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福爾摩斯,永不終結的推理傳奇 呂仁
※神探風采:為什麼人們讀福爾摩斯
自從柯南.道爾爵士創造出福爾摩斯這一角色以來,福爾摩斯成為了神探的同義詞,風靡世界各地無數讀者。福爾摩斯形象之鮮明立體,甚至讓讀者認定他是真實存在的人物;故居倫敦貝格街221B的福爾摩斯博物館,成為全世界福爾摩斯迷必定前往朝聖的地點。瑞士麥靈根的萊辛巴赫瀑布,福爾摩斯與宿敵莫里亞提的墜落處,也成為知名的推理觀光景點。
福爾摩斯鋒頭甚健,比他的創作者還要出名,柯南.道爾爵士的母校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留有一塊向其致敬的圓牌,上頭寫著「醫學系畢業生,福爾摩斯的創造者與作者」;就連同樣位於愛丁堡的Picardy Place(他出生與求學的地方),有座柯南.道爾紀念碑,上頭僅用一塊石版刻字安於石座旁,石座之上卻是福爾摩斯雕像,看來正如同作者被角色踩在腳底下。真的要找作者雕像,那得跑到倫敦南方的Crowborough,柯南.道爾在這住了二十三年,死後也葬在這裡,總有一座他的雕像紀念他了。
※重現神探風采:為什麼作家續寫福爾摩斯
福爾摩斯探案的正典,就四長篇、五十六短篇,印得精緻一點的,印成九本,有些版本甚至一本就可以印完全部探案故事,換言之,翻快一點不久就讀完了,讀完就沒有了,書迷坐看福爾摩斯退休養蜂,那有何樂趣可言,要是福爾摩斯就此不再活躍豈不可惜。
那不如就找個案子給福爾摩斯破破吧!舉例而言,道爾在正典中並未處理同時代的「開膛手傑克」案,這是相當令人納悶的一點,好在美國推理小說大師艾勒里.昆恩解決了這個困擾,《A Study in Terror》是一部福爾摩斯的電影化小說,由昆恩擔任小說化的工作。
無數作家寫福爾摩斯仿作:受限於語言因素,台灣讀者較為熟悉的應該就是島田莊司《被詛咒的木乃伊》、雅德里安.柯南.道爾(Adrian Conan Doyle)與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合著的《福爾摩斯的功績》(The Exploits of Sherlock Holmes, 1954)與由愛德華.霍克(Edward D. Hoch)等十一位作家合著的《貝格街謀殺案》(Murder in Baker Street, 2001)推理短篇集了。
為何就連已成名的推理大師都願意寫福爾摩斯仿作?我想對所有的仿作者而言,或許可以借用洪納(E. W. Hornung)題詞獻給柯南.道爾的一句話來說明:「這是我真誠的阿諛形式」(To A. C. D., this sincere form of flattery),簡單地說,就是「我太愛福爾摩斯了,非模仿他、成為他,否則不足以表達我的喜愛」。
※如何重現神探風采:如何寫得像福爾摩斯
福爾摩斯廣受愛戴,所以大家都讀過福爾摩斯,因此要在筆下胡謅出一個福爾摩斯探案自然不是難事,粗淺的寫皮毛、進階的寫神髓。只要掌握以下幾點,至少就是滿足了最基本的表象。
舉例來說,福爾摩斯的偵探術廣為人麼熟知:他觀察,進而推敲出來訪者的身份背景,毫無例外來訪者必須大吃一驚,以為他會通靈。他擅於變裝,往往連華生都騙倒了。福爾摩斯探案中最戲劇性的變裝秀,莫過於在《空屋歷險記》中從駝背舊書商搖身一變還原成福爾摩斯的過程,還讓華生以為見鬼了,唉呀一聲便暈倒了。
福爾摩斯的外型則有著鷹勾鼻、獵鹿帽、抽煙斗等等特色。福爾摩斯的經典名言:「這是要抽足三斗煙才能解決的問題」,並要求華生在五十分鐘之內不要打擾他(出自〈紅髮聯盟〉, The Red-Headed League, 1891)。朱利安.西蒙斯(Julian Symons)有部福爾摩斯仿作,書名就叫做《三隻煙斗的難題》(A Three Pipe Problem, 1975),從書名就看得出來是仿作。
