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由利他出發∕于卓民
哈默爾是國際競爭策略的大師,提出如「策略意圖」和「核心能力」等重要的概念,協助企業擬定策略以擴大版圖(外向觀點)。本書則是一本企業經理人(尤其是最高負責人)的自省之書(內向觀點),要求經理人檢視有關組織未來興衰的議題:企業存在的價值為何?如何讓企業成員更熱情地發揮他們的能力?當中的主要論點包括:
一、面對自由市場經濟體系的諸多問題,顧客、投資人、納稅人和政策制定者都認為,是企業的靈魂出現了破洞,因此企業應盤點價值觀。若能發揮個人的道德勇氣,經理人會體認出,重建企業的道德聲譽,唯一之道就是擁抱蘇格拉底的「真、善、美」。
二、深入了解企業成功創新的案例,可發現共同的基本要點為:從經常出錯的生手轉變為標竿典範,需要公司全面改造其管理流程,包括規劃、預算、組織、資源分配、績效評量、人才招募及獎酬等。任何企業若想持續推出改變賽局的創新,就得先教導員工如何以全新眼光看待周遭世界,信仰且奉行企業獨特的價值觀。
三、公司必須持續贏取自己的生存權,因此須常態性地維持組織效率和彈性。企業一方面要注意導致衰敗的三道作用力,避免組織僵化;另一方面要建立並提高調適力的六大要素,使組織得以永續存在。而建立一個具有調適力的組織,仰賴謙遜、誠實、具使命抱負及能夠靈活調適的人才。
四、經理人的最重要工作是創造一個能激發員工做出優秀貢獻,願意傾洩熱情、想像力與主動精神的工作環境;當員工不夠熱情、不夠振奮時,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工作乏味,而是管理者做得很糟。若領導人能脫下罩袍,由對員工控管走向授權--即將員工興趣與利益擺在第一優先,把員工視為成人對待--員工就會展現遠勝於以往被動態度的熱情。
五、任何組織若沒有堅實的紀律就無法長久生存,但多數組織過度控管且錯誤控管,造成低信任度的工作環境。以自由意識型態為基礎的管理制度(員工共同研議的決策流程;領導人不是由上級指派,而是從下浮現;員工有知識與權力可做出重要的決策)有效嗎?案例顯示,既高度分權化、又能精確協調的公司是可能存在的!因此,企業最高負責人可由「前瞻長」(visionary in chief)轉變成「管理建築師」,持續思考:「哪些理念與流程能幫助本公司浮現最佳構想,釋放所有同仁的才能?」
在閱讀本書時,本人腦中常浮現稻盛和夫的論點。他認為,就個人而言,「人生的意義在於提升人性的品質,這來自於利他心--在活著的時候為這個世界做了多少貢獻。(《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天下雜誌出版);就企業經營者而言,身為企業最高負責人的經營者必須自問:公司為何而存在?公司存在的凜然高義是什麼?並且努力追求付諸實現。以京瓷為例,經營理念為「追求全體員工物質、精神雙方面幸福的同時,對人類和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貢獻。」(《高收益企業:企業為什麼存在》,天下雜誌出版)
在歷經多年的觀察後,西方管理大師哈默爾提出「棄利己癖」、「追求恆古不變之普世價值」的論點,與親身經營企業多年後,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提出「提升人性的品質」、「對人類和社會做出貢獻」的論點,東西二人揭櫫的利他精神正可相互呼應!閱讀本書後,身為經理人的你,該開始著手盤點組織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了。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推薦序2
