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系列推薦文一
晨讀10分鐘,改變孩子的一生
/國立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古人從經驗中得知「一日之計在於晨」,今人從實驗中得到同樣的結論,人在睡眠的第四個階段會分泌跟學習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serotonin)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當我們一覺睡到自然醒時,這些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已經補充足了,學習的效果就會比較好。也就是說,早晨起來讀書是最有效的。
那麼為什麼只推「十分鐘」呢?因為閱讀是個習慣,不是本能,一個正常的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人教他說話,他會說話;一個正常的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沒人教他識字,他是文盲。對一個還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不能一次讀很多,會產生反效果。十分鐘很短,只有一個小時的六分之一而已,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可以忍受的長度。所以趁孩子剛起床精神好時,讓他讀些有益身心的好書,開啟一天的學習。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從愉悅的晨間閱讀開始一天的學習之旅,到了晚上在床上親子閱讀,終止這個歷程,如此持之以恆,一定能引領孩子進入閱讀之門。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看到閱讀的重要性,所以新加坡推O歲閱讀,孩子一生下來,政府就送兩本布做的書,從小養成他愛讀的習慣。凡是習慣都必須被「養成」,需要持久的重複,晨讀雖然才短短十分鐘,卻可以透過重複做,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這個習慣一旦養成後,一生受用不盡,因為閱讀是個工具,打開人類知識的門,當孩子從書中尋得他的典範之後,父母就不必擔心了,典範使讓自動去模仿,就像拿到世界麵包冠軍的吳寶春說:「我以世界冠軍為目標,所以現在做事就以世界冠軍為標準。冠軍現在應該在看書,不是看電視;冠軍現在應該在練習,不是睡覺……」,當孩子這樣立志時,他的人生已經走上了康莊大道,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晨讀十分鐘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讓我們一起來努力推廣。
系列推薦文二
隨著認知能力發展,青少年需要不一樣的讀物
/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柯華葳
青少年要讀什麼?根據閱讀發展,一般青少年可以透過閱讀學習,讀兒童的圖畫書,讀成人的科普、言情小說,或是其他以他們為對象所寫的作品,他們什麼都可以讀。
從成長與需求來說,青少年生理上會轉變為大人,認知上同樣會轉變。明顯的行為表現在他們回嘴、不在乎和不屑的表情上。一些特徵如:為辯論而抬槓、驟下結論、堅持自己的權利、故意找麻煩以及誇張的言行。青少年行為與思考上的改變是因為認知上他們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務,形成假設思考,以符號進行抽象思考並隱藏情緒。這樣的發展使他們不再滿足於單一的答案。青少年自然會質疑成人提出的是非標準與價值觀。同時,他們也看不起類似兒童的思考與行為,取笑他人幼稚就是一例。
因此,青少年的讀物在內容、結構上需要複雜些,才能引起他們認知上的共鳴。他們可以閱讀一篇呈現不同觀點的文章,或是針對同一議題以不同觀點寫的多篇文章。青少年不但可以讀不同論點的文章,還可以分析、綜合及批判所讀到的文章。
如前面所述,青少年什麼都可以讀,因為他們的認知發展能力,已經足以批判讀物。不過,為了吸引許多有能力卻沒興趣閱讀的青少年,天下邀請張曼娟、王文華、廖玉蕙三位關心閱讀的超人氣作家,為青少年學子編選了三本文集,包括成長故事、人物故事和幽默散文。書中所選作家都是最重要的作家,不讀他們的著作便顯得無知。所選人物則是一等一人物,不知道他們的事蹟,更是無知。至於幽默,非思考複雜的人,不容易掌握其中訣竅。幽默是透過轉注、假借甚至跨領域做暗喻。兒童知道什麼好笑,但不容易理解幽默。青少年的認知能力提升,當可體會文中的趣味。而成長故事和人物故事都涉及由不同角度來讀一個人或是一段事蹟,此時青少年的分析與批判能力就派上用場了。