雖然獵鹿帽與獵裝是在〈博斯科姆比溪谷祕案〉(The Boscombe Valley Mystery, 1891)中,經插畫家席德尼.帕吉(Sidney Paget)繪製後才確認此一形象,而非柯南.道爾自己所提出,但卻成為福爾摩斯神探形象的永恆經典。後繼者只要提到這個裝扮特徵,就知道是福爾摩斯,哪怕只是一個剪影都好。
在觀察福爾摩斯的生活癖好之後,可以寫出他會拉小提琴(福爾摩斯最風雅的時刻)、他吸食古柯鹼(福爾摩斯最背德的惡習)、他在起居室做實驗(福爾摩斯最有科學精神的體現)、他沒事拿槍轟牆壁(福爾摩斯是個怪人毋庸置疑)等等的場景。
或是舉舉幾句福爾摩斯名言來穿插其中,儘管有些在原著中沒有這麼說過。
「You see, but you do not observe.」(你看見了,卻沒有觀察。)「Elementary!」(這很簡單。)比較誇張、彆足的模仿會再加上「My dear Watson!」實際上福爾摩斯未曾將Elementary! My dear Watson! 這句話連在一起講過。
眾多的福爾摩斯仿作者們,只要提到上述的種種外在形象之一,不管是不是僅粗淺地寫寫皮毛,大抵就能在讀者心裡植下「啊!這是福爾摩斯探案」的印象。
有些作者則以福爾摩斯的生命史做文章,把「原著中沒說的」空白處填滿。舉例來說,Laurie R. King的《養蜂人的學徒》(The Beekeeper's Apprentice, 1994)則是從福爾摩斯隱居之後開始下筆。迦納一朗榮獲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的作品《□□□氏的異□的冒□》(1983)則是以福爾摩斯在〈最後一案〉(The Final Problem, 1893)案件之後,輾轉到日本探案的故事。電影《出神入化》(Young Sherlock Holmes, 1985)就以福爾摩斯在求學時期與華生相遇當開頭,透過案件的解決,賦予了福爾摩斯終身不娶、使用菸斗等等在原著中出現的形象。
以生命史做文章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把「原著中說一半的」空白處填滿,就是在正典中提到相關事件,但並未在正典裡正式被解決的案件。雅德里安.柯南.道爾與約翰.狄克森.卡爾合著的《福爾摩斯的功績》正是此類,而且本書兩位作者一位是柯南.道爾的兒子,一位是密室推理小說之王,他們極盡所能地模仿原著的風格,使這部作品在語言結構與神韻上充滿了原著的精神,想要重溫維多利亞時代的福爾摩斯探案,這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以上的模仿方法,不論初階或進階,目的都在於說服讀者「我這是貨真價實的福爾摩斯探案喔!請把我當成正典的一部分,瞧瞧我學得多像!」
而除了外在模樣與內在精神的偽裝之外,更有甚者,乾脆假裝是在舊閣樓裡發現了華生遺稿!這不啻是在向讀者宣告「別管仿作了,我就是原著!」而這部《百分之七的溶液》的作者尼可拉斯.梅爾就是這類作品的箇中好手。
※尼可拉斯.梅爾的《百分之七的溶液》
梅爾以「編輯」之名創作了一系列福爾摩斯探案的仿作,他聲稱發現了華生遺稿,然後以編輯的身份重新整理這份遺稿,進而出版,還煞有介事地寫了一篇序來說明遺稿發現經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說法有點問題,如果是真的作者遺稿,那也應該是柯南.道爾遺稿,而非華生的遺稿,換句話說,梅爾是站在福爾摩斯的故事裡說這件事的,因為只有在故事裡,華生才是作者。
