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課程》是二十世紀中誕生於美國的靈修經典,由已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海倫‧舒曼傳述,旨在引人回歸真實的平安、喜樂和愛。分為《正文》、《學員練習手冊》、《教師指南》、《詞彙解析》和《補編》等冊。不但提供了完整的理論架構,解釋宇宙的生成和痛苦的緣起,更安排了三六五課的「心靈復健計畫」,將理論和實操結合為一。它的內涵精純博大,條理清晰分明,文字優美而直指核心,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靈修典籍。
本書是作者從事《奇蹟課程》教學以來,半年來的上課筆記和心得。作者將每週的上課內容都寫成一篇三到五千字的散文。這本書涵蓋了《奇蹟課程》幾個最重要的主題:形式與內涵的區辨、抉擇、潛意識和寬恕。大主題裡邊有小主題,講解之外還配合圖解。書裡還附上了相關章節和參考資料,俾利於學習。讀者若能跟著解說逐步打通重要的環節,自行研讀《奇蹟課程》就不再是難事了。
書籍重點
引人回歸平安喜樂的《奇蹟課程》,
由因緣際會脫去白袍的作者,
藉由26堂課程帶您實踐「心靈復健計畫」。
*潛意識結構大解密
*打破靈性學習的迷思
*主題歸納式教學
*清晰易懂的圖文解說
*學習《奇蹟課程》最佳工具書
作者藉著《奇蹟課程》修練心靈、提升自己,以「寬恕」為核心練習目標,將三六五課的修練課程反覆精熟,並記錄自己修練時的心得及體悟。
《奇蹟課程》引進台灣不過十數年,大陸甚至更晚,相關的著作自然不能算多。其中,深入探索的文字更是缺乏。作者也期望本書和課程能成為引玉之磚,協助有心向學的讀者突破靈修的瓶頸,勇猛前行。這本書不只是作者的上課筆記,更記載了作者一步一腳印走過的來時路。
作者簡介:
許自呈
一九八六年生於台灣,台大醫學系畢業,輔修哲學。曾任台大醫院住院醫師,因緣際會之下脫去白袍,專職教學《奇蹟課程》,足跡遍布宜蘭、台北、台中和高雄。喜歡寫作、讀詩、看畫、聆賞音樂。熱愛真理,熱愛教學,熱愛《奇蹟課程》,致力透過課堂分享和寫作發散療癒的訊息。
章節試閱
第一堂課
楔子──從目的談起
課程進度:談靈修的目的。
直到一個禮拜前,我還是臺大醫院的住院醫師。因緣際會的結果,冠著莫須有的理由,我申請的兩家醫院都拒絕了我。在臺大醫院工作的一年之間,我利用工作之餘,在台北和台中開設《奇蹟課程》的讀書會,並舉辦了四場相關的演講。
漸漸地,我和讀書會的核心成員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隨後,我應學員之邀出來講授《奇蹟課程》,在宜蘭、台北和台中共開了五個班,每週上一次三小時的課。
二○一三年的八月一日,我到台大醫院辦理離職。這天早晨,我隨手翻到《奇蹟課程》《練習手冊》的二八七課,「上主是我唯一的目標」,我仔細品茗,反覆咀嚼這一課的內涵。下午到台北市醫師公會辦理離職手續,公會的職員問我,是想辦「保留會籍」,還是「退會」。當時,內心還掙扎在一紙文憑的名份與金錢之間,總覺得還得替自己在人世間留一條穩妥的退路;於是我辦了「保留會籍」。
繳了證件,我以為手續已了,便隻身來到當晚上課的場所。我點了杯飲料,人還沒坐定,醫師公會就來了電話。電話中的人告訴我,我不但該繳的錢未繳,收據也還沒領。當下覺得有些莫名,但腦海裡同時浮出一個清晰的念頭:我該辦的是退會,不是保留會籍。搞錯的人是我。
得到這念頭,我感到喜悅,便又搭了捷運來到醫師公會,把手續辦完。我不要給恐懼拴住鼻子隨處來去,我願接受聖靈的指引,決定何時再回來從醫,或者就此放棄。去捷運站的路上,我轉過一個十字路口,驀地在牆角看見斗大的一行字: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霎時內在升起一股了然。盡全力追求上主的國,其餘的一切自然都賜予你。只要能持守寬恕的心境,無論何去何從總有平安與豐足跟隨。
