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7 項符合

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十堂核心課程,根除錯誤跑姿,跑得更快、更遠、更省力,一輩子不受傷。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4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跑得遠、久並不需要一個正確跑姿...
轉載自博客來  較差  2016/08/27
跑得遠、久並不需要一個正確跑姿(只要有體力動即可)!但要發揮個人能力跑得既快又遠,就需要一個正確跑姿。 羅曼諾夫在近來的影片中提到:「尚有人還處在對腳掌的迷失。」意即腳掌並不是跑步的重點;並且又提到:「腳跟著地也是正確的。」該影片仍然顯現其一貫地「空洞」,沒有確實的操作概念...
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十堂核心課程,根除錯誤跑姿,跑得更快、更遠、更省力,一輩子不受傷。 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十堂核心課程,根除錯誤跑姿,跑得更快、更遠、更省力,一輩子不受傷。

作者: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寇特.布倫加 / 譯者:徐國峰莊茗傑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5-08-29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十堂核心課程,根除錯誤跑姿,跑得更快、更遠、更省力,一輩子不受傷。

內容簡介

暢銷經典《跑步,該怎麼跑》作者新作
美英俄鐵人三項國家隊技術指導顧問 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
改變世界觀念的革命性跑步技術──「姿勢跑法」
逾百張真人圖解&線上影片教學課程 全方位輔助初階~高階跑者需求

  「完全沒有跑步經驗,也能從零自學正確的跑步方式嗎?」
  「聽說跑步傷膝蓋,有不會造成運動傷害,而且輕鬆有效率、能夠長期持續的跑步姿勢嗎?」
  「參加馬拉松、路跑、鐵人三項,我能夠靠自己練習,就讓跑步成績明顯進步嗎?」
  「長期受到運動傷害的困擾,我還能有無痛跑步的一天嗎?」
  ……姿勢跑法將用本書告訴你,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 三個簡單元素「關鍵跑姿、落下、拉起」構成的姿勢跑法,為什麼各國專家一致推崇?
  美國鐵人三項國家隊前教練喬治.達拉姆(George Dallam)說:「由於姿勢跑法簡化跑步的各項細節,原理既清楚又明白,使運動員很快就能了解。大幅縮短了運動員在跑步中學會放鬆所需的時間。」
  世界上許多專家學者推崇姿勢跑法,因為它是一套「不靠主觀經驗,而是從客觀的『物理力學原理』歸納出的簡單、易學而有效的跑步系統」。利用姿勢跑法,你的跑步訓練將會是最安全、最有效率而且最不易受傷的。

  ◎ 想要跑得輕鬆無負擔、想要進步,需要先改變舊觀念──後腳跟著地、訓練下半身肌肉……有什麼錯?
  羅曼諾夫博士說:「跑步的前進動能主要是來自於重力,而非自己的肌肉。」所以你會發現,不論你過去怎麼訓練你的下肢肌肉、練習「推蹬」,對跑步速度、持久度的進步貢獻相當有限。而完全奠基於科學原理、破除陳舊觀念,正是姿勢跑法能讓你進步的最大原因。
  現在,《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將提供你明確的指引,不只是像一般跑步書只給出一種所有人通用的規則,而是教你找出「適合你個人跑步經驗與程度」的訓練,不管是新手或老鳥,本書都能讓你往後跑得更安全、更聰明、更有效率。

  ◎四個學習流程,包含十堂核心課程,為你解答跑步最重要的三個問題──
  「該怎麼跑比較不容易受傷?」、「該怎麼跑比較省力?」、「該怎麼跑比較快?」本書將姿勢跑法的理論與心法整理得精簡、易吸收,並透過下列四個學習流程,解決上面三個所有跑者都關心的問題。

  ◆學習姿勢跑法前的準備工作
  .認識學習跑步技術的關鍵:「知覺系統」
  .學會如何撰寫「跑步日誌」自我追蹤進度
  .找到適合自己的完美鞋款
  .學會透過數位攝影認識自己的跑步動作
  .學會正確熱身,擴大關節的活動度
  .學會適合跑者的日常肌力訓練,建立穩定度與力量。

  ◆十堂跑步技術課
  .從腳掌的落地位置、姿勢跑法的精隨:「關鍵跑姿→落下→拉起」到運用阿基里斯腱,十堂跑步技術課,讓身體記憶並整合所有關鍵跑步技巧。

  ◆跑步循環訓練
  .透過九週重質不重量的「循環訓練」(circuit training)課表,幫助新技術快速打下基礎,將上階段學會的姿勢跑法轉換到更長的跑步距離--不論是5公里還是超級馬拉松,並教你該如何提升訓練的效率與安全性。

  ◆追求極限--依不同的身體狀況、目標賽事執行訓練計畫
  .最後,本書將告訴你如何估計自己身體的訓練需求:訓練量、訓練強度、如何變化課表、休息時間。並提供你5公里、10公里、半馬、全馬的賽事備戰訓練計畫課表。

  使用本書,你不只能理解怎麼跑才正確,更能明確知道「該怎麼練」,照著書中課程及豐富詳實的圖解,一步步跑得更快、更遠,並脫離運動傷害的夢魘,一輩子跑下去,為健康、為快樂、為個人最佳紀錄而跑。

各界推薦

  甘思元(力格運動健護中心創辦人)
  石頭(搖滾天團五月天)
  李筱瑜(超鐵職業冠軍女子選手)
  林義傑(極地探險家)
  吳文騫(前馬拉松國手、路跑王)
  吳宏達(台灣路跑馬拉松協會理事長)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人)
  吳勝銘(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跑者協會理事長)
  陳俊彥(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24小時賽224.835公里全國紀錄)
  陳彥博(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黃崇華(三重箭歇團總教練)
  張嘉哲(倫敦奧運馬拉松國手)
  郭豐州(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技術委員)
  詹宇豪(兩岸最速藝人)
  潘瑞根(台灣長跑田徑推手)
  賴曉春(三鐵教父)
  魏振展(臺北市立大學鐵人三項教練)
  台灣長跑田徑推手

  跑步是一種技巧,許多人認為每個人的跑姿都是天生與獨一無二的,然而,正確的方式(或許說是標準)是可以被教導和養成的。近日台灣掀起一波的馬拉松熱潮,許多跑者或初學者經過長期運動都遇過運動傷害的困擾,一般跑者更應該學習如何正確的跑步,羅曼諾夫博士於二〇一一年以《跑步,該怎麼跑》來分享姿勢跑法,作者現在又以更科學化、更精準的內容《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分享跑者,透過姿勢跑法讓運動的過程更有效率、降低運動傷害。──吳勝銘(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跑者協會理事長)

  全民瘋慢跑運動的興起,帶動星期假日路跑活動活絡。想要跑得快、跑得美、跑得輕鬆,跑步姿勢是重要的一環,絕對不能忽略。跑步姿勢要完美、跑得更輕鬆,不僅是要注意動作,也要配合肢體律動節奏,自然順暢。然而有很多跑步的愛好者,根本不知道要以何種姿勢跑步比較好,通常隨心所欲擺動姿勢,即便想改善自己的缺點也不知道從何做起。因此,我真心推薦《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這本書,真正教導愛好跑步的運動員,要有正確跑步姿勢,從新觀念做起。同時也可修正不良姿勢跑法,是一本真實為跑者量身設計的好書。──陳俊彥(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24小時賽224.835公里全國紀錄)

  鐵人三項競賽,「跑步」項目是決勝的重要關鍵。身為一位教練,制定一個標準化的訓練模式絕對是必要的。姿勢跑法讓我簡單清楚的告知選手正確的跑步方式,更重要是在訓練中避免受傷,比賽中發揮最大能力,贏得冠軍。這本書利用圖片、影片、APP軟體,告訴大家如何跑的輕鬆、正確,贏得自己的目標,身為運動專業人士,我大力推薦本書帶來的所有好處。──魏振展(臺北市立大學鐵人三項教練)