這或可推論梅爾樂於活在故事中,而非現實裡,不然他不會這麼寫。然而這種寫法似乎騙倒了早期台灣的出版社,梅爾的系列作品在民國六十年代引進台灣之時,封面大喇喇地寫著「福爾摩斯最新探案」,還註明是「華生遺著.梅耶編輯」(台灣舊譯Meyer為梅耶),顯然就是上了梅爾的當。
既然說是華生遺稿,那麼梅爾在行文之際就更必須要以華生為依歸,前述福爾摩斯的仿作法自然是缺一不可。若以對正典的外在表象的模仿來一一檢視此書,吸食古柯鹼?有,這部《百分之七的溶液》的目的就是解決福爾摩斯的毒癮問題;變裝?有,福爾摩斯變裝成一位街頭賣藝的盲人歌手,照例嚇了華生一大跳;小提琴?有,他拉了無數首的世界名曲,華生則在一旁跳舞;擅長擊劍?有,他與故事裡的大壞蛋展開生死搏鬥;福爾摩斯如同通靈般的偵探術?有,福爾摩斯的兄長邁克羅夫特與福爾摩斯都各展現了一番;甚至在《四個人的簽名》(The Sign of the Four, 1890)中出現的嗅覺靈犬「托比」,在本作中都協助跨國追蹤莫里亞提教授了。
以對正典的內在精神模仿來說,正典提及邁克羅夫特比福爾摩斯聰明,本作中邁克羅夫特確實略勝福爾摩斯一籌;本作也在福爾摩斯破解一樁國際陰謀之外,解釋了正典中未曾明確說明的現象,如福爾摩斯為何沉迷於古柯鹼、福爾摩斯為何對女人如此厭惡、為何莫里亞提教授被福爾摩斯認定是宿敵。
簡單地說,這部《百分之七的溶液》由內而外完全透露出作者對於福爾摩斯探案的熟稔,正典裡的典故運用可謂駕輕就熟,是一部風味極佳的福爾摩斯仿作。而這部作品不僅只是模仿致敬而已,在創新上也有相當突破。梅爾將同時代的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寫入小說,讓兩位真假人物在書中相遇,並肩瓦解國際陰謀。
但福爾摩斯是小說人物,佛洛伊德是真人,兩人怎麼可能真的一起出馬辦案呢?仿作就是這樣有趣,作者梅爾把故事說的跟真的一樣,還說這是華生醫師未發表的案件,讀者也明知正典就僅僅六十篇,就在這種將信將疑的閱讀趣味裡,一路隨著福爾摩斯在維也納展開大冒險。本作並於出版隔年(1975)獲得英國推理作家協會金匕首獎,足見所受肯定。
※福爾摩斯永垂不朽
近年來由電影《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 2009)開始,帶動一股福爾摩斯熱潮,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也製播了《新世紀福爾摩斯》(Sherlock, 2010)一季三集的影集,推出後皆反應熱烈,兩部福爾摩斯的影片都開始進行續集的拍攝。前者是借用正典中的角色,發展出與原作同時代的新冒險故事;後者則是除借用角色之外,將場景拉到現代,讓現代的福爾摩斯偵辦現代的犯罪。
對台灣讀者而言,福爾摩斯一直都在(君不見書市多年來出了多少版本的福爾摩斯探案),而近來這股福爾摩斯熱潮的重現,更為推理讀者、福爾摩斯迷所樂見。不論是正典重新翻譯出版、影視作品的改編播出、仿作的價值漸受出版社重視,都是讀者一大福音,推理迷們可以跟著福爾摩斯重溫、或者展開新的冒險故事,大家準備好了嗎?
The game is afoot.
呂仁,推理小說家,1978年生,曾為暨南大學推理同好會與中正大學推理小說研究社成員,現隱姓埋名於楊梅壢老人坑,著有短篇推理小說集《桐花祭》。部落格:《呂仁茶社話推理》lueren.pix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