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3 項符合

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

的圖書
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 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

作者:NHK特別採訪小組 / 譯者:鄭舜瓏 
出版社:新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24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

內容簡介

無血緣、無地緣、無社緣,此即「無緣」。
人情淡薄、不再有交集的社會,就是「無緣社會」。
一個人孤獨死去,無人送終的狀況,就是「無緣死」。

  ★第五十八屆菊池寬賞受賞
  ★NHK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採訪過程全記錄!
  ★年度最震撼人心的十大流行語之一,你不可不知的21世紀百大關鍵詞!


  為什麼會出現無緣死?
  為什麼正值壯年的年輕世代,會對無緣社會的來臨感到恐慌不已?
  為什麼退休後理應頤養天年的銀髮族,卻面臨自己可能無緣死的現實?

  二十年來從未缺勤的男子,過世後無人送終……
  特殊清潔業者將無主骨灰快遞到寺廟供奉……
  遠在異鄉的手足孤單離世,自己卻渾然不覺……
  將人生全部奉獻給公司的上班族,卻落得中年離婚、孤獨終老……
  交遊廣闊的單身貴族早早就與非營利組織簽訂生前契約……
  非典型就業使得年輕世代未來無緣死的機率大幅提高……
  層出不窮的老年人失蹤事件,突顯現代家庭功能的崩解及長期照護制度的不足……

  這支由七位記者、一位導播及兩位攝影師組成的採訪團隊,耗時兩年,以東京為中心,足跡踏遍日本各地,從最北端的北海道到九州最南端的鹿兒島縣南大隅町,都能夠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採訪了無數認識無緣死者的人、擔心自己會無緣死的人以及希望能用「結緣社會」終結「無緣社會」的人,製作了《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和二十七支以「無緣社會」做為切入點的節目。

  沒有煽情、沒有口號,這群熱血的記者以鏡頭訴說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因人際關係疏離而引發的種種問題,以文字記錄他們在挖掘「無緣社會」實際面貌時所受到的震撼。

  身為記者,他們必須摒除個人情緒,如實報導無緣社會的現狀。
  作為子女,這群大都來自地方城市的遊子,也害怕自己或父母有朝一日會面臨無緣死。
  「為什麼非得用這種死法離開人世?」是大家共同的疑問。
  如潮水般在三個月內湧入的一萬四千通求救留言,是孤寂之人對無緣社會的控訴。
  與人結緣,大家共同建立「關懷人,尊重生命的結緣社會」是他們歷經兩年採訪所尋得的一帖良藥。

  《無緣社會》是給我們的一記「警鐘」
  它不是高齡化社會的「必然」
  它不是瘟疫
  它是冷漠與自私的孿生子

各界名家推薦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吳玉琴(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 秘書長)                  
  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茂呂美耶(作家、日本文化觀察家)      
  胡志強(臺中市市長)
  湯禎兆(作家、日本社會文化研究家)                     
  黃勝雄(門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董事長)                 
  楊力州(《拔一條河》導演)       
  楊培珊(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教授)       
  謝楠楨(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校長)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警世書籍!—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博士 施修正

  本書提出值得令人深思的議題—「無緣社會」的形成,深切希望更多人能夠瞭解並關心這個現象,進而思考改善的方法,讓我們的社會更幸福、更美好。—退休教師 郭美琴

  想到不久後的未來,自己可能變成那樣,就深感不安,彷彿全身被揮之不去的絕望所縈繞一般。-書友.鬱卒中年上班族

  失業的我,大概也會無緣死吧。-書友.天南繭繭生

  人與人之間的情誼變得如此淡薄,令我感到背脊發涼。-書友.Pandora Xie

  看這本書時,需要一些勇氣,因為「無緣社會」是如此真實地存在著。—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林依瑩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臺灣社會充滿了人情味,且民間的正面能量與力量豐沛而感人,政府與民間如能攜手合作,將可照顧更多需要照顧的人。
  死亡固然是孤獨的必然,但走向死亡的過程卻不應該如此。多一分關懷,少一點「無緣」,其實我們可以做到!—台中市市長 胡志強

