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意氣風發的帥氣老爸,
下班後,卻變身成癱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中年大叔……
為何爸爸在外神采飛揚,在家卻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當家中大小事都由媽媽掌管,爸爸還能做些什麼?
從今天起,不再當家裡的「隱形人」!
想為另一半分憂解勞,建立溫暖和諧的家庭氣氛,
就從「當孩子的超人爸爸」,陪孩子一起玩開始!
◆體貼另一半,從遊戲中培養孩子各項能力
為了讓孩子成為能「自食其力的大人」,爸媽都希望孩子有洞察力、挑戰精神、強健的心靈──當媽媽因為日常生活大小事忙不過來時,爸爸若能陪孩子一起玩,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還能穩定媽媽的心。日本知名「熱血教師」高濱正伸發現,爸爸不能只做好「養家」任務;還要同時扮演「好老公」與「好爸爸」的角色,才能找回在家庭中的地位,帶給全家人和諧的氣氛及安全感。
◆輕鬆玩,與孩子相處一點都不難
身兼父親和教師雙重角色的高濱正伸,以二十年來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爸媽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安排一些趣味的小活動或遊戲,在帶給孩子歡笑、親子一起體驗生活的同時,還能伴隨珍貴的成長回憶。
對不知如何與孩子相處的爸爸來說,父子遊戲就是增進親子情感最自然、最棒的方式!書中配合孩子的成長階段,提供幼兒~高年級孩子皆可玩的各種遊戲,分成室內活動、戶外活動、野外露營等三大部分──從在家玩靜態紙筆遊戲,到戶外登山溯溪活動;從一分鐘就可玩的簡易遊戲,到兩天一夜的外宿體驗,都經過作者二十餘年教學生涯無數次驗證,絕對能讓「不知該如何與孩子相處」的爸媽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親子遊戲!
※在家玩遊戲,親子情感更緊密
‧數字拼圖、卡牌遊戲:隨時隨地都可玩,親子一起鍛鍊腦力、訓練邏輯力。
‧故事接龍:不僅能讓全家人哈哈大笑,還能讓孩子搶著說,不知不覺中提升語文能力!
‧「Give me five」擊掌遊戲:只要一分鐘就可玩!讓孩子愈跳愈高,培養勇氣與挑戰精神。
※攜手走出家門,到處都是親子遊戲場
‧倒數讀秒遊戲:孩子對於等紅燈感到不耐煩嗎?此時正是訓練孩子數數字的好時機!或是和孩子比一比,誰閉上眼睛倒數讀秒比較準?
‧「設計旁白」遊戲:散步時,身旁來來去去的路人在想什麼?和孩子隨興地為他們設計旁白,不用多想,和孩子一起哈哈大笑最重要!
‧購物遊戲:孩子要花錢才能學會理財!給他一點錢,考考他如何買到「全家人一起吃的咖哩食材」?
※到戶外活動筋骨,刺激孩子五感發展
‧森林賓果:結合「發現」與「動手做」的有趣遊戲,讓孩子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時,還能享受動腦與競賽的樂趣。
‧打造祕密基地:讓孩子天馬行空構思「設計圖」,再從「實際製作」中逐漸修正想像與現實的差距;在快樂打造祕密基地的同時,訓練孩子隨機應變的適應能力。
‧偵探隊遊戲:結合「大地遊戲」與「解謎活動」,在帶著孩子奔跑尋寶時,讓孩子看見你認真思考、不輕言放棄的特質。
想陪伴孩子,重點不在於每個月帶孩子去一個特別的地方,而是每天十分鐘,給孩子高品質的親子時光──在各式各樣的活動與笑聲中,培育出孩子的「生活能力」──讓他未來不僅能經濟獨立、社會獨立,還能在父親的背影中,看見堅定的人生價值觀,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各項挑戰。
【本書特色】
1.從實務經驗出發,遊戲方法具體而簡單,讓爸媽從中找到最適合的活動或玩法,讓孩子輕鬆玩,認真學!
