武協議解決?」管家回答:「這,我也答不上來。」於是這幾位發問的菁英就下結論說:「這樣還談什麼民主是服從多數?」因為廣大庶民顯然對國家大事是有很深鴻溝的。
經濟事務為何如此複雜難懂?
看了這一場景,你的感覺是什麼?是感同身受覺得自己的渺小、無知,趕緊發奮圖強,追求知識以趕上時代?或者佩服專家們的經濟學問淵博,心悅誠服地依賴他們,信賴專家幫我們解決這等「國家大事」?或者更加察覺所謂的「經濟事務」確是千頭萬緒,專業化極深,應交給專家權威人士處理?對我來說,腦中則出現這些疑問:經濟事務為何成為國家大事?經濟事務何以發展成為如此複雜,非得具有專門知識者才可能理解?
這兩段對話裡,外債、貿易衰退、貨幣問題等等都是當今所謂的「總體經濟」課題,也是各大媒體天天出現的經濟新聞。一提到總體經濟就逃脫不了各式各樣的「政策」,而政策的擬訂往往屬於政客和專家事務。順手拈來,日本1990年代末期一再推出的「振興經濟景氣方案」,我國千禧年前夕喧騰不已的「擴大內需方案」都是最明顯的例子,而世界各國一旦出現經濟景氣過熱或衰退,也一概將希望寄託於政府的各項政策,期盼政府祭出各種藥方來化解難題。儘管諸如此類的方案在近幾年已有黔驢技窮、治絲益棼的窘狀,但2008年金融大海嘯引發全球大蕭條,紓困、「印鈔救市」、QE2(二次量化寬鬆)仍舊紛紛出爐,政府還是祭出經濟政策,特別是印鈔票、低利率、大舉債。為什麼政府會躍上總體經濟舞台當主導者?這非得由總體經濟學為何會成為「顯學」談起不可。
大體而言,經濟學始自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本來沒有個體、總體的區分,所分析的是如何增進人民的福祉,強調的是人際間分工、協作、市場和價格機能,至於政府的角色則在促進分工的順利進行,根本無所謂「主導」經濟事務,而經濟事務其實是每一個人的事。事情的轉變得追溯到1930年代那一場令世人永難忘懷的「經濟大恐慌」,在該事件下市場機能受到嚴重的誣蔑,看穿「人類短視特性」的凱因斯(J.M. Keynes, 1883-1946)趁勢提供操縱經濟體系各種奇妙工具給政府,以「創造有效需求」美名取得施行政策的合理性。此後政客與經濟學家就密切合作、共同「精微細緻調節」(fine tuning)經濟體系的運作,藉由促進「經濟成長率」和增進就業這些神聖使命,堂而皇之地盡情揮灑。
凱因斯理論太迷人、難破解
凱因斯理論指出,實際社會供需失衡,尤其經濟蕭條時,價格極低且僵固,無法靈活調節,龐大的「超額供給」無法經由價格下跌來產生需求而消除,非得由政府來創造「有效需求」才可消化掉。這套理論經由完美的圖形和數學演算,讓「教」和「學」都方便、明瞭,再因美國羅斯福的「新政」被認為就是凱因斯理論的應用且有效,成功讓大蕭條消失。如此一來,以凱因斯理論為核心的總體經濟學乃成為顯學,並且征服全世界,迄今不衰。
其實,凱因斯理論剛萌芽時,就有海耶克(F. A. Hayek,1899~1992)領銜的奧地利(或奧國)學派提出異議,而對於1930年代世界經濟大恐慌,海耶克也早在1927年就預測到,因為他正確診斷出「超額供給」的源頭,那就是:「超額供給或大量失業的出現,是因為勞動和其他各種生產因素在各業、各廠,以及各地之間的分配對其產品之需要的分配之間不能協調所致,之所以如此乃因『相對』價格和工資體系受到扭曲,扭曲的源頭就是政府使用了擴張性貨幣政策,因而創造出『人造』需求(包括產品和生產因素需求),使生產者和勞動者都做了『錯誤預期』,終使實際生產出來的產品及實際使用的生產因素都過量。」此時政府決策者非但不及時停止這種虛假的擴張需求政策,反而更增強該擴張政策的應用。惡性循環的結果,不但使寶貴的生產資源流向低生產力之處,而且累積了大量的超額供給,一旦擴張政策停止,泡沫破滅之後就出現大衰退。
有人會問:怎麼不繼續擴張信用,讓虛假需求持續?答案是擴張量愈大、期間愈長、泡沫將愈大,禍害也將愈大。至於對政府獨占貨幣發行的弊端和通貨膨脹的禍害、儲蓄的重要,以及「是供給創造需求,而非需求創造供給」等等導正經濟理論的聲音也時有所聞,而凱因斯政策縱使短期有效,長期將有後遺症出現,也早有警示。可是海耶克被凱因斯打敗,奧地利學派在經濟思想史中幾乎沒地位,而通貨緊縮被認為比通貨膨脹更可怕,貨幣被誤導、濫用,於是今日世界的天災人禍、二次衰退、二次風暴等等沒完沒了。
