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輕鬆讀懂經濟學/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兩位英國名演員、曾獲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金像獎的安東尼. 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 和艾瑪. 湯普遜(Eama Thompson)主演的《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影片,原著小說裡有段這樣的情節:忠心的管家有一 次被主人的政界菁英朋友叫去作實驗。他被問道:「英國償 還美國外債,這與對美貿易衰退有無關連?」管家答說:「這,我答不上來。」接著又被問:「歐洲貨幣問題,可否靠法、蘇限武協議解決?」管家回答:「這,我也答不上來。」於是這幾位發問的菁英就下結論說:「這樣還談什麼民主是服從多數?」因為廣大庶民顯然對國家大事是有很深鴻溝的。
總體經濟甚難捉摸
該段對話裡,外債、貿易衰退、貨幣問題等等都是當今所謂的「總體經濟」課題。一提到總體經濟就逃脫不了各式各樣的「政策」,而政策的擬訂往往屬於國家重大事務,而且是由財經部會結合極少數相關財經專家學者擬訂的。放眼全世界,從1930 年代以來都是如此這般。由上文引述的對話來看,似乎有道理。不過,我們也都聽過「十個經濟學家有十一種看法,凱因斯本人就有兩個」,而美國已故的前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 更希望只要「單隻手」(one hand)的經濟學家,不要「兩隻手」(two hands)的經濟學家,意指不要兩種以上的說法。
遺憾的是,由於因素太多而複雜,加上數不清的「行為人」之各種反應和各國政府政策的大量使用,使得情況動盪變化、紛雜萬端,根本不可能有唯一的標準答案。所以,不只從杜魯門當總統的那個時候開始,在1930 年代總體經濟學崛起之後,政府堂而皇之站上經濟舞台當主導者以來,總體經濟就一直變幻莫測,各國反景氣循環政策落得治絲益棼。在資本市場蓬勃,科技愈發達、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雨後春筍般風起雲湧之後,金錢的交易媒介角色愈來愈淡,供炒作、五鬼搬運、金蟬脫殼的工具愈見凸顯之後,不但渺小的「個人」惶惶然不可終日,連政府決策者和財經專家們也都一個頭兩個大,對於大環境的演化愈見迷茫,這兩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經濟預測之離譜正可印證,其實,全球從事經預測的機構也都有類似情況。
考諸總體經濟學之興起,就是1930 年代經濟大恐慌致失業激增,市場供需失衡,價格機能引領市場回歸均衡失靈,於是換由政府利用各種財經政策來矯治,並用社會福利政策來濟弱且保障社會公平安全的做法,乃深入人心。然而事與願違,非但失業無法消失,金融風暴、M 型社會、全球經濟風雨飄搖、天災人禍愈演愈烈,豈是一個「悶」字了得!「個人」日常生活愈見徬徨無依。如何跳脫這種宿命?
大家一起來了解總體經濟
將少數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把持的解讀總體經濟現象,以及訂定和執行經濟政策的獨占權力收回,讓政府回歸其服務人民、創造並維護一個公平公正和諧的大環境之本務,讓市場機能充分運作,而市場的主人——千千萬萬的「個別行為人」不再當愚人,不要再像上文提及的管家一般,對經濟事務無知,或者以為事不關己,或者害怕自己不了解而不敢發聲,就是正道。為實現此目標,每個國民都應勇敢地去接觸、學習、弄清楚總體經濟的基本觀念。問題是:如何學習?
找到合適的讀物是最簡捷之道。可是,坊間的總體經濟學教科書連教師們都退避三舍了,遑論無師自通者!還是簡潔通俗並針對現實環境解說的讀物較為適合,這本《經濟成長,為什麼我的荷包都沒漲?》可算是這樣的一本小書。
本書由名聞遐邇的《經濟學人》雜誌資深財經記者撰寫,作者基於20 年的採訪經驗和媒體通俗寫作方式,以清晰簡潔、平易近人的文字將平常財經新聞看到的重要辭彙、概念、事件、歷史數字和主要的參與者,一步步解釋經濟學如何影響你我的生活。這些內容包括:清楚解釋經濟成長、通貨膨脹、失業、聯準會、稅收、預算赤字以及其他重要的經濟學主題;探究全球金融危機與通貨緊縮、其後續影響,以及美國經濟復甦遲滯不前和失業居高不下真正根源的寶貴洞見;討論華爾街的冒險行為和政府債務攀升所構成的危險;針對政策制定者在經濟成長、就業、財政赤字和政府管理等方面應該做些什麼事,提出引人深思的建言;對全球化、歐元危機、中國經濟成長快速的原因,以及為何富人和其他人的差距持續擴大,提供專家分析;揭開經濟學術語和重要概念的神秘面紗,幫助你詳細了解每個主題,以及追蹤正在發展中的事件等等。
作者明確表示,寫作這本書,「目的是要提供非經濟學家(不管是學生、企業經理人,還是憂心忡忡的公民)一個務實、用語平易近人的指南,藉以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經濟相關術語」。雖然以美國情況作場景,但一來美國是全球第一經濟強權,其經濟情況影響全世界,二來美國的情況之解說也適用於其他國家。所以,台灣住民也可以從中讀懂一些總體經濟學,在動盪不已的景氣循環中或可找到安身立命之道呢!
