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正視世代的不公義
楊志良
我們最大的威脅在於自己。第一,台灣是一個不結婚的社會,現在二十 ~ 二十四歲有偶的女性鳳毛麟角;二十五 ~ 二十九歲有七成的人沒結婚;三十 ~ 三十五歲還有四成多的人沒有配偶。三十五 ~ 四十歲生育能力已經開始下降,但還有三成沒有配偶。反過來說,男性更是如此,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有偶率那麼低,而且數值持續下降中。
第二點,台灣是一個不生小孩的社會。在公元二○○○年,有三十萬名新生兒;但二○一○年只剩下十六萬。代表每一對夫婦已經生不到一個小孩了(更何況還有不少棄養的案例)。每一代的人數開始減半。
人類歷史上從未有一個社會,沒有戰爭、沒有重大飢荒、沒有重大傳染病、沒有經濟上的大崩盤,但卻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結婚、不生育。這是台灣今天面臨的最嚴重問題,卻少有人注意。這會造成什麼後果?將來每個人都是單獨的一個人,沒有家庭。未來這些人生老病死都要靠社會,社會負擔將會變得沉重。為何會變成不生、不育的社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因為沒有公義,要靠大家努力。
不婚、不生、不育的社會
為何不結婚?過去十幾年來,從李登輝前總統到現在,我們每年經濟都有正成長,但大家的薪資卻沒有跟著成長,大學畢業生的薪資反倒較以往還少。錢到哪兒去了?代表我們的財富分配明顯不公。我們勞動(亦即所有就業的人)的所得沒有增加,就業的勞動價值沒有了,都讓投機客給賺走了。房地產、股票之所以會漲價,都是由於勞動者的努力,才讓這些人得以賺取大把鈔票,因此,所有的經濟成長,起碼要有一半需歸功於勞動者。
我們的財稅政策有很大的問題。比方說,政府為了讓電子產業興盛、將產品外銷到國外,因此參加了WTO、採取關稅減讓,不讓人抽我們的稅。但是反過來,國外賣給我們傳統產業、農產品,我們也不能給人家抽稅,如此一來,傳統產業必定吃虧。電子產業賺那麼多錢,是因為傳統產業放棄了關稅。照理說,多賺到的錢,理應補償傳統產業缺失的部分。但我們卻沒有這樣做。因此社會上普遍覺得,打拚了半天,還是看不到前景,所以不敢結婚、不敢生小孩,如此一來,我們的未來會變成什麼?
「拚經濟」應該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應是每個人的健康快樂。如果只為了拚經濟而不重視目的,結果會造成財富的不公、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污染、社會的不安。現有財稅政策的錯誤在於,大家努力經濟成長的果實,沒有合理地分配,這是最大的不公義。
切勿債留子孫
我們目前的人口依賴指數是有史以來最低的。台灣的人口結構是紡錘型的,也就是生之者眾,食之者寡。何謂依賴指數?十五歲以下、六十五歲以上,稱為「依賴人口」。十五歲以上、六十五歲以下,稱為「生產人口」。民國五十二年到五十四年,台灣的依賴指數高達92到94,也就是一百個生產人口,要養92到94名老人與小孩(當時主要是小孩)。可是那時大家還很樂意結婚生子。現在我們的依賴指數是所有社會中最低的:36(日本是55,美國49)。老人開始增加,但人數目前尚屬有限。每一百個生產人口,只養36名老人與小孩。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最有能力財政平衡的時候,因為生之者眾,食之者寡。但我們現在每年還要發行2300億左右的公債,等於我們每一個人向未來再借一萬元,這是世代的不公義。再過二、三十年,現在的年輕人將無福享受今天所有的老人福利,而且債務都要他們來還。
該是改變的時候
一個完美的人生,要有婚姻、子女。人家養了你,你就應該養下一代。人都有愛心,要學會愛人,自己也會跟著快樂。一個自私自利的社會,只會走上滅亡一途。我們都是台灣的一份子,身在同一艘船上,為了整個社會,也為了自己,必須正視我們正面臨的所有不公義,挺身而出,勇敢做出改變!