這段經過,包括早上讀到的練習課,成了當晚上課的活教材。
第一堂課,總得對這一年份的課程做個交代與說明。首先談到的是課程的目的。最基本的當然是幫助學員真正讀懂《奇蹟課程》。不要說許多人因為困難的文字而放棄,就算習學多年的人都不見得能夠精確地解讀《課程》的意涵。讀懂《奇蹟課程》雖然基本,但卻不簡單,因為沒有生活中的實修體驗,就根本不可能讀懂它;這樣《奇蹟課程》頂多是一堆死去的文字罷了。因此,上課的方式必然是以日常生活中對境操練的經驗,搭配《課程》裡的文字,使兩者得以水乳交
融,增益彼此。
另外,這門課也能幫助有願心學習的人節省追尋真理的時間。靈修的航道上通常都不是風平浪靜、一帆風順;相反的,裏頭有暗礁、有亂流、有烈日、有颱風。一個好老師能幫助有志之人畫出正確的航道,指出通往真理的one way。
我把這一年份的課程命名為「原汁奇蹟小舖」。為什麼是「原汁」呢?因為市售的靈性課程和書籍,包括檯面上下的宗教,絕大多數是「含糖飲料」。簡言之,喝了使人感覺順嘴、甜膩,實際上卻缺乏營養,不但妨礙健康,還引發上癮症。即使在奇蹟圈,含糖飲料之熱銷仍遠大於「原汁」。因此,我標榜「原汁」作為品牌,也是自我期許,不因外在的權威或群眾壓力,或內在的恐懼偷偷地販售含糖飲料。
我順道替班上的學生打了預防針:來這兒請大家吃的是大又硬的芭樂,不是軟綿綿的蛋糕。潛意識的門拉開之後,首先飛出來的必定是烏鴉;唯有下定決心,而且勇於面對,才看得透烏鴉並不存在。原先烏群棲止處,浴火鳳凰乃現。
有別於官方認可的奇蹟四階研習,以及按照章節順序開辦的讀書會,我採取主題式的教法,每一至兩個月講一個重要主題。前幾個月開辦了四場主題式演講,就發覺對自己習學奇蹟成效卓著。每一次上課,我都事先劃定相關的章節,內容不求多,但求精研。畢竟,《奇蹟課程》的文字是全像式的,況且,只要重要關節得以打通,自行閱讀其他章節並非難事。另外,我也讓學員每個月可以跟我約一對一的協談,藉此來處理比較隱私或個人性的課題。
《奇蹟課程》在P-3.III 有談到付費的問題。任何療癒的過程,無論是讀書會或上課,只要聖靈參與其中,就沒有人可以跟任何人藉此索取費用。開課前我就提出保證,沒有人會因為付不起學費被拒絕。當然,我也儘可能將學費設定在合理的範圍內。事實上,跟學員收費並非因為幫大家上課,或協助解決困難,而是因為我還未完全脫離一具身體,仍有俗世的需求和慾望得照顧。
接著談到錄音。原則上我鼓勵大家錄音,並在下回上課前回顧一下重要的橋段。有人說psychotherapy(心理治療)乃是cyclotherapy(循環治療)。為求治療的延續性,複習與重複是必要的。就不提沒有人可以在三小時內保持全神貫注,我上課又不喜歡講廢話、聊八卦,而且有時話中還有話,說者有意,聽者不見得有心。
這是第一堂課,我們花了大半的時間自我介紹。每個人有五分鐘的時間,除了談談自己之外,我還要大家試著回答兩個問題:1.靈修的目的是什麼?以及2.對這堂課的期待是什麼(希望可以在這兒學到什麼)?《奇蹟課程》在T-17.VI明確的點出「目的」的重要性。確知目的之後,方法自然出現;若目的是真理,方法就是「真寬恕」,目的是分裂、死亡、罪咎與恐懼,方法就是「不寬恕」。
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很清楚得回答這兩個問題。尤其在靈修之始,我們往往不甚清楚自己尋尋覓覓的究竟是什麼,這與潛意識的結構有關。我們總是帶點盲信地,跌跌撞撞的走上那條「感覺起來對」的路。不過,到某個階段,我們一定得誠實面對這第一個問題(也是最後一個問題),因為目標懸錯,方法自然跟著錯,最後只會一錯再錯。如果我們的動機不夠純淨,在真理和神之外另立偶像,所能得到的最終只有T-17.VI 末尾所謂「平安的幻象」(illusion of peace);