返還經濟學本質
這些正確的說法為何無法入人心?簡單卻無形的理念難言、難懂應是主因,雖然也有一些通俗的著作面世,還是難以言明,或許這本《為什麼經濟會搞砸?》會有不一樣的功效。它以說故事的方式、配以淺顯的漫畫,循序漸進描繪真實的經濟人生,明白點出凱因斯理論的出現正是敗壞關鍵,而且認為當前情勢、特別是美國危險至極,但如果能懸崖勒馬、勇敢地改弦更張,還是有救。妙方何在?請看書中的〈結論〉。本書看似寓言,卻非天馬行空,而且說服力極強。它不只一般人看得懂、應該看,最好還能當作中小學教科書,下一代才免於持續被教壞,不婚不育的「絕後」毀滅景象也不至於出現!
推薦序
經濟學的伊索寓言
梁國源
對於經濟學的入門者或不大了解經濟如何運作的人而言,《為什麼經濟會搞砸?》是一本好書。不同於一般經濟學教科書利用複雜的數學方程式與幾何圖形,本書透過詼諧的文字及有趣的插圖,清晰地描繪人們如何從早期的傳統社會演變到如今的現代經濟。對於那些受過經濟學良好訓練的學生、學者或專業人士而言,這本書亦值得一讀。因為近代的經濟學教育太過強調數理模型,讓專業人士在學習經濟學的過程裡,常迷失在數理模型的叢林中,對於經濟如何運作總摸不清方向。也因為如此,當這些號稱經過嚴格訓練的經濟學家在進行分析時,往往會訴諸他們所熟知的教條及方程式,而依據這些分析所做出來的政策或決策卻往往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為什麼經濟會搞砸?》是歐洲太平洋資本公司高階主管彼得.希夫(Peter Schiff)及安德魯.希夫(Andrew Schiff)兩兄弟合著。兩兄弟小的時候,他們的父親厄文.希夫(Irwin Schiff)在開車出遊時,總是利用塞車的空檔,用有趣的故事向他們解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而其中有一篇就是關於荒島中三個男人徒手抓魚的故事。透過這些故事,兩兄弟清楚了解到現代經濟的由來及運作方式。
本書的英文原書名是「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經濟是如何興盛、又是如何崩解)。書名相當貼切,讀者可以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正確了解經濟成長的原因;也能簡單明瞭,為什麼過去五十年來美國經濟會從世界的霸權逐漸走向衰敗。作者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在於其相當簡單、清楚且明確的論述。
本書採用寓言的方式撰寫,一開頭沿用兩位作者年幼時、父親所提過的「魚的故事」當作故事的架構。這個故事中有三個主人翁:艾伯、貝克和查理,他們住在一座孤島上,透過他們及其後代的故事,讀者可以了解現代經濟的起源,以及驅動經濟成長的因素,而隨著經濟益趨發展,社會事務更形複雜;讀者也可以了解到,為什麼看似日益茁壯的現代經濟會逐漸走向衰敗。雖然這不是一本經濟歷史的專論,但有趣的是,書中的故事及情節的發展與當代經濟發展不謀而合。作者在書中提及的人名也暗喻當代的政經人物。例如:以美理想國議長巴斯(Jim W. Bass)暗喻前任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邦哥鼓國領導人狄邦哥(Chuck DeBongo)暗喻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Hugo Rafael Chavez Frias);著名經濟學家柏南可(Brent Barnacle)暗喻現任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魚會計部長普蘭克頓(Hank Plankton)暗喻前任美國財政部長包森(Hank Paulson)等。因此,在閱讀這本書時,讀者很容易從內心產生共鳴,並發出會心一笑。