  《跑步,該怎麼跑》及本書譯者,運動作家暨知名鐵人三項選手、教練 徐國峰 說──
  這是羅曼諾夫博士與他的團隊,花了三年的時間所完成的作品,這部作品不只是書,還包括網路上的教學影片和APP(須付費)。三者相輔相成,目的就是讓跑者能透過這些教材練就書中描述那既精簡又優美的跑姿。自從我在二〇一〇年學習了姿勢跑法之後,開始認識到跑步技術的重要性,也因為學習了這個技術,使得我的全馬、標鐵、半超鐵與超鐵成績都破了個人最佳成績。如果你也喜歡跑步的話,想必也會跟我一樣著迷於書中的知識,一邊讀一邊情不自禁地站起來練功。雖然這些技術訓練動作,不像上路迎風奔馳,可以使你熱血沸騰,也有點枯燥乏味,但只要你耐著性子練下去,必然會變成一位更強、更快與更不容易受傷的跑者。

  各國傳奇跑者、教練、運動醫學專家、物理治療師說──

  姿勢跑法不只消除了我的運動傷害,它也是讓我在跑步這項運動持續進步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實上我今年已經五十二歲了,仍持續往前中。姿勢跑法大大改善了我的健康和肌力。我一直孜孜不倦地跑著,也確實一點一滴地進步,如果我還繼續保持之前的跑法,我相信我現在只能坐著玩桌遊。──泰瑞.羅勃茲(Terry Roberts),澳洲傳奇鐵人,曾完成過二十八次超級鐵人賽

  羅曼諾夫博士讓數萬名跑者看見了奇蹟,包括我在內。透過他的開創性研究,跑步變成一種可以學習的技巧,他為跑步建立了新的典範。這種跑法所強調的是一種輕巧、自然的著地方式,以及盡量減少衝擊力、能提升跑步速度、消除傷害和讓你持續跑下去。在羅曼諾夫博士之前沒有人思考過跑步姿勢,如今我們透過羅曼諾夫博士的努力,知道了跑姿的重要性。我已經採訪過數十位跑者,他們現在都已經離不開姿勢跑法了。──羅伊.沃雷克(Roy M. Wallack),《逐步邁向赤足跑》、《為生命而跑》作者

  羅曼諾夫博士協助我調整跑步動作,在動作調整完後,我微彎膝蓋,看起來像步伐變小,但實際上步幅並沒有縮短,我的雙腿移動的更快,雙腳停留在地板上的時間變得更少,博士教導我的新跑法,使股四頭肌和背部的壓力減輕許多。──約根.查克(Jürgen Zäck),五屆歐洲鐵人賽冠軍,經過訓練在226公里超鐵賽中全馬的成績,從3小時03分進步到2小時45分

  本書內容包含了許多深刻的科學、物理知識和情感在裡頭。我認為姿勢跑法能被當作檢測、指導和提升跑步技術的標準。如果你想要降低運動傷害發生的風險、提升運動表現和設立訓練計畫,請別再猶豫了。在我和跑步選手合作的二十五年歲月當中,我還沒找到比它更有幫助的資源。──湯姆.維普爾(Tom Whipple),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運動醫學物理治療師和《耐力悖論》的作者

  姿勢跑法是我在進行物理治療時很重要的一部分。此技術理論不但提供教學和修正跑姿的明確標準,也讓跑者們跑得更有效率。在允許病患再次跑步之前,我用姿勢跑法來訓練他們。自從採用此方法後,多年來不能跑步的人,再次開始無痛地跑步。平均而言,其他病患已經在兩英里的陸軍體適能檢測中,進步一到兩分鐘的時間。自從學會姿勢跑法,我個人的半程馬拉松時間也進步了十分鐘。──安琪拉.戴貝爾少校(Major Angela Diebal),美國陸軍物理治療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Dr. Nicholas Romanov)


  現居美國邁阿密,是位職業生涯超過四十年的世界著名體育科學家、教師及勵志演說家,也是姿勢跑法(Pose Method)的開發者及暢銷書《跑步,該怎麼跑?》(Pose Method of Running)的作者。他曾擔任美國、英國、俄羅斯等五國的國家奧運代表隊教練,並帶過英國鐵人三項國家代表隊參加二○○○年與二○○四年的奧運賽。在二○一二年倫敦舉辦的帕奧會(殘障奧運會)中,羅曼諾夫博士帶領的選手共有三人奪得金牌。

  羅曼諾夫博士成長於俄羅斯,於俄羅斯運動暨運動皇家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取得博士學位,專攻運動生物力學、人體運動學、運動生理學及體育教學與理論,是運動訓練上的資深講師,尤其專精於田徑的訓練理論及實際訓練法,並曾發表多篇科學論文。他本身也是田徑運動項目的明星選手及跳高紀錄的曾經保持人。

  七○年代開始,羅曼諾夫博士著手整理開發並推廣姿勢跑法,並在九○年代移民美國後創立了羅曼諾夫學院,考核與訓練教練的跑步技巧,現在世界各地已有數千位合格的姿勢跑法技術教練。過去幾十年來,姿勢跑法已為各大型機構所用,包括美國軍隊和CrossFit 機構、英國、美國和俄羅斯的國家鐵人隊等職業運動團隊。姿勢跑法幫助了無數的跑者和鐵人三項選手,增進運動表現、減少受傷機會,甚至讓許多飽受運動傷害之苦的運動員重新回到訓練及比賽場上。

  他目前仍在全球各處進行研究推廣,並與當地運動社團、國家代表隊和大專院校聯合舉辦講習班與專題研討會,促進各種專業運動組織互動。此外,他也和專業醫療人士一起工作,包括物理治療師、足科醫師和整形外科醫生等。

寇特. 布倫加(Kurt Brungardt)

  縱橫運動和健身界近二十年,寫過十本有關健身和體育訓練的書籍,包括暢銷書《腹肌鍛鍊全書》(Complete Book of Abs)、《核心訓練全書》(The Complete Book of Core Training)等,並為《男性健康》(Men's Health)等雜誌撰文,也是體重管理網站「線上體重監察者」(Weight Watchers online)的創始人。現居紐約市。

譯者簡介

徐國峰


  一九八三年出生,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輔系外國語文學系,與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已有十四年的耐力訓練與比賽經驗,這些年來不斷在鐵人三項的世界裡尋求各式各樣的「美」。二○一二年一年即獲得Ironma 70.3 Taiwan分組第一名、泰國羅永鐵人三項國際錦標賽、台東226公里超級鐵人總排第一名、洄瀾國際鐵人三項精英賽總排第二名。現專職寫作、翻譯、研究與從事耐力運動訓練。著有:《在水裡自由練功》、《挑戰自我的鐵人三項訓練書》、《鐵人三項自主訓練攻略》(以上為臉譜出版)、《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遠流出版);譯有《跑步,該怎麼跑》、《更快更安全的赤腳跑步法》(以上為臉譜出版)、《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遠流出版)。曾跑過兩次環台。

  徐國峰部落格:rocky549.blogspot.tw/
  跑步環台部落格:dhtriteam.blogspot.tw/

莊茗傑

  目前就讀於國立東華大學會計系四年級。進入大學後開始從事鐵人三項訓練,曾擔任東華大學鐵人三項代表隊隊長,並創立東華跑步社,目前仍擔任社長一職。至今參加過十幾場半超鐵、全馬等鐵人與馬拉松賽事,也曾參加二十三天環台路跑活動,推廣環保理念。本身熱愛運動,並在研讀會計的過程中,深感會計本質與鐵人三項不謀而合,都需要反覆練習、考驗耐心與毅力,因此持續投入耐力運動。

  譯文賜教:cm.chieh@gmail.com
  個人部落格:cmhasadatewithsport.blogspot.tw/
 

目錄

各界推薦
譯者序 : 與羅曼諾夫博士結緣 |徐國峰
致謝
引言 : 如何跑得和世界菁英選手一樣好

第一篇 學習姿勢跑法前的準備工作

我的跑步經歷 :從俄羅斯到美國
準備1 知覺:掌握知覺系統是學習跑步技術的關鍵
準備2 日誌:寫跑步日誌追蹤進度
準備3 選鞋:選對鞋子或打赤腳上路
準備4 攝影:用數位攝影來解析自己的跑步動作
準備5 柔軟度:移動前先擴大關節的活動度
準備6 肌力:例行肌力訓練建立穩定度與力量

