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line 1 蘇聯解體前後作家協會的裂變
1991/11/18
「八月事變」震撼了整個蘇聯社會。政變之餘波至今仍不斷動搖著蘇聯種種社會團體,蘇聯作家協會便是其中之一。
現在的蘇聯作家協會成立於1934年,會員一萬多人。原由十五個加盟共和國作協、二十個自治共和國作協,以及自治州、邊疆區、大城市的作家組織和分會組成。會員包括八十八個民族。自成立以來,一直是官方機構,享受部委一級待遇,歷屆第一把手常名列蘇共中央委員。
蘇聯作協向來以管理作家為己任,操持作家創作生命的生殺大權,行使褒貶作者作品之事。蘇聯文學史上許多持不同政見的作家一直受到作協的壓制。凡是異端的作家,首先受到作協的公開批判譴責,繼之發動簽名運動,要求趕出作家隊伍,最後受到組織處理,開出出會,失去一切生活保障。
著名大詩人諾貝爾獎金得主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的作者)、小說家索忍尼辛均是範例。根據當年法令,作家協會會員均是合法的自由職業者。開除會籍之後,就被視作無業遊民,法院即可起訴,處以流放或勞改。
隨著戈巴契夫新思維的出台,作協也發生了變化。不久前(1991年八月政變前),作協第一書記卡爾波夫(以寫巨幅戰爭題材小說《大將軍》蜚聲文壇)被趕下台。緣起保守派共產黨員尼娜‧安德列耶娃譴責改革的公開信發表以後,各創作團體紛紛表示抗議,唯獨卡爾波夫主持的作協採取拖延立場,遲遲不肯表態。據說他同保守派頭子利加喬夫商量過。為此他得到獎賞,由候補中委提升為正式中委。這自然引起民主派作家抗議。卡爾波夫被迫辭職。
8月20日,正值政變處於頂峰期間,三教九流紛紛登場,粉墨表演一番。有支持的,有反對的,有模棱兩可的。蘇聯作家協會的常務書記們自然也不例外。這一天,他們悄悄開了一次工作會議,就如何表態問題討論很久。會議由代理常務書記科洛夫主持。會上含蓄表示支援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的有老作家謝爾蓋‧米哈爾科夫(多次史達林獎得主、蘇聯國歌作者)、費‧庫茲涅佐夫(文藝學家、蘇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所長、作協書記)、普羅哈諾夫(作家)、尼‧戈巴契夫(文學基金會主席)等人。另外一些人主張暫緩表態。誰知政變竟如此短命,蘇聯作協來不及表示譴責,政變就垮台了。結果蘇聯作協在這場危機中表現曖昧,成了民主派攻擊的對象。
8月23日,政變流產之後,以造反詩人葉甫圖申科為首的一批非常務書記召開了一次書記處擴大會議,主要人員是「四月派」作家。其中包括阿納尼耶夫(《十月》雜誌主編)、巴克拉諾夫(《旗》雜誌主編)、沙特羅夫(著名劇作家)、契爾尼琴科(政論家)。會上宣佈解散原作協書記處,指定以葉甫圖申科為首的工作書記處,實際上奪了權。會議做了如下決定:
一、鑒於在政變期間表現不光彩,撤銷理事會代理書記科洛夫和蘇聯文學基金會主席戈巴契夫的職務。
二、鑒於書記處書記戈裡勃夫、庫茲涅佐夫和維爾琴科表現曖昧,建議他們辭職。
三、鑒於邦達列夫、拉斯普京(作家,小說《活著,但要記住》的作者,曾任總統顧問委員會委員)、普羅哈諾夫簽署為政變製造輿論的《告人民書》,要求他們辭去蘇聯作家協會書記和俄羅斯聯邦作協書記的職務等等。
《告人民書》是在政變前夕由一批蘇聯社會名流簽署的一份文件,要求全國動員起來,採取緊急措施,挽救祖國挽救俄羅斯。這次擴大會議認為其精神和口號,同政變委員會的綱領如出一轍。會上選出了一批新書記,同時要求召開理事會全體會議,要求新任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人從作協撤出克格勃人員。
擴大會議結束後,立即遭到俄羅斯聯邦作協指責,說這是一場篡權活動。俄羅斯聯邦作協以主席邦達列夫和第一書記羅曼諾夫為首,全盤否定擴大會議的決定,宣佈接管蘇聯作協和文學基金會、作協所屬各出版社、報刊、全部財產。問題到此並沒有結束。8月30日的擴大的全蘇作協理事會全體會議上,危機進一步發展,矛盾白熱化。以保守派作家邦達列夫為首的俄羅斯聯邦作協在政變之後急忙發表聲明效忠葉利欽總統;這次會議上卻宣佈退出民主派掌權的全蘇作協。自從「俄羅斯,退場!」後,蘇聯作協隊伍的兩極分化更為明顯。保守派與民主派兩軍對壘,互不相讓。
