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本「正向教養」正宗書籍。阿德勒學派教養權威、美國風行超過35年「正向教養」創始人──簡.尼爾森的最新經典力作。
★「正向教養」是美國主流親子教育法之一,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系列書共出版18本,以16種語言發行全球60國,總銷量高達200萬冊以上。
★台灣首位獲美國PDA正向教育協會認證導師及講師──姚以婷專文導讀、審訂。
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受挫的孩子,
挫折感來自於「沒有歸屬感」的信念。
阿德勒相信每個人都在追求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停止餵養孩子懲罰和獎賞,用「鼓勵」賦予權力和責任,
孩子才能真正具有自信與能力!
我們無法保護孩子免於人生的苦難。因此,有必要讓他們為此先做好準備。
──魯道夫.德瑞克斯
「正向教養」是以阿德勒學說為基礎的教養法,主張消除所有懲罰與獎賞,強調用「鼓勵」來教養孩子。簡.尼爾森在一九八○年代,接受美國聯邦政府委託,主持一項兒童教育研究專案,結果發現家長與教師運用阿德勒心理輔導法,對孩童有明顯正面的影響,因而她發展出一套涵蓋溝通、衝突處理與相互尊重的教養方法。過去三十五年,「正向教養」的理論與200多種實用方法,已經成為美國的主流教養方式。
阿德勒相信改變行為的最佳途徑是要由內而外,幫助扭轉錯誤的信念,協助個人體驗「歸屬於群體」的深層需要。阿德勒去世後,他的門徒魯道夫.德瑞克斯繼續傳布阿德勒學說,將人人平等、尊嚴、尊重等理念擴及父母與師長。阿德勒與德瑞克斯教導我們,孩子所做的行為只是冰山一角,在冰山底層隱藏著行為背後的信念,那才是孩子行為產生的主因。
【正向教養的五大特色】
一般的教養法只討論如何修正孩子的行為,「正向教養」則同時討論行為與其背後的信念,並包含以下五大特色:
.協助孩子感受到情感連結、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父母能同一個時間表現出和善與堅定。
.具有長期的成效。
.教導孩子兼具品格與價值的技能,培養尊重、關心他人、解決問題與合作的精神。
.促使孩子發現自己擁有能力,並且了解如何正確運用這些能力。
【如何運用正向教養工具?】
研究指出,正向教養工具能夠協助孩子自我調整,產生內在動機,並能幫助家庭關係更和諧,對孩子產生長遠的效果。
.破解孩子心中密碼:運用「錯誤目的線索偵測表」與「錯誤目的表」,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和善且堅定:從重視孩子的感受開始,表現理解並盡可能提供選項,但仍堅持原則。
.先連結情感,再糾正行為:孩子在感覺好時,會做得更好。傳遞關愛的訊息,建立起親密感與信任,就足以解決問題。
.家庭會議:運用舉辦家庭會議的十步驟,營造氣氛,使所有人專注在解決方案上。
.修復錯誤的3R’s: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透過道歉來和解,一起找出彼此願意實行的解決方案。
本書擷取「正向教養」最經典實用及最新的49項練習,每項都是有利於家庭關係與孩童發展的方法。簡.尼爾森與她的兒女,婚姻與家庭治療師瑪麗.尼爾森.坦伯斯基,以及育有三名子女且為正向教養協會執行長的布萊德.安吉,共同分享親身的育兒經驗,並提供來自世界各地正向教養的成功案例。在孩子性格發展過程中,家長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養路上,給予孩子尊嚴與尊重,提升孩子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你將發現孩子不僅能改善負面行為,也會擁有更好的品格與技能。
【本書特色】
◎每個練習都有正向教養工具的重點介紹,文後並統整實用的運用技巧,協助父母更容易抓到教養訣竅。
◎每章都有三位作者分享他們實際運用正向教養工具的經驗,並提供世界各地成功運用的正向教養工具案例,幫助讀者了解如何運用與實行。
◎本書提供明確、以研究為基礎的指引,教導孩子自我激勵,最終能夠自行管理自己的行為。
作者簡介:
簡.尼爾森(JANE NELSEN)
教育博士,正向教養暢銷叢書的合著者,亦是專長於婚姻、家庭和親子關係的合格心理治療師及國際知名演說家;著作已銷售超過125萬本。
她是7名孩子的母親(22名孫子女、9名曾孫子女……持續增加中)。著作與合著的正向教養叢書發行超過60個國家;如今年近80歲,依舊活躍於全球巡迴的演講與工作坊。
瑪麗.尼爾森.坦伯斯基(MARY NELSEN TAMBORSKI)
文學碩士、三名男孩的母親,以及執業於聖地牙哥的婚姻與家庭治療師;同時也是正向教養認證導師與家長講師。
瑪麗接受母親簡.尼爾森的真實人生訓練不亞於所接受的正規訓練。從她有記憶以來,雙親就讓她參與相互尊重的溝通、鼓勵,並專注在解決方案上。
瑪麗與母親合著有《Keeping the Joy in Marriage Tool Cards》一書(包含電子書)。她活躍於演講與工作坊,也教授許多正向教養家長課程。
布萊德.安吉(BRAD AINGE)
正向教養協會執行長、「Empowering People」組織執行長,也是www.positivedescipline.com網站上許多正面教養產品的出版者與發行者。
