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本書的題目看似有點聳動,但是兩岸關係曾經被視為世界上三大戰爭熱點之一,就可明白該題目其實不是那麼駭人聽聞。驚嘆號是指當戰爭發生時,除了感嘆以外,實在不能多做什麼。問號代表即使戰爭的凶險極大,但還是有機會可以避免,只要各方做出正確的選擇。 第一節 前言 馬英九先生於2008年5月20日發表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就職演說時,明確指出:「兩岸不論在臺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本應各盡所能,齊頭並進,共同貢獻國際社會,而非惡性競爭、虛耗資源。」 就職演說是非常正式的官方文件,預示了未來四年新上任的總統及政府未來的施政方針。上述講話無疑揭示在其任內臺灣在兩岸及外交事務方面採取的是「和解休兵」的政策,而不再是依循前任政府的「烽火外交」政策。 也正因為馬政府採取的和解休兵政策,使得兩岸關係的緊張氣氛獲得大幅改善。各自代表兩岸政府的海基會與海協會,在五次的江陳會中,不僅簽署了直航與大陸觀光客來臺的協議,讓兩岸往來與交流更加便利,而且簽署了讓兩岸關係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然而這樣的兩岸關係發展形勢,並未完全排除兩岸仍然有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就如同前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美國知名兩岸問題專家卜睿哲於2010來6月來臺訪問時表示,雖然過去兩年,兩岸努力突破經濟與政治難關,尋求穩定與共識,目前彼此發生戰爭的機會趨近於零,但還是有可能發生,因為誤解、計算錯誤或意外,使兩岸發生戰爭或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仍存在。 既然兩岸仍然有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探討到底有那些因素會導發兩岸戰爭,以及要如何避免上述因素可能導發戰爭,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也是本書為何要在兩岸氣氛看以和緩之際,仍然要探討兩岸可能出現劍拔弩張之局面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在兩岸經貿交流日益緊密,但是臺灣民眾對於中國人的認同卻屢創新低的情況下,中國大陸會否因為遲遲無法達成「以經促政」的對臺政策目標而漸生不耐,進而改採軍事衝突路線,以迫使臺灣與大陸儘早進行統一談判,結束中國淪為次殖民地以來的最後羞辱──對日甲午戰爭失敗割讓臺灣。 更何況中國大陸已於201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與軍事的硬實力已非同小可,連美國都要在美中聯合聲明中表示,美方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 以中國大陸日益強的政經實力,在對臺動武的能動性上,勢必比過去要來得強。換言之,對臺動武已從過去的「能不能」,已然變成現在的「想不想」。若是能夠找到比動用武力更好的方法,達成對臺的統一目標,當然更好;若是不能,當然不能排除中國大陸會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對臺使用武力來達成其統一目標。這也是中國大陸始終不願放棄使用武力的根本原因,因為對大陸方面而言,放棄使用武力,無異於放棄統一的目標。 畢竟在兩岸相互認同感日益薄弱的情況下,要臺灣臣服於中國大陸的統治之下,那怕只是形式上的,都有非常高的難度。因此,用和平手段沒有辦法達成目標,剩下的手段當然是只有使用武力了,除非中國大陸放棄統一的目標。不過就目前來看這不是大陸方面的選項,未來成為選項的可能性亦低。既然大陸方面希望能夠統一,臺灣方面又不願意統一,透過和平手段若是無法有效縮短雙方的差距,大陸以武力來解決所謂臺灣問題的可能性,的確是不能排除的。 第二節 過去有關兩岸戰爭的預測 儘管由於兩岸情勢緩和,有關兩岸軍事衝突的報導較少,但是這並不代表這個議題不曾受到重視過。據媒體報導,前總統陳水扁接見日本「臺灣國會關係研修團」成員時指出,「中國在2007年要完成全面應急作戰能力準備,2010年之前完成對臺大規模作戰能力準備,2015年之前完成對臺決戰決勝能力準備,令人相當擔憂。」 陳水扁在接見外賓時特別提到中國大陸的對臺作戰能力準備,顯然在說明,一旦中國大陸完成對臺決戰決勝能力,則中國大陸對臺採取戰爭行為的可能性,就大大的提高。陳水扁因為身為總統,所接觸到的各方資訊一定比一般人多,再加上他原本就無軍事背景,能夠針對中國大陸武力攻臺的時間表有那麼清楚的描述,相信一定是有所本。只是不知是出自何種研究機構的報告,或者是經由特殊的外交管道所取得。 由於大陸官方會否攻臺不僅攸關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更將對東亞安全情勢產生深遠影響,所以除受到傳媒關切之外,亦受到國際相關研究機構的矚目,各種預測戰爭爆發的時間表就紛紛出籠。美國蘭德公司在2000年就曾提出研究報告「可怕的海峽:中國與臺灣衝突的軍事角度與美國的政策選擇」,預測臺海將在2005年發生戰爭。 英國著名軍事雜誌《詹氏防衛》駐臺灣記者溫德爾.明尼克在2004年4月發表文章,預料臺海戰事會在2006年爆發。 數年過去了,兩岸過去雖然氣氛有點僵,但是還未到開戰地步,可見預測不是件容易的事。儘管如此,各種預測或傳言仍層出不窮。