2.收錄一分鐘遊戲、外宿活動,以及大地遊戲等,讓爸媽不必傷腦筋,隨時都能找到趣味遊戲跟孩子玩。
作者簡介:
高濱正伸(Takahama Masanobu)
一九九三年成立重視「數理思考能力」、「國語文能力」及「野外體驗」,並以小學低年級學生為主要教育對象的花丸學習會。目前亦擔任數學奧林匹克委員會理事。
活躍於電視節目「情熱大陸」、「寒武紀宮殿」、「所羅門流」,以及朝日新聞週六版《be》、《週刊女性》、《AERA with Kids》等報章雜誌的熱血教師。每年舉辦百餘場以家長為對象的演講活動,場場深獲好評,在媽媽群之間擁有廣大的追隨者。
在台出版著作有《把老公當成狗》(流行風)、《媽寶這種病,是盡責父母教出來的:怎麼教,孩子才會獨立?》(大樂文化)、《媽媽不生氣,50招搞定搗蛋男孩!》(大好書屋)等書。
譯者簡介:
林孟樺
東吳大學日研所畢業,主修文學。畢業後,於日商時尚產業任職三年有餘,後因執著於美學與文學,轉戰文職工作。目前專職翻譯,除雜誌及書籍的筆譯外,亦涉足商務口、筆譯與影視編譯。譯有《日本茶事典:從一杯茶湯,看見日本極美的風景》、《30分鐘就入門!樂享葡萄酒的第一本書》(山岳文化)等書。
章節試閱
「父子關係」的影響力不可忽視
簡單來說,父子相處的時光並不只是單純的「玩樂」,而是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深遠影響的互動模式。
在花丸學習會剛開始不久,就有一個驚人的大發現。學習會剛好與某精神科醫生的診所在同一棟大樓內,因緣際會之下,開始有足不出戶的「繭居族」、或有暴力行為的孩子來找我諮詢。我每天都和這些孩子並肩作戰,為他們尋找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
有一天,某位女性員工叫住我:「高濱先生,我有件事想告訴你,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大發現!」她將幾張醫療紀錄卡推到我面前,我按照指示去看貼上標籤的地方後,也嚇了一大跳。
這些閉門不出,或有暴力行為的孩子們,共通點是「沒什麼與爸爸一起玩的經驗」,而且這些爸爸們的說辭也一樣:「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一起玩。」
繭居族所帶來的危機
目前,「繭居族」的增加速度已經亮起紅燈。
根據二○一二年版日本內閣府發行的《兒童‧青少年白皮書》統計資料,「平日都在家中活動,偶爾會到附近超商」、「會從房間出來,但活動範圍僅止於家裡」、「幾乎不會離開自己房間」的人,總共有二十三萬六千名。
另外,「平日都在家中活動,只有和自己興趣有關的事才會外出」(此類型被定義為標準的繭居族)的人,總共有四十六萬名。這代表,共有六十九萬六千名兒童和青少年是處於繭居,或近似於繭居的狀態。(資料來源:二○一二年二月實施「繭居族相關調查」,以五千名十五~三十九歲民眾為對象,其中三千兩百八十七人的回答,二○一二年七月公布。)這只是政府統計出來的數字,如果再加上那些只工作過一段時間就無法持續下去的人,大概會得到更驚人的答案吧。
這個年紀的人正值青年~壯年,原應是日本現在與未來的國家棟梁,現在卻把自己關在房間內足不出戶──這就是我所謂的危機。為什麼帶著無限可能性誕生到這個世上的孩子,竟然會變成「無法自力更生」的大人呢?為了日本的將來,無論如何必須扭轉這個局面──為了日本的未來,我們得好好地栽培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才行!
何謂「能自力更生的大人」?
「培育出能自力更生的大人」,這是花丸學習會一貫的理念。
具體來說,就是指「經濟上獨立」、「社會上獨立」,進而還要做到「精神上獨立」;兼顧以上三項條件的人,才能稱得上是「能自力更生的大人」。
「經濟上獨立」,指的就是在經濟方面至少能養活自己,進一步還要為將來能養活配偶或其他家人而奠定基礎。「社會上獨立」指的是橫跨公私各領域的人際關係,成為有「存在價值」的人才,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精神上獨立」則是成為有堅定的價值觀或人生觀,且無論處在何種環境,皆能找到工作意義的人。
「繭居族」是無法自力更生的人當中最極端的例子。現在有許多人可養活自己,但沒有自己的價值觀或人生觀,因此無法在精神上成為獨當一面的大人。另外,有些人過度堅持自己的價值觀,認為「社會無法配合我」,因此不去工作,只能一直接受家人援助,當然也無法自力更生。
工作是為了將生命延續到下一個世代
我選擇將教育作為畢生之志,因為這是和培育新生代人才直接相關的工作。事實上,每一種行業只要回溯到「人類為何工作?」我認為最終答案就是「為了將生命延續到下一個世代」。從造橋鋪路、蓋新大樓,到開發新科技,這些不同的職業,終究都是為了讓下一個世代能健康地活下去,所以我們才這樣日復一日地工作和生活。
話雖如此,新生代並未因此受到妥善的教養;不只如此,隨著繭居族逐漸高齡化,別說是新生代了,連我們現今生活的社會基礎都變得動盪不安。
