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城山三郎這本精彩的《官僚之夏》,並不是一本只描繪官場權力鬥爭的書,本書更讓我們瞭解到日本「文官精神」的真髓。作者生動地刻劃日本在戰後經濟復甦的艱辛過程中,財經官僚如何為了實現國家社稷的福祉,堅持自己理想主張,全力以赴,為國家經濟發展擘劃藍圖。
這群社會優秀份子進入政府文官體系,心中懸念的是:在這個崗位上有什麼是我可以為國家社稷完成的任務?為了這個使命,他們不眠不休地加班、開會,激辯著政策主張。這一批有使命感的財經官僚,也成為日本戰後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造就所謂「東洋奇蹟」。
閱讀《官僚之夏》,讓我回憶起近四十年前,我進入經濟部國貿局工作的情景。當時我們一樣有一批好長官、好同仁,就像書中描寫的通產省文官一樣,不眠不休工作、認真討論、用心擬定計畫,全力以赴地讓工作計畫實現。當時國貿局上上下下充滿了鬥志,就像這本書中所說的,我們心中所想的就是可以為國家多做一點什麼?為台灣經濟多貢獻一些什麼?
書中的通產省官員鮎川為了視查礦災,冒著風雪徒步趕赴災區,之後又因為積勞成疾而英年早逝。讀到這段令我感傷良久,我回想起當年經濟部的許多同事們,也都曾經為了公務,犧牲自己的健康、不顧自己的安危,更不要談享受家庭天倫之樂。我自己也曾經為了台美經貿談判,爭取最惠國待遇而累到一次掉了十一顆牙;為了美國農產品進口談判,忍著父喪之痛,打起精神走上談判桌、並承受農民扔雞蛋抗爭的質疑。
如今,回顧台灣經濟起飛發展、轉型升級的過程,深刻地感覺到自己和當年同仁的辛苦、犧牲都是值得的。這些苦澀的往事,如今回想起來成了人生中最有價值的記憶。而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那些在政府機關中犧牲奉獻的財經官員,加上我們民間中小企業家們的創業打拼精神,成了造就台灣經濟奇蹟的兩股重要力量。
經濟結構會改變,政府功能也會相應調整,但是這種文官精神的傳承是不容中斷消失。我誠摯推薦這本書給讀者,尤其是對那些想進入政府部門服務的人、或已經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同仁而言,這絕對是一本值得仔細閱讀、深刻體會的好書。
蕭萬長(前副總統)
推薦序二
《官僚之夏》一書描寫日本戰後的官僚對於建設國家的熱情與強大向心力,書中人物不論是激情的辯論(貿易自由化與產業保護主義),或是勾心鬥角的權謀,都懷抱著一股要日本邁入世界第一流國家的強烈渴望。他們的熱情與使命感,正是目前台灣的公務人員最需要被啟發的部分。看完《官僚之夏》,我也有一個夢想,希望我們走向真正的現代化文明國家,希望所有的國民以擔任文官為榮,希望所有的文官都充滿著熱情與理想,也創造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官僚之夏」。
關中(前考試院院長)
推薦序三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創造的高度經濟成長,被稱為「東洋奇蹟」,從《官僚之夏》書中的人物故事描寫可知,這奇蹟的創造,來自於一群有理想、能堅持改革,並以國家大我為前提考量的公務人員。日本在昭和時代,百廢待舉,諸多產業的發展均受到限制,在經濟上又面臨貿易自由化競爭浪潮,政府官員中主張「國際通商派」者認為應開放自由競爭市場,以通商貿易為中心;而主張「國內產業派」者則以對國內本土化產業的保護與培育為政策重心。當時對於國家設稷,尤其關涉國家未來經濟發展,在這場保護產業與開放市場的拉鋸戰中,由風越信吾為首的「國內產業派」,推動多項產業政策,並在幾經折衝之下,草擬《指定產業振興法》,在不可避免的貿易自由化衝擊下,勉勵不讓國內受害企業重創不起,並藉以影響日本整體經濟營運方式,但面對當時日本產業界、金融界對該項法案的冷漠,這群推動政策法案的公務人員,卯足全力、演練作戰策略、召開說明會,希望能透過說明、宣導,使該項法案獲得支持。雖然,該法案最終仍胎死腹中,未能在其國會中受到重視,但這群擬訂、推動法案之幕後公務人員,其堅持改革的敬業精神,是令人動容與敬佩的。
政府部門就像一部大機器,每一個敬業的公務人員就如同機器裡緊密接合的螺絲釘,維持著機器完整不鬆散並能順利運轉。公務人員是國家政策推動與執行的礎石,有優秀的公務人員,國家的機器才能院轉自如。書中的主軸人物「風越信吾」,人稱其為「人事風越」,即是對其知人善任的能力所為之稱譽,政府機關雖透過國家考試掄才,而機關首長或單位主管,如能具備知人善任的能力,使其所屬均能適才適所,達到人與事相契合,發揮所長,使國家政策、事務運行不怠,謀求全民福祉,當為全民殷切期盼。
公務人員應摒除個人榮辱與仕途升遷,秉持有利於國家的理念、主張,並以國民利益為最高指導原則。俗話說「人在公門好修行」,而我覺得「修行」有兩種解釋,一是公務人員必須報效國家,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一是公務人員必須全力為民眾服務,任毀任謗、任勞任怨。雖不致於如書中庭野的每天「無定量、無止境」地工作,但秉持敬業精神,懷抱著服務的熱忱與使命感,為國家及全體國民盡心努力,應是每位公僕所應有的作為。
本書描寫二次大戰後,日本通產省的技術官僚如何將日本從斷垣殘壁,推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奮鬥歷程,與早期台灣技術官僚打拼經濟奇蹟的經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書中人物事件積極正面的作為,殊值借鏡,冀望有志者均能懷抱「有為者亦若是」的遠大願景,再造第二次台灣奇蹟,特與全國公務先進、同仁共勉之。
胡志強(前台中市市長)
推薦序四
誠如美國學者瓦爾多(Dwight Waldo)所述:從事公共事務者,就必須把政治、經濟、法律……等跨領域,組織起來。許多關於公共利益的典型,可以在《官僚之夏》中發掘。
儘管國家產業、政府組織間的衝突與協調是很常見的題材,加入了「時代」與「人性」,那本書的戲劇張力無異是一波波的挑戰。
城山三郎所描述的時代,恰好是二次大戰後,日本再次向世人證明,迅速崛起的奮鬥過程。這中間,擔負重責大任的正是充滿熱情與理想的「官僚」,意即台灣所認知的文官體系。
我歷練了超過十年,中央與地方的政務官,到高雄市市長,深刻的體會到,任何政策的立法和推動,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功勞都歸因於台灣有個完整且優秀的文官體系!