閱讀完本書之後,讀者就像是再度學習總體經濟學概論,也更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經濟事務。事實上,希夫兩兄弟撰寫本書的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讓沒有經過嚴格經濟學訓練的普羅大眾,也能清楚了解經濟運作的方式。我相信他們的確辦到了。
另外,閱讀本書會有如此豐富的收穫,有相當程度是透過劉復苓小姐對原著作了信、達、雅的翻譯,不但忠實傳達原文版的意思,且在她流暢的文筆下,讀者閱讀起來也不會感覺吃力。
隨著國際經濟活動更趨複雜,全球經濟將陷入更大的不確定性當中,未來不免要面臨更大的經濟波動,而金融海嘯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經濟波動勢必會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及財富。面對未來,無論是否受過嚴格的經濟學訓練,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經濟學的基本常識,才有能力在經濟擾動中逢凶化吉。
我很樂意向各界推薦這本書,並深感榮幸能為中文版作序。附帶說明的是,這是一本輕鬆的經濟學小品,並非嚴謹的經濟學專論。因此作者在書中很有技巧地規避幾個近代經濟學界廣泛討論的觀念,例如資訊不對稱、市場僵固性,以及動物本能。也因如此,書中的故事會較偏向小政府及自由經濟的觀念,並大肆抨擊凱因斯學派的重要精神。這將是各位書架中的一本好書。
作者的話
在這本美國經濟史的寓言小說當中,讀者會發現許多似曾相識的人物和事件。不過,要用故事來呈現如此複雜的內容,非得盡量簡略不可,所以,我們將許多細節綜合處理。
書中人物除了具有歷史地位之外,也代表廣泛的概念。例如,班.柏南可顯然是指聯準會主席班.柏南克(Ben Bernanke),但柏南可在故事中的行為不光暗指柏南克一人。他代表了所有極度推崇通貨膨脹的經濟學家。
在現實中,早在小羅斯福總統上任二十年前,就已經有聯邦儲備券(Federal Reserve Notes)的存在。不過,既然他如此偏好支出,我們決定讓他成為這項創舉的發明人。雖然克里斯.多德(Chris Dodd)在房地美公司(Fannie Mae)成立時還是個孩子,但他後來大力支持該機構,因此在我們的故事中成為公司創始人。另外,儘管現實中找不到與書中的外國小島類似的國家,但它們其實代表了所有國家。
諸如此類不按歷史年代與人物的鋪陳,還請讀者見諒。
序言
彼得.希夫、安德魯.希夫
一百多年來,學術界在各領域皆創造出諸多卓越的科學進展、造福人類……只有一個領域例外。
精通數學和物理學的科學家,成功把太空船發射到幾億公里外的高空,並降落在土星的衛星表面。可是,在「沉悶」的經濟學領域裡專研的學者們卻望塵莫及。
如果美國太空總署工程師的預測能力和我們的頂尖經濟學家不相上下,那麼,伽利略號(Cassini)任務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不僅衛星會錯過木星軌道,整台火箭還可能一升空就轉向,直接穿入地面,在地心附近爆炸。
西元2007年,當時全球正要陷入三十年來最大的經濟災難,卻沒有幾位經濟學家料想得到,平靜的表面下已波濤洶湧。如今,混局已經持續三年,經濟學家紛紛祭出讓民眾咋舌的可笑方案。他們說,我們得深掘債務才能解決債務問題;我們必須大舉支出才能創造繁榮。這些人之所以一開始視局不清,現在又想出這些反常的解決方案,都是因為不了解經濟這門科學究竟如何運作。
這種脫軌演出,源自於普遍為大眾接受的凱因斯理論。這位活躍於二十世紀初期、聰明過人的英國學者對於經濟成長提出一些非常愚笨的觀念。基本上,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成功變出了一個極端巧妙的戲法:他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無比。