  2011年311大地震跟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的罹難者,絕大部分都是本書所提及的「無緣死」孤獨老人。阪神大地震之後十一年的《國民生活白書》,直指1995年是日本的「志願工作者元年」,這種精神正好延伸及燃燒至各層面的社會問題上去。《無緣社會》這本書,正是這種精神延伸的明證。社會問題從來不會輕易消解,一切只待有心人主動站出來,集眾人之力,共思解決之道。—作家、日本社會文化研究家 湯禎兆

  《無緣社會》是給我們臺灣社會的一記「警鐘」,希望國人能夠用心閱讀它!—門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黃勝雄

  人無法獨立於社會而生存。願這本書的出版能刺激出更多創新的想法,來聯結更多的緣,豐富我們臺灣原本就已經聞名世界的「人情味社會」。—台大社工系教授 楊培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NHK特別採訪小組


  日本放送協會(NHK)紀錄片節目《NHK特別專題報導》的製播團隊之一。

  《NHK特別專題報導》自一九八九年播出第一個特別專題報導《政治是可以改變的嗎?里庫路特事件的衝擊》至今,製播了超過二千四百八十七部與社會、國際、經濟、歷史、政治、醫學、災難、自然環境、文化藝術、娛樂、天文地理有關的記錄片。

  《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的採訪團隊,是一群長期關懷、採訪社會議題的NHK記者、導播與攝影師。在製作這次專題報導之前,他們曾在二○○六年製作過《窮忙族(一)拚命工作也無法擺脫貧窮》及《窮忙族(二)靠努力就能擺脫貧窮嗎?》的專題報導。

譯者簡介

鄭舜瓏


  輔仁大學日文系,台灣大學日文研究所畢,主修日本近現代文學。

  日本福岡大學交換學生一年。曾任碧湖劇場日文導覽人員、版權代理公司日文版權業務。

  平時喜歡耽溺於故事、文字、和音樂之中。

  譯有《請勿在此丟棄屍體》、《殺意必定三度降臨》、《平成猿蟹合戰圖》、《新‧AV時代──讓AV走出陰暗小房間的那些人、那些事》等作品。(以上皆由新雨出版)
 

目錄

推薦 希望臺灣不會走向「無緣社會」/門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黃勝雄

推薦 人無法獨立於社會而生存/台大社工系教授 楊培珊  

推薦 抬起頭,向溫暖的人群前進/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林依瑩  

推薦 以「結緣」終結「無緣」/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研究所博士 施修正

前言

序章 「孤苦無依者」日益增加的日本

第一章 追蹤「行旅死亡人」──總結於寥寥數行的一生
【專欄】悄悄蔓延的「直葬」

第二章 日益淡薄的親情──被「拒絕認領」的遺體流落何方

第三章 單身化時代──「終身未婚者」遽增
【專欄】老漂族

第四章 社緣被切斷之後──仰賴「替代家人」的他們①

第五章 「單身貴族」的女性們──仰賴「替代家人」的他們②
【專欄】共同墓

第六章 對「無緣死」的恐懼已蔓延到年輕族群──在推特中訴說對未來的不安
【專欄】年輕力壯卻「繭居在家」

第七章 為了重建人際關係──重獲新生的男人

第八章 消失的老人們──高齡者接連失蹤

第九章 從無緣社會到結緣社會──尋求新的「聯結」

代後記
 

推薦序

希望臺灣不會走向「無緣社會」


  人口學家指出,在一八○○年代,只有百分之五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大部分的人都散居在鄉村,但是他們都很樂活,相互扶持。到了二○○○年,已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往都市遷移。理論上,城市人口擁擠、密度高,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應該更為頻繁才是。然而,事實上我們看到都市中的人們,即使住在同一棟公寓,搭同一部電梯,不互相打招呼已變成常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冷漠,獨居老人死後無人聞問的報導亦時有所聞。