即便眼前困難重重,我還是想盡一己之力,培育出「能自力更生」的大人。我想為孩子注入更多活力,期盼未來的主人翁能展現更多可能性。
話說回來,現在的繭居族在成長的過程中,到底缺少了什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走上這條路呢?我想,只要找到原因,再為這些孩子補足缺失,應該就能避免現在的危機繼續惡化。反覆思量後,我發現這一切都源自於「父子互動」。
孩子要成為能自力更生的大人須學會的各種能力,都能從「父子互動」中培養出來。只要補足這個部分,孩子與生俱來的潛力就有機會造就出許多我們無法想像的驚喜。
一直以來,社會都將繭居族、家庭暴力等相關問題的矛頭指向母親;多半覺得爸爸「一直工作,沒有時間關心孩子的教養,所以才會發生這些問題」。然而,只要更深入探討「爸爸不關心孩子的教養問題」,就會發現,在這些孩子年幼時,「爸爸沒有跟他們玩」的事實。
雖然以「不會和孩子玩的爸爸」概括敘述,但其實這些爸爸可分成不同的類型──「沒有玩樂心情的爸爸」,與「想跟孩子一起玩,但不知道該怎麼玩的爸爸」兩種。
對這些「把養兒育女的重責大任全託付給媽媽」的爸爸們,我想告訴他們,為什麼爸爸所扮演的角色那麼重要。而對「雖然關心孩子的教養,但認為沒有互動必要」的爸爸們,我想告訴他們的是,比起和孩子共同學習,和孩子一起玩,能讓孩子的潛力有更多發揮的空間──這就是「親子遊戲」帶來的無限可能。
找回爸爸在家中的「存在感」
今日,孩子很少有機會看到爸爸認真地為了什麼事堅持或努力的樣子。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叛逆期」,而要注意的是,爸爸在家中愈沒有存在感,孩子叛逆的意志反而會愈高漲;當孩子不受控制時,就會以家庭暴力的形式爆發出來。
要避免這種狀況發生,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確實地感覺到爸爸的存在──雖然這樣並無法完全防止孩子反抗大人或這個社會──但能讓孩子發現(過去所不知道的)爸爸令人尊敬的偉大之處。
孩子需要標準去遵循,當他抱著「這麼做其實沒關係吧?」「只是搗蛋一下,應該不會被罵吧!」的心態故意唱反調、或去做不該做的事,都只是為了確認可成為「標準」的基本規範到底在哪裡而已。
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很偉大」,就像是在對孩子顯現出一種模範,也是在告訴孩子「現在的自己還比不上爸爸,但是有一天,我一定能達到爸爸的標準」。當孩子抱持這種想法時,就會只在一定的範圍內反抗,也會較為安定。
我曾接觸過一位有暴力行為的孩子,我告訴他媽媽:「帶孩子去他爸爸工作的地方看看吧!」
那孩子的爸爸是一位木工。他平常在家時,總是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但工作時卻判若兩人。孩子說,爸爸有條不紊地指揮部下、激勵同事的樣子,都讓他覺得非常崇拜。
自從去爸爸工作的地方看過後,孩子的個性就漸趨和緩,也不再出現暴力行為了──爸爸認真工作的模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可見一斑──這也表示,爸爸在家中的義務之一,便是「讓孩子看到他認真的模樣」。
爸爸該如何參與育兒?
話說回來,因為爸爸工作時一絲不苟,所以在家就可懶散邋遢嗎?
對在外工作的爸爸來說,家裡是他唯一能真正放鬆的休息場所,也是爸爸能卸下武裝,表現出最真實一面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爸爸在家和在公司的樣子會截然不同的緣故。
但這看在家事的主要負責人──媽媽眼裡,這位「吊兒郎當」的爸爸很容易就成為「完全不幫忙做家事」的沒用老爸。
「我可是工作、家事兩頭燒呢!」
「不分晝夜、日復一日,都是我一個人在照顧孩子,那個人連一件家事都沒有動手呢!」
──這些都是媽媽們常有的抱怨。
因為媽媽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時時刻刻都想著孩子的事。花丸學習會舉辦外宿活動夏令營時,許多媽媽在家還是時時掛念著孩子:「現在差不多要去河邊玩了吧……」「這個時間是不是已經開始吃晚餐了呢?會不會在大家面前吵著不要吃胡蘿蔔呢?」「這麼晚了,應該睡了吧?不知道晚上會不會冷呢?」一整天下來,媽媽都在腦中不斷地「演練」孩子的行事曆。
相較之下,爸爸的態度通常都是「三天後就會毫髮無傷地回來了,就算真的發生什麼事,老師也一定會馬上通知,所以沒什麼好擔心的!」
基於兩性間思考模式的不同,只看到爸爸「在家遊手好閒、懶散怠惰」的一面,媽媽當然會認為「我一天到晚為了孩子的事操心勞力!」「為什麼都不幫忙照顧小孩!」這些想法累積在心裡,對丈夫的怨念便會愈來愈深。
這麼說來,只要擁有會幫忙做家事、陪伴孩子念書的丈夫,兩夫妻在家事方面能分工合作,這樣就夠了嗎?