自從戈巴契夫總統開始推進改革以來,春風吹進了蘇聯作協。作協長期以來的官僚作風、書記們的特權,都遭到了大力批判。各加盟共和國人民自我意識高漲,俄羅斯自然也不例外。俄羅斯聯邦作家一致要求成立俄羅斯聯邦作協。在此之前,唯獨俄羅斯聯邦沒有作家組織。邦達列夫發起成立俄羅斯聯邦作家協會並出任主席。問題是俄羅斯聯邦作協的主要領導成員反對進行改革,包括經濟改革。《我們同時代人》雜誌主編庫尼亞夫就曾公開反對設立自由經濟區,說那是出賣祖國,是當買辦。他們與保守派報刊《日子》、《文學的俄羅斯》、《我們同時代人》、《青年近衛軍》和《莫斯科文學家》結成聯盟,不斷攻擊民主派。去年冬天選舉作協領導機構時,沒有搞差額選舉,引起部分作家不滿。會上推選參加全國作家代表大會的代表時,「四月派」(以紀念戈巴契夫改革開始的月份命名)的主要人物沃斯涅先斯基(現代派詩人)、葉甫圖申科等均未入選,造成分裂。政變失敗之後,民主派作家發起成立新的作家協會作為對抗。籌委會的人員有:阿納尼耶夫、瓦西里耶夫(《這兒黎明靜悄悄》的作者)、格拉寧(反個人崇拜作品的作者,原列寧格勒作協負責人)、杜金采夫(《不單靠麵包》的作者)、伊萬諾娃(著名文學評論家)、奧庫札瓦(著名詩人)、雷巴科夫(《阿爾巴特街的孩子們》的作者)、契爾尼琴科等。這批人指責邦達列夫派搞沙文主義、反對民主改革、壟斷俄羅斯愛國主義,政治上支持利加喬夫(原蘇共政治局委員,據傳政變集團打算用他接替戈氏出任總書記),和波洛茲科夫(俄羅斯聯邦共產黨前第一書記)等反改革派。
不久前,籌委會公佈了俄國作家協會章程草案,提出作協是作家的自治機構;促進解除意識形態對作家作品的監管和監督;提高文學的精神因素和作家專業技巧水準;所有作家,不分民族、信仰、居住地、語言,一律平等。目前俄國作家協會籌委會正在收集會員,兩個組織都在搶支持者以擴大隊伍。
隨著蘇聯的瓦解,蘇聯作家協會各共和國分會也紛紛宣佈脫離全蘇組織而獨立。全蘇作協何去何從?這又是一個大問題。從目前已發表的意見來看,大多數贊成實行聯合會體制,使各參盟者有更多的獨立性。
就在各派爭得不亦樂乎時,卻有人宣稱根本不需要什麼作協。著名女詩人雲娜‧莫里茨說:「民主派奪得了蘇聯作協的大權。他們幹得很好,比原來的首長們要好。六十年代登上文壇的一批作協書記代替了老朽的共產黨員書記。很快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更激進的作家們會趕走六十年代作家書記,自己當起書記來。無論是普羅哈諾夫和庫尼亞夫(保守派)好,還是葉甫圖申科和普拉托夫(民主派)也好,都不能代表我。那些在為作家大樓爭得不可開交的書記們,―這樣的作協,我根本不需要!」
還有一批作家最關心的是蘇聯文學基金會的問題。文學基金會是一個相當大的機構,掌握大量資源,擁有一批社會福利和日常生活設施、醫療和生產機構,是為作家及其家屬服務的。文學基金會的資金來源於各出版社、報刊編輯部、演出活動在支付報酬時撥給基金會一定數額的公積金,文學基金會所屬企業的營業收入,等等。形式上它是一個獨立機構,但實際上一旦參加作協,即成為基金會的成員,享受一切福利待遇。文學基金會的領導機構是由作協書記處或理事會任命的。原本是負責救濟貧困作家的,後來成了少數人控制作家的工具。這次作協改組,基金會主席易人,各共和國作協獨立出去,都要求分掉文學基金會的財產。怎樣分?至今尚未解決。一部分作家呼籲把基金會辦成真正有益作家創作的機構,而不是少數書記們物質享受的小金庫。基金會應當開辦實業,賺錢支持作家,特別是青年作家的創作,包括建立出版社,便於作家出書,這樣作家才能真正獨立。
綜觀蘇聯作家協會的裂變,是蘇聯瓦解的一個衍生品,是近七年來政治改革、公開性、社會生活多元化的結果。各派爭論的焦點,仍然是改革與保守,即政治上、意識形態上的分歧造成的,故而十分深刻。從文藝創作上來看,兩都派有很好的作品。但願目前這種多元化的作協組織,能帶來百花爭妍的多元化文學!