第二篇 跑步技術的十堂課

課程介紹:精通跑步技巧
第一課 腳掌的落地位置
第二課 關鍵跑姿
第三課 向前落下
第四課 只拉不蹬,跑步效率的關鍵
第五課 跑姿整合
第六課 善用阿基里斯腱
第七課 複習關鍵跑姿
第八課 複習落下的技術
第九課 複習上拉動作
第十課 整合所有的技巧
恭 喜 享受學成的快樂

第三篇 跑步循環訓練

介紹跑步循環訓練:更上一層樓
成為自己的教練:克服挑戰
跑步循環訓練:逐步轉變
跑在不同的路面上:全地形攻略
跑步常見的運動傷害:預防與治療

第四篇 追求極限

大猴子/小猴子:如何評估身體的訓練需求
訓練計畫:5公里、10公里、半馬、全馬
一輩子跑下去:為健康、為快樂、為個人最佳紀錄而跑

附錄 重點摘要
優秀跑步技術的原則
常見的跑步錯誤
美國陸軍的體能評估表
步態分析
分析跑步動作的六個重點
專有名詞
技術訓練動作索引
學習姿勢跑法的相關資源
關於作者
 

譯者序

與羅曼諾夫博士結緣


  我之所以會認識姿勢跑法,是因為喬福瑞(Joe Friel)的《鐵人三項訓練聖經》。當我讀到書中探究跑步技術這一章節時,才短短幾頁的篇幅就讓我極為驚嘆:「原來如此簡單的跑步動作中竟還有那麼多學問!」這些學問,勾起了我濃厚的興趣,「我想瞭解更多細節」的欲望就此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當我知道喬福瑞寫在書中的知識是向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Dr. Nicholas Romanov)學來的時候,我馬上到亞馬遜網站訂了羅曼諾夫博士的所有著作,包括Pose Method of Running、Pose Method of Triathlon以及技術教學DVD。

  那已經是五年多前的事了。我記得當時還在服兵役,剛拿到原文書後每天晚上就寢熄燈前,我都窩在床上讀博士的書,就像拿到武功祕籍般的心情,每翻過一頁都覺得興奮。當時部隊每天是早上六點半集合,為了練功常常凌晨四點多就爬起來練跑,想要實踐書中的理論。在那段邊讀邊練的過程中,也不斷向身旁認識的每一位跑者推薦這本書,但他/她們大都卡在語言的隔閡,無法領略到本書的妙用,所以暗暗發誓一定要把這本書給翻譯出來。

  退伍後,我非常幸運,在臉譜出版社文瓊、麗真姐與逸英姐的大膽賞識下,讓完全沒有翻譯經驗的我來當這本書的譯者。接了這份重大且神聖的工作之後,我也同時很怕自己翻得不好,讓台灣讀者無法領略其中的真義,所以想找個安靜的處所閉關專心翻譯。感謝開明的父母,沒有給我找工作的壓力,支持我的決定。所以我重返花蓮,租了間小屋,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在編輯淑鈴與文瓊的協助下,終於把它完成了,事後也獲得許多跑者的回饋。

  因為《跑步,該怎麼跑》(Pose Method of Running)這本書就此跟羅曼諾夫博士結下緣份。分別在2012年的夏天與2015年的春天,有幸跟著博士在台灣和大陸巡迴演講,跟他討教了不少游泳、自行車騎乘與跑步技術的學問,甚至討論我所熱愛的中國哲學。因為博士,我也從中找到運動科學與中國思想中的相應之處。

  順應自然

  開始接觸到跑步技術的學問後,我開始搜集資料後發現國外除了「姿勢跑法」之外還有其他三種教學模型,分別是「體態跑法」(Good Form Running)、演化跑法(Evolution Running)、氣功跑法(Chi Running)。我最終還是採用姿勢跑法原因是:它直指物理核心所在。它的核心理論是從客觀的「物理力學原理」所歸納出來的系統,而非主觀式的經驗教學。正如美國鐵人三項國家隊前教練──喬治.達拉姆(George Dallam)所說:「由於姿勢跑法簡化跑步的各項細節,原理既清楚又明白,使運動員很快就能了解。依照過去的經驗,運動員要經過長年的訓練後才能讓身體在跑步中學會放鬆,但這種學習方法大幅縮短這個過程。」

  羅曼諾夫博士是位運動科學家,也是美國、英國和俄國鐵人三項國家隊的技術指導顧問,跟著他巡迴演講期間,我看到他用ipad上寫詩與繪製教學圖稿,用美麗的俄文在筆記本上寫札記,他曾鑽研《老子》、《莊子》和《論語》,在分享會上時常引用先秦思想家的話來說明跑步技術的本質在「順應自然」。 我一直記得他在二零一二年離開台灣前跟我說了一段話:

  This is not about what I think, or what you think, or what other coaches think. It’s about what nature thinks. And I just think what nature thinks.

  這段話的意思,就如同他在演講中多次提到的:姿勢跑法不是他「發明」的,他只是「發現」後再把它歸納整理出來而已。

  《跑步,該怎麼跑》這本書,在台灣已經出版快五年了,許多跑者寫信或在演講結束後,跟我分享姿勢跑法對他們的幫助,但也有一些跑者說這種跑法害他們的小腿很不舒服(疼痛或是受傷),一問之下幾乎所有人的問題都是一樣的:他/她們都誤把姿勢跑法中「前足著地」的特徵當成「踮腳跑」,兩者的差別在於後者強迫腳跟在落地時不觸地,只用小腿撐住落下的衝擊。這當然會受傷啊!

  這些跑者主要遺漏了姿勢跑法所一再強調的重點:前足著地只是當你做對了所有的事情之後自然形成的結果,它並非我們要主動追求的跑姿。

  羅曼諾夫博士歸納出來三個跑步的核心元素是:關鍵跑姿、落下和拉起。他並沒有強調該怎麼著地。也就是說著地並非姿勢跑法關心的重點。因為「前足著地只是『前傾』與『自然落下』的結果,並非我們要追求的技巧」,所以很多人以為姿勢跑法就是前足跑法(但事實並非如此)而只把腳跟著地改成前足著地,但這完全錯失了姿勢跑法的核心精神--利用地心引力「自然落下」。既然是「自然」落下,就不該刻意追求。若是刻意而為,就會變成腳跟著地或踮腳跑。所以姿勢跑法的重點其實不在於「怎麼著地」這件事,重點是:怎麼快點回到關鍵跑姿!

  想要進步,需要先改變觀念

  這是一本教你怎麼練跑步技術的工具書,而跑步技術主要是為了解決下列三個問題:

  .該怎麼跑比較不容易受傷?
  .該怎麼跑比較省力?
  .該怎麼跑比較快?

  關於運動傷害,本書中著墨甚多,在此不再贅言。但就我觀察,台灣的長距離跑者們之所以跟世界級跑者還有一大段差距的主要原因是還不懂「該怎麼跑比較省力」。

  省力的關鍵在「不推蹬」。長久以來,台灣的教練和跑者大都遵循英國人傑弗瑞.戴森(Geoffrey Dyson)在一九六零年代於《運動力學》(Mechanics of Athletics)中所設立的步態模型(Stride Model)。根據戴森的定義,他把跑步動作分解為三個階段:

  .「支撐期」(support):腳掌與面接觸後支撐身體重量與承受落地衝擊。
  .「推進期」(drive):下肢推蹬地面,創造前進動力。
  .「恢復期」(recovery):雙腳騰空時,放鬆讓肌肉恢復。

  現在,就連體育系的教科書也還是引用這樣的定義,但在這項傳統定義中「把下肢肌肉當作跑步前進主要力量來源」的觀念是有誤的(這一開始本來就只是戴森的假設,卻被一直延用至今),這樣的定義會使教練和跑者在訓練的過程中特別強調「推蹬」的訓練,但事實上,科學家使用儀器觀察世界菁英跑者的步態後發現:在戴森所定義的推蹬期,主要的推蹬肌群--股四頭肌根本沒有用力做功,它使力的階段反而是在支撐期(承受落地衝擊與支撐體重)。羅曼諾夫博士指出:這其實在一九九〇年就被發現了,但竟沒被正視,只被稱為悖論。此研究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進行,他們使用肌電圖感應器來檢測跑步中的肌肉活動。最終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跑步推進期中,下肢的伸肌(主要是大腿的股四頭肌)並沒有被啟動。