布萊德是個全職的單親爸爸,育有凱爾西、吉普森與愛瑪三名子女,亦是兼職部落客;部落格專門分享遊走在養育孩子、約會與賺錢維生之間的獨特體驗。嗜好包括洗衣、洗碗、管理動物、偶爾擔任爭執的仲裁者(「他先動手的!」「不對,她先動手的!」)。他期望有朝一日能逃到遙遠的蘇格蘭村莊,整天打高爾夫球。
導讀.審訂/姚以庭
台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資深導師、北美和台灣阿德勒協會認證講師。
譯者簡介:
譯者/劉盈盈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畢業。
文字滋養我,我吐納文字。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李佳燕/家庭醫師
李貞慧/親職作家暨閱讀推廣者
李崇建/親子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姚以婷/台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資深導師、北美和台灣阿德勒協會認證講師
曾端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
曾文志/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正向心理學&阿德勒諮商與認真玩實驗室主持人
曾國榮/台灣生命教育學會講師
黃尹柔/安佐愛讀書的主人
楊瑞珠/台灣阿徳勒心理學會理事長、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代言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
蔡靜芬/野家院子兒童自然美學創辦人
鄭浩仁/寬欣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家長正向教養講師
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魏世台/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理事長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如果在教育和養兒路上,你自認責罵、恫嚇、處罰、獎賞……什麼方法都已用盡,孩子卻依然故我,請務必展讀這本書。你將從顛覆過去的觀念與作法中,找到你與孩子共同的重生之路。」
──李佳燕,家庭醫師
「這本書提的教養觀念,我幾乎百分百認同,和我所瞭解最好的教養,幾乎完全一致,簡.尼爾森也是我景仰的教育家。」
──李崇建/親子作家
「阿德勒學說的核心是社會情懷,這也是正向教養的主要元素。簡.尼爾森的書中充分展現這種精神,並且將正向教養原理,轉化為實際操作的方法。」
──曾端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其可定義的目的;這本循証化的實用寶典帶你進入孩子的世界,教你停止餵養孩子懲罰或獎賞的毒藥,賦予權力和責任,展現身為父母的大智慧。」
──曾文志,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正向心理學&阿德勒諮商與認真玩實驗室主持人
「我與我的家庭從正向教養的學習與教導中成長,並且得到很多幫助,也期望讀者能運用書中實用的教養知識與練習,創造更美好的家庭生活。」
──姚以婷,台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資深導師、北美和台灣阿德勒協會認證講師
「正向教養不是說教,而是期待透過體驗活動,協助教養者深刻反思與覺察自身的教養迷思,經由演練,熟悉並掌握和善與堅定兼具的教養態度。即使先前帶過近百場的親職講座,當我開始嘗試帶領家長們進行正向教養的體驗活動後,家長們閃閃發亮的眼神、真摯的回饋,每每讓我感動不已。如果你已經聽過許多的教養講座,仍然每天只能無奈地對著你家的孩子碎念,這本書,會成為你鍾愛的床頭書。」
──鄭皓仁,寬欣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家長正向教養講師
「植物朝陽光的方向成長,人朝讚美的方向努力,這是一本教父母老師用對方法,有效教導孩子的一本難得的好書,一定要讀哦!」
──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給孩子那麼多愛,為何換不到孩子有能力又快樂,並且擁有愛己愛人的社會情懷?49招教養法讓孩子開心又聰明,爸媽得心又應手!」
──魏世台,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心理學兼任教授
「透過本書,作者們提供了明確、以研究為基礎的指引,教導孩子自我激勵,最終能管理自己的行為。」
──郝愛德.朗寇(HAL RUNKEL),婚姻與家庭治療師,著有暢銷書《Cool學:「零吼叫」養出乖寶貝》(ScreamFree Parenting)
「對任何家長而言,本書都是強大的基礎架構與解決問題的幫手。不論你的孩子是嬰孩、青少年、或處於這兩者之間的年紀,你將發現本書充滿了真實生活的體驗與策略。我呼籲每位父母今天就拿起來閱讀!」
──艾咪.麥克格雷迪(AMY McCREADY),著有《"Me, Me, Me" Epidemic》
「所有家長的必讀書籍。本書除了為家庭提供有效、變革的理論與技巧,還充滿了來自全球各地家長的真實生活故事。閱讀本書是件樂事,而且能立刻輕鬆上手。」