2004年3月8日《香港商報》引述美國官員談話,大陸可能在2006到2007年先發制人對臺採取行動; 2005年6月美國《華盛頓時報》專欄主筆比爾格斯(Bill Gertz),引述一位美國官員被問到中國大陸可能攻擊臺灣時,大他膽預測將在2007年至2008年攻臺能力就會到位,該位官員並表示一年前(即2004年)他們還認為非常非常不可能,但是現卻很有可能到位。 預測2005年到2008年臺海將爆發軍事衝突的情況如此頻繁,固然與民進黨執政期間所採取的對外政策有關。雖然預測終究沒有成真,但這不意味著臺海從此無戰事。在牛津大學擔任研究工作的華裔學者曾復生(Steve Tsang),在其2005年發表題為〈使用武力背後的動因〉(Drivers Behind the Use of Force)的論文就提到,如果北京認知到臺北的下一步走得太遠,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戰爭很可能就會發生。 所以他建議臺灣不要因為民族主義的錯誤計算而太靠近戰爭爆發邊緣,也要認真看待中國大陸的武力威脅。 當然臺海可能會發生戰事的預測與警告,並未因臺灣自2008年5月起採取比較和緩的大陸政策就消失。路透社2009年8月31日白賓(Ben Blanchard)與詹寧斯(Ralph Jennings),即在其共同執筆發表的文章〈儘管兩岸關係和緩,中國大陸對臺軍事威脅升高」(China Military Threat to Taiwan Rises Despite Détente)中指出,中國大陸的軍力遠優於臺灣,儘管兩岸關係有所改善,大陸對臺威脅卻日益升高,而且它仍不放棄對臺動武。美國能否在大陸攻擊臺灣時確保臺灣安全,還是個問題。 他們另外表示,雖然就目前而言,戰爭不太可能發生,但這不保證馬英九能在2012年獲選連任;如果民進黨重新執政,大陸難保不會攻擊臺灣。 傳媒報導雖然有其消息來源,導致戰爭發生的原因亦各有不同,不過若是由中國大陸官方在香港的機關報文匯報2004年7月報導「2020年前大陸將統一臺灣」,就顯得特別不尋常,畢竟香港文匯報多少有點代表中國大陸官方的意見。 即使只是釋放試探氣球,都值得臺灣特別加以重視,儘管該新聞曾被視為假新聞。 當然,曾有美國學者指出,以英倫海峽窄於臺灣海峽,二次大戰時諾曼第登陸時傷亡仍相當慘重,中國要渡過臺海攻打臺灣,恐怕付出的代價更為昂貴,更何況臺灣的軍力亦不容輕忽。 不過,中國大陸將2000年至2020年視為是所謂的「戰略機遇期」, 2020年的時間點與文匯報所釋放的時間點剛好吻合,所以就更不能等閒視之。 同樣是文匯報在2009年12月24日報導,大陸國務院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在當月22日透露,21日開工並奠基的安徽合肥至福建福州鐵路客運專線,是北京至福州再到臺灣的高速鐵路的組成部分。 這則新聞並被文匯報解讀為,隱含中共中央軍委打算2020年之前統一臺灣的內幕,否則臺灣不可能允許大陸高鐵將大陸與臺灣連成一片。 文匯報不斷釋放戰略機遇期結束後解放軍的統一作為,自不可等閒視之,尤其是當已故中共開國大將「粟裕」之子,原任中共解放軍「北京軍區」的副司令員「粟戎生」中將,日前接受大陸媒體訪問時揚言,解放軍要是一日不解放臺灣,就不會改名為「中國國防軍」後更是如此。 戰略機遇期的結束,意味著中國大陸的政軍實力與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當中國大陸自認可以遲滯美國協助臺灣自我防衛,以及有強烈統一臺灣的迫切感,不是不可能展開統一臺灣的軍事相關舉措。究竟我們要如何看待攻臺的時間表?中共武力犯臺究竟有何考量因素? 軍事行動實際上達成政治目標的手段,世界上大概沒有一個國家是為戰而戰,就如同美國發動阿富汗及伊拉克戰爭,是以反恐及滿足能源需求為其政治目標一般。過去大陸官方武力攻臺曾有三個如果:「如果出現臺灣被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割出去的重大事變,如果出現外國侵佔臺灣,如果臺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 這三個如果在「反分裂法」中被修正為「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 換言之,只要符合「反分裂法」之三項要件,中國大陸就有可能武力攻臺,軍力準備得愈充分就愈容易配合政治的行動。 其實,早在大陸當局制訂「反分裂法」之前,就不斷地在進行武力攻臺的軍事演練。解放軍在臺灣海峽附近的東海和南海,舉行過好幾次大規模的陸海空三軍聯合軍事演習,特別是在1999年和2000年更是以「登陸臺灣」為目標進行演習,引起全世界的側目。 在1999年的登陸演習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張萬年發表演說時指出:「人民解放軍絕不容許分裂祖國的企圖,準備粉碎任何分裂祖國的惡行」。 不過,中國大陸會否以武力攻臺,除了完成軍力準備之外,臺海情勢是否已超越「反分裂法」限定的範疇,以及國際社會干預的程度都會影響其決定,因為反分裂法中關於「事實」、「重大事變」及「可能性完全喪失」的認定,有非常多的解釋空間,這也是國際社會可以介入的部分。至於戰爭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恐怕是當大陸採取軍事行動之前就已作好估計,不會是決定性的影響因素。臺灣能做的,除了強化本身的軍事力量外,在中國大陸思維未改變前,消除發生誤判的可能性,以及爭取國際勢力對大陸軍事行動形成牽制力量,以確保臺海的安全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