  此圖摘自書中第126頁

  九〇年代就已經被「數據」證明的事,只因傳統的意識型態太根深蒂固了而無法改變。經過尼羅曼諾夫博士長年的教學與推廣,世界上的跑者與教練們才開始逐漸接受「跑步的前進動能主要是來自於重力,而非自己的肌肉」,肌肉只是用來支撐體重、承受落地衝擊與轉換能量。

  羅曼諾夫博士在一九九四年就正式提出新的步態模型,他提出的並不是假說,而是從科學實驗觀察到的結果所歸納出來的。但來到二〇一五年,似乎台灣的體育界還是沒有認真的正視與接受這個定義,那就更不用談改變訓練模式了。

  台灣的跑者們卡關很久了

  若要把台灣歷史上最優秀的四位跑者列出來,我馬上會想到許玉芳、許績勝和吳文騫與蔣介文,因為當前(二〇一五年)台灣的長跑紀錄幾乎全由他/她們四位包下。

  女子的長跑紀錄基本上全由許玉芳包辦,包括5公里、10公里、半馬和全馬,其中的半馬與全馬的紀錄都是在二零零四年創下的,也就是說台灣的長距離女跑者們已有十一年無法打破她的紀錄。台灣男子的長距離項目也卡關很久了,5公里的紀錄是在十三年前(2002)由吳文騫所創下(成績是13:54.42);10公里的紀錄是在二十年前(一九九五年)由許績勝所創下(成績是29:12.10),全馬的紀錄也是由許績勝所保持(成績是2:14:35),這個紀錄更是遠在二十三年前所創(一九九三年)。

  近期有所突破的長跑紀錄只有蔣介文,他在今年(二〇一五年)一月,於日本香川丸龜半程馬拉松賽時以1小時03分46秒破了台灣半程馬拉松的最佳紀錄。

  個人包辦的現象更代表台灣跑步整體實力的衰弱。黃政達也在〈台灣田徑界的隱憂〉一文中提出疑問:「常常出現某個項目某個名將的七連霸、八連霸……這實在不是什麼好現象,這是否意謂台灣每七年或八年,才會出現一個勉強上得了檯面的田徑明星?」

  我們的成績突破不了,並不是代表台灣的跑者不努力,努力訓練的跑者大有人在,我觀察到的主因是:很少選手懂得練「跑步技術」這件事,不進行肌力和週期化體能訓練是另外兩個原因。不了解跑步技術是主因,由於不了解,所以也不知該怎麼練。

  開始練技術,將使你以更安全的方式往個人最佳成績邁進

  《跑步,該怎麼跑》這本書已經把跑步技術的理論與心法描述清楚,而這本《羅曼諾夫博士的姿勢跑法》則是把「該怎麼練」的流程一步步地整理出來。書中把跑步技術的學習流程分成四個部分:

  .學習姿勢跑法前的準備工作
  .十堂跑步技術課
  .跑步循環訓練
  .依不同的目標賽事執行訓練計畫

  這是羅曼諾夫博士與他的團隊,花了三年的時間所完成的作品,這部作品不只是書,還包括APP和網路上的教學影片。三者相輔相成,目的就是讓跑者能透過這些教材練就既精簡又優美的跑姿。

  自從我在二〇一〇年學習了姿勢跑法之後,開始認識到跑步技術的重要性,也因為學習了這個技術,使得我的全馬、標鐵、半超鐵與超鐵成績都破了個人最佳成績。欣喜之餘,竟發現全台灣還有許多熱愛跑步的跑者都還不知道跑步技術的重要性和訓練方式,所以當時才有一股很大的衝動要把羅曼諾夫博士的研究翻成中文。

  如今,這兩本書已經陳列在台灣跑者的面前。如果你也喜歡跑步的話,想必也會跟我一樣著迷於書中的知識,一邊讀一邊情不自禁地站起來練功。雖然這些技術訓練動作,不像上路迎風奔馳,可以使你熱血沸騰,也有點枯燥乏味,但只要你耐著性子練下去,必然會變成一位更強、更快與更不容易受傷的跑者。

徐國峰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354636
  • 叢書系列: 生活風格系列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跑得遠、久並不需要一個正確跑姿...
轉載自博客來  較差  2016/08/27
跑得遠、久並不需要一個正確跑姿(只要有體力動即可)!但要發揮個人能力跑得既快又遠,就需要一個正確跑姿。

羅曼諾夫在近來的影片中提到:「尚有人還處在對腳掌的迷失。」意即腳掌並不是跑步的重點;並且又提到:「腳跟著地也是正確的。」該影片仍然顯現其一貫地「空洞」,沒有確實的操作概念。影片讓人對於羅曼諾夫完全失去任何以往的尊敬之情了;當然,那些跟隨者,雖然令人驚訝與可惜,但時日一久總不會沒有清醒之時。

腳掌是跑步最重要的動作。 
無論是起步,還是著地都是腳掌;尤其是跑步時的夾腿動作,若沒有明確的腳掌動作,則整個跑步動作幾乎處於一個模糊的印象。
基本上先前腳掌的敘述已有個初步架構在, 前腳掌著地這個概念,雖說可以操作,並在觀察選手動作時無不如此;但在此必須予以修正:初學者切莫刻意以前腳掌著地: 
一、小腿的直接延伸部位是腳的「跟掌」部位(腳掌中、末部位); 
二、重心移轉時,掌握重心的不是前腳掌,而是「腳跟掌」; 
三、著地時小腿與腳掌呈「L」狀態; 
初學者若刻意以前腳掌著地,整個著地狀態往往異變為「右傾L」,腳跟仍在上方。 所謂的「右傾L」,就是L字的豎「直」(腿)、橫「平」(腳掌),異變成「豎為撇」、「橫為捺」的結合,會造成著地時腳跟在「後上」的墊腳著地動作。這是一個錯誤動作。 
注意:
快跑時之前腳掌著地,在於小腿延伸的「腳跟掌」,於腿部快速的往前、落下帶出之際的「最後階段」形成:90度的「L」成了大於90度的「L」。並非以前腳掌為著地之「重心」。 
重心仍在腳掌中心位置:前腳掌一觸地後,重心就落在掌中心至跟掌部位。並由於位移的關係,在反作用力及夾腿動作之下重心往前移,腳掌此時順勢運用適當摩擦力造成跑步之移動。與直接以前腳掌為重心的方式,是兩個不同的「前腳掌」概念。 
至於前腳掌的哪一個部位先觸地?仍然是先前所述的蹠部旁「四指末墊部」著地;但並非蹠球部都不碰到。只是絕非羅曼諾夫先前所述的單由蹠部著地。
如果一時無法理解,只要謹記初學者,由於速度處於不是很快、急速、衝斥之狀態下,應首先以腳跟掌為中心的腳掌為著地,也就是字「L」的概念著地即可。這是初學者最重要該注意之處。
概念:
連結腳掌與小腿的是「腳跟掌」部位,所以重心落於腳跟掌,亦即腳掌中、末部位;這是著地最重要的概念。
操作: 
一、走路時,確實感覺依序由腳跟掌往掌中心、五指末墊部位的重心移動; 
二、慢跑、常速跑,在著地時以「腳跟掌」為重心的「全掌」著地; 
三、著地後順勢運用腳掌感受到的反作用力,做夾腿動作。 
影片觀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QS5yKUbKIo 
請注意油吐波(youtube)上的國際好手腳掌動作(尤其是側面時的腳跟掌部位)。所有選手邁出去的腳,都是以「腳跟掌」為邁出、落下指標,再以腳掌為摩擦力運用的跑步夾腿動作。 
上述的腳掌著地敘述,再加上先前所述的「夾腿」動作,就是一個純粹運用雙腿跑步的核心概念。
跑步增進身體耐力,亦能增進心靈耐性,是身心一致的維護身心的一項積極好行為。
 跑友若參照書中學習,由於少了必...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16/01/15
跑友若參照書中學習,由於少了必要的核心概念,勢必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又書中概念對、錯交雜,在又是又非下實在不利學習。為免跑友白費功夫,在此將跑步姿勢及動作原理做一簡要整理(必須先說明,以下內容並不完全,僅呈現大致輪廓;尚有細節部分還有待研究:例如,腳掌動作雖然能大體說明,仍感有細致之處目前還無法清清楚楚地深刻描述;律動及協調亦省略,有待來日通透)。影像的部分請參照先前所示之連結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p7Fj8fCmbA。