陳菊(高雄市市長)
推薦序五
《官僚之夏》是一本非常迷人的書。
我常常想,政務官、民選首長或是民意代表,其實只是「臨時人員」而已,真正長遠影響國家發展的是廣大眾多的事務官。壞官僚,尸位素餐、甚至阻礙社會發展,是國家的災難;好官僚,在人民忙著柴米油鹽時,一步一腳印地把先進的觀念嵌進國家機器裡〈有時還要應付長官民代不合理的要求〉,這些人,是國家之福。
其實,只要認真觀察,我們會發現台灣政府機關裡也不乏如書中主角那樣勤奮的公務員。問題是,我們的行政首長會不會重用他(她)們?還是反而打擊排斥他(她)們?我們的人事制度的設計是不是會增加更多優秀的事務官?還是反淘汰?
我的經驗是:我們的國家需要好事務官,更需要能重用好事務官的首長。
田秋堇(立法委員)
推薦序六
二次開國的動人樂章──
自泡沫經濟幻滅以來的十幾年,日本這個國家的發展一直面臨嚴峻挑戰,經濟一蹶不振,總體國力下滑,政局因首相更迭頻繁而充滿無力、焦慮,一種期待「改變」的社會氛圍瀰漫四周。對於民心思變的現象,政、學界以「第三次開國」形容日本所身處的歷史轉捩點。
「第三次開國」是相對於明治維新前夕的幕府末年與二次大戰戰敗後的國家復興。日本史上的「第一次開國」是源自歐美工業化的衝擊,結束鎖國、走向開放的新政府,為日本迎來一個「富國強兵」的年代。但大日本帝國卻如脫韁野馬,在東亞、南太平洋橫衝直撞,直到美軍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成為全世界迄今唯一的原爆受害國。
二戰後的日本,滿目瘡痍、百廢待舉,不僅國家要從廢墟中重生,就連挫敗的人心也亟需激勵,這正是日本「第二次開國」的時代環境,也是《官僚之夏》的時空背景。書中風越和玉木兩人的競爭,既是各自代表「國內產業」、「國際通商」兩派官僚的爭鬥,也是「保護產業」與「開放進口」兩派路線的角力。然而,創造戰後日本繁榮的關鍵,就是來自這兩派官僚透過矛盾、衝撞、協調,逐步將國家經濟的列車往前推進。
五年前,我曾應邀擔任朝日新聞客座研究員,那時候的日本早已開始思考「亞洲學」的課題,這是迥異於百年前「脫亞入歐」的新思潮,中國、印度等大國崛起及蓬勃發展的亞洲市場,讓日本體認到從歐美重返亞洲將是新世紀不得不走的道路。因而,在日本「第三次開國」在即之際,重溫「第二次開國」的艱辛過程,看見日本官僚系統在其間扮演的角色,你會發現那帶著使命感的動人樂章,其實也是台灣曾經有過的美好經驗。
張瑞昌(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前朝日新聞客座研究員)
推薦序七
日本的經濟實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終戰後的日本能在短短十五年的時間就從廢墟中挺立,並開創出一直到現在的厚實、繁榮國力,其間人民的勤奮、企業的不懈之外,另一個引以為傲的即是素質一流的文官體制。本書是以政府官員的角度出發,以通產省為核心,講述一個大時代變革的榮光史篇。
讓人感佩的地方在於這群掌握國家未來的行政官員,部門和部門間或許容有意見不同;大臣、總理或許有著互異的權謀考量,但幾乎少有人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身為政治人物的胸襟,該交棒的時候毫不戀棧,所謂「政敵」也只是想法不同,是人材者就是該重用。
本書作者城山三郎,不但有著經貿專業的涵養,更是頭頂直木賞、吉川英治文學賞、菊池寛賞等一堆份量擲地有聲的光環,屬大師等級,創作出的《官僚之夏》自是不同凡響。
小葉日本台(日劇達人、知名部落格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