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隱匿在人性深處的惡之焰──共犯者 栞
觀察一個人的生活是很有趣的,不管是行為背後的意義或心境,不同的人根據生活經驗及所處的環境,均會產生不同的變化。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瑣事,仔細探究以後,往往容易發現獨特的奇妙之處。松本清張透過敏銳的觀察力,將這樣的題材呈現在自己的作品裡,反映出人性細微的轉折。
松本清張出身貧寒,前半生都為生活所苦,一直到四十歲以後才發表了第一篇作品〈西鄉紙幣〉,自此之後逐漸開啟了寫作之路。他的作品多取材自人生經驗,將從事寫作之前的社會經歷,成為作品中豐沛的養分,故事裡的主角往往是隨處可見的人物,市井小民或低下階層是故事裡的常客。
不論是直搗社會問題、布局細緻的長篇,或是文句巧妙精練的警世短篇,松本清張的作品都富含獨特的魅力。他的長篇作品穩健而踏實,藉著故事的推展,線索一一浮現,真相也呼之欲出。讀者隨著故事中角色的遭遇,或緊張、或恐懼,由於筆調極為寫實,讓人彷彿身歷其境。
我第一次接觸的松本清張長篇作品,即是相當著名的《零的焦點》,故事中所透出的陰鬱氛圍與戰後導致的社會問題,令我印象深刻。直到多年後再讀,我仍會想起金澤那片蒼涼的海與兇手的無奈。其他像是《點與線》,藉著人心盲點所形成的障蔽執行謀殺,探討政府官員貪污為相關人士所帶來的影響;《砂之器》中一步一步揭開真相,呈現無奈的宿命氛圍;《黑革記事本》中諷刺貪慾的難以滿足,也展現了女人的獨立與堅強。都是極為優秀的長篇作品。
不同於長篇作品的鋪陳方式,松本清張的短篇則顯得變化萬千,令人驚奇。
〈買地方報紙的女人〉(收錄於《埋伏》、《松本清張短篇集》)中,一名女子以閱讀連載小說為由,定期訂閱地方報紙,卻在小說正達高潮時取消訂閱,背後的動機頗耐人尋味;〈潛在光景〉(收錄於《影之車》)中的外遇男子,則是受到童年的經驗所擺佈,做出違反常理的行為。
其他還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短篇,像是描寫惡女反駁自己無罪的〈疑惑〉(收錄於《疑惑》);丈夫懷疑妻子外遇而製造證據的〈證據〉(收錄於《黑地之繪》、《影之車》)等等,都在在顯現出松本清張創作時的細膩刻劃與強烈故事性。
整體而言,他的作品不以包裝華麗的詭計做為焦點,而是著重在人心細微的情緒流轉,從人與人的互動之間,導引出背後隱藏的真相。雖說沒有駭人聽聞的凶案,但每當讀到故事最後一句,卻會讓人被平淡中所閃現的罪惡光芒,嚇出一身冷汗。微不足道的惡意,導致的後果往往比想像中還要殘酷。
《共犯者》選錄八個短篇,每篇各不相關,卻能從中窺見相似的人性。「共犯者」指的是共同犯下罪行的人,這不只是書名與其中一篇短篇的篇名,也是貫串整本書的概念。
一般而言,共犯愈少,犯罪的失誤率也就愈低。人在犯罪的當下,容易因為恐懼或不安,不自覺地找尋倚靠的目標,這時候會與夥伴形成強烈的依賴。犯罪過後,信任基礎卻會因為共同維繫的因素消失,關係也隨之崩解。夥伴掌握了自身所犯下的罪行,也影響彼此的安危,只要其中一方有意背叛,就會走向悲劇。
然而,產生影響的不只是「共犯者」,還有各式各樣撩撥情緒的因素。有時候可能只是一句話、一個動作或是發生一個事件,就促使當事人做出意料之外的舉動。人的思緒細密而幽微,變幻莫測的程度難以估量,這是人性本身的猜疑與不安所導致的行為,反之也會因為行為的不可預測性,而造就憂慮與猜忌感。即使不曾有過共識,對方也一無所知,反而會因為這些似有若無的舉動,使之成為心理上的共謀。
〈共犯者〉中,內崛彥介害怕過去的犯罪夥伴根據舊事來要脅自己,因而僱人去調查。他所執著的真相,卻是由於自己的恐懼而構築出來的假象。〈恐嚇者〉中,竹村多惠子誤解尾村凌太的來意,反而被凌太威脅,加治宇一則是因為發現凌太不平常的舉動,萌生了惡念。三個人的行動一環扣著一環,他們都貪求著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導致出人意表的結局。
