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編人的話】
閱讀典範,學得人生智慧/天下雜誌群總編集長 殷允芃
中學是奠定人生視野與性格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這成長的關鍵時刻,你讀了什麼,很容易形塑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十三歲時父親就過世,母親一人撫養全家四個小孩長大,那個年代的母親沒有餘裕時時陪伴,也沒有錢給小孩去上各種安親補習班。但在員林實驗中學當圖書管理員的母親,常常從圖書館借書回來給小孩們讀,我因而在中學時期讀了許多的翻譯小說,對我的人生起了關鍵性的影響。
例如《草原上的小木屋》,描述作者全家人從美國威斯康辛大森林,坐著篷車遷徙到堪薩斯大草原的經過。這正是當時美國西部拓荒者的寫照。書中描繪旅途的冒險情節非常吸引我;作者一家人雖然資源有限,卻能夠苦中作樂,享受並利用大自然,像是在楓樹下接楓糖漿,在大草原上奔跑等等細節,也讓少年的我產生無限嚮往。
從小看書,讓我對世界充滿好奇,對陌生事務也比較不害怕。我特別喜歡讀正向、積極、充滿探索的故事,像是《草原上的小木屋》,或者是《小婦人》、《金銀島》、《湯姆歷險記》等,這些故事裡都有著「只要努力,就可以克服困難」的精神,對當時的我充滿激勵。雖然物質生活匱乏,對未來仍抱持無限希望。
給少年看的「勵志文選」
長期當記者、創辦《天下雜誌》的工作,讓我得以直接探訪許多所謂「成功人士」或「名人」。常常令我感動的,都不是他們在商業上的成功,或賺了多少錢,而是他們認真思考人生的智慧,反省失敗的勇氣,以及追求理想,當眾人皆曰不可為時,仍願意全力以赴,走一條不同的路之氣魄與決心。
《天下雜誌》經常報導成功人物的故事,許多用心的父母和師長,蒐集這類文章,讀給成長中需要盼望的青少年閱讀。於是我們想在「晨讀十分鐘」系列裡,選編一本由當代國內外典範人物的故事,或他們的演說,組成給少年看的「勵志文選」。
我們從天下雜誌集團歷年的採訪報導裡,精選了二十個篇章,分成三個主軸:
第一部份「領袖視野」:收錄許多名校畢業典禮邀請名人的演說。台灣最重要的企業領導人之一、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他所叮囑的「大學生要做的十一件事」,對中學生更是受用。譬如他強調,學習的時候不要背書,要徹底了解,因為「未來你人生中的每一天可能都在考試,但那些考試是需要徹底了解與融會貫通的」。這種務求甚解,終身學習的習慣,應該是比「背多分」更值得鼓勵與追求的。
全美收視率最高的電視主持人,紅遍全球的歐普拉,是個大學都沒唸畢業的黑人女性。她在受邀到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分享了她剛進電視圈被嫌棄,甚至差點被開除的失敗經歷。但她卻因為這個失敗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他說「整個世界就像個大教室,等著我們一個學分、一個學分去學習,有時必須重修、補考,甚至被當掉了。我的祕訣是,毫不遲疑的打開試卷,用真正的我去面對,從中學到自我改進,追求更深層次的理解、被理解,與成長。」
第二部份「昨日少年時」:我們特別挑選當代的在各行各業的典範人物、意見領袖們,談談他們少年時的自己。青春或有苦澀、或有封閉無知,但認真走過都會有所獲得。信義房屋的創辦人周俊吉,大學考了四次才考上當時最後一個志願:文化大學法律系。不擅長唸書的周俊吉,最後被恩師「勸退」,不要再遵循「其他人」走的路徑去考律師,而是從自己擅長之處重新出發。他在學校參與登山隊的經驗,反而幫助他成為一個懂得團隊合作、設立目標、組織執行的領導者。
第三部份「做自己,就是主流」:我們收錄了許多青少年耳熟能詳的、當紅的明星故事。像是蘇打綠、五月天等等。希望更能吸引少年讀者的興趣。曾經有個研究調查小孩的「志向」,發現「當明星」是現在小孩最想要從事的職業。但是在影劇版所看到的新聞、電視嘻笑怒罵的節目裡,很難看到明星們光鮮背後奮鬥、努力,或是痛苦的過程。在這個極需要典範的時代,《天下雜誌》也深入報導了這些明星的成長故事,讓少年讀者明白,所有的成功都不是理所當然得到的。
改變世界,不必等我長大特別推薦少年讀者閱讀沈芯菱和加拿大青年柯柏格的故事。十二歲的孩子可以做什麼?加拿大的柯柏格,十二歲時看報紙讀到一則巴基斯坦四歲男孩被賣為童工悲慘故事,在母親的鼓勵下,與同學合作成立「解放兒童組織」基金會,要「讓兒童幫助兒童」,募款幫助落後國家兒童的人權運動。柯柏格曾經拜訪台灣,他遺憾於台灣的學生花太多時間考試唸書,太少時間關心別人。他也鼓勵少年們「改變世界,不必等我長大」。
