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生活平實而豐富
他的眼神敏銳而溫暖
因而他總是只需輕輕勾勒幾筆
便輕易引起我們心中的感動與共鳴
本書是雷驤的圖文集,他梳理生活的樣貌、友人的情誼、舊事的遙想,在城市行旅間,記繪箇中況味。
雷驤以文字和畫筆捕捉浮世中一閃即逝的靈光,用心記繪城市與鄉野、過往與今昔、老友與舊事,在細微之處展現敏銳而充滿關懷的思想。
雷驤以文字和畫筆捕捉浮世中一閃即逝的靈光,用心記繪城市與鄉野、過往與今昔、老友與舊事,在細微之處展現敏銳而充滿關懷的思想。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城市逆旅」寫出他對台灣的情感,不管在島內或異域,都展現了對土地的關照和深情。「生活場」記錄了生活中閃現的即思雜感,日常瑣事在他幽默而冷靜的眼中,顯得饒富興味。「或近或遠的人們」描繪眾生相,從童年好友到朋友口中的人物,皆充滿情感和溫柔,令人懷想起周遭的舊人故事。「一時之事」寫出了他獨特的經歷與見聞,讀來分外精采。
他的心思縝密、文風精鍊,再加上作家、畫家、紀錄片導演三者集一的身分,其文字充滿畫面感,行筆止於情緒的高潮,讓人回味不已。
作者簡介:
雷驤
一九三九年生於上海,作品曾獲時報文學小說推薦獎、出版金鼎獎、插畫金爵獎、電視節目金鐘獎、金帶獎等,為當代著名作家、畫家及紀錄片導演。著有《青春》、《文學漂鳥》、《雷驤極短篇》、《行旅畫帖》、《捷運觀測站》、《生之風景》、《目的地上海》等三十三種小說、散文及畫文。現任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吳念真‧席慕蓉‧傅月庵‧雷光夏‧劉克襄 聯合推薦(人名依筆畫排列)
在閱讀的過程裡,老有一種奇特的幻境出現:好像雷驤就站在我身邊,不動聲色地拍拍我,指著一處風景、一個人或者一個正在發生的事件、一段即將被遺忘的情感要我看,而當自己在情緒還沒來得及抽離的時候,他又拍拍我,緩緩地伸出手來,指著另一個方向……他一如以往,依然忘我地為我們搜尋、記錄或導引我們的眼光看向那些我們所無暇顧及的、所冷落、漠視甚或早已遺忘的人、時、事、地、物。
——吳念真
我深信,當我認識雷驤老師的時候,他對人間的好奇,已從懷疑轉為相信,對於萬事萬物都有了一種悲憫。這種悲憫,讓他終日微笑,文章繪事教學滿溢溫情與敬意,而竟不知老之將至了。
——傅月庵
他俯身拾起這街道、城市、故事與生活的碎片。仔細凝視:每個碎片之中,竟也有另一條街道、另一座城市、另一個故事……另一種生活哪。
他遞給我們看,眼神熱切 。
在驚嘆於這些種種精巧微妙細節之時,我感到什麼更大的事件、或無以名狀,正在隱隱組成……但我現在還說不出來那是什麼。也許是艘方舟?或是以三個音符 組成的和聲?或只是一幅淡淡的遠方?
我知道,他心中肯定是有——因他總是帶著時而憂傷、時而溫煦的面容,甚至不願眨眼睛地注視著:這真實得像是虛幻的世界。
——雷光夏
【推薦序】
冷眼看繽紛
吳念真
曾經常常想起一些名字:張照堂、阮義忠、莊靈、杜可風、雷驤….。
不知道為什麼。
直到有一天意外地搜尋到張照堂先生的部落格,看到一些當自己還是一個「文藝青年」的時候曾經被深深地觸動的照片,那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群人都是自己在「影像」這門功課上的啟蒙者,無論是sense、技術或態度,無論是靜態攝影或者動態的紀錄片。
是因為他們的作品的誘導,讓我在一九七六年標會買了人生的第一部照相機,並且在之後認真且嚴肅地想過:文字創作如果連你所關注、所描繪的對象都由於閱讀能力的不足而得不到一些許安慰的話,那影像會不會是一種比較直接、有力的工具?