在凱因斯那個時代,物理學家開始搞懂量子力學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想像一個宇宙是由兩種完全不同的物理定律所支配:一個支配極微小的粒子,像是質子和電子等;另一個則支配其他事物。也許是凱因斯覺得枯燥的經濟學也需要來一劑強心針,於是提出了一個類似的世界觀:在這世界上,有一組經濟定律專門主宰微觀層次(關係著個人和家庭領域),另一組經濟定律則主宰宏觀層次(關係著國家和政府)。
凱因斯提出該論述時,全球經濟史上最蓬勃發展的階段即將邁入尾聲。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期,西方國家在生產能力和生活水準上都出現前所未見的成長,而帶動這波繁榮景氣的,是實行自由資本主義、著重個體權力、提倡有限政府的美國。
可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中固有的分權概念卻威脅著多數國家嚴謹的權力架構。此外,資本主義的擴張明顯拉大貧富差距,一些社會學家和先進分子因而開始尋找比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更適合的做法。其中,凱因斯致力把現代科學帶入這個似乎不公平的市場,卻在不經意中,為那些相信經濟活動應該由高層計畫的中央政府和社會烏托邦主義分子提供了藉口。
他的中心理念是,當時局不佳時,政府應該出面,透過提高貨幣供給和擴大預算赤字來撫平自由市場的波動。
奧地利學派與凱因斯學派
西元1920到1930年代,凱因斯信徒(也就是凱因斯學派)竄起,對上了追隨包括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等經濟學家的「奧地利學派」。奧地利學派力主經濟衰退有其必要,能夠彌補崩盤前夕繁榮鼎盛時做出的不智之舉。奧地利學派認為,政府祭出低利率來「刺激」經濟的做法,從一開始就讓企業接收到錯誤的繁榮假象。
因此,凱因斯學派設法減緩經濟崩潰,奧地利學派則亟思預防人造繁榮的出現。
接著,全球經濟一蹶不振,凱因斯握有關鍵優勢。
凱因斯學說提供無痛解決方案的希望,立刻受到政客的歡迎。凱因斯主張,政府要在不加稅、服務不打折的情況下,承諾提高就業、促進經濟成長。這樣的政策就像是在不節食、不運動的情況下,就想達到減肥的神奇效果。這類希望雖然不理性,卻能安撫人心,絕對是政客拉票最有吸引力的訴求。
凱因斯學說允許政府可以隨時啟動印鈔機,假裝自己擁有提高全國生活水準的力量。
相較奧地利學派,凱因斯信徒因為親政府,所以更容易入主高位。孕育財政部長的大學將得到更高的學術聲望。因此,經濟部門當然會比較青睞那些具有相同理念的教授。奧地利學派於是逐漸式微。
同樣的,大型金融機構(另一個經濟學家聚集的地方)也偏好凱因斯主義。在凱因斯倡議的擴張貨幣和寬鬆信用環境之下,大銀行和投資公司能賺更多錢。有了政府政策應該支持投資的信念,金融機構要怯懦的投資人掏錢出來,就像探囊取物一樣簡單。因此,這些機構比較喜歡雇用持這類世界觀的經濟學家。
和沉悶保守的對手相較之下,凱因斯學說擁有太多亮麗的優勢。沒多久,相互吹捧的權力人士便成為眾所公認的頂尖經濟學家,也是凱因斯學說最死忠的支持者。
這些分析家堅信,凱因斯學說終結了經濟大蕭條。許多人主張,如果當初不是因為政府祭出刺激方案(包括掀起二次世界大戰以滿足擴張需求),我們永遠不會從經濟深淵中復原。這樣的分析卻絲毫沒有考慮到,大蕭條是近代史上最長久、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各國政府也首度全面利用凱因斯學說工具來因應。這些人為干預究竟是大蕭條的起因還是特效藥,關於這個問題,卻沒有一位認真的「經濟學家」認為有必要討論。
凱因斯學派在經濟部、財政部和投資銀行穩操大權的局面,就如同大家習慣依賴占星家來計算天體運行的軌道速度、而不是天文學家。(沒錯,伽利略號後來撞上了行星,但這起意外事件還是可能創造出無限契機!)