簡言之,就是什麼都沒有得到。
有些人想藉團體的力量,幫助自己向前走。暫時如此大概無可厚非,但我們心底得要清楚,沒有任何人可以幫我們走這段路。套句「駭客任務」裏頭的台詞,「我只能引你到門邊,你得自己走進去。」
最後,我介紹了麥肯納(Jed McKenna)的書,《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Spiritual Enlightenment: the Damnedest Thing)。麥肯納的書是極少數市面上可購得的靈性原汁;大家如果去超商找過原汁,就會知道有多困難。除卻表面上帶點攻擊性的文字,以及看似與《奇蹟課程》相衝突的觀點,這本好書極具澄清觀念、掃除障礙之效。當然,也極具挑戰性,挑戰我們的小我。課堂上有學員跟我說,聽過我講課,又看了麥肯納的書,覺得我們兩個應該是好「麻吉」。這本書最開頭的段落,談的正是靈修的「目的」,顯見這個主題的重要。
這本書的中譯有一處值得商榷。Spiritual autolysis 是作者提倡的法門,中文本譯為「靈性的自體解析」。但參照書中作者的說明,以及瑪雅女神的核心,也就是「自我概念」,autolysis 應翻為「自我解消」(auto- 是自我之意,-lysis 則是解消)。作者以self-digestion(自我消融)來形容這過程。事實上,這就是《奇蹟課程》所講的「寬恕」的核心:放下自我概念;同時,也是靈性修持的終極目標。
第三堂課
談抗拒
一路抗拒到天鄉。
課程進度:碰上了抗拒該怎麼辦?
*閱讀範圍: W-pI.95
目前的生活情態可說是我多年來的夢想成真。我的人生志業與職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我行的是療癒心靈的事業,我去到許多醫師或老師不願去的地方駐點,我允許有經濟困難的學員可以免費上課。或許你以為夢想成真使我既滿足又充實,但我得告訴你實情:一點也不。只因我開始看懂這一切不過是個大幻相,只有與上主合一能真正令人滿足、喜悅。即使你替我找個志同道合的嬌妻,我也不會再過得更快樂一些。
雖然感到追尋真理的願心在過去兩週之中增強了,怠惰與昏聵卻隨之而起。我知道這是由於抗拒作祟的緣故。修習《奇蹟課程》三年多來,我已逐漸了知該如何與抗拒、與小我相處了;事實上,穿越抗拒的不二法門就是真寬恕,此外無他。
佛洛伊德早年曾做一夢,夢見一位病人千方百計地證明佛洛伊德的觀點是錯的。夢醒之後,他對此百思不解,但不久即恍然大悟:許多病人所以治療之後未見好轉,問題不在治療師,而在病人自己根本不想好起來。由是誕生了「抗拒」(resistance)這個觀念。《奇蹟課程》雖然不常直接寫出這個詞,字裡行間卻每每顯示,耶穌深知我們內在的抗拒有多深。
前些時候曾聽過一句很美的話:一路寬恕到天鄉。課堂上我以這回討論的主題將它改寫:一路「抗拒」到天鄉。抗拒是小我的核心,因為它很清楚自己在療癒和真理之內的地位── 也就是不具任何地位。因此它必然要抗拒真理了。正如小我將陪同我們一路迤邐到天堂門口,抗拒亦如是。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與抗拒共處。
抗拒不但形式多變,並且風情萬種,這正是小我最迷人、惑人的特性。至少我自己就經歷過昏睡、瞎忙、緊抓憤怒、批判、恐懼、性慾或食慾陡增、上癮於文學名作、遺忘練習課、生病等等,不一而足。然而,透過課堂間的討論,我們必須學到的是:抗拒的形式雖有不同,其內涵則一,也就是害怕療癒。往後,我們還會仔細詳談「害怕療癒」這件事。
初學《奇蹟課程》,我們甚至看不見自己的抗拒心,許多人自以為鎮日活在光與愛中,面對他人指出抗拒所在,還會憤怒以對。只因這些人習於壓抑小我;他們不是把黑暗交給光明化解,而是用表象的光明來掩飾黑暗。待我們逐漸認識了自己,才慢慢了知「抗拒」究竟是怎麼回事。