推薦序2
我願意活著
胡勝正
很多統計數據告訴我們,全球人口正在迅速老化,台灣的情況更為嚴重。但統計數據畢竟是死板的、冰冷的、簡化的,因此無感。本書蒐集了許多活生生的個案、有血有淚的故事,來描寫人口老化對世界衝擊及其因應策略的多元和複雜性,給讀者上了一堂不但有感、而且震撼的課,警覺到人口老化問題的解決,確實有其急迫性。本書描述的許多案例,都頗有參考價值。
本書各章深刻描述一個鮮少人注意到的事實:人口老化促使人群跨國移動,因而加速了全球化。長壽而不服老的道格拉斯先生〔第三章〕很感嘆,美國年輕人不懂得欣賞他這種(老)人的價值,迫使他必須往國外發展。在過去外國人相當罕見的西班牙山區小鎮西根薩〔第三章〕,魯易斯先生卻因農村人口快速老化,年輕人大批外流,不得不引進外勞。拉丁美洲移民的快速增加,不但改變西班牙的人口結構,更使得馬德里在短時間內躍升為拉丁美洲眼中最重要的銀行中心。對移民態度保守的日本〔第五章〕,則不得不將廠房移往海外,就這樣,日本也將「自己的命運與其他國家牢牢綁在一起」。
給台灣的借鏡
儘管本書提醒大家,世界將會又老又窮,但也在第一章提供了一個例外。號稱「上帝的等待室」的美國佛羅里達州擁抱了老人,利用其充滿陽光的優勢,歡迎退休族來到佛州,返老還童。究其原因,雖然佛州人口因此快速老化,但大多數退休族到這裡只是Long Stay,不是Permanent Stay,當老年移民不能照顧自己時,大多還是回到故鄉去,並未對佛州造成負擔。台灣有佛州的條件,也不妨考慮效法他們,歡迎年輕的退休族來台Long Stay,多多消費,這是另類的觀光產業。實際上,有些企業歡迎外國新近退休技術人員來台短期訪問,獲得了關鍵技術的指導。薩拉索塔是佛州一個成功的老人社區,曾有財團要在台灣營造老人社區,最後作罷,薩城的故事可資借鏡。
經濟安全與長期照護問題
老年經濟安全與長期照護是人口老化社會所關注的課題,本書提供了一些值得參考的經驗。首先,「太陽消失」的日本,長壽人口特別多,到處都是百年人瑞,要家人陪伴老人,早已不可求,但日本人找到了一個獨特的方式來解決獨居老人的問題:讓機器狗陪伴老人家。日本人的特殊需求,使得長期照護由「一對一」(即一位看護照顧一位老人)轉型為「多對一」,每位照護者各有職司且專業化,提升照顧品質。台灣的長期照護正在起步,又要壓低成本,乃至淪為外傭的市場,使有志照護服務者卻步。因此,日本照護服務專業化的作為,甚有值得學習之處。在重男輕女的中國大陸〔第九章〕,因「一胎化政策」而「未富先老」,發現女兒還是比較好,比較願意提供父母金錢與情感上的支持。
一般有關老年經濟安全的政策重點都放在社會保險。二○○八年金融海嘯,很多個人投資者因為購買雷曼兄弟及相關結構型金融商品,損失慘重,甚至危及退休生活。這使得各國政府體認到,社會保險還不足以確保老年經濟安全,必須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對金融商品銷售及理專行為嚴加監理,才能保障個人儲蓄。實際上,亨利與派爾兩位先生〔第八章〕的例子顯示,老人難免有心智缺陷或判斷力脆弱的時刻,他們的財富便成為利慾薰心之徒(包括親友在內)的覬覦。除了對理專進行規範,如何避免鯊魚群逼近、合法地詐騙老人,將是政府另一個更大的挑戰。
第八章很精采,大家(年輕人)這樣看待老人:脆弱、煩人、孤獨與格格不入……,做為被如此看待的一份子,我可有話要說!
無論如何,儘管世界可能又老又窮,活著還是比較好!而且窮是可以避免的,重要的是,我們準備好了沒有?
