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輝煌堪詠絮──陳衡哲和「三個朋友」
說到陳衡哲的名字,現在可能被許多人所遺忘了。但在二三○年代,她曾經風華過,她擁有多少個「第一」的頭銜:包括第一個白話文女作家、第一個女教授、第一個女史學家、第一個女碩士。學者程靖宇曾在懷念文章就說,當時陳衡哲「是南京東南大學、北洋時代的北京女師大和北京大學最早的女西洋史兼英文系教授,又是復興高中教科書《西洋史》的著者,還兼著《獨立評論》發起人,婦女問題、青年教育問題的論壇女祭酒,在當年除了國際聞名的胡博士(適之)外,在國際上,尤其在美國,第一出名的中國女學者,便是這位Prof. Mrs. Sophia H. Chen Zen了。」
陳衡哲(1890-1976)一八九○年七月十二日生於江蘇常州武進一個書香世家。祖籍湖南衡山。祖父陳鍾英曾任浙江杭州知縣,著有《知非齋詩鈔》。父親陳韜(1869-1937),舉人出身,住四川凡十年,初兩任縣知事。後在成都專任幕僚、會計、科秘之職。一生正直,不阿權貴。是一位詩人、文章家,且擅作輓聯,長於書法。母親莊曜孚(1870-1938)是民國聞人莊蘊寬(1867-1932)之妹,著名畫家和書法家。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年,在蘇州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教國畫六年,又兼職業女校圖畫教師。後遷居北平,在京華賣畫,與吳昌碩、齊白石同享盛名。其畫自斗方小品扇面,以至堂幅屏條,無所不繪,數以千計,求購者眾。
陳衡哲四歲時,由母親教導開始學認字、讀啟蒙書。七歲寫家書,父親誇她文言夾白話的信,「很有創意」。八歲時父親教她讀《爾雅》和他的中國地名筆記、歷史筆記及《黃帝內經》。十二歲時開始讀梁啟超的文章,《新民叢報》及譚嗣同的《仁學》,立志「當作家」。一九○三年父親遠去四川做官,她和姐姐、姐夫一道經上海至廣州,依舅父莊蘊寬讀書。莊蘊寬思想很新,他不但親自教導陳衡哲,還為她請了先生教她初級數學和新時代的衛生知識。陳衡哲後來在《早年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young girl)這麼回憶說:舅舅「對於現代的常識,也比那時的任何尊長為豐富,故我從他的談話中所得到的知識與教訓,可說比從書本得到的要充足與深刻得多。經過這樣一年的教誨,我便不知不覺的,由一個孩子的小世界中,走到成人世界的邊際了。我的知識已較前一年為豐富,自信力也比較堅固,而對於整個世界的情形,也有從井底下爬上井口的感想。」陳衡哲又說:「督促我向上,拯救我於屢次灰心失望的深海之中,使我能重新鼓起那水濕了的稚弱的翅膀,再向那生命的渺茫大洋前進者,舅舅實是這樣愛護我的兩三位尊長中的一位。他常常對我說,世上的人對於命運有三種態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他希望我造命,他也相信我能造命,他也相信我能與惡劣的命運奮鬥。」
一九○四年冬,她帶著舅舅給蔡元培的介紹信,隨舅媽到上海,擬進蔡氏創辦的愛國女校,卻因蔡元培不在上海,乃於次年入中英女子醫學院就讀。一九○七年習滿三年,自認為除英文外,幾乎沒有任何收穫。此時接獲父親電報,返回成都。在成都她拒絕父親為她挑選指定的婚姻,一九一○年她重回中英女子醫學院。次年春,棄學到蘇州常熟姑母家居住,得到姑母的關愛和幫助,自學《尚書》、唐宋詩詞等;並靠著字典學習和翻譯英國文學作品。在她眼裡,姑母是召喚黎明的一縷霞光,「使一種黑暗的前途漸漸有了光明,使我對於自己的絕望變成希望,使我相信,我這個人尚是一塊值得雕刻的材料。……但在那兩三年中我所受到的苦痛拂逆的經驗,使我對於自己發生了極大的懷疑,使我感到奮鬥的無用,感到生命值不得維持下去。在這種情形之下,要不是靠這位姑母,我恐怕將真沒有勇氣再活下去了。」《紀念一位老姑母》。
