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大乘禪佛教哲學的創造轉化/歐崇敬
第一章 中國佛學的脈絡構造與詮釋方法──創造轉化說及文本形成編制脈絡與構造的討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主流發展結構」與「主要詮釋文本編制的形成」
第三節 中國佛學的發展結晶成就與詮釋方法論的二個 較大的分期
第四節 大乘佛學創造轉化的內在原因探索
第五節 第五個時期的創造轉化詮釋方法論之研究
第六節 結語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佛學的脈絡發展構造與歷程──中國佛學的基礎形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東漢明帝到東晉中期
一、從東漢末年安世高到三國時期的佛學發展與歷程
二、兩晉的譯經與佛教發展到鳩摩羅什的譯經前脈絡
第三節 自鳩摩羅什到慧遠、僧肇及《起信論》
一、鳩摩羅什與僧肇、慧遠的佛學發展脈絡
二、南北朝佛教各種經典的譯介歷程
三、《大乘大義章》(慧遠與鳩摩羅什)之思想
四、僧肇《肇論》的思想轉化論述
五、《大乘起信論》的全新中國式佛教時代及其內涵
轉化:一個舊佛學時代的結束與一個新佛教哲學 時代的開始
第四節 反省兩晉南北朝影響中國佛學建構的主要經典與
原創的中國佛教哲學源頭
一、經典反省與「道生哲學的轉化」及「中國佛學中心 議題的發展」
二、《涅槃經》《般若經》《中論》與竺道生哲學的轉化 敘述
三、《法華經》、《華嚴經》的中國佛學原創建構歷程 與脈絡
第五節 《維摩詰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含經》、《成實論》及論師、《阿毗曇論》及論師的佛教哲學發展脈絡構造
一、《維摩詰經》
二、《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的譯出 與流傳及阿彌陀佛信仰的興起
三、《阿含經》的譯介與傳播
四、《成實論》、《毗曇論》及其論師
五、淨影慧遠的「佛性、淨土、佛身」觀
第六節 《十地經》、《十地經論》、《攝大乘論》與《楞伽 經》、《金剛經》的內涵及其在中國佛學的地位
一、《十地經》
二、《十地經論》與《攝大乘論》
三、《楞伽經》的哲學命題
第七節 中觀哲學在中國的存有學發展脈絡構造
一、空宗的脈絡
二、支道林的第一個般若學高峰
三、般若學說的發展道路
四、「般若學」及《大智度論》、三論的興起與源流
第八節 中國式佛教哲學出現的時代與吉藏的哲學
第九節 吉藏的著作與思想的創造轉化
一、歷史敘述
二、吉藏哲學的創造轉化
第三章 南北朝到隋代的過渡時期佛學發展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涅槃經》的發展歷程及其中國的哲學道路
第三節 《法華經》的發展歷程以及在中國哲學史上 的地位
第四節 《成實論》在南朝到隋代的流傳與地位與 《起信論》的地位
第四章 天台宗意識哲學的創造轉化
第一節 從「四論宗」到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歷史進程
一、《大智度論》之「止觀」學說的關鍵地位
二、智者的哲學及歷史敘述
三、智者大師的「實相觀」存有學說
第二節 從章安到湛然的天台哲學發展
第三節 知禮「源清、宗翌、智圓、仁岳、從義」等山家山外的天台哲學論
第四節 創造轉化的哲學文獻基礎敘述
第五節 天台哲學的創造轉化
第五章 唯識宗的「解構與超解構型態存有學」與創造轉化的重塑敘述
第一節 唯識學的重要譯經歷程與其發展歷史
第二節 唯識的主要經論與重要基礎理論
一、基本作品
二、五位百法的概念系統
第三節 對「阿賴耶緣起與二諦、三性」的創造轉化敘述
第四節 古典唯識學理論的創造轉化
第六章 《華嚴經》與華嚴宗哲學
第一節 《華嚴經》的發展歷程及華嚴的唐代十位華嚴哲學家
一、《華嚴經》研究的第一個兩百年
二、《華嚴經》與「華嚴哲學」的初期建構:杜順、 智儼、法藏
三、慧苑到法詵、澄觀的後期華嚴哲學歷程與完成
第二節 宗密的華嚴哲學終結與後期一千年的第三期 華嚴學發展
一、宗密的《圓覺經》與華嚴的禪學轉向
二、第二個時期的華嚴教學發展