導論
老年化的新世界
泰德.費雪曼
我的母親已經八十多歲,到現在還能一邊聽著孫子的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紀念演唱會專輯一邊跳舞,還能在密西根湖湖水還很寒冷的時候下水游泳,還能到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Patagonia)與企鵝一起健行,要是積雪夠厚,她會立刻穿上全套的越野裝備外出滑雪。與此相對,我已逝的父親在六十歲時事業與創意均達巔峰,但六十三歲那年卻遭受一連串疾病的打擊。往後殘酷的十五年,他的身體越來越弱,不僅目盲、行動不便、口齒不清,而且完全失能。但他從未喪失機智與溫情,我眼中的他從未放棄生命的喜悅。
我父母的不同經驗,相信是數百萬美國人乃至於全球廣大人口的寫照。整個世界正走向老年化。不只是年齡增長而已,而是確確實實地「變老」。每個人都有活到六十歲的一天,生命巨變一樁接一樁地降臨:家庭成了空巢;退休或轉職;配偶、朋友與親戚染上重病或死亡;身體與心智衰老;在家庭與社交圈的地位及權力完全翻轉過來;金錢只出不進;隨著來日無多,與時間和永恆的關係也出現變化。
然而,老人也能為自己開闢新天地。閒暇的時間增多,社交圈也隨之拓展,因而對事物燃起新的熱情。老年人從家庭與工作的無情需索中解脫,因而產生恢復青春的甜蜜感受。人們眼中看似衰頹虛弱的老人,居然能隨著齊柏林飛船起舞,或索性親自彈唱他們的歌曲。
雖然大家都了解,是年輕人塑造了社會生活與商業,但人們現在也開始發現,前所未有的龐大老年人口將對我們造成影響。許多老年人(例如我母親)不僅健康而且生龍活虎,但也有許多老人(例如我父親)需要花費龐大的資源才能延續生命。全球人口的老化將帶來經濟、政治、文化與家庭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只會有增無減。有些變化受人歡迎,有些則否。有些人受益,有些人受害。金錢和權力與此息息相關。此外還有數百萬老人的福祉,他們一輩子工作,建立了情感關係,對於生命的一切感到眷戀。然而,這個世界的年輕人也有他們的福祉,他們需要的資源將被老年人分食,最重要的是,最終還是要由年輕人(無論身為家庭成員、朋友還是公民,都會在這個老年化的世界中逐漸變老)來照顧老人,包括他們自己。
嘿,孩子都到哪兒去了?
世界正以各種方式改變之中,這些全是人類賜給自己的最佳禮物─長壽工程─造成的結果。其他的變化還包括了家庭正逐步縮小。這段過程難以察覺,不仔細注意幾乎無法看出。對於在北美、東亞與歐洲大部分地區生活的人來說,最直接的證據或許就在餐桌前。你可以計算一下。如果你有一個大家庭,你可能要稍待片刻等你的家人完全到齊。首先注意餐桌旁最老的那一輩。他們或許是祖父母或曾祖父母,或許是姑婆與叔公。他們很可能比自己的父母活得更久。然後數一數每個成人擁有多少子女,你會發現子女的數量幾乎都是隨世代而遞減。
如果你是一名正在工作的成人,那麼你自己的家庭人數幾乎肯定小於你成長的家庭,尤其是你還花了數年時間深造的話。如果你自己的家庭是你成長家庭人口的一半,那麼你的家庭便屬於這個世界的主流。調查你的朋友。他們的家庭一定跟你很類似。
我調查自己的家庭,然後又調查朋友的家庭。故事幾乎完全一樣。我的父親生於五名子女之家,我的母親則是兩名。他們原本想生三個小孩,最後卻生了四個,因為我跟我的兄弟是雙胞胎。我與十六名堂表兄弟姊妹一起長大。我的妻子與我育有一子一女,我只有一個姪女和一個姪兒。過去我們人多嘴雜的大家庭每逢生日與假日都有聚會,而且必須借來一整車的摺疊椅與好幾張桌子。現在我們只需要一張桌子,而且我們這些已屆中年的親戚人數還超過子女。以往必須低聲談論醫師與金錢的話題以免孩子聽見,現在則可以毫無顧忌地高談闊論。
身為一名白種中年美國男子,我屬於絕大多數家庭正在萎縮的美國人之一。我的家庭故事詳細記錄在全國戶口普查紀錄上。我不知道我還能活多久。我知道我的曾祖父活到一百零四歲,但他的兒子,也就是我的祖父,只活到六十二歲。我知道我的妻子與我當中有一人很可能活過九十歲。就保險統計而言,如果我們倆能一起活過六十三歲,那麼我們之中有一人(可能是我的妻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能再活三十年。老年女性要比老年男性健康得多。