我不敢說自己後來的工作選擇是被這些人所左右,但影響絕對有。
而「雷驤」這個名字好像不只是和影像有關係而已,記得報紙副刊上一些直到今天都還記憶猶新的文章的刊頭上都會經常出現,寫著:插圖/雷驤。
他的圖畫很容易認,顫動、扭曲的如糾纏的鐵絲一般的線條擱在濃淡相間的墨痕上,有時候讓人覺得:怎麼再曲折複雜、驚心動魄的故事在他的「冷眼」下好像都不過是幾筆清淡、無色彩的素描勾勒而已?
當陸續讀過他許多文字創作、看了許多他的紀錄片之後終於明瞭,當初對他那種「冷眼」的直覺並沒錯,因為無論文字、影像或圖畫就像他這個人,始終以冷靜的眼光凝視著世事的變換和時光流轉;或說是因為這樣人,所以必然出現這樣冷靜、素樸然而卻又後勁十足的文字、影像和圖畫。
不知道《浮日掠影》這本書的寫作時間橫跨多久,也沒細數它到底涵蓋了多少的人、時、事、地、物,但在閱讀的過程裡,老有一種奇特的幻境出現:好像雷驤就站在我身邊,不動聲色地拍拍我,指著一處風景、一個人或者一個正在發生的事件、一段即將被遺忘的情感要我看,而當自己在情緒還沒來得及抽離的時候,他又拍拍我,緩緩地伸出手來,指著另一個方向。
記得曾看過他的一篇文章,寫的是一次生死瞬間的經歷(但你一定知道,用的必然是極其冷靜的筆調),說有一次他去拍紀錄片,所搭乘的直昇機意外失事墜落在中央山脈,他護著一部昂貴的攝影機安全脫身,之後他走回直昇機殘骸時,才發現另一部在緊急狀態下被他棄置的小攝影機竟然還繼續錄影,「忠實地隨著鏡前的風吹草動自動對焦呢。」當我讀到這裡的時候,幾乎忍不住笑了出來,想說:雷驤自己到底知不知道這樣被他描述著的攝影機其實正是他自己呢?任世事變換、時光流轉,他不也是始終用冷靜的眼光凝視一切,且忠實地為我們自動對焦嗎?
不過,他應該不知道吧?因為他一如以往,依然忘我地為我們搜尋、記錄或導引我們的眼光看向那些我們所無暇顧及的、所冷落、漠視甚或早已遺忘的人、時、事、地、物。
【推薦序】
親愛的人
傅月庵
我認識雷驤老師時,他已過了不惑、知天命、耳順的生命階段,漸漸從心所欲了。
這時候的他,總是微笑的,幾乎沒什麼脾氣。對世事人情,自有其看法,姿態卻十分隨順。喝酒時,也會聊到文壇種種,我愛跟他打聽這位那位作家,他信手拈來就是一段故事,但總是敘述多,評點少,最常聽到的結論大概就是「世間怎麼也有這種人?到底在想什麼,我都不知道了。」這話是以台語發音,前面還會加上一個感喟兼好奇的語助詞:「ㄏㄟ~」,彷彿真希望有機會更深入理解這人的思維模式。
這種好奇的探索,在我看來,或即是構成整個雷驤創作的原始動力。從文學、攝影、繪畫等創作,乃至,嗯,教學。跟雷老師學過畫的人都知道,不管你再怎麼不行,畫得如何差,雷老師總是有辦法讓你尋回信心,確認屬於自己的繪畫之道。他總是能在你覺得一無是處的畫面裡,找出某幾個筆觸,某幾筆線條,或者從構圖角度,發現你的特殊之處,然後向你解釋、告訴你:「這個處理得很好,ㄏㄟ~不簡單哩。」--雷老師的這句話,與其說是「因材施教」的鼓勵,毋寧還是那個好奇在作祟,他總是想知道且很快能知道學生的特質與可能,將之點顯出來,回答了自己的好奇,也讓學生有種「嬾嬾馬嘛有一步踢」的自得,而竟有了動力繼續探索、學習下去。