Headline 2 蘇俄的傷痕文學和迷惘的一代
1992/03
自從1985年戈巴契夫上台正式發動改革以來,改革潮流勢如破竹,把世界六分之一大地上的社會鬧得天翻地覆,被英國電視界稱為第二次俄國革命。作為社會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學也遭到一場大變革。所謂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隨之進入歷史。一場對文學的反思大大改變了傳統的「蘇聯文學」的面貌。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假大空」的奉命文學,地位一落千丈。昔日紅極一時的英雄人物黯然失色,取而代之的是光怪陸離、五花八門的作品,猶如打開的水閘,奔騰直瀉,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在這色彩斑斕的文學調色板上,我們大致可以分為四大板塊。
傳統的俄國革命文學。這類文學變化最大。從原先的以寫光明為主(如當年蜚聲文壇的《金星英雄》或者《光明普照大地》),改為寫社會陰影為主。這一根本性變化,是過渡時期的現象,自然也是俄國整個思想界學術界對俄國歷史反思的結果。如何看待七十年的蘇聯國家生活,成了文學反思的重要內容。我們都熟悉蕭洛霍夫的名著《被開墾的處女地》,那場嚴酷的為建立集體農莊而鬥爭的故事。五十多年的現實是,集體農莊養活不了本國人民。這個現實自然引起作家們的思考。當代著名俄國作家瓦‧別洛夫於1991年發表了新作《偉大轉折的一年》。蘇聯歷史上稱1930年為轉折的一年,即從資本主義根本轉向社會主義的一年(不久史達林即宣佈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的作家如何看待1930年呢?別洛夫向讀者展示的情景完全不同於蕭洛霍夫筆下的畫卷。為了建立集體農莊,當年全國展開了一場消滅富農的運動。《偉大轉折的一年》就是寫這件事的。主人公巴威爾拒絕參加集體農莊,被告定為罪犯,不得不到處躲藏。農村裡人人自危,家家都在夜裡烤麵包。萬一遭到流放,好帶在路上充饑。這些不願參加集體農莊的農民(相當於中國的中農)統統被掃地出門。除鎮壓外,全部被流放到邊遠地區。書中描繪了這樣一個插曲:巴威爾在森林裡遇見一個烏克蘭少婦。少婦懷裡抱著一個嬰兒。她一家從烏克蘭流放到西伯利亞。男人被派到林場伐木。女人、小孩和老人留在教堂裡。巴威爾請她到家裡吃飯,進屋以後才發現一路上無聲無息的嬰兒,早就死在他母親的懷抱裡。烏克蘭農民家破人亡就是巴威爾命運的寫照。這場消滅富農的運動使農民大傷元氣,農業的生產水準隨之下降,以致三十年代中期數百萬人死於饑荒。俄國從一個糧食出口國變成一個進口國。這部小說成了清算史達林極左政策的批判書。
七十年被禁文學。戈巴契夫改革以來,民主化和公開性的成果之一,就是思想開放與多元化。在這股浪潮之下,七十年之間被禁的文學作品,紛紛出版,終於能夠與讀者見面。這裡有名詩人阿赫瑪托娃的長詩《安魂曲》(寫於1939年至1940年)―一首母親痛哭被捕兒子的哀歌,一首俄羅斯哭祭被害兒女的哀歌。這裡有楚可夫斯卡婭的中篇小說《索菲婭‧彼得羅夫娜》(寫於1939至1940年),第一部描述人性在越來越沉重的迫害下扭曲的作品。這裡有揚波爾斯基的長篇小說《莫斯科一條街》,描述那種吞噬人的恐懼氛圍。這條街很有名,即阿爾巴特大街。由於領袖每天乘車沿這條街上下班,街上每一幢房子、每一個門洞、每一扇窗都列入清冊,所有的人都受到監視。這條商業文化街上空籠罩著神秘莫測令人怵然的陰影。是他們使這條大街處於高壓的紅色恐怖之下。這裡有東布羅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無用東西系》。這部書「是由鬧劇時代活下來的1937年悲劇見證人寫的」。作者本人經歷過古拉格群島(勞改營)地獄般全部磨難。