回歸人本、才能贏得未來∕李吉仁
在全球策略管理領域裡,哈默爾教授雖非知名的研究型學者,但絕對是屬一屬二的高影響力人物。他從早年與其指導教授、已過世的密西根大學普哈拉(C. K. Prahalad)教授,在《哈佛商業評論》提出企業需要以「核心能耐」(core competence)的觀點思考策略後,便持續提出前瞻與發人深省的(策略)管理思維。尤其,對於企業如何能夠突破常規、厚植創新基因、啟動根本性的變革,著墨甚深。近年來,哈默爾更倡導「管理2.0」的觀念,強調未來的管理及有競爭力的組織,必須能夠充分反映人性中對自主性的需求,方能釋放個人無窮的創新能量。
本書則是他延續「管理2.0」觀點的最新著作,以更為宏觀的視角,邀請讀者與他共同檢視企業面對未來的五大挑戰。不同於他在前一本書《管理大未來》中關注企業組織的「過度管理」(over management),導致創新能量不足,這次他則針對導致金融海嘯的「過度資本主義化」(over capitalism)市場先提出反省。他認為,企業必須省思核心價值,擁抱「真、善、美」的道德觀,方能建構友善的資本主義,發揮市場的效能。
在第一章之後,本書分別從創新組織的運作特色、組織僵化與重建調適力、釋放人的熱情,以及自主管理組織等四個面向,提出現代企業面臨的根本問題。簡單地說,哈默爾認為現代組織所習以為常、甚至日漸構成慣性的科層組織(bureaucracy)做法,是導致企業內員工逐漸失去熱情、調適能力與創新能量的「元兇」。因此,企業唯有將行為自主權還給員工,組織回歸以使命與價值結合成員,方能成就真正的管理創新與企業轉型。
為進一步闡述其管理創新想法,哈默爾分別提出發明Gore-Tex材料的戈爾公司所採取的「無階級管理」模式,印度HCL軟體公司所採取的「員工第一、顧客第二」、「逆向當責」的管理做法,以及全球最大的番茄加工廠晨星公司所採取的「自我管理社群」模式,以為佐證。這些來自不同產業的公司,在員工自由與組織紀律、管理當責與行為自主間取得了動態平衡,而導引動態平衡的關鍵則是成員對組織價值與使命的認同,以及同儕間所建立的信任關係。
綜觀全書的邏輯,不論是從矯正資本主義市場的亂象,還是修正組織過度管理的問題,哈默爾的建議都指向重建商業與管理的價值觀,回歸「以人為本」的思想,改造現有(無效)的管理實務,甚至重新界定管理內涵,以釋放個人的熱情與創新能量,達成真正的組織協同性。為此,他還建立了推動管理革新的網站(www.managementexchange.com),邀請全球有識之士共襄盛舉。
哈默爾在本書中對現代組織管理的批評,雖沒提出石破天驚般的理論見解,卻如暮鼓晨鐘喚醒讀者反思;尤其能帶領讀者從根本去省思管理與領導的本質,強調回歸價值觀與人本精神的重要性,以及釋放個人的創新能量去支持組織轉型更新的必要性。
儘管哈默爾的未來「理想組織」值得期待,但我們不能忽略,如果市場旺盛的創新力量源自於個人的自利心假設,組織內的個人亦存在自利心假設,若要集合個人的自主行為成為組織的共同行動、要匯聚個人的創新能量成為組織的共同利益,那麼我們需要有方法去轉化個人自利成為組織共利;不管是建構價值觀與使命,或是採取有效的管理方法,我們都無法忽略這是必要的組織管理成本。然而,在競爭環境與營運需求日趨複雜的今天,單純依靠組織價值觀與個人自主行為,能否有效駕馭組織運作的複雜度,不無疑問。我相信本書的目的並非在否定組織管理的需要性,而是針對逐漸向科層組織觀念傾斜的企業,提出回歸人本的忠告。因此,如何能夠在人本思維的基礎上,兼容個體的創新能量與團體的動態整合效能,應該才是組織管理的王道!