好奇心其來有自,嬰兒、小孩的好奇,純屬上天的恩賜。隨著入世漸深,卻還能對這個世界保持濃烈好奇心的,總不外乎「懷疑」或「相信」。由於懷疑既有的秩序,不承認「凡存在的必屬合理」,因而好奇想探索秩序背後的東西,此種懷疑的好奇,多半伴隨某種不滿,對體制、對人間的不滿;相信的好奇,則有種敬愛,也許在碰撞太多之後,更深刻地體悟出「凡存在的必有可能」,從此不敢小覷人間既有的一切,轉而想窺探可能的極限。因為有敬有愛,也就有了悲憫,我深信,當我認識雷驤老師的時候,他對人間的好奇,已從懷疑轉為相信,對於萬事萬物都有了一種悲憫。這種悲憫,讓他終日微笑,文章繪事教學滿溢溫情與敬意,而竟不知老之將至了。
那是一九八○年代中期,退伍歸來略識人間大難的我,依然不改逛舊書攤的習慣。某次偶然買到一本當時剛成立不久的圓神出版社的《矢之志》,第一篇為〈犬〉,講一隻沉靜的粟色土犬,日夜奔走了遙遠的道途,前來咬死一名新婚婦人的故事,內容夾雜靈異、愛情、驚悚等元素。使我最感興趣的,卻是冷靜得像攝影機的敘事方式,由於這一自制的冷靜,犬之怨念遂擁有強大能量,讓人讀著讀著竟不寒而慄起來了。「我喜歡這作者!」於是決定收集他的作品。彼時雷老師僅有另一本名為《青春》的散文集,從那本開始,一路收集,未必緊盯著不放,但過個幾年,總會揀拾一番;入手也不一定即看,往往累積二三本看了又看。但總之,經過十多年之後,因緣得與雷老師相見相識,跟他學畫畫時,我幾乎毫無生分之感。他的整個家族、他的北投居所一草一木一犬一池、他的身世流轉友人聚散,老實說,我早熟得不得了。此時相遇,絕非「一見如故」,而是「如故一見」!
「畫人之眼」是什麼?用繪畫來講,是視角是顏色是物我關係。轉換成文字,成了敘事角度、用字輕重和憫人體物的一點念想。雷驤慧眼獨具,利如鷹隼,熱在心頭,冷在筆下。
曾經在一篇《刑台與手風琴》的書介裡,這樣談論過雷老師的書寫本質,自認雖不中亦不遠矣。但我始終縈懷難解的一件事是,明明可以具體感受到他從「懷疑」到「相信」,從「不滿」到「敬愛」的幽微風格轉變,卻一直無暇去細辨這一關節——到底誰讓他去信、去愛了呢?
某年秋天,我又想起了這件事。於是,自秋徂冬,我經常睡後又起身,深夜裡,把書架上一本又一本的雷驤作品,拿下來翻看,邊看邊追憶,追憶初次閱讀的心境,也用更多的理解去探索熟悉的篇章。第一道寒流來襲之夜,我又讀到了一九九八年雷老師到日本追索楊逵、魯迅、周作人、郁達夫等人文學蹤跡時,於異鄉寫給「親愛的人」的家書片段:
‧ 啊,這樣繁瑣、吃重的旅行,我幾乎應付不來,能有什麼斬獲,實在毫無把握啊。疲累中幾度飄過妳往日笑顏,有話同我說嗎?
‧收到兩封傳真一並--前一封在京都時已收到過一次了,但閱信時的溫慰無比,簡直到了激動的程度。……。妳的久咳難癒,即使妳自己如何故做輕鬆帶過,但那苦,唯只愛憐妳的人才深烙上心。臨走前,妳為我整行囊、熨衣服的舉動,此刻忽又重現,予我竟生一種懺情!
‧雪,大約還下不起來的。讀了信,我想媽一定能渡過此難,祇是更且衰弱下去罷。人的生命實在堪憐,如何面對自己的生命相,在此也想了一想了。……。外面寒風呼號。即擁抱!