跑步就是移動;「夾腿」動作是人跑起來最有利於移動的方式。
動作原理:
人移動須三力:
一、重力:人在抬起腿前,將重心放在另一腳時,只是原地抬腿;唯有抬起承擔重力之腿時,人才會移動。
二、摩擦力:有重力,就有摩擦力。腳底部與地面接觸若摩擦力不足,則不利移動。
三、肌力:以夾腿為核心之槓桿原理動作。
    夾腿肌力之槓桿原理:
1、支點:腹背肌;
2、施力點:大腿後部之膕旁肌+大腿前部之縫匠肌;
3、抗力點:腳掌。
    此槓桿原理屬於「第三槓桿原理」:施力點在支點與抗力點之間。施力臂(支點腹背肌至施力點大腿肌的距離)短於抗力臂(支點至抗力點的距離),所以又稱為:費力槓桿(施力點在支點與抗力點之間,所以支點至抗力點距離的「抗力臂」必然長於支點至施力點距離的「施力臂」 )。 
    費力:須耗費必要之力,以獲得必要之功。
    反過來說,施力臂長於抗力臂不就是「不費力」嗎?沒錯!破壞剪即是如此(省力)。所以輕鬆跑時以腳踝部至腳掌為主要施力(施力臂由腹背肌至大腿一轉為至腳掌:變長)。雖說較不費力,但位移減少,速度降低,整個肢體架構施展受侷限。
    重心:人移動時身體重心之運用不在於「身體前傾」;蛇才如此。人移動之身體重心運用在於「腿部的前傾」,亦即:夾腿。
所以,上身擺正,配合著夾腿動作穩定因應即可(前傾比較常發生在疲累時,這樣容易將腿提起;所以選手在鼓勁加速時,必然板正腰桿)。

實際操作:
一、留心用意:
1、鞋子棄舊換新:
鞋墊及鞋底經長期跑步已形成「刻板印跡」,恐將造成腳掌觸覺依循守舊!失誤而難以覺察。
2、赤腳確認腳掌著地模式:
若能拋棄鞋子就此以赤腳跑步更好。但地面(玻璃瀝青)不是自己鋪設,只好折衷!先以赤腳學習確認動作後再穿上鞋子,並隨時注意動作的正確性。腳掌在鞋子包覆下僅一片鞋底,但其實腳掌構造精良:
(1)、腳指:
輔助穩定、施力及方向感;
(2)、指後(根)墊部:
墊部,肉厚也。著地緩衝以及摩擦力(觸地時以腳大拇指蹠部以外的四指墊部為主;蹠墊部為輔助,並非毫無觸及,但絕非主要著地觸及點);
(3)、腳掌外緣及腳掌末墊部:
墊部功能相同,但速度快到一定程度,觸、著地幾乎只用到「前掌墊部」;
(4)、腳窩:
即是足弓。為拱型,乃承受壓力時使受力平均。也有適應地型之功能。
3、直道與地面:
跑步動作不僅受到鞋底之影響,也受到彎道及地面左右傾斜之影響。由於腳掌的「自由」功能,若不注意,就會受地形路面干擾而在「因應」下「任意」變化。所以,與赤腳確認相同,先以直道、不過度左右傾斜之平面(家中地板也可)來確認把握住動作要領。如此一來,各種路面的因應變化就了然於胸,而能一方面因應,一方面仍維持著動作要領。

二、步步留心:
1、分解時:
(1)、原地夾腿:
直立時兩腳掌擺正朝前,相距不超過十公分;重心交予另一腿,緩緩以大腿肌力夾動小腿提起腳掌:此時,可感受腳掌由後往前依序從腳掌根、前腳掌至腳指頭的騰空感。
注意:夾腿時,不是直接上抬大腿;注意力也不是放在抬腿(注意力放在提起腳掌)。正確操作下,夾腿時腳掌如上述一一騰空,接著感到"腳跟"往大腿方向的大、小腿夾動(腳尖不動,請勿向後板)。若動作錯誤直接上抬大腿,則是小腿肚往大腿方向夾的擠迫感。
落地時以四指墊部先觸地,之後著地立穩,再換腳夾腿。
腳掌在夾腿動作時保持由大腿肌帶動的狀態,切莫直接用腳尖下壓推動。
(2)、走動夾腿:
原地夾腿、著地、提起練順後,即可走動夾腿。
先一腳原地夾腿。擔負重心之腳夾腿時,已夾腿之腳順著重心腳夾腿後著地。
著地時,請留心以蹠墊部旁的四指後(根)墊部這一塊先觸地,依序為:四指後(根)墊部、掌中外緣墊部、掌末墊路直至穩立。
重心腳夾腿時產生之移動,亦須留意腳掌如輪胎之一弧度「滾動」,依序為:掌末(根)墊部、掌中外緣墊部、五指(根)墊部。
夾腿之腳掌,在提起時「墊部」順勢「墊」推的動作,即是摩擦力運用。但切記:不是腳尖向後板動,亦非墊腳尖。
2、整體時:
待原地、走動夾腿練順後,即可以夾腿動作開始跑步。
(1)、手部:
置於腰際不刻意擺動。待夾腿跑步時自然配合擺動;順著移動後產生擺動的力,不刻意手部出力。
(2)、膝關節:
大腿夾動時,大腿部與膝關節有一個明確的施力、轉動感,乃順暢之感。若有不順暢則錯誤,須立即停止,於原地夾腿調整修正。
(3)、腳掌:
起跑後,夾腿動作會帶動腳掌利用摩擦力形成位移,並促成另一腿著地。腳掌按分解時所述之方式提起、著地。
(4)、起、落:
只有夾腿提起時才用力,落地腳在落地前處於放鬆狀態。落地時,腳掌的「感受」可察覺力道是否過分。過分之力道可能是落地腳多餘使力,或重心偏誤及其它部位施力有誤。應立即調整,不可為了求速而持續壓迫。
起腳時,阿基里斯腱會利用著地時之「反作用力」之力道順勢提起腿,若感到過分負荷用力,則可能重心有誤或其它問題。切勿置之不理而過分用力。
3、保護動作:
(1)、每一次跑步前都先以緩緩充分夾腿動作作為熱身,直至腿膝感到順暢。原地夾腿動作人人可運用,時常操作有益膝關節。在爬樓梯或爬山前,充分做好原地夾腿動作,有益膝關節順暢轉動。
(2)、著地時的大腿股四頭肌,在平時應常以「半蹲」來訓練(一般稱之為深蹲,實在有夠不精確)。
這兩個動作對於不跑步的人,也應該時時練習之,以獲得莫大好處。

三、心知肚明:
步幅是固定的,步頻是練出來的。
整個充分夾腿動作,就是一個充分步幅。
過往有步幅大,步頻慢;步幅小,步頻快的說法,在此完全沒有必要。跑到沒力當然無法充分夾腿,步幅自然小。
自始就應該將夾腿動作練對,做充分,自然愈跑愈熟練這項技術,而非僅有心肺、體力增加;這些全都能一起發展。
跑得又遠、又久的人,不一定是正確運用跑姿者;他只是體力好。但跑得最遠、最快又健康者,他一定做對了某件事。

結語:跑步不僅體能獲得耐力,亦修養心靈耐力。
 當我們提起腳掌前將重心移至另一...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15/10/17
當我們提起腳掌前將重心移至另一腳,提腳後只會處在原地;但當我們將重心放在提起腳掌的那條腿時,我們就會移動:這就是重心與移動的意義。