如果一切順利,到了二○五○年,我的妻子已經九十一歲。這一年是人口統計學上重要的一年。我們今日進行的預測,目的是要描述世紀中葉的世界人口狀況。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U.S.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是一所預估未來的機構。二○一○年,美國介於七十五歲與八十五歲之間的人口已達一千七百萬人,但到了二○五○年將達到三千萬人。美國百歲以上人口在今日統計學上只如同雷達螢幕上的一個亮點,但研究所預測,到了二○五○年,百歲以上人口將達到兩百五十萬人。六十五歲以上的每個年齡層,其增長速度將超越一般人口的成長率,其中尤以最老的八十五歲以上年齡層在比例上增長最大。
這種情況全世界皆然。在急速老化的日本,總人口到了二○五○年會比今日減少兩千五百萬人,但老年人口將會快速成長到占全國人口的將近「四成」。歐洲也是一樣,雖然其人口仍不斷增長,但到了二○五○年時可能開始萎縮。無論如何,老年人口─不管挑選六十五歲以上的哪個年齡層,結果都是一樣─比例將增長得比年輕或中年人口快速。十名歐洲人有將近三人將超過六十五歲,六人中有一人超過七十五歲,「十人中有一人超過八十歲」,這個比例是目前的三倍以上。
開發中世界的情況又是如何呢?聯合國估計,二○○五年到二○五○年之間,開發中世界的人口將增加二十三億,但十五歲以下兒童的百分比將會下降。十五歲到五十九歲的年齡層將增加十二億,而六十歲以上的人口將增加十一億。在拉丁美洲,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例將提升到百分之十八點五,是今日的三倍以上。屆時,巴西、智利與墨西哥擁有的老年人口將多於美國。今日,拉丁美洲有半數人口是十五歲以下的兒童。到了二○五○年,將有半數的人口年齡在四十歲以上。
想知道開發中國家將多快成為垂垂老矣的已開發國家嗎?東亞是個典型的例子,它的狀況顯示工業化的歐洲與美國未來將發生什麼事,也說明充滿力爭上游的年輕人的貧窮國家,它們的年輕人會有多快變老。
這些數字令人震驚。孩子越來越少,老人越來越多,世界各地幾乎都是如此。
多出來的兩千多億年壽命
據說羅馬人的預期壽命大約是二十五歲。到了一九○○年,全球平均預期壽命只提高到三十歲。數字之所以這麼低,主要是因為嬰兒與兒童死亡率很高。只要活過這段危險時期的人幾乎都能活到中年。不過,在人類絕大多數歷史上,要活過四十五歲的人仍是鳳毛麟角。今日,全世界人口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約是六十四歲。
如果我們將這段期間預期壽命增加的年數加總起來,乘以目前世界總人口,那麼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蹟極為明顯。今日全球的六十七億人要比一個世紀前的人類多享有兩千五百億年以上的壽命。若與羅馬帝國時代的人類相比,則多了兩千八百億年以上的壽命。
美國戰後嬰兒潮的未來,顯示出即將到來的發展。從二○二六年起,美國戰後嬰兒潮將逐漸進入八、九十歲,他們將構成美國歷史上人數最多的八十五歲以上年齡層。這個年齡層之所以人數眾多,不只是因為戰後嬰兒潮的數量龐大,更因為這些人比他們的父母與祖先活得更久。在美國,一九○○年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是四十九歲又三個月,但到了二○○○年,預期壽命來到七十六歲又十個月。綜觀整個二十世紀,預期壽命每十年增加了一點五到二點七歲。嬰兒死亡率的降低是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從一般壽命中任取一段年齡,這段年齡的人比過去同年齡的人活得更久的機會也提高了。今日,二十歲的人與八十歲的人都能合理預期,自己會比過去同年齡的人更長壽。
美國不只將全部的預期壽命列表,也將不同年齡層的預期壽命列表。結果顯示,人類在壽命延長上有著驚人進展。一八八○年,六十五歲的人,十六個人當中只有一人能活到一九○○年,也就是八十五歲。到了一九八○年,六十五歲的美國人,三個人當中有一人以上能活到二○○○年的八十五歲。從六十五歲活到八十五歲的可能性提高到五倍以上。
二○五○年時,世界人口將超過九十一億,人類很可能更加長壽。如果二十一世紀預期壽命成長的速度與上個世紀相同,那麼到了世紀中葉,世界人口將比一九○○年的人類多了約五千億年以上的壽命。人類的集體經驗,過去曾經改變,未來將再度改變。