推薦序2
溫故知新,鑑往知來/前JPMorgan 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暨中國區負責人 王鴻嬪
每一代人都會重新詮釋經典,在面對困境時渴望從古籍中尋求解答、慰藉。經濟學自亞當斯密開宗立派至今也超過200 年了,貨幣、財政、貿易理論歷久彌新,值得反覆咀嚼。李嘉圖解讀亞當斯密、凱因斯詮釋李嘉圖、傅利德曼延展海耶克學說,解釋過程增添當代背景,也填補了經典學說的歷史縱深,成為新的經典。作者葉偉平這本《經濟成長,為何我的荷包都不漲?》正是我們這一代人解讀經濟學的佳作。
人們面對全球化競爭、政府債臺高築、青年失業率提高等問題感到茫然,其實經濟學經典、教科書中可以找到答案,但先輩大師們的書寫古風與現代讀者有隔閡,經濟學教科書又滿布數學算式,我們需要好的引路人。
作者多年的專業累積,使這本書很有「經濟學人」風,擅長將複雜的理論、數字用生活化的例子,使一般讀者都看得懂,但又不能曲解原意。例如以飛行經驗解釋經濟預測、以用藥原理解讀政府舉債,就算不是經濟學科班的讀者,都很容易入手。
天下沒有萬能的解藥,再好的經濟政策也不需要神格化,這本書以最少的篇幅,將重要經濟政策正反影響完整闡述,批評時用語幽默但不刻薄、情緒化,很見功夫,好比郎朗演奏拜爾琴譜小星星變奏曲展現的雋永美妙,都是多年修煉的精華。
作者自序,明智的經濟解決方案,在政治上往往不被人接受。好的經濟學家必須也是好的歷史學者,好的經濟學政策也必須有史觀。好壞公共政策的差別,不只看眼前短期的影響,還能推演出長期的結果, 還有對其他群體的影響,否則「好心做壞事」的歷史只會不斷重複。海耶克說,社會主義者如果真的了解經濟運作,他們就不會是社會主義論者,自由經濟學者看重競爭力、開放體制,凡輿論選民叫好的補貼、管制、政策買票行為都看不慣。這本書雖是以美國選民為主要說話對象,但人性卻有普世共通性,人們喜歡政府提供的福利,但嫌惡為福利付出,但長期侵蝕社會結構的利益團體,總是陰魂不散。在台灣,從年金改革、貿易協定、匯率政策、高教學費、基本工資、老農津貼到Ubike 補貼、蚊子館、文創補助款、高教學費、基本工資等爭議,教科書、經典雖早提供解答,但需要當代人的智慧,明辨長短期的優劣影響。讀這本書,可以增強自身對於愚蠢、買票政策的抵抗力。
推薦序3
解說經濟的入門指南/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長 穆罕默德.艾爾—艾里安
15 歲那年,我在英國唸書,正式接觸經濟學這門學科。它給了我寶貴的工具,去思考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課題,根據第一原理得出答案,然後再問一些我也想知道的有趣問題。
我和經濟學的戀情迅速加溫,一直持續到今天。隨著時間經過,經濟學似乎更加切身相關,也有更多可以探討的議題,讓我深覺有幸接觸這門學科。它促進我們對社會福祉的了解,以及面對的挑戰;它解釋了個人、企業和政府之間許多的日常互動,也引導我們去理解正在塑造的世界政治與社會趨勢。
簡而言之,經濟學是了解和分析可能發生什麼事與應該發生什麼事的關鍵,可是這個學問卻非常容易遭到誤解,而且常常被人忽視。
許多人認為經濟學太複雜、太數學、太深奧,還有人質疑花那麼多時間和力氣去了解一門常被人取笑的學科是否值得, 連美國總統都拿經濟學開玩笑。杜魯門(Harry S. Truman)就曾講過一句很有名的話,他說他想要找單隻手的經濟學家(one handed economist),因為「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說,一方面(on the one hand)怎麼樣,另一方面(on the other hand)又怎麼樣。」
為什麼要告訴你這些?因為我發現有本書把經濟學寫得淺顯易懂,而且趣味無窮(是的!經濟學可以很有趣)。
不妨擱下那些厚重的教科書,來看葉偉平寫的這本書吧!這本書寫得很好,引人入勝。此外,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寫這樣的書,而且這時出版正好。