    腳掌不僅是跑步時的「知覺來源」,也是運用力量的「掌握處」。極為重要。關於跑步的腳掌著地,在此做個人分析。將跑步分為三個要點:施力、運用、著地來理解操作:
一、施力:跑步施力核心在於「夾腿」動作(第3槓桿原理);
二、運用:重力、重心之運用在於腿部,不是上身前傾;
三、著地:腳掌著地位置及提掌狀況。
(前兩項請參照先前之說明)
    之前以「前腳掌外側」先著地的說法,現在可以精確的說是蹠部旁的「四指後(大拇指之外其餘四指,或稱四指末)墊部」先觸碰著地;就是比較有肉的部位,或+「腳掌側至腳掌末之墊部」一起著地。
何以如此呢?除先天腿部構造如此,可以理解其功用:
一、四指後墊部的範圍比蹠部寬、大,本具承受性;
二、與腳掌側至腳掌末之墊部呈一整體,具大面積穩定負荷功能;
蹠部的做用在於著地、提起時輔助「四指後墊部」、「腳掌側至腳掌末之墊部」做整體動作;蹠部與「腳窩」兩者有適應不同地面時作為調節的功用。
.著地:四指後墊部先觸地,或+腳掌側至腳掌末之墊部一起著地(蹠部輔助);
.提起:重心轉換移動(在連續跑步下產生平行位移)+夾腿動作的肌力;既運用重力,又擺脫重力。
    腳掌提起前,整條腿是放鬆狀態,再主要由大腿後肌夾動;落地時,在另一腳夾腿時順勢落下,並以腳掌「輕微」下壓讓「四指末墊部」觸地,進行瞬間的一系列緩衝著地(大腿肌四頭肌也在此時作用)。
    以上的說法,初學者必須以「赤足」執行學習!因為鞋子的包覆、包覆感及鞋墊在無意間限制了腳掌的活動,也干擾了腳掌觸覺知覺。所以初學者可以先赤腳對上述的說法做實際的辨正,來確認是否「果真如此」。確定無誤後,操作熟練再穿鞋;有了印象,即便穿鞋還是可以依要領執行。

    現在來檢討書中一處問題。p.167:比較不同的腳掌落地位置。
    這位博士的書,如同一盒拼圖,整組拼圖完備,卻如何也無法拼出盒上的圖。所以必須修正,將上述的三個關鍵套入書中調整。現在來看腳掌說明的問題:
一、羅博士分為腳跟、平足、前腳掌著地的說法,不如直接如同上述之分析腳掌的著地與提起的意義;甚至所謂的高、低及正常足弓的說法,都與跑步的核心意義無關:只需腳指、掌完整即可相同運用。
二、在圖最左側的「腳跟」處說法(由後向前滾動),就是將腳掌視為輪胎或圓的一部分之「弧度」,在提起時「滾動」。原本是正確的概念,他卻誤將眼光放在腳跟先著地,而做錯誤解讀(應更正為:提起時運用重力與腳掌的接觸面產生移動)。
三、圖中的「平足」處,若非蹠部或+腳窩處先著地;只要是「四指後墊部」或+「腳掌側至腳掌末之墊部」先著地都是正確的。
四、圖右之「前腳掌」處有「自然的內旋動作」一說,顯然錯誤。因為腳掌在著地前會自然地稍稍外旋,以利「四指後墊部」先著地。
    圖中還有一些文字敘述說法,可說是充滿想像意味,所以沒有提到的部分可以不必理會(甚至都不必理會^^)。

    整張圖最大的「破綻」就是其所描述的:先著地處在於「前腳掌外側」。也就是圖右中的「壓力途徑」那個白小圓圈的標示處;顯見只看著地前鞋子展示的情形,而做出的猜測(以為是個點,其實是蹠部旁的四指後墊部;從鞋子外觀根本無法得知裏面情形)。如果羅博士有親自赤腳跑步確認過,就不會這麼輕忽了。畢竟如果是集中在那個「點」,那壓力會有多大呀!
    跑友們如果親身以赤腳嚐試,肯定可以明白以「四指後墊部」著地的意義了。羅博士之所以如此:
一、純看影片分析(看不到鞋內情況);
二、未親自赤腳確認其動作意義;
三、對腳掌著地的重要性毫無概念。

    腳掌的觸感是掌握重力、重心的唯一知覺處。沒有這種知覺何來的運用力及經濟、有效地施力呢?

    大概看過「油吐波」上的頂尖跑者影片,或者許績勝那個慢動作跑姿影片,都可以察覺是腳外側著地。但何以如此呢?卻必須以赤腳來嚐試,自然明白。從這點來看,赤足的謝團長引領的赤足風潮的確是功不可沒。不過,另一方面沒有羅博士將注意力放在腿部的姿勢跑法,也很難引起探究。

    一本將跑步關鍵處都談到的書,卻無法達到學習目的;其中的種種曲折問題,相信深思者自有一番體悟。

最後,或許可以把跑步分為「跑動」及跑步:
.跑動:倒著跑或以個人習慣方式之跑法;
.跑步:使用一致性的步法來跑。
 新書到手後瀏覽一番!有所改進。...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15/10/14
新書到手後瀏覽一番!有所改進。 
  比起前書,這本新書應該可以稱之為能夠幫助跑者學習跑步;畢竟羅慢諾夫博士是臺灣最早專門談到跑步技術之書。所以,就其中一些有問題部分提出來,或許可供跑友參考。 
   
一、p.9:羅慢諾夫博士歸納出來三個跑步的核心元素是:關鍵跑姿、落下和拉起。他並沒有強調該怎麼著地。也就是說著地並非姿勢跑法關心的重點。因為「前足著地只是『前傾』與『自然落下』的結果,並非我們要追求的技巧」,所以很多人以為姿勢跑法就是前足跑法(但事實並非如此)而只把腳跟著地改成前足著地,但這完全錯失了姿勢跑法的核心精神---利用地心引力「自然落下」。既然是「自然」落下,就不該刻意追求。若是刻意而為,就會變成腳跟著地或踮腳跑。所以姿勢跑法的重點其負不在於「怎麼著地」這件事,重點是:怎麼快點回到關鍵跑姿。 
    ------------------------------------------ 
  這段話是譯者徐國峰之序言。乍聽之下,頗有說服意味,然而無論是細究其思路或親身體驗,都不無問題: 
  1、作者歸納出來三跑步核心元素:「關鍵跑姿、落下、拉起。」如果在文字認知上沒有天壤之別,跑步中的「落下」與「著地」,應該擁有相同的意義。但譯者認為不是重點,這是自相矛盾。 
  2、前腳掌著地一直是作者所要求:我應該用前腳掌著地嗎?(沒錯,正是如此)p.24。 
  所以稱之為「前足跑法」並不是問題。至於錯失了姿勢跑法的核心精神。為什麼?卻是這本書自己造成的(解讀重心有誤、忽視細究腳掌著地部位)。 
  3、自然落下! 
  什麼是自然?假如我的自然與你的自然表現出不一樣?該參照何者?有些跑者已經跑了相當時間,甚至數十年,在定了型的「自然」狀態下,一本專業的書籍當然能夠詳盡的說明其中原理。這怎會不重要呢? 
  將「空白」部分補足,遠比「忽視」來得重要。重要與否,那是讀者之事。假如讀者正好欠缺這部分,那就可能誤人了! 
   
