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民間寓言中的人事寓言
先秦時期民間寓言中的人事寓言,以題材來劃分,有兩大類:一類取材於神話,或者取材於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一類取材現實生活。前者的比重超過後者,而以取材於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的作品最為突出。取材於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的人事寓言,只有一小部分作品虛構成分較少,大體上接近於歷史事實。諸如《左傳‧宣公二年》「桑下餓人」、《國語‧周語上》「川壅必潰」、《韓非子‧喻老》「唇亡齒寒」、《呂氏春秋‧孟春記‧去私》「祁黃羊舉賢」《呂氏春秋‧不苟論‧當賞》「不賞陶狐」、《戰國策‧魏策一》「知伯索地」等等。其中的大部分作品則包含較多的虛構成分,民間傳說的色彩濃郁,試看譬如,《左傳‧宣公十五年》「魏顆嫁父妾」: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
其中結草老人托夢言明,他在晉軍擊敗秦桓公伐晉之師於輔氏(今陝西大荔縣東)時,幫助晉大夫魏顆俘獲秦國大力士杜回,其中報答救女之恩的情節,顯然出自藝術虛構。又如,《莊子‧外篇‧田子方》「魯少儒」,不但故事情節出自虛構,而且人物關係也出自虛構,魯哀公與莊周雖然都是歷史人物,但前者比後者早一百多年,彼此相見乃是民間傳說的構思。再如,《韓非子‧喻老》「扁鵲見蔡桓公」,其故事情節與人物關係亦出自虛構,扁鵲乃春秋末戰國初的名醫4,與蔡桓公(B.C.714~B.C.707在位)相距二百多年,兩人是不可能聚在一起的。《新序‧雜事二》「扁鵲見齊桓侯」,故事情節與此則相同,接受診治的則是齊桓公(B.C.711~B.C.694在位)。這則故事的求醫者,《昭明文選》的〈七發〉注、〈養生論〉注均引作晉桓公(B.C.388~B.C.369在位)。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多次更替,更顯示出民間傳說流傳變異的特徵。
1.先秦時期取材於神話、歷史故事與傳說的人事寓言
這個時期取材於神話的人事寓言,或者採用舊有的神話故事情節,或者憑藉神話人物新編故事,各有不同,所涉及的神話人物僅有渾沌、誇父、後羿、河伯等幾位,作品的數量也比較少。試看: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莊子‧內篇‧應帝王》,「渾沌之死」
這一則寓言說明,違背客觀規律,盲目蠻幹,好心辦壞事,必定沒有好的結果,甚至釀成悲劇。通篇作品文字簡樸,其描寫卻頗為生動,在先秦時期的民間寓言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此外尚有批評不善擇人的《孟子‧離婁下》「逢蒙殺羿」、譏笑盲目自大的《莊子‧外篇‧秋水》「望洋興嘆」、稱頌矢志不移堅強毅力的《列子‧湯問》「誇父逐日」、倡導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胡非子》佚文「弓矢相濟」等。
這個時期取材於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的人事寓言,數量相當大,視野十分開闊,涉及的人物眾多,君王有商周時期的成湯、紂王、周武王、周幽王,春秋時期的齊莊公、秦襄公、鄭武公、衛莊公、蔡桓侯、魯莊公、齊桓公、晉式公、衛文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燕昭公、衛獻公、楚康王、衛靈公、宋元公、魯哀公、吳王闔廬、越王勾踐,戰國時期有齊宣王、魏文侯、秦惠公、魏武侯、宋康王、魏惠王、齊威王、韓昭侯等。文臣式將有商周時期的伊尹、比干,春秋時期的齊相管仲,齊大臣鮑叔、齊將觸子、楚大夫孫叔敖、楚將養由基、晉大夫祈奚、智伯、趙簡子、趙襄子、彌子瑕、魯相公孫儀、叔孫豹、魯大夫郈成子、魏將吳起、鄭相子產、鄭大夫鄧析、宋大臣子罕、高陽應、秦大夫百里奚、公孫枝、吳大夫伍子胥、越大夫范蠡,戰國時期的齊相鄒忌、魏相李悝、魏大臣龐恭、史起、魏敬、魏將樂羊、宋相唐鞅、韓大臣段喬、秦相張儀、秦大夫司馬唐、許涫等。各派學者有老子、孔子、墨子、列子、莊子、尹文、楊朱以及各派弟子顏回、子貢、曾參、巫馬期、子遊、子牢、冶徒、縣子碩等。賢人隱士有列精子高、溫伯雪子、義蒔、田邑、段於木等。藝術人才有師曠、俞伯牙、師襄、瓠巴、韓娥等。名醫有扁鵲、醫竘等。工匠能人有公輸般、梓慶、歐冶、庖丁、匠石、輪扁、伯樂、九方皋、王良、東野稷等。作品的內容包括治國理政、為官處世、識才用人、治學態度、思想方法等許多方面,寓意大多較為深刻,往往能從不同的角度給人以啟迪和鞭策。
有關治國理政的寓言,往往通過發生在君王身邊的各種事件來闡述治國安邦的道理,從不同的角度向主政者提出忠告。試看,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墨子‧兼愛中》「楚王好細腰」
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臺。「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
《韓非子‧喻老》,「紂為象箸」
前一則寓言,說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倘若君王的行為出現偏差,就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值得格外警惕。後一則寓言,說明大災難往往是由小貪欲一步步發展而來的。見微知著。太師箕子從使用象牙筷子的生活細節便窺見殷紂王的奢侈放縱、荒淫無度必然帶來滅亡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