最後,儘管哈默爾的觀察與建議係基於西方企業的管理現況,但對多數台灣的企業而言,也攸關未來發展的關鍵議題。這些議題包括:組織慣性隨著效率化日漸提高,形成策略轉型的障礙;追求規模成長的短期績效指標,弱化了價值創新的能量;過度重視結果導向的績效制度,更進一步阻礙管理品質的提升。因此,哈默爾「重建價值觀、回歸人本、釋放創新能量」的倡議,應該值得國內有心轉型創新的經營者共同省思。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兼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
推薦序3
從未來看現在∕黃永仁
面對快速、複雜、多變、不確定性的環境,企業領導人時常自我省思的問題是:如何在不斷變化、競爭激烈、創新不止的世界中,仍然可以屹立不搖、持續進步、創造更多的價值。
哈默爾,世界一流的策略大師,以新書《現在,什麼才重要?》探討這個問題,將問題的核心分為「價值觀」、「創新」、「調適力」、「熱情」、「意識型態」等五大互補的面向,提出企業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適應未來的建議。然而經營企業時,這五大面向往往交互影響,產生更多複雜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變與不變的關鍵為何?企業所秉持的準則又是什麼?企業要能不斷進化,才能避免僵化,伴隨著進化的創新與改變將帶來希望與危險,也充滿機會與挑戰,這是企業邁向未來時無法逃避的抉擇。
哈默爾認為,持續成功的王道就是不斷地自我挑戰,這樣的信念與玉山二十年來的經營理念相同。我們相信變與不變的關鍵在於,企業所秉持的經營理念、共同願景、企業文化等核心價值是不變的,但是呈現的方式如產品、服務、行銷、通路、流程、資訊等會隨著外在環境與顧客需求而改變。
不斷地自我挑戰才不會受到以往成功經驗與模式的牽絆,回歸企業經營的初衷,解決顧客的問題、創造顧客價值,進而增進人類整體的幸福,形成正向循環後,以創新策略因應環境變化,這種自我超越、勇於改變的文化,正是企業邁向基業長青最重要的基石。
創新是決定存亡的關鍵,也是通往卓越的道路。創新的目的並非提出全新的東西,並非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提出解決顧客問題及創造顧客價值的方式。創新是熱情的產物,也是自我提升的動力。舉金融業為例,成功的產品和策略很快就會被競爭對手仿效,但是企業的核心價值是無法模仿的,相同的產品與服務搭配不同的價值觀與意識型態,將會表現出不一樣的樣貌,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因此,創新是創造長期價值的有效策略,支持創新的是企業的核心價值。
過去的成功通常會成為現在發展的阻礙,這也是創新所遭遇的難題。玉山認為,除了以過去的經驗思考未來,更重要的是要從未來看現在,積極創造未來。創新應兼具工匠的精神與卡通的創意,以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思維,才能跟得上世界變化的腳步。愈追求科技與物質的進步,愈能夠體認到價值與心靈的重要性;重拾最根本的價值觀,實踐誠信、正直、清新、專業、責任、榮譽等傳世價值。以玉山來說,就是「莫忘初衷」,莫忘當初的熱情與承諾,要持續勇敢做夢、築夢踏實,打造快樂工作、用心生活的人生。
這是一本精采的書,有邏輯推演的過程、有暮鼓晨鐘的提醒、有豐富例子的啟發,也有遠大目標的設定,閱讀書中的篇章,每每激盪出關於全球環境、金融趨勢及自己企業發展的新想法,彷彿馳騁在未來與現在之間,找尋迎向未來的最佳方式。從未來看現在,與其預測未來,不如主動創造未來;唯有掌握未來的人,才有未來。最後,謹以下列問題與大家共勉:
第一問:自己改變了什麼?有沒有盡力讓自己改變得更好?
第二問:自己為組織改變了什麼?有沒有盡力讓組織改變得更好?
第三問:自己為下一代、為未來改變了什麼?