「外面寒風呼號。即擁抱!」前次閱讀時,未婚無子的我,但覺得這句子寫得好,插入文章的家書片段用得巧,如今結了婚也生了子,再讀一遍,竟感動莫名,字字都有了著落。--「啊,六十歲時,我也還有心寫這樣的情書嗎!?」--「寒風呼號」而為「擁抱」,「懷疑不滿」終成「相信敬愛」,看來都因「親愛的人」了。我又想起了酒後老師老愛說的昔年為伊獨立平交道不斷朝火車揮手的青春少女時的那份靦腆神情,以及我們在閒話彼此「親愛的人」時,他所透露帶著飽足愛憐與好奇的苦惱:「真正係沒話講,有夠好的啦。但是嘛有一點點煩惱。最近又跟我說想買一套義大利鍋子,十幾口哩。煮一個料理敢愛這麼多?真正讓人想攏無哩。」道假諸緣,復需時熟。如今,我也終於能瞭解其中更深刻的意義了。ㄏㄟ~不簡單哩。
四十多年來,雷驤一切創作,只為一個女子,名叫Amy。如今,我們或稱之「師母」而不名。二○一一年的新書扉頁,一仍舊貫,我相信還是會有「獻給Amy」的字樣。
名人推薦: 吳念真‧席慕蓉‧傅月庵‧雷光夏‧劉克襄 聯合推薦(人名依筆畫排列)
在閱讀的過程裡,老有一種奇特的幻境出現:好像雷驤就站在我身邊,不動聲色地拍拍我,指著一處風景、一個人或者一個正在發生的事件、一段即將被遺忘的情感要我看,而當自己在情緒還沒來得及抽離的時候,他又拍拍我,緩緩地伸出手來,指著另一個方向……他一如以往,依然忘我地為我們搜尋、記錄或導引我們的眼光看向那些我們所無暇顧及的、所冷落、漠視甚或早已遺忘的人、時、事、地、物。
——吳念真...
章節試閱
今天
一個老人蹲踞牆角,用小圓鍬在牆根土地上出力挖掘,發出喀擦、喀擦刺耳的聲音。高牆投下陰影籠住這個挖掘者,而前方的綠草苬閃耀靜諡的光,在大映幕上歷歷。
不一會兒,老人捧著掘出的幾塊玻璃碎片走向鏡頭—我們看到他頭頂已禿,白髮一圈,卻有相當壯碩的體魄。他用指頭撥動那些呈三角形、菱形的玻璃破片,一面解釋說:這道牆毀於大火之前,是父親開的照相館所在,這些碎玻璃片相信有一部分,乃當年父親塗布感光劑的硬式照相底片。
老人是愛沙尼亞的資深紀錄片導演法蘭克.赫斯,出現在這部自傳體的作品裡。之前,片子已經詳盡呈現過他童幼時代的照相,以致七十歲動第二次心臟手術的全過程(那顆在開敞的腔膛中不停鼓動的心臟印象,令人悚然),畫外音的自述平靜而適時帶著優美的抒情……。
法蘭克輯成這自傳《靈光乍現》裡有不少靜照—我們看到他妻子罹癌臥床的最後姿影;也看到她年輕時留下的裸體。
我想:倘設自己要收集畢生的圖像,能否各階段亦如此適分?
譬如:我童幼和出生地上海記憶的連結,大約只好由老鄰居帶我爬上立交橋的階梯,指著現已成為長型公園的綠地,說:那就是你出生的「浦東大廈」遺址,一九九四年給人工爆破清除掉了呀……。
成年後我的照相也許略有一些,但童少及家人的上海時代,確乎只碩果僅存一張合家歡,餘皆當浮海來台的時候拋置原居地了。至今我仍難想像,大遷徙時會忘記帶走家族記憶全部的相簿,那是怎樣的一家人?
那張在相館攝影棚拍九人合照的十二吋照片,兄弟姊妹各自獨立成家之後,重新翻拍洗成五乘七的「分靈版」,由各支派保留一枚,作為家族一九四九年之前歷史圖像的全部了。
想起二妹早逝之後,我們很想保留她最後與素昧平生的囚犯們的通信—她以赤子之心勸慰他們自信向善。然而,母親說:二妹逝後隔日,即央人拋棄一切遺物了。這或能說明長輩的性格。
那位愛沙尼亞老導演法蘭克,特在台北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上出現,映後與觀眾作短暫的座談。一位觀眾問:為什麼在影片中看到大量的他過去拍攝片子的片段?
