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犯罪者們的肖像──談松本清張的《黑色畫集》
既晴
以〈西鄉紙幣〉(1950)一作獲得雜誌《週刊朝日》的「百萬人的小說」徵文比賽三等獎的松本清張,出道之時雖然已經是年過四十的中年人,屬於「大器?成」的典型作家,然而,在其後四十多年的生涯中,卻完成了超乎想像的創作實績。根據編纂《松本清張事典》的評論家鄉原宏的統計,一生行筆四十年的松本清張,其小說、論述、隨筆、日記等作品,約發表了九百八十篇,若包括編者彙整的著書,則有七百五十部之多。如果再加上文學獎的評選文、為其他作家而寫的推薦文等等,數量早就超過千篇以上。
根據長達三十年間擔任松本清張作品出版事務的文藝春秋出版社女編輯藤井康榮,曾在〈來自「昭和史發掘」的取材現場〉的訪談文中提及,松本清張在初次與她見面之時曾說過:「做為一個作家,我很晚才出發,而且想要做的事情很多。這是與時間的競爭。」藤井認為,松本清張最大的「悲劇」是「好奇心過剩,太廣太深」,因此,他的創作範圍非常廣泛、分歧、難以歸類,無論是純文學、歷史小說、推理小說、古代史、當代史、紀實小說、甚至社會時評都多有跨足,也都能得到讀者的認同,所以並不容易窺見全貌。她更進一步地比較,一般作家通常會不斷純化自己的作品主題、集中火力往自己最關心的議題前進,達到完美的境界,屬於「富士山型」作家;但松本清張則是不停地矗立新的山頭、不停地擴張作品的版圖,最後形成了綿延不絕的巨大山脈,必須以鳥瞰的角度方能有所理解。
此外,推理作家森村誠一也曾在松本清張的作品《分離的時間》(1969)的解說中談到,他認為,作品如此多樣的松本清張,是不能以平常用來歸類作品格式的「現代小說」、「歷史小說」、「推理小說」等既有名詞來區分的,毋寧說,他寫作的類型就是「人生」的全部。只要是與人性、社會有關的主題,他不僅全部都想一一涉獵,還抱有企圖踏入前所未有的空白領域之強烈欲望,想要找出他毫無碰觸的類型,是非常困難的。
這樣的評語,我認為用來說明這部短篇連作集《黑色畫集》的特色,應該也是相當合適的。
事實上,在松本清張幅員遼闊的寫作性格之下,協助他設計出新的寫作企劃,以滿足他源源不絕的創新欲念,就成了各家出版社編輯的苦差事。
一九五八年,正值松本清張的《點與線》(1957)、《眼之壁》(1957)完成連載,單行本出版後大受讀者歡迎,並開啟「社會派推理小說」浪潮之際,各方邀稿不斷,擔任《週刊朝日》總編輯的扇谷正造,就曾經為「該向松本先生提出何種型式的作品委託」一事大傷腦筋,直到讀了英國小說家威廉.薩莫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的極短篇小說集《世界主義》(Cosmopolitan,1936)之後,才恍然大悟地領悟到:「就是這個!」毛姆的《世界主義》共收錄二十九篇作品,全是以出國在外的旅居者在異國發生的故事為主題的珠玉傑作,也是一九二四年至二九年間,美國雜誌《世界主義》向毛姆每月邀稿而來的。
他立即向松本清張邀稿,但松本考慮的問題是,推理小說為了顧及伏筆的佈局及結局的滿足感,原本就必須花費許多篇幅,要寫成主題單一、只有幾千字極短篇是非常困難的事,於是,扇谷也同意一篇作品可以拉長連載的回數,經過協調以後,松本清張立即開始這項連載企劃。
結果,就在松本清張不考慮字數、盡情地自由發揮之下,《黑色畫集》成為相當罕見的中篇連載。這一篇篇題材各有差異、但主題全數剖析人性的連續作品,成了瞭解「巨大的清張山脈」最恰當的簡易指南書。
當年開始於十月至十二月所連載的第一篇作品,即是本書的首篇〈遇難〉。以「山岳推理」為主題,松本清張為了取材還親自探訪信州,攀登了位於長野縣境的本作舞台——鹿島槍岳。鹿島槍岳標高二八八九公尺,有南北兩座主峰,屬於飛驒山脈,為日本百大名山之一。
「山岳小說」以描寫登山為主題,包括時而開闊時而險惡的山況,悲慘的遇難事故,以意志力求生、征服高峰的登山人心境,故事大多取材於真實經驗。早期有氣象學家出身、曾以《強力傳》(1957)獲得直木獎的作家新田次郎,其後融入了推理小說的元素,逐漸形成一個重要的子類型。
山岳推理的重要作家,包括以〈死於阿爾卑斯〉(1969)獲得「全部讀物推理小說新人獎」加藤薰,以《在九月之溪》(1980)獲得小說寶石娛樂小說大獎的梓林太郎,擅長釣界與山界描寫的太田蘭三,同時涉足科幻、軍事與山岳推理的古甲州等人。此外,森村誠一、真保裕一、高村薰、夢枕?等知名作家都寫過相當出色的山岳推理。
其中,以太田蘭三和梓林太郎為山岳推理的代表作家。尤其梓林太郎擁有具備豐富的登山經驗,不僅十分多產,更大量改編成電視劇,廣受一般觀眾的歡迎,可說是當代山岳推理作家的第一人。
從發表時間來看,松本清張的〈遇難〉也是屬於早期山岳推理的拓荒型作品。另外,本作所採用的佈局,與谷崎潤一郎推理早期經典的〈途中〉(1920)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設計,因此經常被拿來相提並論。此作一出,旋即獲得讀者好評,整個企劃的形式於是大致底定,也開啟了將近三年的連載。
〈坡道上的家〉原來是《黑色畫集》系列的第三作,連載期間是一九五九年一月至四月,是一篇刻畫男性深層心理十分精湛的社會派推理小說。松本清張的作家生涯,始於二次世界大戰後,當時日本的經濟起飛,也漸漸擺脫戰敗的陰影,是逐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昭和年代後半期,因此,松本清張有許多描寫社會實態的作品,都離不開金錢權勢、男歡女愛的範疇。
本作的主角寺島吉太郎,原本是一個鑽營於蠅頭小利的守財奴,卻因緣際會地遇見了酒店女子杉田理惠子,而被挑起心中佔有慾、自卑感的矛盾心理,從好奇進而迷失、耽溺、自暴自棄的心路歷程,最後引發了難以逆料的結局,象徵了日本社會在經濟高度成長背後,所隱藏的盲目、浪擲、虛無以及墮落。
松本清張有許多作品都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都仍然不斷有新的影視改編作品。例如,在他逝世的前一年,TBS電視台為了紀念松本清張作家生涯屆滿四十年,所拍攝的三部特別版電視劇,就改編自其處女作〈西鄉紙幣〉,本作〈坡道上的家〉與描寫政治黑幕的大長篇《迷走地圖》(1983),分別代表了他在三段作家時期早期、中期、晚期各自的典範作品,可見得〈坡道上的家〉在松本清張作品中,確實佔有一席特殊地位。
(本文作者為推理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