(本文作者為玉山銀行董事長)
前言
這不是一本單一主題,只談領導、團隊或激勵的書;而是從多個面向,探討組織如何在不斷變化、競爭激烈、創新不止的世界中,仍能屹立不搖。 這本書也不是討論組織該如何做得更好,更非為那些只想在細微末節之處修修補補的人所撰寫的書。而是懇切地呼籲,應當全面改造我們向來抱持的管理思維,重新思考有關資本主義、制度與工作生活的諸多基本假設。
同時,這本書不是要道賀現在的贏家,也不是要稱頌那些截至目前有亮麗表現的公司。而是為有心建設能夠適應未來、照顧人類福祉的組織,提出具體藍圖。 沒錯,當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包括社會媒體、海量資料(big data)、新興市場、虛擬協作、風險管理、開放式創新、永續……等等。但是,在不確定因素持續增加、信任感益趨薄弱的現在,有些課題顯得更為重要。組織面對的挑戰無數,但領導力終歸無法面面顧及,所以,你必須清楚哪些事務最為重要。問問自己,哪些攸關成敗的重要挑戰,將決定組織在未來是興或衰?在我看來,價值觀、創新、調適力、熱情、意識型態,是當前最重要的幾個議題。我的理由概述如下。
價值觀:在自由市場經濟體系理,總免不了有過分、無節制的行為,但近年來,貪婪的銀行家和不正直的企業執行長似乎在較量誰更不負責任,大型企業成為社會上最不被信任的機構之一,使得當局更加緊擴增對企業的管制。想要扭轉這樣的趨勢,企業界應當推動道德復興。儘管,代表不同利益的團體所關注的東西經常不一,但大家都同意:如今,價值觀比以往更為重要。
創新:在密切連結的全球經濟中,成功的產品和策略被快速拷貝,若不持續創新,成功將很短暫。然而,絕少公司把「創新」嵌入制度中,成為員工的例行工作。在絕大多數組織中,創新仍然發生於「不受制度所限」的非常態中。這是個大問題,因為創新是創造長期價值的唯一有效策略。企業界談創新,已經談了幾十年,現在該是消除理論與現實間落差的時候了。為此,我們必須調整優先要務及心態。這並不容易,但我們別無選擇,因為此時此刻,創新比以往更為重要。
調適力:由於變化速度加快,策略的調整腳步也必須加快。問題是,深層變革幾乎都是靠危機促動的,遲緩且勞民傷財。在多數組織,有太多東西習於延續以往,太少東西鼓勵積極前瞻的創新,守舊勢力通常比求新勢力來得強大,這正是在位者經常輸給沒有舊包袱的新起之秀的主要原因。在產業領先者可能一夕變成落後者的今天,持續成功的王道就是不斷自我顛覆。因此,調適力比以往更為重要。
熱情:創新與變革意願是熱情的產物,也是不滿足於現狀而促發的行動。不幸的是,隨處可見令人掃興的工作場所、狹隘的制度規矩、沈悶無趣的績效目標、金字塔形的組織架構,在在使人們漸失工作活力。在知識經濟體系中,這或許無關緊要,但在創意經濟體系中,卻是影響甚巨。現在的顧客期望卓越,但能做到的組織甚少,問題不在於欠缺能力,而是沒有熱情。在報酬率普遍快速下滑的現在,熱情的重要更甚以往。
意識型態:為何我們的組織似乎比在其中工作的人們更缺乏調適力、創新力、活力,道德感愈趨低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問題癥結就在於:奉行控管至上的管理意識型態。不論管理階層嘴巴上說自己如何如何反對控管,事實是,多數經理人及組織管理制度最關注的事務仍是控管。儘管,服從預算、績效目標、營運政策及工作規範有助於創造經濟價值,但這些作為能夠創造的經濟價值已大不如前。現在,創造價值的是出乎意料的出色產品、絕妙的媒體行銷及全新的顧客體驗。問題是,在「控管至上」的管理制度下,獨特性往往遭到壓抑。現在,我們只有兩個選擇:認命地屈從於組織永遠不會比現在更好的事實;或是積極設法擺脫「控管至上」的信條。為此,有更好的事業流程及事業模式還不夠,我們需要更好的事業理念。也就是說,意識型態比以往更為重要。
上述正是當前最重要也最棘手的課題。為此,我們必須航向熟悉的管理領域之外。在本書中,我無意把它們簡化成幾個無關緊要的、憑經驗直覺而推論出的捷思(亦即人人都在同艘船上,划往相同方向),而是從五個互補面向來探討每一個重要主題。本書區分為五個單元,總計二十五章。別擔心,你不需要從頭到尾地依序閱讀,儘管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單元,如同隨個人喜愛而自取的風味小菜。請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