看見自身內在的抗拒對學習《奇蹟課程》而言意義重大。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是自己心甘情願丟棄平安,遠離愛,而非上主、聖靈、命運或任何其他人造就了此事。因此,我們必須對生命的痛苦與悲慘負起全權責任。再者,《奇蹟課程》常講到「分裂」(separation),意指心靈選擇與上主分裂,但此事被小我藏至潛意識深處,昏暗幽微之中根本難以得見。但透過抗拒,我們卻能夠逐漸明瞭分裂必然出自我們自己的選擇;既然內在蓄積了一股引我們遠離上主的力量,當
初必定是我們自願選擇了分裂。
要穿越抗拒,除了每日發願心寬恕之外,別無他法。發願心就如同餵養小雞,每天餵一點(發小小的願心),但求有、求其純,並不在求多;計日或許看不出成長,但經年累月,真實的進步就明顯了。至此,抗拒之心便能顯著消退,《奇蹟課程》教導的理念也就愈發使得上力。
當然,這並不是說,面對內在令人痛苦的心理壓力,我們不能做些讓自己身心感到舒服的事。身體生病,就看醫師,肚子餓了,就吃飯。這些都沒什麼大不了。只是,我們必須牢記在心,寬恕以外的方法最多只能帶我們繞過抗拒,卻無法幫助我們穿越它、化解它。這包括催眠、家族排列、打針吃藥、大吃大喝、逛街、發洩情緒等等,不一而足。
前些時候,在面臨抗拒的當下,聖靈曾捎來訊息,告訴我「上主的旨意之中不可能有抗拒」,而上主的旨意就是我真實的意願。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力量,因為上主的大能是絕對且不容妥協的。換句話說,抗拒根本就不存在。隨後,我就常反覆地回想這個訊息,尤其是抗拒心生起的時候。每當我們開始用軟弱來禁錮自己,滯塞修行的進程,記住!上主的大能常在左右,而且本在我內,沒有什麼是衪不能化解的!
碰上誘惑的時候,我也常捫心自問:難道我寧願一輩子跟小我在一起,也就是跟分裂、殺戮、死亡、罪咎和恐懼綁在一起,形影不離?我要求自己正視這個問題,並且用心靈之聲來回答。倘使答案是「不願」,那麼就接納寬恕。此等提問雖然椎心,卻能加速我們在靈修道途上的腳程。
最近這陣子,腦海中一直浮現一句靈修界的名言:「外面沒有別人。」在《奇蹟課程》裡我們常拿這句話來詮解「投射」這觀念。但這幾天總覺得這句話不大對勁。事實上,這句話講得還不夠狠、不夠準── 因為外面根本就沒有人。當我們講「外面沒有別人」的時候,往往暗中把「自我」給保留了下來。最終,我們不得不發現那些個你、我、他都還活得好端端的,分裂依舊存在。然而,深深讀進「外面沒有人」這句話,卻撼搖了小我的根基,令其戰慄不已。
想進入《練習手冊》九五課的標題,「我是一體自性,且與我的造物主一體不分」,卻不得不接受「外面根本沒有人,也沒有一個我」的事實。再怎麼發揮想像力,再怎麼觀想何謂一體自性,何謂與造物主一體不分,也不如親身寬恕一個弟兄,下決心丟棄小我。只要能丟棄小我,虛己以待,真理自然「乘虛而入」。只要仍看不見真理,自然是內在的小我尚未清掃淨盡。
第二段提到我們是上主造化的荒謬贗品,令人想起神學中的Imago dei,人是依著上帝的形象而造。果真如此,那就太可怖了,想想聖經裡頭上帝殺人如麻、喜怒不定的情景。事實上,宗教裡的神才是依著人的形象而造的,或謂Imagohomo,另說,依著小我的形象所造。聖經裡頭的神不過出自小我的投射,一位真是全善、全能的神豈能是這副德行?美國桂冠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曾寫過一段經典詩句:
上帝啊,寬恕我開你的小玩笑,
則我也將你開我的大玩笑忘掉。
(Forgive, O Lord, my little jokes on Thee,
And I'll forgive Thy great big joke on me.)