  在花蓮縣狹長的花東縱谷村落,有很多獨居老人,我們會挨家挨戶為他們送午餐和晚餐,他們也會在固定時間站在門口,等待我們的送餐服務員替他們送餐。倘若我們沒看到他們依慣例站在門口等候,就會進房一探究竟,要是有老人家生病了,就會用復康巴士載他們到醫院。從一九九七年至今,十八年來,我們還沒遇過有老人家獨自死在家裡,卻沒被人發現的情形。

  日本的公視(NHK)在二○一○年播出了《無緣社會》的專題報導,該報導中指出,「無緣死」的案例彷彿流行病似地到處散播—尤其是在東京這個國際級大都市。「無緣死」即「孤獨死」,指的是死後無人認領,由地方行政機關代為火化、埋葬、無人送終的現象。隨著社會高度發展,許多維繫人際關係的基本禮儀,因為網路、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而被忽略,人與人之間的情誼,亦因長期缺乏面對面交流而日趨淡薄。無法迎頭趕上最新科技潮流的人,常會有遭到排擠的孤獨感,容易因為覺得社會上的人都很陌生,認為自己與社會「無緣」或是「絕緣」。其實,無論是否跟隨現今科技的潮流,處於「過度依賴高科技產品」跟「完全拒絕高科技產品」兩個極端的人,晚年都很容易成為「無緣死」的高危險群。

  本書是給我們的一記「警鐘」,希望國人能夠用心閱讀!臺灣人口老化的速度比日本還快,年輕人從事網路活動,也容易產生人際關係冷淡的問題,我們的老人社會福利比日本更差,落後許多,這些都是容易造成無緣死的隱憂。我們的人口都向都會區集中,真不希望看到臺灣也演變成「無緣社會」,希望公部門在社會福利政策的設計上,以及私人領域的教會、人道關懷的機構都能正視這個問題,讓我們臺灣永遠是一個「有緣社會」。

門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黃勝雄

推薦序

人無法獨立於社會而生存


  《無緣社會》!當我接到這本書的稿子,立刻迫不及待地看完,這個主題實在太令人震撼了!傳統文化中始終支持個人成長與發展的家庭、鄰里、工作職場(單位),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制度與社會組織,竟然在日本出現空前的危機,甚至已經到了「無緣」的地步了嗎?臺灣社會是否也逐漸顯現出類似的社會警訊呢?

  「無緣社會」是一個新名詞,但「無緣死」並非新的現象,自古以來,貧病交加,甚至淪落到死後無人收屍的慘事,從未在社會中絕跡。本書所要探討的現象,並非「偶發」事件。在全球化脈絡之下,在經濟掛帥的國家發展邏輯之下,所謂「現代社會」、「已開發國家」中,出現家庭功能減弱,許多年輕世代出於自由意志或為生活所迫,選擇不婚不育;固定雇用被短期契約雇用取代(甚至還發明了一個好聽的名詞來美化這個現象,叫作非典型就業);舊時關係緊密的村里社群,被住戶相見不相識的租用公寓、狹窄到難以活動的籠居、甚至膠囊旅館所替代,人們的血親、職場、地域之緣,各種各樣讓我們與自己、與他人產生聯結的社會關係,都正在一點一滴地被「賺錢、賺錢、賺錢」的價值觀所破壞、消磨、腐蝕。
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特別是服務老人與家庭的社會工作者,無論在實務或研究工作方面,
  多年來,我不斷地見證人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與生命宇宙,聯結是可以加強或重新建立的。有憂鬱症患者因擔任志工服務他人而痊癒;有街友在社會協助之下重返職場;有家庭因原諒,並願意照顧早年荒唐不負責任的父親,使彼此心靈得到平靜;有外籍新娘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活躍且對社區有貢獻的成員……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社會聯結的建立,本就源發於人們內在俱足的韌性及復原力,每個案例都代表一個人,為了開創與社會的新聯結與嶄新人生所做的努力。