最近,在「育兒男」風潮的流行之下,有愈來愈多爸爸開始關心孩子的教養。「育兒男」認為「育兒是種興趣」,還會申請育嬰假,認為自己在積極參與育兒的過程中也能得到成長。
然而,在社會大眾的心裡,「育兒男」指的是積極幫忙照料兒女的丈夫,最好是能一手包辦煮飯、掃地、洗衣、接送……
但我認為「育兒」並不只有這些,我並不是說丈夫就不必幫忙做家事,而是在雙薪家庭中,夫妻共同分擔家事是理所當然的;正如同有些事非得由媽媽來做不可,也有很多事只有爸爸才辦得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陪孩子玩」。
安心的母親,才能安定一個家庭
接著,先來探討為何「安心的媽媽」如此重要。
這麼多年來,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我接觸了成千上萬的孩子,也有許多機會拜訪各領域名人。只要一有機會,我就會請教他們:「內心的母親形象為何?」結果不出我所料,母親形象良好的人,無論在學業、運動或工作上皆十分努力;而當他們回憶起媽媽時,每個人都會突然變得滔滔不絕、神采飛揚。因為不管是誰、無論年紀多大,都希望能被母親褒獎;而問到他們得獎時第一個想告訴誰呢?答案也都是母親。
有份研究結果顯示,母子間的感情,和孩子未來的收入也有關。
這個研究以就讀哈佛大學的兩百六十八名男性為對象,畢業後,每年持續追蹤他們的健康情況,並進行心理測驗,調查這些人歷經戰爭、工作、結婚或離婚、育兒、年老等人生歷程;藉由這次的研究結果,我們或許能知道「什麼能讓人真正感到幸福」。
答案就在於年老時的「幸福」、「健康」,以及「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這三項數值。其中,「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得分較高的男性,年收通常較高;在專業領域中特別有成就的人,也多屬於這類。此外,和母親關係較融洽的人,較能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年收也比其他人高出許多,更不可思議的是,未來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較低。
從我的教學經驗與這些研究結果來看,一個家庭中「母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每個人都需要力量,才能在嚴苛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為能自力更生的人,更需要不畏艱辛困苦、跨越層層關卡、戰勝種種壓力的生命力。這股力量有多大,與年幼時母親灌注了多少愛成正比;換句話說,「母親」對孩子的未來而言,是最重要的存在。
而「母愛」指的並不是嚴厲管教,或是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感情;所謂的母愛,指的是認為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可愛到了極點,這種感情溫暖得就像和煦的陽光照耀、守護著孩子──這樣的媽媽,一定是心神安寧、富有安全感的。
完成專屬於爸爸的重要任務
長年以來,我在全國巡迴,以「只有媽媽做得到的事」為題演講。目的就是為了讓媽媽們能痛快地大笑、大哭,並且知道自己不是在孤軍奮戰。如果我的演講能讓這些媽媽感到安心,那麼再勞累也無所謂了。
經過無數演講之後,我也逐漸發現「讓媽媽成為家庭的重心」,以及「盡力讓媽媽(妻子)安心」這兩件事,是只有爸爸才做得到的。正因如此,最近的「育兒男」風潮實在讓我感到憂心忡忡。
爸爸如果一直不知道什麼是「只有爸爸才做得到的事」,反而草率地介入媽媽的工作領域,會讓人覺得,爸爸似乎是要代替媽媽來養兒育女。
「包辦育兒雜事的奶爸」真是非常響亮的名號,但這樣是否會造成「家裡有兩位媽媽」的局面呢?「關心孩子教育的好爸爸」,聽起來像是一種典範,但如果一講到孩子的事就停不下來,是不是又有點管太多了呢?