這三本文集名為【中學生晨讀10分鐘】,還加入了編輯群所設計的「元氣早報」,更能吸引中學生閱讀。這些文章不長,文字不深奧,但請讀者不要三兩下翻完,就覺得自己讀過了。建議大家養成一個習慣,慢慢讀,或許只需要三、五分鐘,然後,闔上書,安靜一下(心中默數1至30),接著問自己:讀到什麼、作者想說什麼以及自己對作者有什麼想法。若是在班級進行晨讀,請老師也放下手邊工作和學生一同閱讀。讀完後,同樣先保持沉默,這十分鐘請盡量留給學生閱讀與交流。謝謝老師。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系列企劃緣起
晨讀10分鐘,成長與學習必備的元氣早點
/天下雜誌童書出版總編輯 何琦瑜
二十年前,大塚笑子是個普通的日本高職體育老師。她看著一群在學習中遇到挫折、失去學習動機的高職生,每天在學校散漫恍神勉強度日,直到快畢業時,才發現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大塚老師認為,有閱讀習慣的人,就代表有終生學習的能力。她於是決定在高職班上推動晨間閱讀,概念和做法都很簡單:每天早上十分鐘,持續一週不間斷,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書。一開始,為了吸引學生,她會找劇團朋友朗讀名家作品,每週一次介紹好的文學作家故事,引領學生逐漸進入閱讀的桃花源。
沒想到不間斷的晨讀發揮了神奇的效果:散漫喧鬧的學生靜了下來,上課比以前更容易專心,成績也大幅提升了。這樣的晨讀運動透過大塚老師的熱情,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全日本有兩萬五千所學校全面推行。正式統計發現,近十年來日本中小學生平均閱讀的課外書本數逐年增加,各方一致歸功於大塚老師和「晨讀十分鐘」運動。二○○七年,天下雜誌出版了《晨讀十分鐘》一書,書中分享了韓國推動晨讀運動的高效果,以及七十八種晨讀推動策略。同一時間,天下雜誌國際閱讀論壇也邀請了大塚老師來台分享經驗,獲得極大的迴響。
受到晨讀運動感染的我,一廂情願的想到兒子的學校帶晨讀。選擇素材的過程中,卻發現適合十分鐘閱讀的文本並不好找。面對年紀愈大的少年讀者,好文本的找尋愈加困難。對於剛開始進入晨讀,沒有長篇閱讀習慣的學生,我們的確需要一些短篇的散文或故事,讓少年讀者每一天閱讀都有盡興的成就感。這些短篇文字絕不能像教科書般無聊,也別總是停留在淺薄的報紙新聞,這樣才能讓新手讀者像上癮般養成習慣。遇到熱愛閱讀的老師和家長時,若這些短篇文本有足夠深度,還能引起師生、親子之間,餘韻猶存的討論。
我的晨讀媽媽計畫並沒有成功,但這樣的經驗激發出【晨讀十分鐘】系列的企劃。在升學壓力下,許多中學生每天一到校,迎接他的是考不完的測驗卷。我們希望用晨讀打破中學早晨窒悶的考試氛圍。每日定時定量的閱讀,不僅僅是要讓學習力加分,更重要的是讓心靈茁壯、成長。在學校裡,晨讀就像是吃學習的早餐,為一天的學習熱身醒腦;在家裡,不一定是早晨,任何時段,每日不間斷、固定的家庭閱讀時間,也會為全家累積生命中最豐美的記憶。
【晨讀十分鐘】系列,透過知名的作家、選編人,為少年兒童讀者編選類型多元、有益有趣的好文章。二○一○年,我們邀請了學養豐富的「作家老師」張曼娟、廖玉蕙、王文華,推出三個類型的選文主題:成長故事、幽默散文、人物故事集。在成長故事裡,張曼娟老師大膽挑出教科書不會出現,卻縈繞著少年時期的主題:關於失落的童年、萌芽的愛情、無人了解的寂寞與恐懼……。好笑的東西,只能有一種「綜藝節目」式的語言嗎?廖玉蕙老師蒐羅了古今中外名作家的散文,讓少年讀者開懷閱讀,又能體驗高段幽默的雋永。人物故事,是探索自我的成長關鍵期必備的案頭書。喜愛歷史的王文華老師,又編又寫的打破過去「偉人傳記」的沉重,找出「勇於追求不一樣」的人物典範,他們或是當代的麵包師傅吳寶春、揚名海外的服裝設計家吳季剛、風靡世界的蘋果電腦創辦人賈柏斯;或是千百年前的怪咖鄭板橋、地理學家徐霞客………。
我們的想像是,如果中學生每天早上都能讀一段某個人的生命故事,或真實或虛構,或成功或低潮,一年之後,他們能得到的養分與智慧,應該遠遠超過寫測驗卷的收穫吧!【晨讀十分鐘】系列,帶著這樣的心願,從最「艱困」的中學階段開始,未來也會持續擴張年段和題材的多元性,陸續出版,包括:少年小說專家張子樟教授選編「世界經典作家寓言短篇」、給小學生晨讀的科學故事集、童詩、童話、寓言故事等。
在日本掀起晨讀奇蹟的大塚老師,在台灣演講時分享:「對我來說,不管學生在哪個人生階段……,我都希望他們可以透過閱讀,讓心靈得到成長,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能勇往直前,這就是我的晨讀運動,我的最終理想。」
這也是【晨讀十分鐘】這個系列叢書出版的最終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