「無用東西系」指的是大學法律系。主人公畢業於法學專業,因持不同政見被捕。審訊員說他學的都是無用的東西。1939年的現實就是無法無天。這裡有老作家格羅斯曼的長篇小說《生活與命運》(手稿於1961年被克格勃沒收)。這是一部包羅社會各個層次的小說,對史達林主義在社會所有領域的職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猶如一部社會生活的「門捷列耶夫化學元素週期表」。作者揪住一個制高點―史達林格勒大血戰。從這個最高點可以一覽全部結構。作者寫道,史達林格勒大血戰不僅決定國家的整體命運,也決定德國俘虜的命運。他們要到西伯利亞戰俘營去勞改。還決定希特勒集中營裡蘇聯戰俘的命運。他們在得到蘇軍解放後分享德國戰俘的命運,也被遣送到西伯利亞去勞改。這場大血戰也決定了東歐各國的命運。史達林主義消滅了人性和自由,這就是本書的主題。讀者記得當年紅極一時的西蒙諾夫的小說《日日夜夜》,完全從另一個視角反映了史達林格勒大血戰,主要是歌頌蘇軍戰士的大無畏精神。《生活與命運》則看出了史達林格勒大血戰為今後製造個人崇拜推行史達林主義建立了基礎。在血與淚凝成的俄國現代文學裡,瓦爾拉姆‧沙拉莫夫的遭遇催人淚下。他生於1907年,1929年在莫斯科大學讀書時因「散佈偽造列寧政治遺囑(實際上是著名的列寧致十二次黨代會公開信,信中指出史達林不適合擔任黨的總書記)」而被捕,判刑勞改三年。1937年再次被捕,遭流放到遠東北極圈內的科雷馬勞改營。他在勞改和獄中度過了漫長的二十年人生,二十大以後得到平反。但好景不長,1964年隨著赫魯雪夫下台,新史達林主義粉墨登場,再次受到打擊。沙拉莫夫晚年窮困潦倒,每月領取七十二盧布(最低)退休金,只好在養老院度殘生。他雙目失明,聽力衰退,最後被強行送進瘋人院。入院後次日即因肺炎死去。他生前寫道:「那裡的一切太不尋常,太不可信了。可憐的人腦簡直無法通過具體形象去想像那裡的生活。」他的《科雷馬小說集》正是那裡生活的具體形象。他所描述的鐵絲網內的生活,駭人聽聞。處於饑餓狀態下的人,喪失人的尊嚴和人性,為了一塊麵包會打得你死我活,會把垃圾堆翻過個來,會去吃人。為了十克鹹魚,會捅刀子。饑餓、沉重的勞動和毆打腐蝕人性,這些都是沙拉莫夫小說的主題。近年來十分活躍的政論文學揭露了許多禁區(史達林主義、吸毒、賣淫、阿富汗戰場上蘇軍官兵的道德面貌、民族關係、軍內制度、法制、生態環境等等),牽涉到整個行政官僚體制的利益,也可歸入這一類文學作品。
前一階段曝露黑暗的文學比較單純的傷痕文學,後一階段除揭露以外,筆觸伸入蘇聯行政體系,達到探索改革的領域。
俄國僑民文學回歸。俄國僑民文學回歸祖國也是蘇聯開放意識形態的結果。十月革命後,俄國發生了三次流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二十年代;第二次是四十年代;第三次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三次浪潮的特點是大批知識分子或自我流放或被迫出國。大文豪高爾基就是在列寧逼迫下出國的。列寧對他說,「你還是出國吧;否則我們把你流放出國」。這些亡命海外的俄國知識分子大部分都受到俄國文化傳統的薰陶,有著深厚的文化功底,出國以後,繼續維持和發揚俄國文化傳統。俄國僑民中很少人成為大富翁(這一點與華僑不同),卻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作家、詩人和藝術家(其中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蒲寧、索爾任尼岑和勃羅茨基)。他們在國外繼續文藝創作,組織文藝團體、創辦出版社(如播種出版社、契訶夫出版社)、出版文藝刊物,發表流亡作家和蘇聯境內禁止出版的作品,編印自己的報紙和雜誌(《大陸》Metropol和《新俄羅斯言論報》等)。