這樣,只會造成家庭的不安而已。畢竟,教養生活中有非媽媽不可的任務,也有專屬於爸爸的工作。清楚地了解這件事後,再來回想以往自己關切孩子的方式吧。接下來,請各位跟我一起深入探討,什麼是「只有爸爸才做得到的事」。
爸媽在家庭中有不同分工
媽媽在責罵孩子時,絕對不能使用情緒性字眼──所有育兒書籍都會再三強調這項規則,我也會在演講中告誡媽媽們,在斥責孩子時,一定要遵守三項原則:「有威嚴、長話短說、事過不提。」
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三點,是因為通常媽媽只要生氣,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接著,就開始搬出陳年往事,細數孩子過往犯下的種種過錯,結果只讓自己更加憤怒。如果媽媽生氣時像一壺沸騰了卻不會冷卻的開水,只會讓孩子覺得很難過而已; 對孩子而言,沒有比最心愛的媽媽一直板著一張臉還要難受的事了。
更糟糕的是,一旦孩子習慣了被媽媽怒吼和責罵,就會更肆無忌憚地做出讓人生氣的事。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再三叮嚀媽媽們,一定要謹記「有威嚴、長話短說、事過不提」這三項原則。
相較之下,爸爸的怒火則屬於「火山型」;因為爸爸平常不太生氣,但只要一生氣,就像火山爆發一樣可怕。「被爸爸罵是最可怕的事了」──爸爸生氣時,就是要給孩子這樣的感覺。
再者,從罵人的方式也可看出父母的差異,媽媽比較偏向情緒性的爆發;而爸爸則比較冷靜,傾向於針對事件的本質,和孩子共同解決問題。從這個差異衍生出「只有爸爸才做得到的事」第一點,就是以培養邏輯為目標,與孩子共同面對問題。
培養孩子的「邏輯能力」
我將數學的思考能力分成兩大類:「判斷力」和「追究力」。
「判斷力」指的是空間認識、圖形感覺、嘗試錯誤學習力、發現能力。
「追究力」指的是邏輯能力、匯整能力、精讀能力、意志力。
進一步解釋「邏輯能力」,指的是在「正確條件的情況下,一定會變成這樣」的前提下,找出「正確條件」的思考能力;以及遇到瓶頸時,「能利用現有的線索,思考出各種相對應答案」,這種「分類」的思考能力。
如果從小沒有培養邏輯思考的能力,長大出社會後,也不可能突然了解該如何釐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所以可能常讓人覺得他搞不清楚狀況。比方說,有些人明明是要說服對方,卻一味地以自我為中心,講出毫無脈絡可循的話;或雖然沒有惡意,卻常把事情弄到不知該如何收拾的局面。
這時,就輪到爸爸出場了。爸爸要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經邏輯思考的說話方式」,以作為孩子的榜樣,但也不須特別強迫孩子學習何謂邏輯。從小就在用字遣詞高雅的環境中成長,孩子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就能出口成章,這就是語言的「洗禮」;同理可證,孩子自小就看到「爸爸思考過後、歸納出正確答案的樣子」,看著爸爸「邏輯思考」的背影逐漸成長,將來自能也會擁有邏輯思考的能力。
成為孩子連結社會的橋梁
這和讓孩子看見爸爸工作的樣子有異曲同工之妙。(讓孩子看見「媽媽工作的樣子」也有一樣的效果,能讓他從中看見、感受到大人對工作的熱情。)
「爸爸工作時的樣子」對男孩來說,直接連結到他對「長大成人」後的憧憬。為了讓孩子在描繪未來藍圖時,能清楚知道自己將來要如何成為獨當一面的人,就要讓他看見爸爸神采飛揚地在工作崗位上打拚的樣子。
除此之外,「爸爸工作時的樣子」能讓女孩開始想像未來在職場上會碰到怎樣的上司、同僚;當然,也有很多女孩會從爸爸工作時的背影,聯想到自己將來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樣子。
在選擇學校時,我都會叮嚀爸媽,不要被流言所影響,要自己去感覺哪間學校才是真正的「好學校」。而好壞的判斷基準,就在於該校的領導者。只要你能認同這間學校的領導者──校長──散發出來的魅力,這間學校就能和你們家相契合。選公司時也一樣,有行業、公司所在位置、待遇等判斷要素,但最終仍然得回歸到「是否能打從心底贊同領導者的經營理念」這個重點。
要成為能自力更生的大人,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在經濟面上完全自主;所以非得在社會上以某種方式來換取金錢──這就是「工作」的本質。
「爸爸工作時的模樣」就是在訴說這個道理,請讓孩子從小看著「工作者」的身影,培養出自己的價值觀吧。
讓孩子了解「語言的份量」
我在為媽媽舉辦的演講上提到,媽媽要以「媽媽一直關心著你」的溫暖眼神看顧孩子,或用肯定的溫暖語調給孩子「語言的洗禮」──充滿關愛的眼神及溫柔的話語所帶來的安心感,就是給子女最好的養分。
相對的,爸爸要給孩子的印象是:「說出口的每句話都很重要」。
我曾在電影院附近碰到一家四口。媽媽和女兒不停地討論著剛剛結束的電影內容,相較之下,父子倆人卻一語不發。面對沉默不語的父子,媽媽問:「你們覺得剛剛那部電影不好看嗎?」父子兩人異口同聲地說:「還不錯啊。」於是媽媽又問:「那你們覺得哪裡好看呢?」結果父子兩人又陷入一陣沉默……
