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撰寫序言的此刻(2012 年2 月),正值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赴美訪問,在白宮所舉行的正式晤談中,即將成為中國新領導人的習近平對於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中美關係既無先例可循,亦無經驗可鑒,僅能「摸著石頭過河」,或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至於歐巴馬則指出,美國歡迎中國的和平崛起,穩定的美中關係將有利於全球的繁榮與安定,他也強調一個實力更加強大的中國,必須承擔更重大的國際責任,美國期待與中國在各項領域強化溝通、協調與合作。
事實上,美中關係在解決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反恐、反擴散、全球暖化以及解決北韓等區域問題方面,均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可用「休戚與共」加以形容。但在過去數年當中,兩國互動歷經波動起伏,雖然雙方擁有合作的利基與動機,然而彼此的互動,卻經常因新舊矛盾交織而遭致干擾,也就是諸如人權、對台軍售、南海、貿易摩擦或是人民幣匯率議題,均可能成為針鋒相對的根源。
重點在於,美中兩強目前正處於微妙的戰略適應與調整過程,由於雙方交往與接觸的構面,均遠較以往更為廣泛、複雜與深入,再加上彼此利益與矛盾犬牙交錯,牽一髮而動全身,故磨擦與雜音在所難免。但基本上兩國關係仍呈現競合互見的態勢,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民族自信的上揚,兩國競合關係中的競逐成份的確較昔日更為顯著,然而合作仍為主流,意即雙方仍自我克制,避免將彼此在特定議題上的衝突,無限上綱,或蔓延或外溢至其他領域,進而對雙邊關係造成結構性破壞。換言之,在可預見的未來,美中兩國仍將著眼於大局,因為雙方均深刻體認到,在雙邊、區域與全球重大議題上,沒有放棄合作的本錢。
本書的主要重點,在於探討全球金融危機於中美關係所造成的深遠影響,並分就中美國內、中美雙邊關係、中美區域關係以及全球關係等四大面向,進行系統性與有層次的整理與分析,進而得出極具洞見的觀察心得與預測。除嚴謹的分析架構與獨到的研究創見之外,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收錄相當豐富的統計數據與參考圖表,使讀者對於美中關係諸多課題與其背後意涵,更為一目瞭然。
本書的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的優秀畢業生陳奕儒,在其碩士論文指導教授、也是本人所尊敬之林中斌老師的悉心點撥與鼓勵下,此書得以順利出版。有幸一睹為快,謹此為序。
李大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自序
林中斌
中國在2002年決定中國對美國政策是合作大於對抗,直到今天仍是以此為基調,原則並未被打破。1982年鄧小平提出中美關係應「鬥而不破」,2003年江澤民再次重申,北京並未改變這項合作原則。這背後的思考則是因為中國在軍事上若與美國正面衝突,目前是打不過美國的,但北京相信,時間對他們有利,遲早在經濟和軍事上會超越美國。2001年當時中國副總理錢其琛也曾說,「我們在發展與美國關係時,僅有鬥爭一手還不夠,發展合作一手同樣重要。合作才是對美反華勢力重要的箝制。」北京對華政策的基調至今沒有改變。
美國對中國政策以前面臨「交往」(engagement)和「圍堵」(containment)兩選項。「交往」表面雖軟,目的卻是藉接觸把中國變質成像西方國家,以減少中國對美國威脅。這是北京最忌諱的「和平演變」。此詞老布希總統在紐約公開講過一次,之後美官方不再提了。「圍堵」是藉美國盟友聯合的力量在中國周遭豎立軍事的籓籬,限制中國力量向外擴展。隨了中國崛起,中美共同利益增加,北京對美以合作為主,逐漸兩項政策皆不敷華府所需。柯林頓第二任時,混合體「交往圍堵」(congagement)出現,且被小布希沿用。進入2010後新的十年,美國對中國政策在「交往」、「圍堵」、「交往圍堵」之外另有「調適」選項。這是我用的名稱和觀念,美方尚未樂見。他們問:「調適與交往有何不同?」在美國設計的「交往」和「圍堵」的劇本裡,華府是主角,中國處於被動。但是在「調適」的劇本裡,美國認為它和中國任雙主角。可是實際上,美國滑向次要角色的可能潛伏待發。
當崛起的中國和一等強權美國在東亞互別苗頭時,其他國家都在兩面下注。投資人叫這種作法為「避險」(hedging)。如果太依賴美國得罪中國,不利自己經濟。因為經濟上,美國衰退中國旺盛。如果太依賴中國得罪美國,不利自己安全。因為今日唯有美國軍力可抗衡中國。各國避險的影響為何?東亞不會爆發戰爭,雖然有人曾如是憂心。尚有三個因素阻止戰爭爆發。
一、
對外強硬是對內表態。各國領袖都有內部觀眾,必須不時在國際上展現「勇氣」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否則國內對手批評他軟弱,不利他的政權。美國歐巴馬總統2012年11月將競選連任。1月5日他宣布加強東亞軍事部署,就是要抵銷國內反對黨可能對他大幅刪減軍費的批評。偶爾對外強硬的北京、東京、新德里、河內何嘗不如此?
二、
中美內部問題多。美國經濟疲軟債臺高築,憤怒人民佔領運動此起彼落,兩黨國會惡鬥令政府癱瘓。中國政府雖有作為,但基層民怨日升各處抗議愈演愈烈。中美戰爭兩國都打不起。
三、
中國持「鬥而不破」原則。這是1982年鄧小平立下的方針,靈活運用了孫子兵法的「虛實並用奇正相生」。卅年來,北京未嘗違背。為何明天會放棄?
對台灣的意義為何?
一、
各國為自己利益在中美之間採取避險策略。台灣比日本印度更強大嗎?怎能例外?
二、
美國高姿態提升東亞軍事部署是兩手策略之一面。另一面是長期軍力消減。台灣若只看表面而興沖沖唱和,難免不會誤踩流沙,陷身困境。
感謝秀威出版社慨然應允出版,並感謝編輯鄭伊庭小姐勞心勞力編排本書。我在此由衷致謝。
林中斌謹誌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