未來這些數字將預估得更為精確。然而即使這些數字減少一半,地球上的人類在未來一到兩個世紀還是會多出數千億年的壽命。因此這句話值得一再重述:「一個老化的世界,讓地球必須負擔多出來的數千億年人類集體生命。」
我們雖然有能力更進一步從事延壽工程,但我們是否知道如何讓多出來的壽命充滿活力與愉悅?我們是否該學習如何讓老人保持積極進取,而非無所事事?我們是否該修正這個世界,讓人類以參與者而非以依賴者的身分活得更久?誰該支付老人照護的花費?誰該照顧老人?增加的數十億年人類壽命似乎需要另一個地球才能生存。
全球老化加速全球化
國家老化的速度越快,對源源不斷跨越國境而來的商品、工作與人力的需求越殷切。富於人力而缺少資金的年輕國家必須調整自己,以符合富於資金而缺少人力的老年國家的需要。老年國家將以自身的財富協助國外數億年輕人脫貧,並且以具生產力的方式投資這些年輕人與他們的國家。
一個老年人口增加速度遠超過其他年齡層的社會,其所產生的需求將導致社會從年輕人身上吸取力量。矛盾的是,一個要求今日僱員為明日工人支付福利的老化社會,將發現他們的年輕工人被自身的職業市場所忽略,因為企業將向世界其他地區採購年輕人,而那些地方的薪資不涵蓋任何老化社會的公共支出。年輕人與老人的醫療和福利密不可分,其引發的問題已超越當前財政、社會與倫理所能解決的範圍。直到最近,我們的世界仍是一個年輕人死亡數目遠超過老人的世界,但它正逐漸轉變成一個有更多的老人需要年輕人在財務、情感、思想與身體上予以支持的世界。然而在此同時,年輕人也將爭奪老人手中的財富:金錢、權力、地位,甚至土地。一個逐漸老化的世界將會是一個以家族忠誠為核心來驅動的世界?抑或是一個以適應性商業來推動的世界?或者是交由政府來控制的世界?答案取決於我們在家庭、工作場所與社群中所做的決定。現在一切都還在未定之天。
一本蒐羅了各種故事的作品
想了解全球老化如何影響未來生活,最好的方式是從那些研究人口變遷學者的洞見入手。以下內容來自於我與世界各地數百名思考並努力研究人口變遷的學者們的對話。我們的生活很難不受到全球老化的影響,但其中有些最重要的面向卻無法一眼看出。今日,我們正處於人口統計學事件的前十分鐘,這個事件經過數世紀的醞釀,已然影響我們生活上幾乎所有的重要層面,從家中餐桌與工作場所,從我們居住的鄰里與城市,一直到國家政治、國際貿易與地緣政治領域。
老化的世界是多元的、複雜的而且經常是弔詭的。但是只要我們願意研究,我們就能了解它,因為它牽涉的是人的問題。因此,往後的篇章探討的不是政府預算赤字的細節或政策建議的清單。(許多優秀而詳細的政策取向論文,其出處可見於全書與註釋之中。)我並未如讀者所預期的,寫下嚴格命令形式的、放之四海皆準而供個人遵守的「解決方案」。為什麼?因為本書的目的是,了解個人並將其連結到我們充滿變遷的動態世界之中。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了解─這也是我們最需要知道的─如何才能善用這個終將老化的世界。我希望我能捕捉人們每天在關切自己、子女與父母時所帶有的喜愛與厭惡、勇氣與恐懼、創意與絕望─換言之,我希望大家能從這些篇章中看到自己。人口老化是個人的、在地的與全球的,所以我們必須以個人的、在地的與全球的角度來進行調適。當我們思索的範圍從子宮到墳墓乃至於遍及全球時,腦子裡將浮現一些主題:
.全球老化是人類最大的成就,我們不可能做出任何交換來反轉這段過程。
.這項成就迫使我們重新思考,該怎麼做才能在通往老化世界的路上趨吉避凶。
.這點也許令人驚訝,但個人老化也屬於全球事務。
.積極、健康與進取的老人,其活動層面將大為擴展。儘管如此,市場中的僱主與顧客仍將無情地認定,這些經濟上極有價值的老人是無用之人。
.老化的世界是一個越來越依賴的世界。它將導致人口中有越來越高的比例投入於越來越多需要照顧的人的事務上。
.全球老化劇烈轉變了男女關係,反之亦然。
.年齡歧視將付出代價,這個世界總是想盡辦法邊緣化與歧視老人。
.老化的世界使人群在全球移動,而人群的移動造成了全球老化。
.今日的年輕人將生活在明日的老化世界裡,無論結果如何,現在就該做好準備。
美國作家卡絲琳.湯普森.諾里斯(Kathleen Thompson Norris)曾說:「儘管活著的成本很高,但大家還是願意活著。」在老化的世界裡,人們更是願意活著。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