雖然那位媽媽有點生氣的樣子,然而,這本來就是男性的真實樣貌。他們喜歡深入挖掘底層的涵義,並在說出自己的想法前再三思索。雖然不能以一概之,但男性基本上就是喜歡不斷思考。
正因為有這項差異,我希望爸爸能帶給孩子「一言九鼎」的形象,也讓孩子知道說出口的每句話都很重要。就像爸爸深思熟慮後,終於開口說的話通常都具有相當份量一般。「重視自己說出口的每句話」,就是我希望爸爸能傳承給下一代的觀念。
這並不是要造成各位的壓力,因為要實踐這點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如果一直記掛著要當孩子的榜樣而遲遲不敢發言,最後變成凡事三緘其口的爸爸,那就本末倒置了。
重要的是在真正需要謹慎發言的場合──譬如說討論某些嚴肅的社會問題、或是與孩子的未來相關的話題時──請爸爸務必深思熟慮再發言;在還沒想到該講什麼之前,保持沉默也沒什麼不對。孩子自然能從這股沉默中解讀出爸爸對言語的重視。
退一步,帶孩子看得更遠
許多人來找我諮詢家庭中發生的大小問題,最近我發現,「爸爸要顧全大局」的想法似乎愈來愈薄弱了。
身為諮詢者,我總是以客觀的角度來歸納許多家庭中發生的問題。許多事只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就能不費吹灰之力地釐清問題,並提出有效的對策。所以我希望爸爸在處理家裡的問題時,也要客觀地擔任能「顧全大局」的角色。
現在,有許多爸爸非常關心兒女的教養,並展現高度的熱情,但也開始在小事上鑽牛角尖。譬如說,孩子某次國語測驗考了三十分,爸媽馬上去買了很厚的閱讀測驗集來幫孩子惡補。或是聽到孩子說:「今天在學校有人說我壞話,讓我覺得很傷心。」便立刻跑去學校找老師理論……
乍看之下,這樣的爸爸好像非常關心孩子,事事都為孩子著想,但仔細想想,是不是有點不太對勁呢?一個家庭裡,有兩個注意小事、想東想西的大人,是不是會把孩子逼得喘不過氣呢?
爸爸在家中,要以更長遠的眼光來分析眼前發生的事情。「不過就是一次的考試不及格而已,又不代表孩子將來就會沒出息!」爸爸就是要有這樣的寬宏氣度,不被眼前那張成績單所影響。或是笑笑地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喜歡人家這樣說,就要當場反擊啊!出了社會後沒有人會幫你出頭喔!」
爸爸不被小事影響,家人才會感到安心。畢竟媽媽二十四小時都想著孩子的事,難免會有小題大作的時候。尤其看到孩子煩惱、痛苦時,媽媽更希望自己能代替孩子受苦。
另一種媽媽,則是會把自己以前的夢想硬生生地套在孩子身上。
「我很後悔沒有繼續學鋼琴,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學鋼琴!」
「我以前一直想讀這裡,所以孩子一定要考上這所學校!」
這些都是訪談時常聽到的話。
乍聽之下,這些媽媽都是替孩子著想;但只要主詞一變成「我」,就只是在操控孩子罷了。有一天,爸媽都得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放手讓他自由地展翅翱翔,請不要將自己未了的心願託付在孩子的身上。
當然,將自己的經驗傳承給孩子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所以可用過來人分享經驗的口吻說:「媽媽因為放棄鋼琴,所以現在很後悔哦!」接下來的,就讓孩子自己決定吧!而爸爸也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將未完成的夢想託付給孩子的傾向,因為,將孩子當成第二個自己,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爸爸與孩子間應保持比媽媽更「多一步的距離」。將孩子視為一個獨立個體,尊重他;同時也要思考,要培養孩子哪些能力,才能讓他成為獨當一面的大人。
讓孩子看到自己有「多愛老婆」
最後,希望爸爸能讓孩子看見自己深愛妻子的那一面──這是爸爸最重要的任務──全世界只有爸爸可扮演這個角色。
這個任務光是以抽象的「愛」來表達是不夠的,要有連孩子都體會得到的具體行動才算合格。母親節時,爸爸和孩子一起動手下廚,或做些能讓媽媽開心的事;在普通的日子裡購買「送給老婆的花」……總之,請發揮你的浪漫細胞,使出你非常非常愛老婆的各種招數吧!
在為媽媽舉辦的演講中,我介紹了「第一碗飯」小儀式──吃飯時,要先幫爸爸盛飯。就算爸爸因為加班沒有回來吃飯,媽媽也要先盛一碗「爸爸的飯」,這樣就能將「爸爸為了家人的生活在外打拚」的觀念深植於孩子的腦海裡。而爸爸也會幹勁十足,覺得自己「明天也要努力工作!」
同樣的道理,請爸爸務必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非常重視妻子=媽媽」的樣子。「馬麻,把拔說妳為了這個家每天都很辛苦呢!」如果聽到孩子這麼說,每位媽媽都會非常感動,然後就能以全新的心情來面對接下來的每一天!
