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個提示,讓您不管到幾歲都可以成長!!!
《改變腦的生存方式》一書,乃茂木健一郎在各種場合的演講內容集結而成。茂木將腦科學理論靈活結合日常生活的各種情境,解釋腦的運作原理。同時順應腦的運作原理,逐步改變生存方式,使人生朝美好邁進。
對於人類的大腦來說,沒有空白、沒有改變是危險的狀態。對於未知的期待、對於外界人事物帶來的衝擊與感動,都是刺激大腦很好的素材,藉由與周遭多元環境的互動,能不停改變腦、提升腦,進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人類的腦具有可塑性,能無限改變。種種令人感動的事情,正是改變腦的契機,當進行了某些行動獲得正面結果,腦會分泌報酬物質多巴胺,完成的事情難度愈高,完成之後所分泌的多巴胺也愈多,使人感到喜悅,如此便能達到正面的循環,使整個人朝某個方向改變。
茂木強調,人格的生成並非全由基因而決定,腦科學家也不認為IQ是唯一判別頭腦好壞的指標。他認為,受到人生中相遇的人們、感動人心的電影、強烈影響自己的書等影響,與這些事物交織而成的總體,才成為每一個獨特的人類個體。
多樣性的重要
茂木曾主持NHK「專業人士的工作風格」節目,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工作心得。其中一位讓茂木印象深刻的專家就是青森的果農木村秋則。木村先生透過保持果園中的生態系統平衡,使物種互相制衡,即便不灑農藥也能栽種出美味得令人印象深刻的蘋果。茂木將多樣性的重要從果園中延伸至日常生活,他認為,日常生活中來往的對象最好也要保持著多樣性與複雜性。用腦科學的理論加以解釋,與自己異質的人相遇,能夠促進腦中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活動。將他人的作為做為一面鏡子,映照出自己。名為「他人」的鏡子愈多愈好,從積極的他人身上映照出自己的怠惰、從他人的長處中看見自己的不足。因為透過各式各樣的人來觀察自己,了解自己,才能進而能鍛鍊自己。
夏目漱石的赤裸自剖
夏目漱石在《我是貓》中,透過貓的視角批判了貓主人苦沙彌的做為。然而苦沙彌本人竟是夏目漱石自己的化身。另一本作品《少爺》當中,則描寫了鄉下學校教職員們的種種嘴臉,其中,搶奪他人未婚妻、綽號叫做「紅襯衫」的教務主任也是夏目漱石本人的化身。茂木對於夏目漱石竟能將自己不堪的部分透過小說徹底檢視、批判,感到非常驚訝,他也認為,對自己保持認知距離、把自己當作批判的對象,是提升自我必要的事。刻意掩飾自己的缺點只會使身旁的人非常辛苦,在他人之前先以幽默輕鬆的態度點出自己的缺點,與人的相處才會比較輕鬆。
小津安二郎導演藏在《東京物語》中的處事智慧
即使是身邊再親密的人,也有不應坦白說出的話;即使是看起來親切無害的老人,心中也許也藏有利刃般尖銳透徹的想法。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東京物語》中,笠智眾與東野英治郎飾演的老同鄉在喝酒時彼此吐露心聲。東野英治郎:「我兒子一直說自己是部長,但其實他只是資深職員,為怕丟臉才在人前自稱部長。」笠智眾回應道:「我也以為兒子長大之後會有些成就,沒想到去了東京,也只是東京邊緣地帶,駒井町的小醫生。」電影中,對於長大成人的孩子們種種任性與不體貼一直溫柔微笑以對的笠智眾,心中其實也藏有一把利刃。茂木相當推崇小津安二郎導演在電影中這樣的安排,他認為,他人有著表面上看不見,廣大陰暗的部分,因此茂木認為,在與他人相處時,應謹記這點,不應該為他人設立框加。
作者簡介:
茂木健一郎
腦科學家,也是日本知名暢銷作家。現任日本SONY電腦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東京藝術大學兼任講師。
1962年生於東京。自東京大學理學院、法學院畢業之後,繼續攻讀東京大學研究所理學系研究科物理學博士課程,獲得理學博士學位。並曾任職於劍橋大學。自二○○六年起主持NHK節目「專業人士的工作風格」。
主要的著作有《腦與感質》(日經科學社)、《創造心靈的腦結構》、《腦內現象》(以上為NHK出版)、《何謂意識》、《「腦」的整理術》(以上為筑摩新書)、《腦與假想》(新潮社)、《腦和創造性》(PHP編輯部)、《感質降臨》(文藝春秋)、《Process A.I.》、《柔軟的腦》(以上為德間書店)、《機智的腦》(新潮新書)等。
譯者簡介:
廖慧淑
東京外語專門學校日中翻譯科畢業,曾任財經雜誌記者、旅遊雜誌採訪編輯。目前為自由工作者,專職翻譯、口譯及採訪攝影,譯作有《晝的學校 夜的學校:森山大道論攝影》、《Herman Miller物語 eames設計的起點》、《犬的記憶 終章》、《犬的記憶》、《巴黎.家的私設計》等書。著作有《日本,我來了!現學現用的旅遊日語》等。
章節試閱
腦具有支持改變的力量
我今年四十六歲,正值人生的轉折點,回顧自己的人生,發覺我真的改變不少。
我認為人是可以改變的,我也認為能夠改變是非常好的事。因為我知道人類的腦,原本就具有支持改變的力量。
十五年來,我持續研究腦科學,我想要透過這本書向各位解說,人類是可以改變的。接下來我將針對如何才能改變,說明我的想法以及方法。
首先,關鍵詞叫做「偶有性」。所謂偶有性,是指一半已經決定,但另外一半還不知道會如何演變。稍微用難一點的形容詞說明,就是一半是規則的,剩下的一半則會因偶然而有所改變。
比方說人們的對話就是如此。人們的對話,到某種程度為止的對話,大多已經決定好,之後的對話將如何展開就不得而知了,正因為如此,對話才顯得有趣。
人生也是一樣,雖然人生看起來早已決定,但其實卻尚未決定。正因為不確定以後變成如何,才有生存價值。不是嗎?