近年來俄國思想界獲得解放,一致認為俄國僑民文學是俄國文學寶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報刊和出版社競相發表和出版僑民文學作品。二十卷集的俄國僑民文學選集也在編印之中。第一代流亡作家格‧伊萬諾夫、弗‧納博科夫、弗‧霍達謝維奇、鮑‧札伊采夫等人的作品不斷出現在刊物上和出版單行本。納博科夫的作品出版最多。他的名著《洛麗達》終於在他的故國俄羅斯面世,而且出版了多種版本。第二代流亡作家葉拉金、第三代流亡作家索爾任尼岑、勃羅茨基、沃伊諾維奇、科爾札文、阿克肖諾夫、涅克拉索夫等人,經歷了種種磨難,都是被迫流亡國外。他們的創作力旺盛,作品累累,得到普世認同。索爾任尼岑的《古拉格群島》(描繪前蘇聯勞改營真實畫面)、《癌病房》(描寫流放地知識分子遭遇)、《第一輪》(即《煉獄》,描寫政治犯特別勞改營知識精英的苦難和鬥爭),都在俄國相繼發表。他的多卷集也在出版中。沃伊諾維奇的長篇諷刺小說《士兵瓊金奇遇記》因痛斥史達林主義被禁,直到不久以前才得以在俄國發表。
業餘作者登上文壇。在前蘇聯時期,一些業餘作者很難有發表作品的機會,特別是民間一些涉及到敏感題材的作品,而且只有少數作品能夠克服重重困難見諸公眾。不久以前,莫斯科出版了一部兩卷本詩集《夜之公民》。這是一批業餘作者,白天在機關工作,晚上進行創作。白天過著繁重的紅塵生活,晚上投入詩的境界。「誰能給我背上插上兩隻翅膀,我就會山鷹一樣翱翔於天上」。這些詩充滿人情味。一位默默無聞的俄國作家米‧科洛索夫歷盡千辛萬苦才出版了自己的長篇小說《死胡同》。這部小說獨樹一幟,描寫德軍占領區的生活。過去的作品寫淪陷區的生活,限於寫災難、英雄抗敵、壞人叛變。人們要麼吃盡苦頭,要麼去當游擊隊員,要麼去當偽員警。可是當年蘇聯有一大片領土失守,處於淪陷狀態。淪陷區的人也要過日子、生孩子、撫養孩子、結婚、工作、學習、吵架、爭論、蓋房子、讀書、種花……。總之,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敵占區的生活。這些業餘作者有自己的生活經歷,有自己的審美觀。他們寫出的作品自有獨到之處。由於客觀條件,他們的大量作品仍在高閣裡,但不等於這些作品不存在。俄國現行的出版法允許私人辦出版社、私人刊物,允許作者自費出版作品,為業餘作者們開闢了一處園地。
通觀當前的俄國文學,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特點:新創作的文學作品,包括目前十分流行的紀實文學、問題文學、政論文學,一方面尖銳犀利、干預生活;另一方面,缺乏美學深度和文學探索。老作家格拉寧表達了一代人的迷惘與痛心。不久前他發表談話時指出,他在與人合作的《圍困記事》一書裡描寫戰後生活、糧票、住房證、長龍、饑寒交迫,但是有勝利的鼓舞,儘管肉體上要艱難得多,住在工柵裡、集體宿舍裡,但大家對未來都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好像未來已經爭取到手。可是現在作家茫然不知寫什麼、怎樣寫,成了迷惘的一代。對於當前社會生活的商業化,生意關係統治一切,金錢的權力,使作家正在失去文化和文學方面的優勢。優秀的出版社編輯面臨市場經濟無所適從,正在覆滅;前一時期內容豐富的文藝刊物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叫苦連天,難以維持。訂數不斷下降。這位老作家對當前政論文學中的一些現象也提出來了批評,特別是政論文學向人們灌輸恐怖和冷漠,不是去激發人們靈魂裡的原動力,而是去消滅它。依他的看法,記者、文學家的膽識在於身居動亂年代找到善良、光明的潛在能量,協助人們生活下去。這番話可以說代表了俄國作家對本國人民的一片癡情。
Headline 3 俄國與兩岸三地四角戀
1996/05/05