二、p.10:省力的關鍵在「不推蹬」。長久以來,台灣的教練和跑者大都遵循英國人傑弗瑞.戴森(Geoffrey Dyson)在一九六零年代於《運動力學》(Mechanics of Athletics)中所設立的步態模型(Stride Model)。根據戴森的定義,他把跑步動作分解為三個階段: 
  .「支撐期」(support):腳掌與面接觸後支撐身體重量與承受落地衝擊。 
  .「推進期」(drive):下肢推蹬地面,創造前進動力。 
  .「恢復期」(recovery):雙腳騰空時,放鬆讓肌肉恢復。 
  現在,就連體育系的教科書也還是引用這樣的定義,但在這項傳統定義中「把下肢肌肉當作跑步前進主要力量來源」的觀念是有誤的(這一開始本來就只是戴森的假設,卻被一直延用至今),這樣的定義會使教練和跑者在訓練的過程中特別強調「推蹬」的訓練,但事實上,科學家使用儀器觀察世界菁英跑者的步態後發現:在戴森所定義的推蹬期,主要的推蹬肌群--股四頭肌根本沒有用力做功,它使力的階段反而是在支撐期(承受落地衝擊與支撐體重)。羅曼諾夫博士指出:這其實在1990年就被發現了,但竟沒被正視,只被稱為悖論。此研究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進行,他們使用肌電圖感應器來檢測跑步中的肌肉活動。最終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跑步推進期中,下肢的伸肌(主要是大腿的股四頭肌)並沒有被啟動。 
    -------------------------------------------- 
本段出現在譯者在序言(p.10),及作者於內文(p.126)。 
  譯者: 
  「跑步的前進動能主要是來自於重力,而非自己的肌肉」,肌肉只是用來支撐體重、承受落地衝擊與轉換能量。(p.10) 
  作者: 
  研究結果最終顯示,在跑步推進期中,下肢的伸肌(主要是大腿的股四頭肌)並沒有被啟動。研究員們原本假設這些肌群在推蹬時是最活躍的,但數據卻顯示它們並沒有作功。許多人苦思良久感到困惑,因為並不第合公認的模式---跑步是用腿部肌肉驅動,所以這份研究結果被稱為「伸肌悖論」。這個特有的名字說明它困擾了運動科學家和教練們長達二十多年。
  但對我和其他姿勢跑法的學生來說,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並沒有讓我們感到困惑,反而證實了我的理論:「重力是驅動身體前進最有效率與最強大的力量」。(p.126) 
  1、發現股四頭肌沒有使用到,並無法否定「推進期」的意義。只發現不是用股四頭肌出力而已!無法直接跳到「不必推蹬」。因為大腿後的膕旁肌(半腱肌、半膜肌及股二頭肌之總稱)+大腿前的縫匠肌恰好是主要施力處;亦即讓膝關節屈曲作用。 
  (戴森所歸納的步態模型沒有被推翻的根據:支撐、推進、恢復。類同於羅曼諾夫博士的:關鍵跑姿、拉起、落下。但必須注意!羅博士書中的落下、拉起說明,幾乎相同,沒什麼差異!而且落下、拉起缺乏移動的意義) 
  沒用到股四頭肌,於是就將整個推蹬的意義完全否定(沒有其它肌群可以使用了嗎?)。這明顯是在無充分理據下的錯誤推論;好比發現水的化學式不是H3O(其實是H2O)就否定水的存在一樣荒唐。 
  合宜的推蹬方式,是「拉起」的一部分,但作者武斷否定,其所論述的:「將重力的力量轉換成水平前進的技巧,這項技巧會決定你能跑得多遠、多快(跑步,該怎麼跑p.79.2011)。」可說是一幅美麗地想像風景。 
  2、台灣教練和跑者在「體育運動」方面的展現,並不會離跑步技術太遠(誰能否定許績勝的跑步技術呢?),主要仍在於整體環境發展有限。近來跑步已蔚為風潮,未來優秀好手突破記錄指日可待(筆者所處縣市在民國100年之前縣運馬拉松與現在相較也已今非昔比了),但絕不會是因為發現了「推進期」用的不是股四頭肌,而能在不推蹬之下創造佳績。 
  如何合宜地「有效」推蹬的「推進期」,用之以配合提高「步頻」,恐怕才是現在應該面臨的關鍵點。 
  3、接續著p.11頁仍然是相同議題。徐言:「台灣的跑者們卡關很久了」並舉了許玉芳、吳文騫、許績勝、蔣介文。 
  人之身體、精神是有限的;年齡增長下,範圍愈是受限,也許能有較佳的運用方法,在運動能力的展現中,年齡增長下總是步步限縮。創造有利的體育運動環境、風氣及可靠地學習資訊為廣大的來者預備,才是突破的最實際方式。所以本書切實正確的說明也負有引導年少跑者學習跑步的重要意義。 
   
三、p.125:第三課(向前落下) 自然的跑法就只是「自由落下」而已,不論這聽起來有多古怪,但事實即是如此。在跑步時就是「落下」和用腳掌「接住」自己,兩者間不斷的循環。在身體保持直立的前提下,「落下」正是你能有效利用重力驅動身體向前跑的秘訣所在。 
    -------------------------------------------- 
  本段對運用重力的「說法」,是其書中核心理念。我在這兒予以否定。 
  1、重力:即引力。引力所產生的「概念」只有「落下」而已。單單「往下」無法驅動身體向前跑,這是簡單的道理。人傾斜會造成重心偏掉而「移動」,僅有一次的往下倒而已。 
  2、p.125圖:重力在跑者身上所形成的轉動力矩;p.153:第八課(複習落下的技術) 前傾的角度愈大,跑速愈快。 
  125頁該圖中有一個關鍵跑姿人像及其向前傾,一正一傾合共兩人像。試想若果真如此,那身體在向前傾之後,又必須再回復至關鍵跑姿!按其所言:「前傾角度愈大,跑速愈快。」則其上半身前傾、回正,在不斷地來來回回將形成古怪動作: 
  .回正:在身體保持直立的前提下,「落下」正是你能有效利用重力驅動身體向前跑的秘訣所在。(p.125第一段第三行) 
  .前傾:轉動力矩。(p.125圖) 
  可見前傾時遭受「重力」往下的一次性移動,無法增進跑步概念。書中對於重力概念的「那套說法」,完全是過度想像、天馬行空。 應重新修正。 
  若將重力由身體之陳述轉到腿部,則符合其論述內涵:雙腿之一在做施力移動時(夾抬腿),自然造成重心前傾掉落;而雙腿交互間夾(傾斜)、撐(著地),即是移動。 
  使用「夾腿」一詞,可以避免「抬腿」一詞的「直接抬大腿」錯誤動作;而且夾腿名稱亦描述出跑步之主要施力(後文尚有介紹)。 
   
四、p.133:第四課(只拉不蹬,跑步效率的關鍵) 在這堂課中你將進入到區分跑步與走路的階段,也就是當兩隻腳都離開地面的「騰空期」。傳統思維大都認為跑者要花力氣推蹬地面才能進入騰空期,但我主張的自然跑法恰好相反。兩腳騰空是因為身體前傾結束後,支撐腳被拉離地面所造成的。腳掌上拉,進入關鍵跑姿之後落下,接著再次上拉。上拉的目的是為了回到關鍵跑姿。 
    ------------------------------------------- 
  本段內容解讀後,這本書的「關鍵問題」大致上就談完了。 
  1、按作者所言操作並無法騰空。 
  讀者可嚐試在關鍵跑姿前傾後,支撐腳拉離地面時產生的「走」的情況;亦即若支撐腳不「稍推」一下,根本就是走的動作。 
  兩腳騰空並非如作者所言:「身體前傾結束後,支撐腳被拉離地面所造成。」 
  跑步的騰空,就是先前的英國人戴森所立模型中的「推進期」造成之後的「恢復期」狀態(亦即作者的「拉起」動作)。按筆者在第三點的分析,其說法的身體前傾並無該有的意義,自然其描述無意義。跑步的騰空意義在於支撐腿拉起後(夾腿移動),另一腿準備著地前的狀態下,所形成的「步幅」。並因著個人的肢體、運動能力的合宜充分運用下形成自己的「最佳步幅」。 
  拉起動作的一瞬間甚至有助縮短著地腿的著地時間;在「步頻」要求,「持續」動作時,形成一有規律、節奏的身體運動。 
  2、推進期、拉起,這兩名異實同的概念屬於:第3槓桿原理。按跑步之出力,施力點處於抗力點及支點之間*。 
  .施力點:大腿後肌+縫匠肌; 
  .抗力點:腳掌; 
  .支點:腹背肌。 
  第三槓桿原理(拉起or推蹬),所形成的動作,我以麥寮高中的林進福教練(稱為夾腿)、屏東教育大學的柳惠玲(稱為夾抬腿)所取之名稱。這應該是跑步時形成「動力」之關鍵處。 
  第3槓桿又稱費力槓桿。並非很費力之意,而是取其出必要力氣(所費力氣)而能產生迅速及大幅度的動作。該如何運用及訓練這個部分,應該才是研究重點。可惜被作者以偏離的重力、落下、拉起的操作之說法給掩蓋掉了! 
  在此可以導正其重力之說法。 
  重力(引力)之理解並非在於上半身(上半身是支點)而在雙腿。當雙腿其一在進行「夾腿」動作(亦即推進期的向上拉)形成傾斜角度時,重力就會令身體移動轉換至支撐腿。雙腿不斷上拉既利用重力,又抵抗重力; 
  一方面是雙腿運用技巧,一方面是肌肉力量培育與展現。 
   
