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戲曲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民間娛樂,生長力很強也很脆弱。沒人管它的時候它能夠土生土長開花結果,受到支持就可以枝繁葉茂、繁榮昌盛,遇到政令的干預就會日漸凋敝枯萎滅亡。
元代戲曲很興旺,單單是元雜劇劇本就有一百六十多個流傳至今,興旺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蒙古政權的很少過問。
明代戲曲很發達,發達的原因和明代的文人雅士鍾情戲曲、有錢的達官貴人都蓄養家班栽培扶植有關係,家班的主人買童伶、雇樂師、聘教習,甚至於自家寫劇本、做導演……所以傳奇劇本發達得文辭典雅帶著書卷氣,南曲歌唱流麗悠遠,舞臺表演婀娜多姿。明代政權也不干預戲曲上的事情,對於高官富戶的家班和民間的戲班子都不管。
清代戲曲更加繁盛,繁盛的重要原因是清代的帝王個個都愛好戲曲、參與戲曲,他們的愛好和參與直接的引領和支撐了戲曲的發展,鼓勵了戲曲走向繁榮和鼎盛。
從清初到晚清,京師的俗間戲曲按照自己的發展規律經歷了崑弋進宮、京腔走紅、秦腔爭勝、徽班進京、花雅易位、京劇成形等等過程,這些過程都與皇家劇團和宮廷戲曲演出有著互為表裡的關聯。
晚清時候,戲曲的進一步商業化更加激勵了京劇的鼎盛(或者叫做畸形發展),具體表現就是:南城大柵欄的戲園子天天對棚演戲,唱戲從「家有三斗糧,不進梨園行」變為一個看好的職業,眾多的從業名伶技藝超凡脫俗,一批名伶的社會地位從「下九流」上升到成為追逐和模仿的對象,看戲成為時尚消費並且席捲了整個社會,包括滿族人在內的票友成批出現,他們帶領著由各個階層的人員組成的一大批追星族。
晚清以降,民間戲班子各個行當都出現了一批技藝出眾的名伶,內廷供奉、前後「三鼎甲」、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鬚生都曾經是一個時期的流行語,而諸多的名伶如: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喬蕙蘭、穆長壽、時小福、楊月樓、王桂花、陳德霖、余玉琴、王長林、田際雲、王瑤卿、龔雲普、楊小樓、王鳳卿、梅蘭芳等等名伶和他們的事蹟,都曾經是京師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
這裡所說的「晚清以降」,包括了從道光到光緒再延續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劇的全盛時期。
京劇在文學史上是文學,在戲曲史上是藝術,在社會生活中是娛樂、是消費,它在不同的場合都曾經異彩紛呈,就像是一個多稜鏡,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出色彩繽紛的光譜,顯示出燦爛的光輝。
而今,當京劇以「文學」和「藝術」的「大雅」身份在文學史上和戲曲史上沉積下來的時候,它的作為娛樂品和消費品的「大俗」存在方式卻已經香消玉殞,無處追尋。
以世眼觀,無雅不俗,以法眼觀,無俗不雅──京劇既是大俗,也是大雅。
面對京劇鼎盛局面的逝去,雅人說是: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俗人說是:時尚土風朝暮改,年年滄海變桑田……
在與京劇共生的「老北京」逝去之後,無論「振興」還是「弘揚」都會變成癡人說夢。
二零零八年一月末於藍旗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