  本書尾聲以建議大家努力找出新的「結緣場所」作結,正符合我們多年來在臺灣社會發展老人與社區服務的理念。一九九七年,臺灣曾發生過多起老人在家過世後無人收屍的案件,甚至有獨居老人死後遭狗啃食屍骨的慘事,在當時引起了社會相當大的不安,也啟動了我國老人福利史上大規模、系統性的「獨居老人服務方案」,至今方興未艾。以臺北市萬華區龍山老人服務中心為例,一九九八年開始實施獨居老人方案,隔年開始在社區固定舉辦下午茶聚會活動,邀請獨居老人走出家門,參與社會、與人互動;到了二○○○年,並更進一步聯結西門扶輪社區服務團,逐步將周邊商家也拉進來,大家共同討論如何照顧社區的弱勢老人。經過眾人年復一年地努力耕耘,這個原先以獨居老人為主要協助對象的方案,近年已經發展為每年一度的大規模萬華踩街嘉年華,並將範圍擴大到照顧所有的兒少老殘,讓社會能看見弱勢者的需要,也讓弱勢者知道哪裡可以取得社會資源。

  人無法獨立於社會而生存。願這本書的出版能夠刺激出更多創新的想法,來聯結更多的緣,豐富我們臺灣這個「人情味社會」。

台大社工系教授 楊培珊

推薦序

抬起頭,向溫暖的人群前進


  閱讀這本書,需要一些勇氣。因為「無緣社會」的存在如此真實,收到《無緣社會》的文稿時,我正巧在新加坡參加亞洲老人投資論壇,便在各國專業人士齊聚、大談老人投資的氛圍中,看完這本書。

  銀髮族商機無限,就在大家一窩蜂搶著投資高齡產業的同時,老年人身陷無緣社會的現象,卻默默地開始發酵。因泡沫經濟擔心無法養家,始終不敢結婚的水野先生由於害怕無緣死,二十四小時都不敢鎖門;為工作而疏於關心妻兒的高野先生,落得熟年離婚、孤獨終老;擔任護理師的若山女士,年輕時為了照顧媽媽,婉拒了醫生同事的求婚,陪伴錯失結婚機會、獨居的若山女士的,只有病人送的感謝布偶。日本的真實經驗,實在值得臺灣警惕。

  「與人結緣,人就能活下去。」
  親愛的朋友,無論您幾歲,別再當「低頭族」了!
  抬起頭,與家人、朋友多說說話吧!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林依瑩

推薦序

以「結緣」終結「無緣」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警世書籍。

  即便是早已躋身開發國家之列的日本,亦有日趨嚴重的「無緣社會」問題,「身分不明、自殺」、「死在路邊」、「餓死」、「凍死」,經過特別採訪小組的調查,像這類「無緣死」的案子,一年就有三萬二千多件。二十年後的日本社會,獨居單身世代將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四十。想要度過「無緣社會」的危機,並非易事。本書中所提出的透過建立「新的緣分」遏止無緣繼續擴散,讓「無緣社會」變成「結緣社會」,是很好的改善方式。只要與人結緣,人就能夠活下去。只要保持樂觀,一定會有好事發生!

  親子關係日漸淡薄、單身化、職場人際關係不易延續等等問題,並非日本所獨有,臺灣社會同樣面臨「無緣社會」的衝擊。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如果能夠結合各地方政府機關、社區或公益團體,舉辦諸如老人關懷、親子互動、讀書會、環保醫院、掃街志工等活動,使人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與成就感,並進而貢獻一己之力,為社區謀福利,與大家結好緣,豈不是很好嗎?

