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式的、隨想式的小品文,往往被視為茶餘酒後聊供解悶的「閒書」,即使作者本身也常抱持消閒遣日、無關著述的態度來從事。但是,實際上,這類的文字因為記敘隨意、毫無拘束,常常最能表現出作者的性情,也最容易從不經意處或小問題上看出作者的學問與見識。因此,儘管一般人不一定重視它,自魏晉以降,這類的小品文卻一直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近年來,由於生活的緊張忙碌,長篇累牘的論述或小說已逐漸難得讀者的青睞,於是,前述殘叢小語的隨筆遂又繼晚明小品之後再創高潮。數年前,王鼎鈞「開放的人生」等三書在銷路上異軍突起,其後,作者不輟,隱地的《心的掙扎》、蔣勳的《萍水相逢》、林清玄的《孔雀的幼年時代》,都有不錯的風評。而近年來,在文壇上捭闔縱橫的馬森,繼一連串論述、戲劇、長、短篇小說的專著之後,也乘勝追擊般的出版了《在樹林裡放風箏》的哲理小品集。
顧名思義,這本書所欲表達的,正是在樹林裡放風箏的矛盾。它跳脫了王鼎鈞式致用的行為哲學而直指宇宙的本體。一方面對生命提出種種質疑,如對生命列車的茫然、時間的迷惑、進化論的懷疑……等;一方面又積極樂觀地肯定生命的意義,鼓勵人們從一粒米中品嘗出甜蜜的滋味,設法把苦海改造成為樂園,意興風發的踏上生命的旅程。
馬森是個有心人。在這樣一個喪亂相尋、一切信念幾乎瀕臨破產的年代裡,適時地為人們提供如此溫暖的精神糧食,的確是一件很讓人安慰的事。
誠如作者在後記裡所說,這是一本沒有特定訴求對象的書,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它具有更廣大的包容力,各種不同的人都能從書中得到不同層次的體認。雖然沒有美麗的藻繪來妝點門面,卻自有以簡馭繁的簡淨之美,值得再三咀嚼。
書分七輯。分別討論「生命」、「自我」、「自由」、「愛」、「人際關係」、「時與空」、「自然」七個子題。光看題目,便知汪洋恣肆,作者顯然已不止於寄情蟲魚而已,而隱隱然有究天人之際的意圖。然而,這些形而上的哲理,不管那一項,原都是沒有答案的艱深學問。掩卷沉思之餘,雖有所獲,卻難免要仰天長歎「以有限追無限,殆矣!」
──原載於一九八七年二月《聯合文學》第二十八期
編註:此書原以《在樹林裡放風箏》之名於一九八六年九月由爾雅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