這個「不確定以後會變成如何」,正是腦開始活動的重要因素。相反來說,若所有事情都已經事先決定好,那麼腦就會失去本來的功能。在某種程度下,可以事先預測進展,但之後不確定會如何演變,在偶有性中,為了繼續生存,腦才得以不斷進化。
如果有「腦的使用說明書」的話,偶有性因為非常重要,將放在第一頁重要的位置,接下來我將會不斷重複,加以解說。
仔細思考看看,我們每個人都各自有一個腦,但誰也沒讀過什麼使用說明書。令人恐懼地,儘管沒有使用說明書,我們每天卻還是使用自己的腦。相反來說,一直以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許沒有注意到許多可能的精彩。
我自己也是如此,我認為我可以做到的事,或許還未達到所有可能的一萬分之一。但是我依然經常嘗試各式各樣的事,我總是在思考,該如何才能盡情使用自己的腦,以及該如何才能做到許多事情。
我想讀者當中有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能力早已注定吧。
比方說深信「自己是不擅長英語的人」,雖然自己如此斷言,但是實際上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不擅長英語的腦」,只是因為尚未找到學習英語的方式。因此,「不擅於學習的腦」也不存在,而「不擅長人際關係的腦」也不存在。只是剛好至今以來的人生演變成如此的狀態,就只是如此而已。
僅管每個人的腦都隱藏著非常大的可能性,但在活著的期間,卻僅僅使用到非常小的一部分,然後就此離開人世,這就是實際的情況,我認為真的非常可惜。我會這麼說並不是因為我想推行某個新興的宗教,或是想要為各位洗腦,我只是在陳述科學的事實。
當然,人類的腦在某種程度已透過基因(DNA)決定,比方說智商(IQ)。在一項同卵雙生的雙胞胎調查中,指出智商的百分之五十是由基因決定。但是剩餘的百分之五十,會依據出生後經驗到的事、學習到的事而有所改變。
此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我們腦科學家,並不認為智商是觀測人類的唯一指標,那是因為在愈來愈了解人類的腦的複雜度之後,得出的結論。
腦的學習是「可能無限」
支持「腦的學習是可能無限」這項信念的原因,在於一項腦科學的事實,那就是腦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可以無限改變。
無限分為兩種種類,可分為「絕對無限」(註)與「可能無限」。
絕對無限存在於神的世界。所謂絕對無限,是指沒有人見過、也沒有人聽過,甚至也沒有人摸過的極限世界。
另一方面,可能無限,則是我們人類生存的世界。從1、2、3開始來數數字,不管數到多大的數字,後面必定還有更大的數字,這就是可能無限。人類的腦就是「可能無限」。
因為我常與學生接觸,所以我知道年輕人常會認為人生會永遠繼續下去。我大概在二十歲左右時,因為狂傲不羈,當時的我也認為人生會永遠繼續下去。
當時的我之所以會有如此想法,是因為年輕時經常會認為「還有下次」。就算今天結束了,還有明天。到了隔天後,一樣依然還有下一天。
我以前在學習數學時,學到「數學歸納法」。某些主張如果到N還是成立的話,那麼N+1也成立。這就是可能無限。人類的腦在某種意義之下,也具有N+1的可能無限,就算你很努力學習,覺得自己已經學到極致,但必定還有可學習的東西。
人格與能力也一樣,可以可能無限地改變。我的個人經驗也讓我得知,處於這種時期,不能感到害怕。或許有人會認為我還有研究的工作,所以就算不從事電視的工作也沒關係。
但是像這樣的事情,是從對面突然朝自己的方向飛過來。雖然實際嘗試後,覺得真的很辛苦,但是若非因為這些事情突然朝自己飛來,也無法引發出自己的腦的無限可能。
