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追尋快樂的旅程
「長大成人的問題,」昆汀說。「在於等你一長大,你眼中還沒長大的人就不有趣了。」
難道世上沒有讓人快樂的咒語嗎?一定有人發明過吧,他怎麼都沒找到過?為什麼學校沒教?
和許多人一樣,《魔戒》和《哈利波特》系列是我接觸奇幻小說的起點:《魔戒》自然歸功於彼得.傑克森的電影。至於後者,我則是十二年前在一家金石堂書店偶然碰見的,當時在店裡讀了兩章,十分著迷,卻因為身上沒帶錢,只好把書放下。沒想到沒多久新聞報出來,《神祕的魔法石》瞬間橫掃一空,我過了好幾個月才弄到書,讀完那個活下來的男孩的故事。
《哈利波特》是很棒的系列,個人認為前三、四集也有很大的閱讀趣味。誰不想跑去當巫師,成為大人小孩眼中的英雄,於魔法世界過關斬將,讓葛來芬多學院奪冠呢?但哈利終究會長大,也得面對自己沉重黑暗的救世宿命,所以就成了暴怒、衝動、荷爾蒙高漲的青春期少男,在書裡大吼大叫。不過,等哈利擊敗了「那個人」,完成了背負的使命以後,他又要做什麼呢?
青少年小說由於市場取向,很少會討論到角色在十七、八歲以後的故事。《納尼亞傳奇》的皮芬家小孩一旦長到大概十四、五歲,就不能回去納尼亞了,書裡對於他們後來如何在真實世界成長也略而不談。(他們最後還是回去了,回到納尼亞版的天國,唯獨蘇珊沒有--因為她發現了性。有興趣者可參考尼爾.蓋曼的〈蘇珊的問題〉。)彼得潘則更幸運,只要待在夢幻島就不會長大,還可以靠著快樂的念頭飛翔。雖然他仍在電影《虎克船長》裡長大了,也遺忘了過去的一切。
在中古世紀,一個人可能十二或十四歲就算成年,許多傳統正統奇幻的主角也經常在十四歲左右(甚至是孤兒),讓他們在架空世界邊成長邊追尋天命、對抗邪惡,塑立起人格價值。可是真實世界已經不同了,少年男女經過青春期的衝擊後,還要再過好幾年才會真正踏進社會--過了高中,大學儘管被稱為小社會,卻也是最後的避風港,是學生的整個世界,還不了解外面的現實。年輕人的成長之路還沒真正結束。
《費洛瑞之書》就是一本這樣的書:它不僅僅是《納尼亞傳奇》和《哈利波特》的大人改寫版。它同時也是個關於長大和尋找快樂的故事。
主人翁昆汀.考瓦特不是孤兒,頭上沒有閃電疤痕,卻是個不快樂的布魯克林高中生,本身也個沉醉於童年幻想的奇幻小說迷。進入布雷克畢爾魔法學院一事,對昆汀堪稱美夢成真,是他自認為一直在等待的東西,他也在學校發掘出天賦,尋得渴求的認同跟愛情。但離開學校後該做什麼?昆汀並不曉得,學校也沒教他怎麼適應社會。雪上加霜的是,魔法師不必擔憂生計,永遠擁有強大的力量,想做什麼都可以。想躺著也行。
於是昆汀在畢業後就迷失了,不知何去何從,只能不斷沉溺在墮落中。接著他得知了第二個好消息:費洛瑞魔法王國也是真的!昆汀絕望地將希望寄託在兒時的奇幻世界,希望那邊有事情能讓一切變好,帶走所有壞事,讓他從此永遠快樂不愁。
昆汀的問題在於,他一直沒有真正長大,仍無法忘懷大學生活和童年的狂熱幻想,也還不懂自己為何不快樂。不過,我們又該長大到什種程度呢?我們應該徹底跟幼年切斷關係嗎?本書裡確實也是有人這麼做了。當然,我們不見得就非得走上同樣的幻滅之旅,我們還是能在充足的理解下回憶過去,保留一點赤子之心。這不正是人們閱讀奇幻小說,逃避現實和獲得樂趣的原因嗎?只是成長過程總有其嚴苛的地方,讓我們更能領會現實的真面貌罷了。
葛羅斯曼試圖捕捉我們少年時代渴求的奇幻夢,以及成長歲月的焦慮吶喊。至少對我自己而言,故事喚起了許多熟悉的感受和記憶,那段年少輕狂的徬徨。能有機會翻譯這本書,實在是比找到費洛瑞(或納尼亞)更美妙的好運氣。
王寶翔
二○一二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