自從蘇聯解體之後,俄國作為超級大國的地位下降,同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討價還價的能力減弱。俄國領導面臨新的選擇。總統葉利欽上台以來,急於重振舊威,儘管長期奉行親西方政策,也得到西方的支持,但是在要害問題上,卻未能盡如人意。
一是安全問題。西方一再不理睬俄國的警告,堅持要吸收東歐和波羅的海各國加入北約,將北約的勢力範圍擴大到俄國邊界。
二是經濟問題。俄國經濟處於轉軌時期,百廢待興,極需吸收大量外資。原指望西方慷慨解囊,誰知西方只在俄國原材料和能源工業方面投入若干資金,企圖加以控制;對於扶植俄國工農業並不熱心。亞洲地區近年來國際政治地位不斷提高,經濟蒸蒸日上,地區實力不容忽視。於是俄國開始調整全球戰略,並基於本國安全和經濟需求,開始重視與亞洲修好。
中國大陸在俄國的亞洲戰略中占著重要的地位。俄國希望兩國合作,增強在國際社會中的發言力度;兩國的邊界穩定可以減輕對俄國的壓力。中國又是俄國最大的軍火買家之一。俄國的機械設備、化肥、鋼材大量銷往中國。中國的日用品和食品已經成了俄國東部地區重要的貨源。
但是,部分俄國人患著嚴重的「恐黃症」,擔心中國人湧向俄國人煙稀少的遠東地區。國家杜馬(國會)為此專門召開秘密聽證會;政府工作例會也曾討論對策。中國官方則一再聲明決無此意,並控制中國人赴俄數量,但仍無法消除中俄關係的這層陰影。
就在葉利欽訪華前夕發生了三件反對中俄邊界協議的事件。一是俄國邊防軍少將、中俄邊界標界委員會顧問羅卓夫因不同意標界工作進程而辭職的事。二是以總理契爾梅爾金為首的「我們的家園—俄羅斯」運動發表聲明,說劃分邊界不能只對中國人有利。三是濱海邊疆州州長就中俄邊界劃定工作向本地電台發表談話,說葉利欽已經下令在他正式訪華(4月下旬)結束前,暫停標界工作。
日前該州州政府新聞局發表一份文件《濱海州州長納茲德拉堅科對中俄邊界東段標界問題的立場》。文件說,向中國移交一千五百公頃俄國領土,中國可能會利用得到的土地,在圖門江口建設通向日本海的港口,三、四年後將成為歐亞大陸橋運輸量達一億公噸的東方出海口,而將俄國冷落在一邊。
葉利欽聽說後,4月11日公開反駁濱海邊疆州州長,宣佈說,他已下令加快中俄邊界的標界工作。可見他對中俄友好關係極其重視。
俄國和香港關係近年來發展順利。俄國駐港總領事館已經正式辦公。香港貿易發展局駐莫斯科代表處正在積極開展業務。今年元月,莫斯科召開俄港貿易研討會。4月底,一批香港工商界人士將再次前往莫斯科參加洽談會。去年頭十個月,俄港貿易額已達六億六千萬美元。此外,俄國有意通過香港轉口與中國大陸進行貿易,又想通過香港進軍東南亞。因此,香港在俄國的亞洲戰略中占有特殊地位,何況香港又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俄國正以豐富的資源和高素質的人員爭取香港工商界人士前往投資。
俄國同台灣長期以來很少聯繫。隨著俄國政治經濟的變化,兩者之間的關係有了突破性的發展。1992年9月,葉利欽下令成立莫斯科—台北經濟文化合作委員會。俄國人士以該委員會代表團的形式訪問台灣,會見台灣政府機構要人。台灣要人也紛紛訪問莫斯科。莫斯科和台北已經結成友好城市。台北國際貿易中心在莫斯科設有代表處。雙方留學人員和專家交流相當頻繁。俄國專家在台灣各大學任教。
此次台灣大選,俄國獨立電視台特派記者作了專題報導;俄國著名政界人士蓋達爾應邀觀察大選情況。莫斯科-台北的直達航線正在由一家俄國民營航空公司出面洽談。經濟貿易方面,俄國很看重台灣的投資能力,並對此抱有很大期望。但是,台灣實際投資很少,令俄國感到失望。雙方貿易額並不大。俄國對香港和台灣與中國大陸一視同仁,給予「發展中國家」的減半關稅優惠。俄國市場上台灣商品屢見不鮮。然而由於台灣地位相當微妙,俄國處理雙方關係時十分謹慎。不過,雙方合作的願望和潛力都是巨大的。
中俄關係目前處於順利發展階段。亞洲各國當中,中國對俄國最重要。此次葉利欽訪華必將推進雙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