這時可不能感到害怕,不能只顧著想要守護自己。因為人類的腦具有守護現在的自己、老舊的自己的免疫反應。所以當你面對與自己不同性質的人時,就很容易拒絕對方,但是那個人很有可能是日後對你很重要的人。
雖然順著平常自己的慣性生活是最輕鬆的事,但是若就此拒絕挑戰,將無法使人類的腦之最優異的能力、無限可能引發出來。
(註)
絕對無限:Absolute Infinite,是數學家康托爾的超越超限數的無限概念,他把絕對無限等同於神,堅持絕對無限有各種數學性質。
腦具有支持改變的力量
我今年四十六歲,正值人生的轉折點,回顧自己的人生,發覺我真的改變不少。
我認為人是可以改變的,我也認為能夠改變是非常好的事。因為我知道人類的腦,原本就具有支持改變的力量。
十五年來,我持續研究腦科學,我想要透過這本書向各位解說,人類是可以改變的。接下來我將針對如何才能改變,說明我的想法以及方法。
首先,關鍵詞叫做「偶有性」。所謂偶有性,是指一半已經決定,但另外一半還不知道會如何演變。稍微用難一點的形容詞說明,就是一半是規則的,剩下的一半則會因偶然而有所改變。
比方...
目錄
目錄
改變腦的生活方式
前言
第一章 人不管到幾歲、在那裡都能成長
1 腦具有支持改變的力量
2 人格與知性是「交織的總體」
3 人類在改變的瞬間會變成蛹
4 腦的學習是「可能無限」
5 想要改變、最好方法就是「感動」
6 當心受到動搖時,踩下油門吧
7 「七十從心所欲」這句話的厲害之處
8 智慧一生都能磨練
9 「無記」思想的意義
10 重要的事反倒不說
11 將自己的缺點以幽默表現
12 對自己抱持「認知的距離」
第二章 培育腦的多樣性
13 腦的個性,本人也不知道
14 「奇蹟的蘋果」的文明論意義
15 腦中是叢林
16 愈是與自己異質的人,愈是了解自己的鏡子
17 奇怪的人展現著生命的多樣性
18 優秀的人教養深厚
19 已經不需要大學
20 智慧的光芒是社會的護照
21 腦是透過「雪人」式學習
22 才能並非與生俱來
23 精通「腦的快樂原理」
24 在戲劇中,不管是誰都有角色可演
25 世上最美的東西
第三章 把他人當做鏡子了解自己
26 了解自己的幽默
27 不及格是了解「自己優點」的機會
28 創造了解自己的相遇機會
29 一位天才的智慧,不如一百位平凡人的智慧
30 彈奏「自己」這項樂器
31 我們真的無法得知他人的內心
32 不要為他人設立框架
33 不安與恐懼的理由
第四章 不要典當人生
34 大家都正在典當人生
35 不管是什麼人生目的,都不符合活著的效益
36 佛陀變成「不起眼的平凡人」
37 恢復人生的偶有性
38 該說什麼與不該說什麼的嚴格區別
第五章 保有腦的空白
39 腦的放空時間很重要
40 落語中的「下位視線」
41 享受偶有性的秘訣
42 享受空白就能豐富腦
43 不要設限自己是某種人
44 重要的事兩秒鐘就決定
45 總之先出力試試看
46 比起能力更需要瞬間的判斷
第六章 學習時,持有孩子玩樂的心態
47 不論何種職業,都有豐富的學習種子
48 試著替換別的人生
49 不要認為自己比以前更偉大
50 「神之山」的尋根體驗
51 遊玩時不知不覺就已日落
終章 如何活出人生
52 沒有正確解答的事才重要
53 理解人心就是教養
54 道德是學問的集大成
55 無法忘懷的人
目錄
改變腦的生活方式
前言
第一章 人不管到幾歲、在那裡都能成長
1 腦具有支持改變的力量
2 人格與知性是「交織的總體」
3 人類在改變的瞬間會變成蛹
4 腦的學習是「可能無限」
5 想要改變、最好方法就是「感動」
6 當心受到動搖時,踩下油門吧
7 「七十從心所欲」這句話的厲害之處
8 智慧一生都能磨練
9 「無記」思想的意義
10 重要的事反倒不說
11 將自己的缺點以幽默表現
12 對自己抱持「認知的距離」
第二章 培育腦的多樣性
13 腦的個性,本人也不知道
14 「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