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者的話
台北和平之春
(一)出版回憶錄的旨意
一個時代的歷史,是由一些革命家、思想家、政治人物及追隨者與反對者,以血、淚、汗所共同塑造的。其中有國家命運的顛簸起伏,有社會結構的解體與重建,有經濟的停滯與飛騰,更有人間的悲歡與離合。
百年來我們中國人的歷史,正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之中,毀滅與重生之中,失敗與成功之中。
沒有歷史,哪有家國?只有失敗的歷史,何來家國?
歷史是一本舊帳。但讀史的積極動機,不是在算舊帳;而是在擷取教訓,避免悲劇的重演。
歷史更可以是一本希望之帳,記錄這一代中國人半世紀來在台灣的奮鬥與成就,鼓舞下一代,以民族自尊與驕傲,在二十一世紀開拓一個中國人的天下!
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己任的「天下文化」,自一九八二年以來,先後出版了實際參與改變中國命運與台灣發展重要人士的相關著作。這些人士都是廣義的英雄,他們或有英雄的志業、或有英雄的功績、或有英雄的失落。在發表的文集、傳記、回憶錄中,這些黨國元老、軍事將領、政治人物、企業家、專家學者,以歷史的見證,細述他們的經歷軌跡與成敗得失。
就他們所撰述的,我們尊重,但不一定表示認同;如果因此引起的爭論,我們同樣尊重,但也不一定表示認同。我們的態度是:以專業水準出版他們的著述,不以自己的價值判斷來評論對錯。
在翻騰的歷史長河中,蓋棺也已無法論定,誰也難以掌握最後的真理。我們所希望的是,每一位人物寫下他們的經歷、觀察,甚至後見之明,為歷史留下紀錄。
(二)二○○○年五月唐飛入閣
不同於「布拉格之春」及其他地區的民主運動,他們人民所經歷的是流血鎮壓民主;「台北和平之春」是「票櫃出總統」,政權在五月的春天,和平地轉移。
唐飛的公職生涯,從出生入死的空軍飛行員開始,以首任閣揆見證第一次政權和平移轉劃下句點。
一生的貢獻,變成了大時代中戰爭與和平的傳奇。
※ ※ ※
二○○○年三月十八日,總統大選揭曉。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呂秀蓮以不到百分之四十的得票率險勝。這次空前激烈「相對多數」的勝出,產生了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次政權的和平轉移。
這個勝利來得有些意外。少數黨的陳水扁,立即要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各種決策。他從不怯場,但情勢不容樂觀,壓力每日俱增。總統當選人立刻警覺到:審察國內外變數,自己沒有走錯一步的空間。第一個重大的人事決定,就是要選對行政院長。
在各方猜測與矚目之下,陳水扁揭開謎底,在三月二十九日宣布他選擇了國民黨籍的唐飛。唐飛時任蕭萬長內閣的國防部長,國內享有高度的民意支持,國外則深得美國信任。空軍幼校出身的唐飛,曾在美國及南非擔任武官,擁有強烈的使命感、榮譽感與國際歷練。他做事冷靜沉穩,做人誠懇守分,溝通力與分析力俱強。歷任空軍總司令、參謀總長,是繼陳誠、郝柏村之後第三位出將入相的行政院長。
一個半月後,出身清寒的台大高材生,將意氣奮發地走出台北市長連任失利的陰影。當這位民進黨的新總統背負著「台獨政綱」,登上權力巔峰時,國內外都在看:將如何處理李登輝留下來的棘手的兩岸關係?以及面對國民黨在立院的多數掌控,他又將如何實現他的選舉支票(廢核就是一個大關)。
勝利的火焰剛熄,各方的戰鼓已四處響起。
新總統吃了顆定心丸。六十八歲的唐飛,決定以「國家為重」,「讓我們一起改革」打亂了他自己的生涯規劃,徵得國民黨的同意,以個人身分接受任命。上任前還意外地住院開刀。憑著一股強烈支持的民氣,以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個子不高的四星上將,隻身走進行政院,擔任了一百四十天的閣揆。
這是他一生最短的一個任務,但也是他終身最難忘的經歷。
我們十分感謝唐前院長接受了「天下文化」的邀請,親自整理出這些日記以及補述了一些相關材料,才能有這本重要著作的問世。
讓我們重溫我國民主憲政史上驕傲的一頁——二○○○年政權和平移轉的五月。
在慶祝「百年中國」之際,我們應當向全世界宣稱:這就是台灣的「寧靜革命」,這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的「台北和平之春」。
讓我們靜下心來閱讀,唐飛院長如何記述與評論「事無不可對人言」的一百四十天。
高希均
(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二○一一年七月十五日淡水
作者序
二○○七年,龍應台基金會邀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負責處理與逐步開放《蔣公日記》計畫之研究員郭岱君教授,報告該計畫之進度與中外學術界之反應。我自二○○二年起任該中心訪問學者,對該計畫的緣起與進度有相當程度的了解。當時我適在台北,郭教授邀我參加研討會。
會議進行至問答階段,有一位聽眾詢問:「為何要將《蔣公日記》存放在國外,導致現在需要遠渡重洋才能閱讀?」這個問題的答案稍微復雜,蔣方智怡女士與郭教授正準備回答時,我主動起立發言如下:「胡佛研究所檔案處已具有現代化能力將珍貴的歷史資料,經過科技程序完成永久保存的必要處理。此外,關於開放閱讀的管理程序與設施,該中心也具有國際性信譽,這是在『現在』的政治環境之下,最適當的選擇。未來全部處理完畢,應該可以出版,供全球華人與國際學術界閱讀。」未料,因蔣氏家族成員意見尚未整合,出版仍需時日。
由於《蔣公日記》涵蓋了近代中華歷史極重要的階段,加上它的真實度,使中外學術界修正了對蔣公的評價,並引起各界普遍的重視,對華人歷史更具有重大意義;也啟發我以「類日記體」的形式,來書寫從軍、從公生涯中最高難度、最戲劇化的階段——二○○○年首度政黨輪替時,擔任新政府的閣揆。
去年,我患嚴重肺炎導致敗血症與心肌衰竭,經榮民總醫院搶救成功,住院告一段落後,奉醫師指示回家靜養,靜待肺功能與肺組織恢復正常,不得外出與接觸外人以避免被感染,每三個月回診一次。自此,我在家中過了九個月的清教徒生活,有足夠的時間沉思。
我認識到二○○○年中華史上的第一次政黨輪替和政權和平轉移,是台灣政治邁向民主方向發展的重要過程。但也因為未具完備的政黨輪替制度與法規,新政府施政可說是跌跌撞撞,而全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坊間卻少有較完整的回顧與檢討。二○○八年第二次政黨輪替,第一年適逢八八風災與金融危機等意外狀況,再度執政的國民黨也遭遇諸多挫折。之後政務逐漸恢復正常,加上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與推動ECFA,才有好轉。再度顯示需要重視政黨的輪替制度與法規的建立。
於是,我著手整理二○○○年第一次政黨輪替以來,自己參與的經歷與體會記實,期盼讓明春新增的一百二十萬「首投族」,有機會認識台灣政治生態發展的經過和檢討。也期盼大約兩百萬曾經一度對台灣政治顯示出冷漠和放棄的「中間選民」,再一次回顧過去和思考如何面對未來。
承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教授與王力行發行人兩位的鼓勵,協助我完成我的願望,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