我和其他同事會注意到葉偉平,是因為他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寫的報導與分析。我們常迫不及待等著看他的專欄文章,吸收他對經濟發展及政策展望方面的洞見。
葉偉平過去在《華爾街日報》,以及目前在《經濟學人》(Economist)發表的作品,都是經過審慎而深入的研究才寫成。這些文章有穩健的分析架構,反映出他所接觸的企業高層決策者和學者的看法。每篇文章總是如此重要而及時。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的投資委員會一直希望更了解經濟發展情況,以形塑我們對經濟和市場的共同展望,因為他寫的專欄文章,每每都會觸發有趣的討論過程。
在這本高雅的書中,葉偉平帶我們踏上一段兼具資訊與趣味的經濟之旅。途中我們會了解經濟的基本概念(例如驅動經濟成長和福祉的因素),領略微妙的平衡(例如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之間的拉扯)。我們還會探討政府的作為如何對經濟造成衝擊,不管是透過我們熟悉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還是經由比較繁複的政府管理和審慎的監督。
這本書將各種觀點做了奇妙的組合。我們會見到綜觀的總體經濟分析,這就有如在3 萬英尺高空的飛機上,俯瞰萬里無雲下的地表。我們也會看見周到嚴謹的個體經濟討論,就像葉偉平所說,發現我們置身在「香腸工廠內部」一樣。
如忠實讀者所預期,葉偉平在書中輕鬆愉快地談論他喜歡的主題,也就是貨幣政策的設計和運作。我們很少能窺見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的神祕世界,在這個機構裡,除了需要技術官僚能力,還要兼具政治敏感度與判斷力,來對本質上不確定的風險和機會取得平衡,不管在歐洲、美國,或是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如此。
本書也提供許多例子,將所有分析應用在大家熟悉的企業和個人上面。的確,書中提到現實世界經常遇到的一些瑣事和文字段落不斷提醒我們,經濟學如何每天在我們的周遭世界演出。
葉偉平不只寫出一本好書,也在絕佳的時間點出了這麼一本書。
今天,經濟正處於2008 到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的重整過程中,這個歷史現象充滿著我們不熟悉的動態。「傳統觀念」不斷被質疑,從前難以想像的事情接二連三出現,並以崎嶇不平且經常出人意表的方式推進。
怪不得世界各地的報紙頭版總是用顯著的篇幅刊登經濟消息。工業國家中,新聞經常報導不尋常的失業水準和細項、公共債務和赤字激增、匯率急劇波動、政府可能加稅,以及銀行體系仍然脆弱。此外,歐洲正遭逢許多人所說的「存在挑戰」。在此同時,主要的新興經濟體中,你會發現愈來愈多人質疑經濟持續快速成長的可能性,分析如何控制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探討如何在工業國掀起的逆風中免疫,以及如何對抗來自海外的保護主義壓力。
葉偉平收集且分析這些具有迫切意義的主題,寫成一本解說經濟的入門指南,如領航員般帶領我們在這個時代旅行。這本好書,幫助你確認和了解經濟力量如何急劇重塑當今的世界,並對我們的社會和政治展望造成重大衝擊。這本書將以迷人而輕鬆的方式緊緊吸引住你的目光,讓你更容易理解一些關鍵議題。即使像我這樣的「經濟老手」,也對這門饒富趣味、有意義的主題有所領悟。
但願你和我一樣喜歡這本書。對於想要了解自己、子孫將面對什麼世界的人,這是非讀不可的佳作。
前言
對大部分美國人來說,經濟就像一條水管,只要管線暢通,就不必去理它。過去5 年給人的感覺,就好像家裡的每一條水管都裂開來。美國人度過了一場金融危機,有記憶以來最糟的經濟衰退和最軟弱無力的復甦,不但政府債務暴增,歐洲的單一貨幣還有分崩離析之虞。
2008 和2012 年的美國總統選戰中,經濟問題大幅壓過其他議題。經濟學家一再因為眼前發生的事情大感驚訝,對於應該做些什麼也常莫衷一是。可是人們比以往更迫切需要他們的洞見,飢渴地閱讀經濟部落格,談論數百本經濟類新書。「就像瘟疫流行期間的喪葬業者,經濟這門專業的生意好得很。」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曼昆(Greg Mankiw)在他的部落格這麼
