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青妤記》動筆於二○一○年二月,完成於二○一一年十一月,算是我創作時間最長的一部作品了。中間經歷了懷孕、生子的八個月停筆,兜兜轉轉,當終於寫完它的時候,我從未有過如此深的感慨。
一直癡迷於戲曲,特別是崑曲。從二○○八年開始動筆寫,我腦中就總是盤旋著想要寫一部與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相關的小說。想像著那樣風流婉轉的扮相,那樣軟糯清甜的唱腔,心中總是充滿了憧憬,有種想用文字細細表達的衝動。
終於在第五本書要動筆的時候,我覺得時機到了,正好那時又讀了于丹的《遊園驚夢》,裡面關於崑曲藝術的描寫讓我很受觸動。如果對於傳統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去喚起人們的關注,那身為作家寫手的我,是不是也能用一部小說去為讀者展現那曾經輝煌無比的古代藝術呢!
於是,衝動化作了行動,行動化作了現實中的這一本《青妤記》。而在我過去發表的所有書中,它應該算是我書兒子裡最得我心的。
我一直認為我的書很小眾,文筆細膩清新,注重氣氛的營造和人物描寫,卻往往會忽略劇情的緊湊。而且文字的古味偏濃,包含了我很多的執念和行文習慣在裡面,因此被友人評為「畫卷派」。
看著網路上大神層出不窮,我有時候總想著,我是不是要迎合一下大眾審美的需求,文筆小白一點、劇情狗血一點、人物誇張一點……可那樣就不是我了。大量生產出來的暢銷書固然讓人羨慕,但固守靈台的清明,卻能讓我內外皆舒展。
我的文,適合書友捧於手心,找個閒適的午後,或聆聽這窗外小雨,或躲著刺目的陽光,伴著一杯清茶,慢慢的讀。那種骨子裡的清新,可以滌蕩靈魂,摒棄紛擾,求得一身的輕鬆愜意。
如果你真的感受到了,那就表示我成功了,這也就足夠了。
現實生活中的我很浮躁,平日工作常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特別是浮華的娛樂圈,大小明星的採訪不下百場,大家都匆匆的相聚,然後匆匆的分別,除了留下影像資料,沒有任何可以回味的東西。所以私底下的我喜歡緩慢的生活節奏,喜歡各種古舊的傳統文化。我甚至羨慕古人沒有任何通訊設備的生活,至少在我想要不被打擾的時候不會有電話突然響起。
我也總是喜歡說一句話:這個世界太快,我們也該稍微放慢一點兒腳步,停下來,讓我們的靈魂能夠跟上。
這個時代,能夠快的人太多太多,但我們真正需要的,卻是慢下來,享受生活。如果我的書能夠讓你稍微慢下來一點,哪怕一點點,我也會很高興的。
《青妤記》是我實體出版的第一本書,也是第一本在臺灣以繁體字出版的書。很高興它有了好的歸宿,也很高興透過它,能夠和臺灣的書友們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