*註:可參考:人體學習事典:肌肉關節 運動與構造篇,p.101(作者: 川島敏生/著, 栗山節郎/監督.譯者:羊恩媺.出版社:楓葉社文化) 。本書內容豐富,但部分論述顯得太粗糙、不精確,讀者請留意。 
   
結論: 
  本書改善了前書缺失之處在於p.115及p.167。此兩頁補足了原書沒有的落下時腳掌著地情況,避免誤導了學習者直接以「蹠部」著地。但其在p.22:「強森腳掌的著地位置是前足的蹠球部」。 
  顯然又是自相矛盾。強森是否直接以蹠球部著地(而非先由外側),可以直接從youtube觀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Q9cBQANjiw」。其1:15處可知其鞋底前掌部為黑色,其3:11處可見左腳著地前看得到前腳掌鞋底黑色部位(若是蹠部著地則不可能看得到)。youtube可調整觀看速度,請調整最慢速觀察。 
   
  關於腳掌,我個人看法與作者相異。前掌外側先著地原因在於整個「負重」區域為前掌外側、蹠部、腳跟所形成的「直角三角形」部位:直線(股)在小指頭至腳跟一側;非腳窩側)。所以在著地時,腳掌落下自然形成的角度,剛好前掌外側會先著地。蹠部並非單一負重,主要作用在於緩衝及推蹬(個人判斷)。 
   
徐國峰在其序言裏提到: 
  《跑步,該怎麼跑》這本書,在台灣已經出版快五年了,許多跑者寫信或在演講結束後,跟我分享姿勢跑法對他們的幫助,但也有一些跑者說這種跑法害他們的小腿很不舒服(疼痛或是受傷),一問之下幾乎所有人的問題都是一樣的:他/她們都誤把姿勢跑法中「前足著地」的特徵當成「踮腳跑」,兩者的差別在於後者強迫腳跟在落地時不觸地,只用小腿撐住落下的衝擊。這當然會受傷啊!(p.9) 
  在原書完全沒有提到腳掌著地部位時,相信有人是直接以蹠部著地,所以產生的問題並非如徐所想像,應分別看待: 
  1、著地部位錯誤,影響拉起,及之後的一連貫動作; 
  2、小腿酸疼,除了動作過分或錯誤外,學習新動作後肌肉在承受負荷下,本來就會產生疼痛的。 
  著地部位錯誤不僅影響之後的一連貫動作,也恐將造成身體不當負擔;並非什麼小腿不舒服。 
  把平常的伏地挺身,或習慣的運動動作換個方式做也會產生酸疼的;長時間沒做仰臥起坐,不管你做得再正確,做完後腹肌還是會酸疼的。 
  書中以重力來強調不費力跑步的印象,是不合理的。跑步勢必要經歷一段學習期,擁有正確的操作及相當的肌力基礎後,漸入佳境,這才是可以理解的學習概念;說什麼輕鬆、不費力,都應該在正確的要求及一段時間的累積成果下產生,並非憑空而出。 
   
  當然,心情總是自己可以要求放輕鬆的。 
  以上為2011年初見原書至今所累積之心得。書中所欲改善之處,大抵已談畢。本書是國內首次專門要求跑者要面對自己跑姿的第一書,其中的大方向完全正確:關鍵跑姿、落下、拉起。將跑步帶往一個純粹、明白運用的境地,讓跑者注意到自己的腳在做什麼的跑步學習書。但也必須取捨那些明顯自相矛盾之處。 
  關於重力、前傾之部分,若讀者對上述見解有疑惑,可在youtube上觀察頂尖長跑選手: 
    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TVLwEoHck 
    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1U9fms58A 
    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5jGkxmoOac 
    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7Za03vyt9I 
    五、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_St6ztVWCg 
    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gOCOu_KGU 
    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DNFVb9uM 
  (其中第七影像中,乃日本強力新秀,其成績記錄為: 
  1、2014年1月26日.大阪國際女子馬拉松.第4名.2小時26分46秒.初馬.日本女子學生最高記錄。 
  2、2015年3月8日.名古屋節慶馬拉松.第3名.2小時22分48秒.個人最佳記錄。 
  3、2015年8月30日.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第13名.2小時31分46秒.2016夏季奧林匹克馬拉松候選人。由於其動作特別容易看得出來所以引用之) 
   
最後再以p.125中一段無厘頭描述,釐清其中意義作為結束: 
  想像一下保齡球瓶在地面上保持平衡,如果你慢慢將它往前推,直到它的重心超過支撐點時,它就會往前倒下。它倒下並不是因為你橫向的推力,而是因為重力向下拉扯保齡球的質心,這股拉扯的力道一超過支撐點,瓶子就會向前倒下,因此,運用重力力矩「向前落下」的能力,正是跑步速度和效率的關鍵所在。 
  作者言之:「想像一下保齡球瓶在地面上保持平衡,如果你慢慢將它往前推…」;又言之:「它倒下並不是因為你橫向的推力…。」這段趣味性十足的陳述,既推翻牛頓第一運動定律(靜者恒靜,動者恒動),又令人想到亞當斯密:那隻左右市場卻看不見之手。 
  其實就算是伸手推動保齡球瓶,只要推的位置恰當,加上著地面平坦,保齡球瓶也可以保持不倒而前進。 
  起初在地面上爬動時,雖然人們年幼,不曉得重力一詞;但從地面爬起,以雙腿站立時就已開始學習掌握重力了;或者初次騎腳踏車時,由腳踏車上摔下之疼,也促使對重力感受甚深。由此可見,整本書原本想藉「重力」來闡述跑步,卻由於將重力放在上半身而走偏了。建議讀者,把重力的意義放在腿部,並且以「夾抬腿」的概念訓練技巧及力量來運用:抵抗能讓人固著於地面的有限重力之不斷進步的腳力。 
   
  正確跑姿,讓訓練有效、適宜長時間跑步;充足的體力,讓身體持續強健運轉;良好的休眠,使一切運動付出得到確實回報。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個人實相的本質有聲書第7輯﹝新版﹞
作者:許添盛主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6-04-01
66折: $ 660 
金石堂 - 今日66折
高中三年的中翻英一本搞定:五段式中翻英譯法
作者:葉怡成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12-28
66折: $ 23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靈魂永生有聲書第2輯﹝2015年新版﹞
作者:許添盛主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5-10-12
66折: $ 660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出發吧!食光之旅
作者:學習樹研究發展總部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6-25
66折: $ 165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藥師少女的獨語 (特裝版) 14
作者:ねこクラゲ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2-14
$ 187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氣質系硬筆1000字帖
作者:郭仕鵬
出版社:朱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7-03
$ 22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特殊傳說Ⅲ【2025珍藏特裝組】
作者:護玄
出版社:原動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12
$ 702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哈利路亞寶貝 (2)
作者:仔縞樂々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20
$ 126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雙層壓克力吊飾《請解開故事謎底》小美男魚
作者:花於景(雷雷夥伴)
出版社:原動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12
$ 27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救了遇到痴漢的S級美少女才發現是鄰座的青梅竹馬(7)
作者:謙之字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期:2025-02-20
$ 15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16647(1)
出版日期:2025-02-13
$ 30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SPY×FAMILY 間諜家家酒 14
作者:遠藤達哉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5-02-04
$ 93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