台灣也有少女典範、公益慈善家沈芯菱。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就投入所有課餘時間,建構「安安免費教學網站」,幫助沒有錢請家教、補習的國中小學生,有資源自我學習。十四歲時她更號召大學生去雲林幫助弱勢學生學英文。「想做就去做,不要因為自己的年齡、身分,而澆熄理想,」這是沈芯菱的堅持。
「晨讀十分鐘」的二十篇人物勵志故事,希望幫助少年們,在探索自我的歷程中,有所參考、有所依照、有所陪伴。也幫助更多的學生,從成功者的經驗中學得人生智慧。
【系列企劃緣起】
晨讀10分鐘,成長與學習必備的元氣早點/天下雜誌童書出版總編輯 何琦瑜
二十年前,大塚笑子是個普通的日本高職體育老師。她看著一群在學習中遇到挫折、失去學習動機的高職生,每天在學校散漫恍神勉強度日,直到快畢業時,才發現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大塚老師認為,有閱讀習慣的人,就代表有終生學習的能力。她於是決定在高職班上推動晨間閱讀,概念和做法都很簡單:每天早上十分鐘,持續一週不間斷,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書。一開始,為了吸引學生,她會找劇團朋友朗讀名家作品,每週一次介紹好的文學作家故事,引領學生逐漸進入閱讀的桃花源。
沒想到不間斷的晨讀發揮了神奇的效果:散漫喧鬧的學生靜了下來,上課比以前更容易專心,成績也大幅提升了。這樣的晨讀運動透過大塚老師的熱情,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全日本有兩萬五千所學校全面推行。正式統計發現,近十年來日本中小學生平均閱讀的課外書本數逐年增加,各方一致歸功於大塚老師和「晨讀十分鐘」運動。二○○七年,天下雜誌出版了《晨讀十分鐘》一書,書中分享了韓國推動晨讀運動的高效果,以及七十八種晨讀推動策略。同一時間,天下雜誌國際閱讀論壇也邀請了大塚老師來台分享經驗,獲得極大的迴響。
受到晨讀運動感染的我,一廂情願的想到兒子的學校帶晨讀。選擇素材的過程中,卻發現適合十分鐘閱讀的文本並不好找。面對年紀愈大的少年讀者,好文本的找尋愈加困難。對於剛開始進入晨讀,沒有長篇閱讀習慣的學生,我們的確需要一些短篇的散文或故事,讓少年讀者每一天閱讀都有盡興的成就感。這些短篇文字絕不能像教科書般無聊,也別總是停留在淺薄的報紙新聞,這樣才能讓新手讀者像上癮般養成習慣。遇到熱愛閱讀的老師和家長時,若這些短篇文本有足夠深度,還能引起師生、親子之間,餘韻猶存的討論。
我的晨讀媽媽計畫並沒有成功,但這樣的經驗激發出【晨讀十分鐘】系列的企劃。在升學壓力下,許多中學生每天一到校,迎接他的是考不完的測驗卷。我們希望用晨讀打破中學早晨窒悶的考試氛圍。每日定時定量的閱讀,不僅僅是要讓學習力加分,更重要的是讓心靈茁壯、成長。在學校裡,晨讀就像是吃學習的早餐,為一天的學習熱身醒腦;在家裡,不一定是早晨,任何時段,每日不間斷、固定的家庭閱讀時間,也會為全家累積生命中最豐美的記憶。
【晨讀十分鐘】系列,透過知名的作家、選編人,為少年兒童讀者編選類型多元、有益有趣的好文章。二○一○年,我們邀請了學養豐富的「作家老師」張曼娟、廖玉蕙、王文華,推出三個類型的選文主題:成長故事、幽默散文、人物故事集。在成長故事裡,張曼娟老師大膽挑出教科書不會出現,卻縈繞著少年時期的主題:關於失落的童年、萌芽的愛情、無人了解的寂寞與恐懼……。好笑的東西,只能有一種「綜藝節目」式的語言嗎?廖玉蕙老師蒐羅了古今中外名作家的散文,讓少年讀者開懷閱讀,又能體驗高段幽默的雋永。人物故事,是探索自我的成長關鍵期必備的案頭書。喜愛歷史的王文華老師,又編又寫的打破過去「偉人傳記」的沉重,找出「勇於追求不一樣」的人物典範,他們或是當代的麵包師傅吳寶春、揚名海外的服裝設計家吳季剛、風靡世界的蘋果電腦創辦人賈柏斯;或是千百年前的怪咖鄭板橋、地理學家徐霞客………。
我們的想像是,如果中學生每天早上都能讀一段某個人的生命故事,或真實或虛構,或成功或低潮,一年之後,他們能得到的養分與智慧,應該遠遠超過寫測驗卷的收穫吧!【晨讀十分鐘】系列,帶著這樣的心願,從最「艱困」的中學階段開始,未來也會持續擴張年段和題材的多元性,陸續出版,包括:少年小說專家張子樟教授選編「世界經典作家寓言短篇」、給小學生晨讀的科學故事集、童詩、童話、寓言故事等。
在日本掀起晨讀奇蹟的大塚老師,在台灣演講時分享:「對我來說,不管學生在哪個人生階段……,我都希望他們可以透過閱讀,讓心靈得到成長,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能勇往直前,這就是我的晨讀運動,我的最終理想。」
這也是【晨讀十分鐘】這個系列叢書出版的最終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