這樣的情況實在是令人又氣又好笑,因為不管這些經濟學家有多少次搞砸了任務、不管火箭有多少次在發射台上爆炸,從來都沒有人質疑他們的論述依據。
老百姓發現這些經濟學家不知所云,但多半認為他們之所以沒概念,是因為經濟領域本身太過廣大、深奧、違反邏輯,即使是最優秀、博學的頭腦也難加以預測。
可是,假如我告訴你,凱因斯提出的經濟雙元性根本不存在呢?假如經濟學根本要簡單得多?假如適用於甲的、也適用於乙呢?假如「支出創造繁榮」的做法,不管對於家庭或國家都沒有用呢?
我曾準確預測2008年的經濟崩盤,凡是知道這件事的人,都認為這是因為我博學多聞。我可以向你保證,那些和資產泡沫共處一室長達一個月、卻視而不見的經濟學家,我並不比他們聰明到哪裡去。我完全是憑著我對基礎經濟原理擁有紮實、根本的理解。
深諳經濟原理的緣由
我之所以擁有這項優勢,是因為我父親在我小時候透過故事、寓言和思想實驗,傳授給我一套基本工具,讓我在經濟領域披荊斬棘。其中的一篇故事,成了本書的基礎。
厄文.希夫(Irwin Schiff)在金融界頗有名氣,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他發起全國抗議聯邦所得稅運動。三十五年多來,他致力對抗國稅局的稅制,強調徵收所得稅違反了美國憲法的三大賦稅條款、第十六修正案,以及賦稅法本身。他寫了許多關於這方面的著作,並且公開在法庭上挑戰聯邦政府。這些舉動讓他付出慘重代價─目前,82歲高齡的他依舊被囚禁在聯邦監獄。
不過,在厄文大肆打擊稅制之前,就已經是個出色的經濟學家。
他於西元1928年出生在康乃狄克州的紐海芬市(New Haven),排行第八,是中下階級的移民家庭。他的父親隸屬工會,全家熱心支持羅斯福總統的「新政」(New Deal)。他於1946年進入康乃狄克大學研讀經濟學,當時,不論從他的家庭背景或個性來看,絕對沒有人相信他日後會如此激烈地抗拒優勢教條,轉而支持過氣的奧地利派……但他卻這麼做了。
厄文素來擁有原創思考力,再加上對自己過度的自信,或許才導致他意識到學校所學並未完全符合現實。於是,厄文在經濟理論上努力深耕,廣讀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和韋弗(Henry Grady Weaver)等古典自由派書籍。他的轉變非常緩慢(花了一整個五○年代才完成),但他最後成為健全貨幣、有限政府、低稅率和個人責任最熱血的倡議者。1964年,厄文傾力支持高華德(Barry Goldwater)競選總統。
在西元1944年的「布列敦森林貨幣會議」(Bretton Woods Monetary Conference)上,美國說服全球棄黃金,改採美元本位制。自從美國訂出一盎司黃金換得35美元的官價後,已持有全世界80%的黃金,而各國普遍同意這樣的安排。
然而,聯準會那些凱因斯學派的貨幣管理者一手造成了長達40年的通貨膨脹,黃金固定價格嚴重低估。這樣的差池造成所謂的黃金外流,法國率先在 1965年採取行動,其他國家接著跟進,競相把手中的美國聯邦儲蓄券換成黃金,外國政府得以用1932年的舊價格買進黃金,聯準會儲備金大量失血。
1968年,詹森總統(Lyndon Johnson)的經濟幕僚指出,黃金外流的成因不是低價的吸引力,而是外國政府害怕美國的黃金儲備不足以同時應付國內外的聯儲券贖回需求。為消弭這方面的恐懼,白宮貨幣專家建議總統取消國內貨幣25%的黃金準備,以便提供國外的美元持有者兌換。照理來說,這項額外保護可以緩和外國政府的疑慮、進而阻止美國的黃金外流。當時在康州紐海芬市開業的年輕厄文認為,這樣的推論簡直荒謬至極。
厄文寫了一封信給當時在「黃金問題委員會」擔任委員的德州議員約翰.陶爾(John Tower),向他說明美國目前面臨兩項抉擇:將一般物價水準壓低,以符合1932年的黃金價格;或是拉高黃金價格,以符合1968年的物價水準。換言之,美國如果想調整40年來凱因斯學說造成的通膨,若不壓低物價,就得讓美元貶值。
