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林豐明
一九四八年生,雲林縣人,一生服務於台灣水泥公司,二○○五年於該公司花蓮廠廠長任上退休。
曾獲吳濁流新詩獎正獎。著有詩集《地平線》、《黑盒子》、《怨偶》、《台灣詩人選集─林豐明集》;文集《赤道鄰居》、《花泥春秋》。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7 項符合
黑白鳥事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二手書 |
$ 100 |
TAAZE 讀冊生活 |
二手中文書 |
電子書 |
$ 189 |
博客來 |
華文現代詩 |
$ 202 |
TAAZE 讀冊生活 |
中文書 |
$ 213 |
誠品網路書店 |
詩 |
$ 238 |
iRead灰熊愛讀書 |
現代詩 |
$ 243 |
三民網路書店 |
文學作品 |
電子書 |
$ 270 |
Readmoo |
詩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作者簡介
林豐明
一九四八年生,雲林縣人,一生服務於台灣水泥公司,二○○五年於該公司花蓮廠廠長任上退休。
曾獲吳濁流新詩獎正獎。著有詩集《地平線》、《黑盒子》、《怨偶》、《台灣詩人選集─林豐明集》;文集《赤道鄰居》、《花泥春秋》。
代序 距離
輯一 見聞
東海岸所見
古蹟
夜遊愛河
慶修院
砂卡噹步道──太魯閣公園見聞之一
不動明王──太魯閣公園見聞之二
布洛灣──太魯閣公園見聞之三
燕子口──太魯閣公園見聞之四
祥德寺──太魯閣公園見聞之五
神木──太魯閣公園見聞之六
燕子口的天空線──太魯閣公園見聞之七
合歡山雪景──太魯閣公園見聞之八
慈母橋──太魯閣公園見聞之九
和南寺──花東海岸見聞之一
牛山──花東海岸見聞之二
親不知子斷崖──花東海岸見聞之三
遺勇成林──花東海岸見聞之四
石梯港賞鯨──花東海岸見聞之五
長虹橋──花東海岸見聞之六
八仙洞──花東海岸見聞之七
人定勝天碑──花東海岸見聞之八
磯釣場──花東海岸見聞之九
石雨傘──花東海岸見聞之十
北迴歸線標誌──花東海岸見聞之十一
碧蓮寺──花東縱谷見聞之一
□林國小的孔廟──花東縱谷見聞之二
林田山──花東縱谷見聞之三
大陂池──花東縱谷見聞之四
掃叭石柱──花東縱谷見聞之五
花海──花東縱谷見聞之六
六十石山──花東縱谷見聞之七
稻草人──花東縱谷見聞之八
豐年祭──花東縱谷見聞之九
後山保障匾──花東縱谷見聞之十
張七郎墓──花東縱谷見聞之十一
輯二 黑白鳥事
減肥
死去的人和離開的人──天安門事件五週年
其實不是天堂──台大哲學系事件平反
梅花──華航標誌改版
歧路
銅像言
愛的飛彈
謎底
真相
批判者
困境
真實意
英雄
震源
孤鷹
黑白鳥事
焦黑的百合
天空線
交叉點
聖戰
鏡頭──美伊戰爭之一
砂塵暴──美伊戰爭之二
濃煙──美伊戰爭之三
難題──美伊戰爭之四
寶藏──美伊戰爭之五
偉人的晚年──蔣宋美齡拒絕出版回憶錄
結
灰頭翁
如果只是一首詩
鷹之死
解嚴
清場之後
只有香如故
寒
求諸野──天安門事件二十年
留白
蝙蝠
原鄉悲歌
輯三 偶得
暴走族
代溝
箭──寫給孩子
路人
KTV
祈雨
愛的疫苗
節目
偶得
第一天──二○○一年元旦
二○○一年歲暮
蛇
酒話
轉彎
老人會館
門前的檳榔樹
颱風
路口攝影機
秋雨──退休後作之一
名片──退休後作之二
家事──退休後作之三
女兒出閣
飛
秋天
季節的素描
老火車頭
有感
代序
距離
感動,這個以往比較常見於文學作品的用語,近來成為政治口號,推人出來競選的、被推的、罵人的、被罵的,全部朗朗上口;不管在朝在野,搞政治的人不再赤裸裸行其騙術,而開始講究語言,企圖以詞藻影響民眾。這本是好事,可是儘管口號叫得喧天價響,真正被感而動起來的,還是原來的那些人。
在民智已開、資訊多樣化的時代,語言的作用畢竟有其侷限性。
這有點像我們的詩壇。
台灣的現代詩,從早期不食人間煙火的作品當道,經過一連串論戰,許多人對自己生存的現實環境不再逃避,關心人間現實的詩作逐漸抬頭,終至二者到了分庭抗禮的局面。
然而,「看不懂」的問題仍在,「口號化」的現象也照樣為人詬病。二者相譏相非,壁壘仍然分明,而不讀詩的多數人,仍然對詩持其定見,視之為小眾的偏好;太逃避現實的和太投入現實的、太「玄」的和太「白」的,到頭來都不得不承認,詩不隨境轉,必須和一切都保持距離,只有適當的距離才能成詩。
而尋找適當的距離,正是有志寫詩者的功課。
《笠詩刊》二五五期,二○○六年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