一九一四年五月,獲悉清華學校面向全國招考留學女生,考取者可獲得獎學金去美國留學五年。她當時自覺程度淺,不敢應試,但在姑母的鼓勵支持下,請假兩週,到上海應試,考完後仍回常熟鄉下的家館教課。後來姑母和舅舅都在報上看到她的名字,舅舅來信說:「清華招女生,吾知甥必去應考;既考,吾又知甥必取。……吾甥積年求學之願,於今得償,舅氏之喜慰可知矣。」而姑母的來信,她還沒看完,「眼淚便如潮水一般的湧出來了。」這是她生命的重大轉折!陳衡哲回憶說:「這是我生命中最黑暗、最痛苦的一頁,而引我離開這個境地,使我重新走上『造命』大道的,卻是這位老姑母,和她對於我的深信與厚愛。」
作者簡介:
蔡登山
台灣台南人,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沉迷於電影及現代文學史料之間,達三十餘年。一九九三年起籌拍《作家身影》系列紀錄片,任製片人及編劇,將史料與影像融於一爐。二○○二年起製作《大師身影》系列紀錄片。
著有:《往事已蒼老》、《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百年記憶》、《魯迅愛過的人》、《色戒愛玲》、《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那些才女們》、《名士風流》、《繁華落盡──洋場才子與小報文人》、《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
章節試閱
曾經輝煌堪詠絮──陳衡哲和「三個朋友」
說到陳衡哲的名字,現在可能被許多人所遺忘了。但在二三○年代,她曾經風華過,她擁有多少個「第一」的頭銜:包括第一個白話文女作家、第一個女教授、第一個女史學家、第一個女碩士。學者程靖宇曾在懷念文章就說,當時陳衡哲「是南京東南大學、北洋時代的北京女師大和北京大學最早的女西洋史兼英文系教授,又是復興高中教科書《西洋史》的著者,還兼著《獨立評論》發起人,婦女問題、青年教育問題的論壇女祭酒,在當年除了國際聞名的胡博士(適之)外,在國際上,尤其在美國,第一出名的中國女學者,便是這位Prof. Mrs. Sophia H. Chen Zen了。」
陳衡哲(1890-1976)一八九○年七月十二日生於江蘇常州武進一個書香世家。祖籍湖南衡山。祖父陳鍾英曾任浙江杭州知縣,著有《知非齋詩鈔》。父親陳韜(1869-1937),舉人出身,住四川凡十年,初兩任縣知事。後在成都專任幕僚、會計、科秘之職。一生正直,不阿權貴。是一位詩人、文章家,且擅作輓聯,長於書法。母親莊曜孚(1870-1938)是民國聞人莊蘊寬(1867-1932)之妹,著名畫家和書法家。一九一四至一九二○年,在蘇州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教國畫六年,又兼職業女校圖畫教師。後遷居北平,在京華賣畫,與吳昌碩、齊白石同享盛名。其畫自斗方小品扇面,以至堂幅屏條,無所不繪,數以千計,求購者眾。
陳衡哲四歲時,由母親教導開始學認字、讀啟蒙書。七歲寫家書,父親誇她文言夾白話的信,「很有創意」。八歲時父親教她讀《爾雅》和他的中國地名筆記、歷史筆記及《黃帝內經》。十二歲時開始讀梁啟超的文章,《新民叢報》及譚嗣同的《仁學》,立志「當作家」。一九○三年父親遠去四川做官,她和姐姐、姐夫一道經上海至廣州,依舅父莊蘊寬讀書。莊蘊寬思想很新,他不但親自教導陳衡哲,還為她請了先生教她初級數學和新時代的衛生知識。陳衡哲後來在《早年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young girl)這麼回憶說:舅舅「對於現代的常識,也比那時的任何尊長為豐富,故我從他的談話中所得到的知識與教訓,可說比從書本得到的要充足與深刻得多。