儘管厄文認為通貨緊縮是最直接有用的做法,因為這能讓美元恢復購買力,但他知道經濟學家們普遍將價格下跌誤認為災難,而且政府本能地偏好通貨膨脹(本書會探究這個議題)。在這些偏見之下,他建議政府至少要承認之前黃金價格過低,並且正式讓美元對黃金貶值;他認為黃金正當的價位應該是一盎司105美元。
他同時還擔心第三種更危險、更可能發生的情況:政府什麼也不做(這正是後來發生的情況)。如此一來,選擇便只限於面對現實,或者把問題留給下一代。結果,他們拖延不管,而我們就是下一代。
陶爾對於厄文的論述邏輯印象非常深刻,於是邀請他來為整個委員會發表演說。在聽證會上,所有來自聯準會、財政部和國會官大權大的貨幣專家全都證實,取消黃金本位的做法能夠讓美元變得更強勢、讓黃金價格下跌,迎接另一個繁榮時代的來臨。
厄文在演說中指出,取消美國貨幣的金本位制將導致金價飆漲。而更重要的是,他警告,一國貨幣若沒有任何內在價值,將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政府負債也將到達無法承擔的地步。這項少數意見完全被忽略,金本位制還是給移除了。
結果,事情的發展和經濟學家的預測完全背道而馳,即使黃金儲備量增加,也無法阻止外流。最後,尼克森總統(Richard Nixon)在1971年單方面關閉黃金兌換窗口,徹底砍斷美元和黃金的最後一絲聯繫。此時,全球經濟體制變成完全立基在毫無價值的貨幣上面。接下來的十年,美國歷經史上最慘重的通貨膨脹,黃金價格也飆漲至每盎司800美元。
西元1972年,厄文開始動筆抨擊凱因斯經濟學,指責它搗毀了美國的經濟根基。他的著作《The Biggest Con: How the Government Is Fleecing You》引起轟動,並且大賣。書中記載許多趣聞軼事,其中有一篇是關於荒島上三個男人徒手抓魚的故事。
創造「魚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厄文在全家開車出遊時、為了打發時間而創造出來的。厄文會趁塞車空檔,用經濟學基本理論來娛樂他的兩個兒子(兒子們都認為這是最完美的午後時光)。他總是利用有趣的故事加以說明,而這篇故事後來正式定名為「魚的故事」(The Fish Story)。
這段寓言成為《The Biggest Con》其中一個章節的主軸,並且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八年後,厄文決定把這篇故事發展成一本圖畫書。於是《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Doesn’t》於1979年出版,成為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作。
三十年後,我眼看著美國經濟在懸崖上搖搖欲墜,眼見美國政府再度重蹈覆轍,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我們兄弟二人認為,現在是為新世代重新改寫「魚的故事」的理想時機。
的確,目前我們急需釐清經濟觀念,而「魚的故事」是我們所知道最棒的工具,能讓讀者更了解驅動經濟成長的原理。
這個版本要比厄文在三十年前撰寫的規模更加宏遠。我們的故事範圍更廣大,和歷史的結合程度更深切。事實上,最貼切的說法是,本故事是原著的增訂版。
我們希望本書所吸引的族群,是那些每回聽到經濟學家唸經似地說著與現實毫無關聯的理論時、就會驚呆不知所措的人。凱因斯學說主張政府可以大肆支出、不用考慮後果,以為無價值的貨幣是有效的經濟潤滑劑,我們要讓世人知道,這樣的論點錯既誤又危險。
壞消息是,當你摘下所有經濟學家都忘記拿掉的粉紅色鏡片後,你就會清楚看到我們的國家正面臨非常嚴重的問題,而且我們非但沒有改善這些問題,還讓它們變得更糟糕。好消息是,如果我們清清腦袋,至少還有解決問題的希望。
雖然事態嚴重,但越是在危急時刻,我們越需要以輕鬆幽默的方式進行說明
——厄文也會這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