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六日,我陪同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前往美國馬里蘭州哈格斯鎮的馬里蘭州立勒戒所,同行的還有普里塔?辛格(Pritam Singh)、威廉師兄(Brother William)、以及其他許多朋友。在小教堂中有一百多位的囚犯正等著我們,為了要去看他們,我們必須經過十六個檢查關卡。在某個關卡,警衛扣住了我隨身帶著為了紀錄一行禪師演講的小型錄音機。我堅持拒絕他拿走錄音機,我向他解釋我們的老師年歲已高,我不想錯失任何他精心的演講。等了半個小時,他把錄音機還給我,我們才繼續前進。結果,勒戒所的錄音機壞掉了,幸好有我那台小錄音機,這本記錄了禪師當天對那些囚犯演講內容的書才得以問世。
禪師在演講中提到的一件事,就是向囚犯解釋如何在眼前這個時刻裡,用正念且喜樂地用餐。午餐時,當我們大家都一起坐下,我很驚訝地看到囚犯仍是狼吞虎嚥,即便他們才剛聽完禪師的演說。在我們都還沒來得及替禪師擺好食物時,大多數人都已經吃完了!一開始,我擔心他們是否沒有了解禪師所教導的正念用餐。不過,當我們開始吃飯時,我們的囚犯朋友開始觀察我們如何用正念享受食物。他們可以看到一行禪師拿起每份佳餚時的喜悅與正念,以及我們不時投給他們的友善眼神。我希望他們在看到一行禪師如何身體力行有關吃飯的教學後,在未來也更能用正念享受吃飯。
當天稍晚,一位待在獄中三十年的囚犯問我,他要如何能帶給世界歡樂與和平。我凝視他的眼睛,我知道他非常的誠懇。
我轉向他面帶微笑地回答:「你能夠給周遭的人最棒的禮物之一,」我接著說,「就是你存在的方式。你不必要口袋有錢,或是等你出獄後才能為世界做點事。如果你能在每天生活中,平靜地活在當下,用正念專注在你所做的事情上,不論那是什麼事,你就會散佈和平,而這將會激勵你身旁的人。」
「也許有其他囚犯或警衛對你挑釁,如果你能用慈悲之眼看著他─帶著仁慈與關愛,並對他友善地微笑,他將會從你這邊接收到很寶貴的東西。當你了解那些讓你痛苦地的人內心的傷痛時,並選擇放下,慈悲憐憫將會出現,原諒會自然地生起。當有必要時,你可以立場堅定而且態度強硬,但是千萬不要失去你的仁慈或是你的美麗。」
我知道缺少了僧迦(Sangha),要他做到這件事並不容易,因此我建議:「為何你不在這裡組成一個小僧迦?你可以先找兩三個朋友討論一行禪師今天教導你們的修行。在宗教服務時間,是否可以這樣做?」
這位朋友邊聽我的話,眼神變得更有神。「不會像聽起來這麼容易吧!」他如此回答我,「但,我想是可行的。」
那一整天,這些囚犯對禪師的演說都非常感興趣,並且提出了很多問題。我很確信禪師給那些囚犯的教悔與答案,也都能應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不論是在監獄牆內或牆外。
釋真空法師(Sister Chan Khong)
二○○二年三月三日
推薦序 為個人心靈解縛
奚淞
「皈依你的呼吸」、「皈依你的腳步」,一行禪師的教法抉露了原始佛法中的正念之道。當年佛陀在《大念處經》中說「四念處」是使眾生清淨、超越煩惱唯一的路;今日一行禪師說步步安樂行,誠然是為個人心靈解縛、世界走向和平的最簡潔禪修教導。
當下自在,閉關自在
游祥洲
一九八七年,我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有機緣開始接觸到一行禪師的英文著作,二十四年了,在我個人生命智慧的開展中,就進入了一個漸參漸悟的心路歷程。
一行禪師以漢傳佛教的臨濟禪為核心,融合了南傳的安那般那禪,又擴大到大乘佛教的各個宗派,加上四十年流亡在西方世界所焠鍊出來的教學經驗,終於造就了一套兼容並蓄而又獨特的禪法與思想,面對二十世紀乃至於與二十一世紀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相互交錯的全球文化新環境,一行禪師提供給當代人一面如實認知自我的鏡子,也點出一條如何活出自己的道路。
一行禪師的智慧像喜瑪拉雅山一樣,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每個人都會看到不同的景觀。在筆者個人,總覺得一行禪師做為一個佛教詩人的那個面向,是我個人最感動的部份,特別是他的一首英文詩,題目是:” Please Call Me by My True Names ”,更是時常在我心中吟唱著。這首詩除了後來成為一行禪師第一本英文詩集的書名,並且也一直出現在他好幾本英文著作中。筆者個人也常用這首詩做為我演講的題目,篇名譯為〈喚我真名知多少?〉
在這一首詩當中,一行禪師用禪行者的簡單詩句,點出佛教最複雜的唯識哲學。詩中透過好幾個對比性的角色,讓吟唱者看到自己內心不同的心理狀態。您可以是池塘裡悠游自在的小青蛙,您也可以是靜悄悄地靠近小青蛙而把它一口吞進的水蛇。生命在廣大的緣起中可以是隨緣造業的侵略者,也可以是隨緣受業的無辜者。隨緣流轉是凡夫,而禪行者的最大功課,就是如何在緣起的當下,覺知當下這一念心,簡單地說,就是「明心」,而同時也照見了這一念心的本體,也就是那個經歷了無數的輪迴流轉,卻始終朗朗不昧的真如本性,簡單地說,就是「見性」。「明心」也罷,「見性」也罷,都離不開這個「當下」!此所以一行禪師要踏著他的芒鞋,行禪全球,不斷地以他的磬聲與鐘聲,要喚醒世人:「活在當下!」
在這個核心理念上,一行禪師時常有不同的表達,有的時候說:「當下是唯一真實的家。」有的時候說:「淨土就在當下。」有的時候說:「佛就是當下的正念。」有的時候說:「當下最美好。」
一九九五年,我安排一行禪師回到臨濟宗的祖庭河北「臨濟寺」,一行禪師一踏進門,就歡喜地唱起:「我到了,回家了。」這裡的「回家」,與其把它理解為就是回到了臨濟的祖庭這個「家」,不如說,是這個祖庭開啟了「當下即是淨土家」的解脫門。踏上這個祖庭,不只是在臨濟的法脈傳承上回來認祖歸宗,更重要的是,回到這個祖庭來直下承擔那個「行禪當下」、「當下淨土」的正法眼藏!