老導演說:我們生命的「今天」乃過去的延續,倘不時時回顧,「今天」的我即不具意義。
我咀嚼這他這句話,不免遺憾的想起只殘存獨一的那張照片來。
零食及其他
大約季節關係,此回旅中,在上海鬧街的廊下常見鄉下人挑著滿滿籮筐粉青色的蓮蓬,歇擔兜賣。他們不多言語,其實那清蓬美妙自然的形色,即已令人駐足。我不確知人們買得蓮蓬將如何食法,大抵剝出內含的白色蓮子,煮熬糖水,其清香微苦以消暑氣吧。
近年來市面上已罕少見食物直接以原生的自然包裝,出現在我們眼前了。挑販攤頭的水果是以吸引人,彷彿農人裝束的賣者,即保證其新鮮度並避卻中介入的運銷剝削。雖然這種形式的買賣,在上海我也上當了幾回。其內涵大抵像台北馬路要衝攔車售賣玉蘭花的婦女,一概採茶女裝扮,斗笠和碎花布臂套,其實花是每日從大農園批發買來的,裝束乃是另類行銷手法。
在大飯店裡下榻的旅者,嚮往與上海當地庶民的接觸,其結果只有乞討者與計程車司機而已。每早附在宿費內的自助早餐,西洋、東洋和本國的食物環饒成一大圈,名色雖豐,卻求一味滬地本色的早點而不可得。
記得幼時早餐攤頭賣一種「飯糕」,用糯米煮成飯,將飯粒砌成一塊塊土司片大小,入油鍋炸煎出來。佐以「泡飯」(隔夜的冷飯,沖開水泡開即成)、小菜,十分適口。「飯糕」有點像本地的油炸「芋糕」,只是糯米粒狀可見,呈金黃焦色,視覺即予人香脆的預期。
童幼時的食品實在的味道不計,日後回想總有無限意味。周作人曾寫:「紹興如無夜糖,不知小人們當更如何寂寞」。真能體察童心。所稱「夜糖」其實就是一種圓形的硬糖,想必與台灣的「甘仔糖」類同,圓圓一大粒,有縱弧的白紋線,外裹砂糖粒,彷彿「經霜」的樣子。現在各類「番糖」大量湧入,已難以見到它們了。前若干年,在嘉義一條專售「古早食品」的後街見過「甘仔糖」,但顆粒已改小許多,好像可以整粒含入口裡的樣子。我的童年時代,該糖顆粒大,絕無一口含進的可能,需雙指挾著慢慢以舌舔,意味深長。直到溶成較小的顆粒,方能用口含繼續享用。雖然它的味道只有單純的蔗糖的甜而已,至於色澤、紋飾全屬炫目,於味覺並無作用。
周作人續寫:「(夜糖)平常亦稱圓眼糖,因形似龍眼故,亦有尖角者,則粽子糖,共紅白黃三色。」
我幼時的上海零食頗豐足、泊來的巧克力糖、雪糕、可口可樂之外,也在玻璃蓋下盛有三角狀的「粽子糖」,算是價最廉且耐吃的一種硬糖。帶有生薑的辣味,正與甜膩相輔,別具令人懷想的風味。土黃顏色但半透明有如神秘的琥珀,看起來那小粽形態特別玲瓏。
我讀幼稚園某一天,在園門口待家裡的黃包車伕來接。一陣驟雨下畢,師生早已散光,我獨自在園前張望間,竟隨陌生人而行—被後趕來的車伕撞見。那拐匪先前竟十分理解我,開口哄道:囝囝,牙叔帶儂去買粽子糖!
今天
一個老人蹲踞牆角,用小圓鍬在牆根土地上出力挖掘,發出喀擦、喀擦刺耳的聲音。高牆投下陰影籠住這個挖掘者,而前方的綠草苬閃耀靜諡的光,在大映幕上歷歷。
不一會兒,老人捧著掘出的幾塊玻璃碎片走向鏡頭—我們看到他頭頂已禿,白髮一圈,卻有相當壯碩的體魄。他用指頭撥動那些呈三角形、菱形的玻璃破片,一面解釋說:這道牆毀於大火之前,是父親開的照相館所在,這些碎玻璃片相信有一部分,乃當年父親塗布感光劑的硬式照相底片。
老人是愛沙尼亞的資深紀錄片導演法蘭克.赫斯,出現在這部自傳體的作品裡。之前,片子已經詳盡呈現...
作者序
遠方的召喚
在異地旅行。寄宿的旅邸女掌櫃,忽一日向我要求畫圖,並拿出三張八開大小的厚白紙來,說:如果畫不出,就不能證明你畫家的身分,本店謝絕續住!