經過這樣一年的教誨,我便不知不覺的,由一個孩子的小世界中,走到成人世界的邊際了。我的知識已較前一年為豐富,自信力也比較堅固,而對於整個世界的情形,也有從井底下爬上井口的感想。」陳衡哲又說:「督促我向上,拯救我於屢次灰心失望的深海之中,使我能重新鼓起那水濕了的稚弱的翅膀,再向那生命的渺茫大洋前進者,舅舅實是這樣愛護我的兩三位尊長中的一位。他常常對我說,世上的人對於命運有三種態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他希望我造命,他也相信我能造命,他也相信我能與惡劣的命運奮鬥。」
一九○四年冬,她帶著舅舅給蔡元培的介紹信,隨舅媽到上海,擬進蔡氏創辦的愛國女校,卻因蔡元培不在上海,乃於次年入中英女子醫學院就讀。一九○七年習滿三年,自認為除英文外,幾乎沒有任何收穫。此時接獲父親電報,返回成都。在成都她拒絕父親為她挑選指定的婚姻,一九一○年她重回中英女子醫學院。次年春,棄學到蘇州常熟姑母家居住,得到姑母的關愛和幫助,自學《尚書》、唐宋詩詞等;並靠著字典學習和翻譯英國文學作品。在她眼裡,姑母是召喚黎明的一縷霞光,「使一種黑暗的前途漸漸有了光明,使我對於自己的絕望變成希望,使我相信,我這個人尚是一塊值得雕刻的材料。……但在那兩三年中我所受到的苦痛拂逆的經驗,使我對於自己發生了極大的懷疑,使我感到奮鬥的無用,感到生命值不得維持下去。在這種情形之下,要不是靠這位姑母,我恐怕將真沒有勇氣再活下去了。」《紀念一位老姑母》。
一九一四年五月,獲悉清華學校面向全國招考留學女生,考取者可獲得獎學金去美國留學五年。她當時自覺程度淺,不敢應試,但在姑母的鼓勵支持下,請假兩週,到上海應試,考完後仍回常熟鄉下的家館教課。後來姑母和舅舅都在報上看到她的名字,舅舅來信說:「清華招女生,吾知甥必去應考;既考,吾又知甥必取。……吾甥積年求學之願,於今得償,舅氏之喜慰可知矣。」而姑母的來信,她還沒看完,「眼淚便如潮水一般的湧出來了。」這是她生命的重大轉折!陳衡哲回憶說:「這是我生命中最黑暗、最痛苦的一頁,而引我離開這個境地,使我重新走上『造命』大道的,卻是這位老姑母,和她對於我的深信與厚愛。」
曾經輝煌堪詠絮──陳衡哲和「三個朋友」說到陳衡哲的名字,現在可能被許多人所遺忘了。但在二三○年代,她曾經風華過,她擁有多少個「第一」的頭銜:包括第一個白話文女作家、第一個女教授、第一個女史學家、第一個女碩士。學者程靖宇曾在懷念文章就說,當時陳衡哲「是南京東南大學、北洋時代的北京女師大和北京大學最早的女西洋史兼英文系教授,又是復興高中教科書《西洋史》的著者,還兼著《獨立評論》發起人,婦女問題、青年教育問題的論壇女祭酒,在當年除了國際聞名的胡博士(適之)外,在國際上,尤其在美國,第一出名的中國女學者...
作者序
才女多情(題記)
蔡登山
「五四」反封建、反禮教,女子不再是「無才便是德」,她們受教育的機會大為提升,因之「才女」輩出,猶如潛沉已久的冰山,一時之間「浮出歷史的地表」。依時間先後,早期的如陳衡哲、冰心、凌叔華等,以及稍後的林徽音,這些才女大都出於仕宦之家,既接受傳統禮教,而又留學於異邦,沐歐豐美雨,在上承古典閨秀餘緒之外,又別具西方之新姿。而中期如丁玲、楊剛、謝冰瑩、羅洪、蕭紅等,由於當時世情鼎沸、國是蜩螗,她們正如作家柯靈先生所言「襟袖漸染風霜,筆端時見憂患」,於是革命的理想,使她們大多投入左翼運動中。而晚期,當時華北、上海相繼成為淪陷區,在北平的梅娘和在上海的張愛玲,卻成為當時最受讀者歡迎的女作家,有「南玲北梅」之美譽。