台北天下雜誌譯出一行禪師《自在》與《會心》兩本書,其中所傳達的訊息,都不出這個「活在當下」、「當下淨土」的臨濟心法。
《自在》一書,是一行禪師為美國監獄中的受刑人特別開示的智慧語錄。這本書很小,但啟示極大。
佛教形容這個世界,叫做「三界牢獄」,換句話說,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上自天界,下至地獄,都是廣義的「牢獄」。這個表達太深刻了。天界的眾生,乃至於人間的富貴人家,儘管擁有享受不盡的福報,卻還是逃脫不了貪瞋痴的繫縛。只要心中有了貪瞋痴,富貴人家還是有富貴人家的苦,吝嗇、鬥爭、放不下,這種苦,其實比貧苦人家的苦,還要苦上幾百倍。所以,從廣義的「牢獄」角度來看,貧苦人坐「貧苦監」,富貴人坐「富貴監」,天界眾生坐「天界監」,而畜生界的眾生坐「畜生監」。如此說來,在人間「坐牢」,其所面對的生命課程,與六道眾生其實沒有差別。
為《自在》這本書的英文版寫序的真空比丘尼,原是西貢大學的教授,她受到一行禪師的啟發,出家五十年,已是梅村僧團的長老尼,在她隨同一行禪師到監獄去訪談之後,她發表了一篇題為「牢獄時光好修行」的短文,令我非常感動。在不同的宗教裡,都有「閉關」的修行方式,筆者以為,「閉關」與「坐牢」在形式上其實是非常相近的,只差「閉關」是自願自動的,而「坐牢」則是被迫被動的。
有一個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九九五年,我應一位法師之邀,陪同一個台灣佛教團體到印度去參與佛教復興運動的慶典,想不到我的印度簽證被導遊不小心弄丟了,結果被拘留在新德里機場的「難民房」。裡面除了一個長凳和馬桶之外,什麼也沒有。我進去的時候,裡面已經有兩個歐洲人跟機場移民局的官員在吵架,我心裡想,平常在台灣經常不得閒,難得來到這兒「閉關」,念頭一轉,當下釋然,就在長凳上盤腿靜坐起來。不知坐了多久,我眼睛張開的時候,竟然看到移民局的官員在我面前跪下,合掌向著我說:「You are a Holyman!」然後,就邀請我移到他的辦公室,開始跟我聊起來,特別提到他在二次大戰期間前往拉達克當兵,接觸到當地佛教的故事。聊著聊著,竟成了朋友。於是他把辦公室讓給我用,還提供給我機場的免費餐券,又陪我去打公共電話求助,終於在我被航空公司遣返尼泊爾之前,拿到了印度外交部長特批的七十二小時落地簽,圓滿了這一趟的印度之行。
「被關」與「閉關」,就是這麼一念之轉。
《大品般若經》中,佛陀有一段「罪不罪不可得」的表達,深刻地點出了「犯罪」的過失與「不犯罪」的持戒功德,都來自緣起無自性。從空性般若的角度來觀照,世間只有人們因為無明而生起的「過失」,沒有永遠的「罪人」。究竟的寬恕之道,來自「恨事不恨人」的醒悟。
《自在》這本書,對「被關」的朋友們而言,它是一盞明燈,希望它能夠照亮您的心,讓大家用「閉關」的積極心態,來完成「被關」的消極義務。一樣的道理,對於更廣大被「關」在貪瞋痴的牢獄之中的「自由人」而言,祝福大家從一行禪師的智慧中,早日善用自由的機會,圓滿「當下自在」、「當下淨土」的功課!
寫於一行禪師2011寶島諦聽之旅來台之前
2011年3月18日,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