第七章 唐代、五代的各派禪法與語言哲學之各種遊戲或悟道技術──從東山禪、牛頭宗、北宗四家禪、 曹溪禪、洪州宗、石頭宗、荷澤宗到南宗五家禪
第一節 前言──禪宗哲學的地位與解釋存有學及 語言哲學的表現
第二節 「雙峰禪、東山宗、淨眾宗、(南山)宣什宗、 北宗、保唐宗」諸家的禪宗哲學
第三節 牛頭法融與牛頭宗
第四節 惠能與曹溪禪的建立
第五節 「永嘉玄覺、南陽慧忠、青原行思、南嶽懷讓、 荷澤神會(荷澤宗)與圭峰宗密」
一、永嘉玄覺 二、青原行思與南嶽懷讓、南陽慧忠
三、荷澤神會與荷澤宗及圭峰宗密
第六節 「洪州宗∕馬祖道一;石頭宗∕石頭希遷」 兩位大師所開的五家七系等十五家禪法
一、「洪州宗與馬祖道一」
二、「石頭希遷∕石頭宗」
第七節 「南泉普願、丹霞天然、百丈懷海、大珠慧海」 的中土第九代;石頭洪州第二代哲學表現
一、南泉普願
二、丹霞天然
三、百丈懷海
四、大珠慧海〈頓悟法門〉的創造轉化
五、龐蘊居士對「石頭禪」及「馬祖禪」的結合 超越與「新」「道禪合一的原類型」
第八節 第十代禪學巨匠的代表:「溈山靈祐、黃檗 希運、趙州從諗」三派禪法的創造轉化(並合論 「仰山慧寂」)
一、〈前言〉
二、《溈仰錄》與溈山靈祐及仰山慧寂的哲學思想
三、黃檗山斷際禪師:希運的〈傳法心要〉與 〈宛陵錄〉轉化敘述
四、《趙州和尚語錄》與「趙州禪」的「語言遊戲 新禪風典範」
第九節 臨濟宗與臨濟義玄的原創型態與禪宗及其 轉化敘述:晚期海德格、維根斯坦與德希達的 綜合表現
第十節 從藥山惟儼、雲巖曇晟到洞山良价與曹山本寂 之曹洞法脈及其哲學轉化敘述
一、歷史敘述
二、曹洞哲學的原型
第十一節 從雪峰義存到玄沙師備、「雲門文偃∕雲門 宗」的禪學發展(石頭系一脈的禪法發展)
一、〈前言〉
二、雪峰義存
三、玄沙師備
四、雲門文偃與《雲門宗》的哲學轉化敘述
第十二節 從「清涼文益∕法眼宗」到永明延壽的 《宗鏡錄》一百卷劃時代編著
一、〈前言〉
二、法眼文益的哲學架構
三、永明延壽的哲學
第八章 「汾陽禪∕黃龍禪∕楊岐禪」與文字禪的宋代
發展及雲門宗的北宋發展,默照禪的歷史上最高
禪佛學成就──宏智正覺到「天童如淨與永平 道元」
第一節 由興化存獎、南院慧顒、風穴延沼、首山省念、 汾陽善昭、石霜楚圓到楊岐與黃龍一系; 「汾陽∕黃龍∕楊岐」三派禪法與惠洪覺範
一、五代與北宋初中期的臨濟禪門發展與分延
二、「興化存獎∕南院慧顒∕風穴延沼∕首山省念∕ 汾陽善昭∕石霜楚圓」的臨濟禪門傳承
三、黃龍派的「黃龍三關」原創典範與「禪、道、儒」 三家合一的推動者:黃龍慧南
四、楊岐方會的巨大原創力量與「『心』的超越及 『光』的存有本真」
五、惠洪覺範的汾陽「文字禪」發展與禪門 「史傳學」派的正式登場
第二節 北宋的雲門宗四位巨將「雪竇重顯∕佛日 (明教)契嵩∕圓通居訥∕佛印了元」的開展 與弘法 一、〈前言〉
二、雪竇重顯的中興雲門宗與《瀑泉集》、《祖英集》、 《語錄》的創造轉化
三、佛日(明教)契嵩與圓通居訥及佛印了元
第三節 兩宋的曹洞宗發展:從「大陽警玄∕投子義青∕ 芙蓉道楷∕淨因自覺∕丹霞子淳∕真歇清了∕ 宏智正覺」到「天童如淨∕永平道元」
一、〈前言〉
二、大陽警玄、投子義青與芙蓉道楷的中興
三、「丹霞子淳∕淨因自覺∕真歇清了∕宏智正覺∕ 青州一辯∕天童如淨」的第九、十代兩脈三系曹洞 禪法開創
第九章 兩宋的楊岐派各家禪法傳承──「五祖法演→龍門清眼∕圜悟克勤→大慧宗杲∕虎丘紹隆→破庵祖先∕松源崇嶽」與金元時期的兩大禪師
第一節 從「五祖法演」到「龍門清眼(佛眼)與圜悟 克勤」
一、法演
二、龍門清眼的創造轉化
三、圓悟克勤的《語錄》及其禪門第一書《碧巖錄》 並述其下開四派禪法,十大寺系的歷史地位
第二節 大慧宗杲的「華嚴禪∕看話禪」及《語錄》 (三十卷)與其《正法眼藏》《宗門武庫》、 《禪林寶訓》→另一種新型態禪學典範的出現
第三節 虎丘紹隆、破庵祖先、松源崇嶽的南宋三家 新禪法及金元時期的大禪師:「萬松∕無準」
一、「虎丘禪」
二、松源禪與破庵禪
三、南宋末元初破庵派的重要開創者:「無準師範」 與金元二朝的曹洞宗大師:「萬松行秀」
第十章 宏智正覺之超解構哲學的創造轉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超解構的宏智正覺哲學重構
第三節 南宗法系圖與禪宗著作目錄舉要
一、南宗法系圖
二、禪宗著作舉要
佛學卷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