本課第五段末尾提到了「習慣」(habit)一詞。《正文》中可與五十原則的第五條(T-1.I.5),以及T-6.V.C.10 相互參照。究其實,學習寬恕是個拋棄壞習慣(與小我共謀),建立好習慣(與聖靈合作)的過程。最近讀到Adler 與VanDoren 的大作《如何閱讀一本書》,書中剖析「建立良好閱讀習慣」的過程,字字珠璣,譯出來給讀者參考:
學習良好的閱讀習慣與學習任何其他的活動並無不同。你必須持續地練習,直到掌握閱讀的規則,並能不假思索地做出各個「分解動作」為止。但是,要能不假思索得做出這些分解動作,首先卻得就各個分解動作分別學習。唯有如此,你才能貫通每一個分解動作,成為一個好的讀者。
每做一個分解動作,你都必須全神貫注。逐一練習各個部分之後,不但每個部份都能做得更為得心應手,更不費心力,還能逐漸將各部分統合成一個整體。這些都完成之後,你就不再須要費心思考閱讀的步驟,便能將全副的專注放在你所閱讀的材料上面,放在增進你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上面。
若將文字中的「閱讀」改為「寬恕」,便能反映學習《奇蹟課程》的實況。改正壞習慣必會碰上抗拒,這在人間是自然不過的事,只要想想改掉賴床貪睡的毛病必須花費的工夫,就能夠明白我在說什麼了。然而,唯有努力不懈,最終才能超越努力,達致輕鬆自在的境地。因為好習慣已經建立,而「習慣」的內涵就是「自動化」(involuntariness),也就是無須費心費力,自自然然就會這麼去做。屆時寬恕成了我們的第二天性,平安喜樂泉湧而出,「為有源頭活水來」。想不
寬恕,才是難上加難。
第一堂課
楔子──從目的談起
課程進度:談靈修的目的。
直到一個禮拜前,我還是臺大醫院的住院醫師。因緣際會的結果,冠著莫須有的理由,我申請的兩家醫院都拒絕了我。在臺大醫院工作的一年之間,我利用工作之餘,在台北和台中開設《奇蹟課程》的讀書會,並舉辦了四場相關的演講。
漸漸地,我和讀書會的核心成員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隨後,我應學員之邀出來講授《奇蹟課程》,在宜蘭、台北和台中共開了五個班,每週上一次三小時的課。
二○一三年的八月一日,我到台大醫院辦理離職。這天早晨,我隨手翻到《奇蹟課程》《練...
目錄
自序──我的修行簡歷與開課緣起
第一部:導論
第一堂課:楔子──從目的談起
第二堂課:《練習手冊》兩三事
第三堂課:談抗拒
第四堂課:進入《正文》
第五堂課:教學與文字
第二部:形式與內涵的區辨
第六堂課:形式與內涵的區辨(之一)
第七堂課:形式與內涵的區辨(之二)
第八堂課:形式與內涵的區辨(之三)
第九堂課:形式與內涵的區辨(之四)
第十堂課:形式與內涵的區辨(之五)
第十一堂課:形式與內涵的區辨(之六)
第三部:抉擇與潛意識
第十二堂課:抉擇與潛意識(之一)
第十三堂課:抉擇與潛意識(之二)
第十四堂課:抉擇與潛意識(之三)
第十五堂課:抉擇與潛意識(之四)
第十六堂課:抉擇與潛意識(之五)
第十七堂課:抉擇與潛意識(之六)
第十八堂課:抉擇與潛意識(之七)
第十九堂課:抉擇與潛意識(之八)
第二十堂課:抉擇與潛意識(之九)
第四部:寬恕
第二十一堂課:寬恕(之一)
第二十二堂課:寬恕(之二)
第二十三堂課:寬恕(之三)
第二十四堂課:寬恕(之四)
第二十五堂課:寬恕(之五)
第二十六堂課:寬恕(之六)
附錄
「翻譯」
奇蹟札記
後記
自序──我的修行簡歷與開課緣起
第一部:導論
第一堂課:楔子──從目的談起
第二堂課:《練習手冊》兩三事
第三堂課:談抗拒
第四堂課:進入《正文》
第五堂課:教學與文字
第二部:形式與內涵的區辨
第六堂課:形式與內涵的區辨(之一)
第七堂課:形式與內涵的區辨(之二)
第八堂課:形式與內涵的區辨(之三)
第九堂課:形式與內涵的區辨(之四)
第十堂課:形式與內涵的區辨(之五)
第十一堂課:形式與內涵的區辨(之六)
第三部:抉擇與潛意識
第十二堂課:抉擇與潛意識(之一)
第十三堂課:抉擇與潛意識(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