一切就從「父子互動」做起
這些「專屬於爸爸的任務」,其實都可透過「互動」傳達給孩子。
除了卡片或棋盤遊戲之外,也可在日常對話中鍛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譬如說偶爾和孩子來幾場小辯論,或討論稍微嚴肅一點的議題。
讓孩子看到爸爸工作的樣子,也是親子互動的一大重點。雖然乍看之下「工作」和「遊戲」無法同時成立,但這兩件事其實密不可分。請仔細回想,你為什麼會選擇現在這個職業?小時候是不是曾經玩過扮演老師、醫生、警察的遊戲呢?
而教導孩子話語的重要性,可從言談間傳達爸爸的價值觀、人生觀與思考哲學。只要換個角度想就能發現,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傳達理念的機會。
最後是當個「顧全大局」的爸爸。媽媽容易靠孩子太近而專注於小事情上,這時爸爸一定要擔任拓展孩子視野的角色。有些事媽媽認為「就算學會了,在現實生活中也派不上用場」,但還是要請爸爸盡情發揮,因為「父子遊戲」能開發孩子的無限潛能。所以,爸爸一定要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
總之,「專屬於爸爸的任務」最重要的大前提就是「父子互動」。其次,就是「讓媽媽看見父子一起玩的景象」,這就是幸福家庭的基礎。
「父子關係」的影響力不可忽視
簡單來說,父子相處的時光並不只是單純的「玩樂」,而是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深遠影響的互動模式。
在花丸學習會剛開始不久,就有一個驚人的大發現。學習會剛好與某精神科醫生的診所在同一棟大樓內,因緣際會之下,開始有足不出戶的「繭居族」、或有暴力行為的孩子來找我諮詢。我每天都和這些孩子並肩作戰,為他們尋找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
有一天,某位女性員工叫住我:「高濱先生,我有件事想告訴你,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大發現!」她將幾張醫療紀錄卡推到我面前,我按照指示去看貼上標籤的地方後,...
作者序
前言
持續思考,尋找「只有爸爸做得到的事」
「『夫妻關係』是為了什麼而存在?」每位男性開始對結婚這件事有想法時,多少也會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吧。
「『爸爸』到底該扮演什麼角色?」這是男人在知道自己即將成為爸爸時,浮現在腦海裡的第一個疑惑。
孩子出生後,女性會自然而然地成為母親;但男性無法馬上成為父親的事卻也時有所聞。也因為這樣,丈夫往往做出許多讓妻子火冒三丈的事;而且,面對不滿的妻子時,丈夫可能完全摸不著頭緒,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現代,是個瞬息萬變的年代。人手一支手機,而且只要有網路,就能查遍天下大小事……這對上一個世代的人來說,根本無法想像!現在如果想了解育兒資訊,透過網路就能得到許多情報,甚至能找到古今中外各種不同的育兒方式。
現在日本正流行「育兒男」風潮,報章雜誌上也能看到許多為爸爸們量身打造的育兒方式。
然而,我們能在繁雜的資訊中,為「爸爸的角色」找到一個正確答案嗎?在我們摸索、煩惱的當下,孩子已經一天一天長大了──孩子是不會等我們找到答案再長大的。
一直以來,我都以培育孩子的「生活能力」為主要目標,經營提升孩子思考力、國語能力,且時常舉辦戶外體驗活動的「花丸會」。那麼多年來我發現,孩子能否健全成長,關鍵就在於爸媽的夫妻關係及家人間的感情。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安定的母親形象」是必要條件──至於該如何打造──我也舉辦了上百場演講,介紹「唯有媽媽才做得到的事」。
另一方面,我也特地舉辦了介紹「唯有爸爸才做得到的事」的演講──這可是女人禁地!在只有男性的空間裡,大家一起探討夫妻關係、爸爸在育兒時所扮演的角色等議題。
演講結束後,請與會的爸爸們做問卷回饋,我也能藉此聽到他們的心聲;然後,我會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以往我從數百位媽媽口中得知的資訊,作進一步的建議,為爸爸們找到解決方法。這些分享讓我發現:真實生活中發生的案例,才是最淺顯易懂的活知識。
本書集結我二十年來所累積的經驗,以各種父子、家庭間發生的小故事為主軸;前半部將提及爸爸在家庭中所應扮演的角色,後半部則提供父子間具體的互動實例。至於為何著重於探討「父子的互動」,將會在第一章中說明,請各位務必過目。
養兒育女並沒有正確答案。但時時以真摯的心情陪伴孩子、一同面對成長中的各個關卡,絕對是必要的。當然,也要持續思考孩子、家庭、父親角色相關的種種議題。
最後,如果讀完這本書,讀者能開始思考「夫妻關係」及「爸爸的角色」等問題,我將感到非常榮幸。
前言
持續思考,尋找「只有爸爸做得到的事」
「『夫妻關係』是為了什麼而存在?」每位男性開始對結婚這件事有想法時,多少也會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吧。
「『爸爸』到底該扮演什麼角色?」這是男人在知道自己即將成為爸爸時,浮現在腦海裡的第一個疑惑。
孩子出生後,女性會自然而然地成為母親;但男性無法馬上成為父親的事卻也時有所聞。也因為這樣,丈夫往往做出許多讓妻子火冒三丈的事;而且,面對不滿的妻子時,丈夫可能完全摸不著頭緒,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現代,是個瞬息萬變的年代。人手一支手機,而且只要有網路,就能查遍天下大...