  倘若有朝一日,你成了孤家寡人,請不要害怕,社會上一定有你的容身之處。只要你願意伸出手與人重新「結緣」,必定能夠重新展開新人生。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研究所博士 施修正

編著者序

  二○一○年夏天,某個連日酷熱的星期天,我走出位於東京都澀谷區的NHK電視台,來到車站前四方通行的十字路口。我從二樓的咖啡館往下眺望來來往往的行人。身著華服的情侶檔有說有笑地並肩行走著,還有緊緊牽著幼小孩童的小手過馬路的母親。

  我觸景生情,不禁感嘆「每個人都與他人有聯結」,並回想起這一年半來的採訪。

  成立「無緣社會」專題報導採訪小組的契機,是二○○九年一月在澀谷居酒屋的那場聚會。我和過去一同採訪窮忙族問題、暌違已久的幾位記者和導播見面,觥籌交錯之際,談起最近社會上發生的現象。

  這時,一位女導播說:

  「採訪窮忙族時,我們曾訪問過的一位男性,後來失聯了。他無依無靠,說不定就這樣在某個地方一個人孤獨地死去了。」

  就算再怎麼努力工作也得不到回報,窮忙族的問題其實就是社會現實的縮影。在場的人無不強烈地感受到,窮忙族的問題終究會發展成人命關天的嚴重問題。

  幾杯黃湯下肚,我們的大導播開口了,他喃喃道:

  「『失去聯結的社會』,『失去緣分的社會』,簡單來說,就是『無緣社會』。」

  「無緣社會」這個新詞彙,就在這樣的對話中誕生了。

  我們的採訪小組,由七位記者、一位導播及兩位攝影師組成。我們將一個人孤獨死去,無人收屍的狀況稱作「無緣死」。「無緣死」的狀況到底有多嚴重?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我們向日本全國的市、町、村等公家機關調查有多少遺體是用公帑火化埋葬的,並抱著追根究柢的精神前往現場採訪。我們靠著殘存在死亡現場的蛛絲馬跡,追尋他們每個人的人生,簡直就像追查案件的刑警。

  採訪小組裡的某位記者,曾說過一句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話:

  「這是我至今遇過最困難的採訪,有些案件就連警方也不得不在調查中途放棄確認死者身分。隨著採訪的進行,死者的身分逐漸明朗,我發現,他們幾乎都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

  「身分不明的自殺者」、「死在路邊」、「餓死」、「凍死」。經過我們向全國各市、町、村等地方行政機關調查的結果,得知像這種「無緣死」的案子,在日本,一年就有三萬二千多件。原本過著平凡生活的人,一點一點地失去與社會的聯結,一個人孤獨地活著,然後孤獨地死去。

  記得某位記者曾經說過:

  「我是抱著弔唁這些死者的心情去做採訪的。」

  作為一名記者,我在新聞現場遇過許多事件、事故、災害等等攸關性命的採訪,卻從未聽過有人說「我抱著弔唁的心情採訪」。

  「為什麼非得用這種死法離開人世?」在採訪的過程中,整個採訪小組都籠罩在一種益發強烈的悲憤情緒之中。

  用字典查詢「無緣」一詞,上面寫著「沒有親人」、「沒有關聯」。在採訪獨居者的過程中,令我們感到訝異的是,原來自認「沒有親人」、在社會上與他人「沒有關聯」的人其實相當地多。代替家人為死者料理後事的NPO(非營利組織)告訴我們,請求他們協助的人,並不盡然都是銀髮族,五十多歲的申請人數也不斷攀升。在這些人之中,有從大公司退休的男性,也有單身的女性。沒想到一個人孤獨地迎接死亡的情況,比我們想像中的還普遍。

  我們彙整手上的採訪資料,在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播出NHK專題報導《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接著,我們匯集了來自日本各地的NHK記者和導播的提案,將因為個人與家庭、地區、社會聯結薄弱所引起的諸如「隱蔽青年」、「棄兒安置」、「老漂族」等問題,以系列報導的方式在NHK的新聞節目《News Watch 9》以及《早安日本》中播出。觀眾在網路上的回響非常踴躍,令人意外的是,其中亦不乏三、四十歲的年輕族群,網路上甚至出現了許多諸如「或許,我也會無緣死」這類的留言。在進行了一連串的專題報導後,採訪小組的成員又各自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