這當然是夢境。我在夢中竟毫不躊躇,繪畫題材立即成竹在胸,便在攤開的白紙上提筆畫起水彩。但是奇怪,怎麼調和顏料,總是跑出一大堆白色來,開始還好,能用出現的粉藍/淡紅/灰褐塗好一塊塊底色,之後要用彩度較高、調子較深的顏色進一步勾勒形象的時候,白顏料仍然自動跑出來相混,只能重疊一片片灰塊,以致怎麼也畫不成一幅圖景,令我焦慮不堪。此時有些覺得自己已醒來,用清明的理智在挽救一幅畫,可那甩不掉的混白現象,違背我的經驗,幾不能辨別何者為真……。
我畢生多夢,對于夢境的奧義也許並不自明,但覺情節常呈異趣,有時便記寫出來如上者。
現實生活中,對繪事與寫作兩樁從未自疑過,乃日日無間之事。當憂傷來襲的時候;當失去目標的時候,提筆繪、寫便是我召回注意力和感覺性的方法吧。
在此書中的諸篇即為專欄稿集,素材看似貼近實生活的樣相,每當提筆梳理它們的時候,總有一種非現世的對待態度,那是我的性情。
某一天黃昏,閒坐起居室的時候,無意間聆聽遠遠近近鳥鳴不已,心境寧靜有如兒時唱的歌:「天甚青,風甚涼,鄉愁陣陣來」,然而思索之下那鄉愁是什麼呢?自己生誕之地?少時嬉遊之所?似乎是,但細究下去卻都不是!那鄉愁可說來自某種隔世的意識,十分熟稔,卻畢生絕未之見的風物。彷彿我靜靜的坐在這兒,收悉到一種啟示與召喚;或者覺著「現下才是夢境,而另有一個醒後的真實世界。」
古記事中也記載著類似的感覺:一個人碌碌奔波,宦海幾度浮沉,經過了大半輩子,在南柯郡做過太守,一切歷歷。醒來卻見自己在廊下臥塌小睡而已,兩個送他回來的朋友,還在一旁洗腳唷。
當這麼想的時候,就恍然覺得:自己當下寧非活在夢境之中邪?
遠方的召喚
在異地旅行。寄宿的旅邸女掌櫃,忽一日向我要求畫圖,並拿出三張八開大小的厚白紙來,說:如果畫不出,就不能證明你畫家的身分,本店謝絕續住!
這當然是夢境。我在夢中竟毫不躊躇,繪畫題材立即成竹在胸,便在攤開的白紙上提筆畫起水彩。但是奇怪,怎麼調和顏料,總是跑出一大堆白色來,開始還好,能用出現的粉藍/淡紅/灰褐塗好一塊塊底色,之後要用彩度較高、調子較深的顏色進一步勾勒形象的時候,白顏料仍然自動跑出來相混,只能重疊一片片灰塊,以致怎麼也畫不成一幅圖景,令我焦慮不堪。此時有些覺得自己已醒來,...
目錄
自序 遠方的召喚
推薦文 冷眼看繽紛 吳念真
推薦文 親愛的人 傅月庵
輯一 城市逆旅
城市斷想
島形
城區的午後
昔年風景
自動化
舊街消融
重返南投
旅之方位感
地主神社
逆旅札記
西伯利亞盛夏(上)
西伯利亞盛夏(下)
地鐵巴黎
輯二 生活場
今天
零食及其他
榻榻米間
性別壓抑
荒誕美人畫
人體展
安眠
書房一角
筆記‧隱語
視而不見
觀浪
仰泳
輯三 或近或遠的人們
居地人物
某畫家
恩寵
盲女AB
寂靜的角落
陶師之路
師生
三好友
擲球童
紐約傍窗的友人
同情
肩帶
約翰的電影夢
輯四 一時之事
斷甲記
魚之死
口試官一日
林鵰誕生
布爾根的夏屋
飛行
青春友人
摩托車日記
岳父寫生帖
賴和的客廳(上)
賴和的客廳(下)
僅供參考
自序 遠方的召喚
推薦文 冷眼看繽紛 吳念真
推薦文 親愛的人 傅月庵
輯一 城市逆旅
城市斷想
島形
城區的午後
昔年風景
自動化
舊街消融
重返南投
旅之方位感
地主神社
逆旅札記
西伯利亞盛夏(上)
西伯利亞盛夏(下)
地鐵巴黎
輯二 生活場
今天
零食及其他
榻榻米間
性別壓抑
荒誕美人畫
人體展
安眠
書房一角
筆記‧隱語
視而不見
觀浪
仰泳
輯三 或近或遠的人們
居地人物
某畫家
恩寵
盲女AB
寂靜的角落
陶師之路
師生
三好友
擲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