目錄
前言 持續思考,尋找「只有爸爸做得到的事」
第一章 找出爸爸在家中的角色──成為妻子的支柱&孩子的憧憬
「父子關係」的影響力不可忽視
繭居族所帶來的危機
何謂「能自力更生的大人」?
工作是為了將生命延續到下一個世代
找回爸爸在家中的「存在感」
爸爸該如何參與育兒?
安心的母親,才能安定一個家庭
爸爸的責任──以「媽媽」為家庭重心
與妻子對話的五大禁忌
完成專屬於爸爸的重要任務
爸媽在家庭中有不同分工
培養孩子的「邏輯能力」
成為孩子連結社會的橋梁
讓孩子了解「語言的份量」
退一步,帶孩子看得更遠
讓孩子看到自己有「多愛老婆」
一切就從「父子互動」做起
第二章 父子互動基本原則──隨時、隨地都要玩得開心
配合孩子的成長階段,決定「要玩什麼」
蝌蚪期:三~十歲為止
青蛙期:十~十八歲
在家玩遊戲──動靜皆宜、從父子互動開始
追趕跑跳碰:讓孩子看見「超人爸爸的力量」
和爸爸的親密接觸:陪孩子「活動筋骨」
和爸爸比頭腦:用紙筆遊戲鍛鍊思考能力
卡牌、棋盤遊戲:培養孩子的協調與邏輯
聽爸爸說故事:鍛鍊用字遣詞的能力
父子一起完成任務: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帶孩子出門去──鄰近地區&街上篇
一起散步:鍛鍊孩子的觀察力&表達能力
陪爸爸出門辦事:有趣的社會先修班
第三章 規劃一場好玩安全的野外活動──森林、河川&海邊
作好萬全準備,和孩子一起盡興出遊
爸爸要成為「戶外導覽老師」
拿出「氣魄」時時守護孩子
在車上的「暖身遊戲」
森林賓果:磨練五感能力
打造祕密基地──學習實踐PDCA
河川遊戲:活用四肢與大腦的全面運動
與海浪嬉戲:感受大自然帶來的感動與威脅
第四章 親子偵探隊──結合大地遊戲&解謎活動
在家族遊戲中讓孩子學會深度思考
好玩有趣的偵探隊活動
帶領孩子成長的爸爸們──偵探隊活動實例
認真準備資料、傳授知識
埋頭鑽研喜好的事物
全力奔跑、值得信賴
向孩子學習,不恥下問
展現自己對孩子的了解
堅持到底、追求細節
有技巧地點燃孩子的熱情
讓孩子成為活動主角
重點就在於「赤子之心」
第五章 陪孩子一起「夜不歸營」──擴展視野的外宿活動
成為讓孩子完全依賴的老爸
爸爸也要嘗試挑戰自我
女兒是「完全不同的生物」
第六章 成為孩子的超人爸爸──在玩樂中陪他成長!
最好的陪伴──與兒女分享所有美好事物
和兒子一起玩「男生的遊戲」
截然不同的「女子世界」
結語 夫妻互補,找出幸福家庭方程式
前言 持續思考,尋找「只有爸爸做得到的事」
第一章 找出爸爸在家中的角色──成為妻子的支柱&孩子的憧憬
「父子關係」的影響力不可忽視
繭居族所帶來的危機
何謂「能自力更生的大人」?
工作是為了將生命延續到下一個世代
找回爸爸在家中的「存在感」
爸爸該如何參與育兒?
安心的母親,才能安定一個家庭
爸爸的責任──以「媽媽」為家庭重心
與妻子對話的五大禁忌
完成專屬於爸爸的重要任務
爸媽在家庭中有不同分工
培養孩子的「邏輯能力」
成為孩子連結社會的橋梁
讓孩子了解「語言的份量」
退一步,帶孩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