  二○一○年七月下旬,位於二樓的NHK電視台新聞編輯室忽然收到一則消息:

  「東京都足立區發現一具都內最高齡(一百一十一歲)男性木乃伊化的乾屍。」

  這是負責跑警視廳的採訪組長傳回來關於「消失的老人」的最新消息。

  以這起事件為契機,日本各地陸陸續續回報老人失蹤的案件,總數多達三百五十多人,其中亦不乏親人往生後,家人仍非法領取年金的案例。發生這起事件後,以跑警視廳的記者為首,包括跑社會線、首都圈的記者以及幾位導播,大家再次集結成新的採訪小組,以總動員的方式進行採訪。

  「有家人卻行蹤成謎的老人」

  「需要人看護的老人家與失業的兒子同住,被孤立於社會之外」

  一件件殘酷的現實浮現在我們眼前。

  「無緣社會」

  即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過了六十五年,歷經高度成長期與泡沫經濟時代,迎接了成熟社會,日本最終還是走向了「無緣社會」。更令人擔憂的是,據說二十年後的日本社會,將有百分之四十是獨居的單身貴族。

  想要度過「無緣社會」的危機並非易事,因為裡面牽扯到太多複雜問題。難道說,只要像過去一樣,回到地緣、血緣、社緣密不可分的社會就可以了嗎?抑或是,人與人之間還有其他新的聯結方式?時至今日,我們仍持續針對這些問題做採訪。

  本書是由一群記者、導播、攝影師探尋「無緣死」死者以及獨居者的人生所留下的記錄,裡面有許多電視節目或新聞沒有播出的內容,乃根據當時採訪的筆記,重新編寫而成。

  適逢本書文庫化,我們再補充第八章與第九章。這兩章是根據NHK專題報導《消失的老人們—「無緣社會」的黑暗》(二○一○年九月播出)與NHK專題報導《無緣社會—追求新的「聯結」》(二○一一年二月播出)所採訪的內容重新編排而成。我們深切希望,即使多一個人也好,能有更多人讀到這本書。

  我認為,思考無緣社會的問題,就是幫助我們改變現在以及明天的日本。

NHK新聞編輯室《日本的明天Project》採編主任
中嶋太一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271520
  • 叢書系列: 精選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拈花對天窗:龔顯榮詩集
66折: $ 165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每日讀詩詞】唐詩鑑賞辭典(全三卷)
66折: $ 1782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改變之書:關於蛻變的掙扎、思考、風險、決定、行動和承擔(19個用想像力為自己創造全新人生的真實故事)
作者:波莉.莫蘭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1-10
66折: $ 238 
金石堂 - 今日66折
真的好奇怪5
66折: $ 158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成了鬼家人的他備受寵愛(1)
作者:五梅えるこ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1
$ 111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卡洛琳.班克勒、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出版
出版日期:2023-02-01
$ 355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尋找安全的家:結構技師蔡榮根教你選好宅
作者:蔡榮根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30
$ 355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抄寫英語的奇蹟:1天10分鐘,英語和人生都起飛
作者:林熙 Brett Lindsay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24-03-01
$ 30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台灣人的民防必修課:從台海戰爭到居家避難,一次看懂
作者:黑熊學院
出版社:前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1-20
$ 35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全球貿易重組-區域經濟新商機:東協下篇(印尼、越南、柬埔寨)
作者: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出版社: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出版日期:2024-11-15
$ 35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比戀情更蔚藍 1
作者:深海紺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11-14
$ 133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2025【拆解英文的最佳利器】英文〔十九版〕(國民營事業/經濟部/台電/台糖/台酒/中油/中鋼/捷運)
作者:劉似蓉
出版社:千華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0
$ 567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