人與人的關係繫於微妙的平衡狀態,稍有輕微動盪就會導致傾斜。輕則與對方疏遠,重則因為關係的崩解,指向無法預測的結果。只是不管是誰,都會輕易地將自己的想法與主張加諸在別人身上。這種主觀的意識會使彼此的矛盾逐步擴大,成為一道難以跨越的阻礙。當猜測無法得到證實,擔憂的事情便會成為不定時炸彈,隨時引爆。爆發的要素往往不在別人身上,而是在於自己。
〈愛與空白的共謀〉描寫失去丈夫的女人,與丈夫的前同事外遇後,成為第三者的心境轉折。故事中,外遇對象的無意間透露出的自私態度,讓女人在產生悲慘意識的同時,領悟了某些事實。〈發作〉中的田杉,由於生活的困境逼得他無處可逃,緊繃的情緒逐漸加壓,對於旁人無意識的重複動作厭倦,最終誘使他理智瓦解,採取了驚人的舉動。在精神極度壓抑鬱悶的情況下,知覺反而會特別敏銳,即使是與自己無關的事物,都會顯得特別強烈刺眼。
〈青春的徬徨〉一文中,年輕情侶佐保子與木田因為渴望自殺,來到了九州阿蘇的火山口,在那裡碰巧遇見了救助自殺者的演習,也目睹了曾在此處自殺的老人屍體。不同的際遇讓他們的心思隨之轉換,從亟欲自殺到打消念頭,頓而又浮現厭世感的千迴百轉,只不過在短短的一剎那。在那念頭改變的一刻,若是有個怎麼樣的契機,就會決定他們生命的去向。
〈點〉與〈標本〉兩篇,受人重視的渴望與卑劣的欺瞞,成了構成影響故事主角的主要因素。〈點〉的塚原太一與〈標本〉的R氏都囿於過去的樣貌,旁人的讚美成為他們生存的價值。他們沉溺於過去擁有的肯定,對於自身的衰退選擇視而不見,甚至企圖矇蔽世人的雙眼。於是當時間流逝,好景不再,他們仍舊汲汲營營於追求被稱揚的感覺。只是這種行為幾乎形成一種欺騙,給人一種猥瑣的妄自尊大感。說穿了他們只是尋求一點成就感與讚賞,換來的卻是虛偽的自負形象,反而令人不忍卒睹。
〈距離的女囚〉中,一名女刑犯因為讀了新的週刊雜誌上面的報導,觸動了掩埋在內心對於前夫藤川英夫的情感,因而寫下往事。父親對於女兒的溺愛,女兒不願離開安逸的環境,藤川為了夢想,三人基於各自的理由,迫使這段婚姻失敗。三個人都有著看似合理的原因,卻也顯露出現實自私與殘酷的一面。
《共犯者》所展現的是潛藏在意識中的人性之惡,故事裡的主角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一般人,僅因為情緒上的偏差偏離了生活的常軌,他們的一舉一動如同齒輪般影響著情節的運轉。〈共犯者〉的猜忌、〈恐嚇者〉的貪婪、〈愛與空白的共謀〉與〈距離的女囚〉則是自私、〈發作〉中的絕望、〈青春的徬徨〉裡的徬徨、〈點〉與〈標本〉中的自負與自傲,這些情緒造就了他們生命中的無奈與無常,使得故事的結局總帶點淒涼與惆悵。
沒有人生來就是惡人,後天的養成及環境的影響會雕塑出相異的個體。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有所差異,每個人所想望與追求的只是安穩與幸福而已。只是人生是一座寂寞的戰場,每個人獨自鎖在自己的困境裡面,誰知道下一刻會怎樣。這八個短篇之中,松本清張刻劃出各個不同的人物典型,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那些故事裡面的一員,他們雖為虛構,卻顯得真實。當激動超越冷靜,感性壓抑理智,展現惡的本質也不過就是輕而易舉的事。然而,當平衡的狀態即將破敗傾頹的那一剎那,又有誰能夠預知未來是一如往常,或是分離崩解?
松本清張以敏銳冷靜的文筆,赤裸裸地呈現出人性的各種型態。他不加任何批判,僅僅將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但讀到最後常讓人以為被揮了一巴掌的警醒,或是被扎了一針的痛楚。將自己代入主角的處境以後,會發現松本清張對於人性的負面特質描寫的淋漓盡致,儼然親身經歷。松本清張艱困的生活體驗與獨到敏銳的觀察力,讓他在描寫這些情景的時候更加具有說服力。
於是,當所處的世界搖搖欲墜,理智與瘋狂只剩下一線之隔,那惡的火焰是不是會在心裡悄悄燃起,閃現光芒呢?
(撰文者為逆轉讀書會主辦人/台灣推理夢工廠部落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