寫道。
我從小就開始接觸經濟學。家母是退休經濟學家,很喜歡在撫養四個小孩的過程中運用這門沉悶的科學。我敢說,鎮內只有我們家的零用錢是和通貨膨脹連動。我大學念的是經濟,並沒有打算靠寫文章維生,我只是想在新聞工作遇到瓶頸時能有個退路。大學畢業後,我馬上進入一家都會日報服務,上的是夜班,負責跑地方政治與犯罪新聞,許多報導都沒有見報。不過由於財經版的版面很多,而且上班時間又固定,所以我轉跑財經線,不久之後,我就開始寫經濟及市場相關的報導,而且很喜歡這份工作。
多年來,我訪問許多政策制定者、投資人和商業領袖,發現真實世界中的經濟情況和教科書談的經濟學經常脫節。經濟成長、失業和政府債務等簡單的概念可以用好幾種不同的方式衡量。中央銀行思考通貨膨脹的方式不像教科書寫的那樣,而且這個主題往往充滿枯燥的數字和深奧難懂的語言。
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提供非經濟學家(不管是學生、企業經理人,還是憂心忡忡的公民)一個務實、用語平易近人的指南,藉以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經濟相關術語,例如經濟成長、失業、通貨膨脹、赤字、全球化和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等等。但是世界不斷改變,而且過去兩年,新的經濟勢力和洞見已經浮現,所以我在這裡要特別提出三點。
第一,我發現經濟學教科書仍然提供很多東西。以利率來說,你可以把它們想成是必須上升或下跌的價格,好讓儲蓄的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狀態。在我踏入職場的大部分時間裡,政策制定者往往過於擔心借款太多和通貨膨脹上升,投資人則煩惱利率上揚。
過去幾年的發展提醒我們,相反的情形也有可能發生。如果每個人都想儲蓄,不想或不能借錢,利率便有可能降為零,並且維持在那裡,可是支出仍然有氣無力。政府赤字也許不可或缺,因為如果別人不借錢,就必須有人借錢。這些現象背後的經濟概念早在1930 年代就已經發展出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指出,許多經濟學家在那之後就忘了它們,我也是其中之一,幸好後來在舊教科書中重新發現它們。
第二,看起來明智的經濟解決方案,在政治上往往不被接受。政府如果買下民間借款人的不良債務,讓債務不再那麼繁重,我們便能加快從金融危機復甦的步調,但是選民不希望拿他們繳的稅去補貼銀行家或揮金如土的人。關於如何解決財政問題,美國政治人物的看法南轅北轍,很難提出連經濟學家都同意對事情有益的解決方案,例如提高汽油稅或者延長退休年齡。
第三,其他國家對美國人的經濟生活影響急劇增加。全球市場決定石油和黃金的價格,利率也愈來愈受全球市場左右,連工資也不例外。要判斷美國經濟將走向何處,將更取決於法蘭克福和北京的決策,而不可以只看紐約和華盛頓的決策。
相較於我之前的書,這本書做了大幅修訂和更新,以反映所有這些與更多的事情。其中有一章探討貨幣,說明歐元危機。而且如同之前的書一樣,在不犧牲基本理論的理解下,我會用簡單的語言、例子、比喻和最少的數字來解說。雖然我盡量避免使用術語,但經濟學的世界並沒有那麼體貼,所以我在每一章都設有「經濟解析」,解釋每一個主題的基本資訊、人物和專業術語。對於想要詳細了解市場和經濟的人來說,這是絕佳的敲門磚。另外,我將每一章的內容濃縮在「本章要點」中。如果你不想看其他內容,請務必瀏覽這一部分:它會用短短的幾句話告訴你每一章的精華。最後,如果還想要更深入了解,可以上我的網站www.gregip.com。這裡有一個單元是推薦相關主題的參考書籍、文章和其他資源,以及我最近發表的文章。
過去幾年,我們經歷不少經濟創傷,但經濟學仍然是提供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基本工具,這本書是就要幫助你充分掌握這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