這些女作家哀樂倍於常人,她們絕大多數都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際遇。例如廬隱幼年時曾有過不太幸福的家庭生活,年輕時又遭受過一次重大的感情波折;而白薇、丁玲、謝冰瑩、蕭紅都曾有過抗婚、逃婚、反抗封建包辦婚姻的經歷;蘇青也有過中年離婚寡居的痛苦時期,關露則更深入敵營工作,忍辱含詬,被稱為「諜海才女」。
而這些個人的人生經歷,自然而然地成為文學創作的極好素材,因此廬隱的〈一個著作家〉活脫脫是她個人生活的再現。《海濱故人》中露莎、玲玉、蓮裳、雲青等人的原型則是她在北京女高師的號稱「四公子」的好友。作品中的主人公露莎聰明活潑,多愁善感,愛上有婦之夫,從而經歷痛苦的靈魂掙扎,最後選擇逃避現實的故事,正恰是廬隱情感遭遇的自身寫照。而馮沅君的自傳體小說《春痕》、《旅行》,對於自我情感、自我慾望的大膽披露,更是前所未有。而蘇青的傳體小說《結婚十年》、《緒結婚十年》更被諸多讀者當作窺視作者婚姻生活破裂的依據。除了自傳性文體(甚至日記體)外,情書更是她們感情的抒發管道,白薇和楊騷的情書合集《昨夜》、廬隱和李唯建的情書集《雲鷗情書集》、朱雯和羅洪的情書集《從文學到戀愛》、丁玲給馮雪峰的〈不算情書〉,都在在顯示這些女作家反抗傳統包辦婚姻,追求自由戀愛的勇敢精神。其間有甜蜜,也有決絕。例如白薇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將情書集定名為《昨夜》,將整整十年的戀情劃上句點,決絕對楊騷的情愛。而在朱雯和羅洪間,一個是托爾斯泰,一個就是輔佐他的愛妻蘇菲亞,兩人終其一生「從文學到戀愛」,永結同心一甲子。
九十年過去了,「五四」的燈火已遠,但這些女作家,曾經經歷新舊交替的時代風雨,衝破了幾千年的沉悶,以她們的健筆,幻化出絢爛繽紛的虹彩。而今當我們展讀她們動人的作品,益發想見她們的身影!
才女多情(題記)
蔡登山
「五四」反封建、反禮教,女子不再是「無才便是德」,她們受教育的機會大為提升,因之「才女」輩出,猶如潛沉已久的冰山,一時之間「浮出歷史的地表」。依時間先後,早期的如陳衡哲、冰心、凌叔華等,以及稍後的林徽音,這些才女大都出於仕宦之家,既接受傳統禮教,而又留學於異邦,沐歐豐美雨,在上承古典閨秀餘緒之外,又別具西方之新姿。而中期如丁玲、楊剛、謝冰瑩、羅洪、蕭紅等,由於當時世情鼎沸、國是蜩螗,她們正如作家柯靈先生所言「襟袖漸染風霜,筆端時見憂患」,於是革命的理想,使她們大多投入左...
目錄
才女多情(題記)
曾經輝煌堪詠絮-陳衡哲和「三個朋友」
風蕭雨淒心寂寞--白薇的愛情悲劇
人間花草太匆匆--廬隱熾熱的愛情
錦心繡口之外--凌叔華的異樣情緣
伉儷情深著青史--馮沅君與陸侃如
怎一個愛字了得--冰心的情深一往
所愛的與被愛的──石評梅的幾段情緣
春未盡時花已空--羅淑短暫的人生
不算情書也動人--丁玲的悲歡情路
醉心革命勝鬚眉--楊剛的人生抉擇
天涯歸客憶此生--陳學昭的「愛與被愛」
更是情場如戰場--謝冰瑩的愛情故事
情難訴--諜海才女關露的坎坷一生
訴盡前生不了情--陸晶清的深情無悔
同心永結一甲子--羅洪的文學與愛情
藍天碧水永處--蕭紅的愛路跋涉
風雨深情五十年--鳳子的幾段情緣
結婚十年原是夢--蘇青的夢醒時分
附錄:蘇青與作家姜貴的一段情
才女多情(題記)
曾經輝煌堪詠絮-陳衡哲和「三個朋友」
風蕭雨淒心寂寞--白薇的愛情悲劇
人間花草太匆匆--廬隱熾熱的愛情
錦心繡口之外--凌叔華的異樣情緣
伉儷情深著青史--馮沅君與陸侃如
怎一個愛字了得--冰心的情深一往
所愛的與被愛的──石評梅的幾段情緣
春未盡時花已空--羅淑短暫的人生
不算情書也動人--丁玲的悲歡情路
醉心革命勝鬚眉--楊剛的人生抉擇
天涯歸客憶此生--陳學昭的「愛與被愛」
更是情場如戰場--謝冰瑩的愛情故事
情難訴--諜海才女關露的坎坷一生
訴盡前生不了情--陸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