──艾莉森.薛佛(ALYSON SCHAFER),著有《Honey, I Wrecked the Kids and Ain’tMisbehavin’》
推薦序
教出有勇氣、能合作與貢獻社會的孩子
曾端真/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註:Alfred Adler,一八七○年到一九三七年〕,創立個體心理學派(Individual Psychology),對後世心理學、教育、心理治療等影響深遠。迄今,阿德勒的學說已逾一百年,歷久彌新,舉世風靡。台灣近幾年來,阿德勒的相關譯書深受讀者喜愛,蔚為風潮。
正向教養的原理承自阿德勒心理學學派,作者也強調運用本書時,必須先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阿德勒學說的核心是社會情懷,這也是正向教養的主要元素。簡.尼爾森的書中充分展現這種精神,並且將正向教養原理,轉化為實際操作的方法。
勇氣、合作、貢獻,是社會情懷的實踐。運用本書時,父母需要時時提醒自己,以社會情懷為起點,以勇氣面對教養孩子的挑戰,以合作邀請孩子一起努力。
本書不只讓讀者從練習中增進親職效能,更珍貴的是在每個主題下,分享連專家都會感到困頓的案例,作者讓父母看到希望,這對處於氣餒中的父母是莫大的鼓勵。被鼓勵的人才有勇氣迎接困難。阿德勒主張出現問題行為的孩子,不是壞孩子,他們只是失去勇氣且深感氣餒。父母不也像孩子一樣,在教養孩子時,常常感到氣餒?作者坦然地分享他們的情緒和挫折,讓父母從自責的泥淖中走出來。有勇氣的父母,才能真心地用語言和行動鼓勵孩子。
阿德勒學派的心理治療格言:「用他的眼睛看世界、用他的耳朵聽聲音、用他的心去感受。」這是傾聽的最高指南。本書的每個練習和策略,都需要父母用傾聽來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才能贏得孩子的合作。例如:〈練習1 破解孩子心中的密碼〉,它不是一張行為檢核表,而是用來了解孩子的參照表。進行練習時,「做什麼」和「如何做」同等重要。父母須展現傾聽、鼓勵與平等的精神,才能達到成效。
孩子為家人貢獻,在家庭中擁有地位,能讓他們感受到歸屬感。父母須調整對孩子的信念,改變上對下的角色關係,相信孩子有能力一起參與家事,並且邀請孩子討論家務事,包括教養的問題。在討論過程中,孩子便能擁有歸屬感和貢獻感,很自然地也就激發了責任感。家庭會議的原理便是透過民主式的討論,培養孩子貢獻自我的能力和責任感。如果從眾多策略中選一個,我會大力推荐「討論」這個策略,因為它充分展現傾聽和鼓勵的效能。
我學習阿德勒學派逾三十年,除了在教學上傳揚阿德勒學說,也寫親職教育書籍,分享如何運用阿德勒學理來教出有勇氣的孩子。非常高興見到正向教養在台灣受到重視。我是阿德勒的忠實信徒,日月文化出版本書,邀請我推薦,我欣然答應。祝福讀者從實踐正向教養中,創造出雙贏的親子關係。
名人推薦:李佳燕/家庭醫師
李貞慧/親職作家暨閱讀推廣者
李崇建/親子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姚以婷/台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資深導師、北美和台灣阿德勒協會認證講師
曾端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
曾文志/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正向心理學&阿德勒諮商與認真玩實驗室主持人
曾國榮/台灣生命教育學會講師
黃尹柔/安佐愛讀書的主人
楊瑞珠/台灣阿徳勒心理學會理事長、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代言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
蔡靜芬/野家院子兒...
章節試閱
第四章 連結你與孩子的情感
練習16 共同擁有一段特殊時光
如果想要養育出更好的孩子,父母就必須成為更好的教育家。
──魯道夫.德瑞克斯
安排與平時不同的特殊時光。
1. 將話筒拿離機座,或者讓手機靜音或關機。
2. 從你們一起腦力激盪出的清單上,輪流選出一項你們都喜歡的活動。
簡的故事分享
你可能已經花了很多時間陪伴孩子。然而,被迫抽出的時間、休閒時間與排定的專屬時間,三者是有差異的。針對專屬時間,重點是讓孩子明確地知道,他們可以期待何時會是一段特意保留給他們的定期特殊時光。
我們建議家長將話筒拿離機座,藉此強調這是一段特別且不受干擾的時間。然而,一名陪伴三歲女兒的媽媽可能會將話筒留在機座上。當電話響起,她會接起電話說:「對不起,我現在不能跟你講電話。現在是我與蘿莉的特殊時光。」當蘿莉聽見媽媽告訴其他人,有多重視與她相處的時間,蘿莉將會露齒而笑。
你有多常說:「不行,我現在太忙了?」多加幾個字,會讓孩子聽起來截然不同:「我現在沒辦法,但我很期待我們的特殊時光。」
孩子能夠期待與你共度特殊時光,此時他們就會感到與你連結了情感。他們會感覺自己對你很重要,就會減少透過錯誤方式尋找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不當行為。
瑪麗的故事分享
與雙親相處的特殊時光,是我童年最快樂的回憶之一。我們稱呼它為「晚上的約會」,每週輪流有不同的安排。例如,某個星期輪到媽媽與我,而哥哥與父親外出「約會」;下星期則會交換,我與父親、而哥哥與媽媽;第三個星期是全家的約會;最後一個星期則是雙親兩人的約會。
我們許多晚上的約會,不需要外出或花錢。我喜歡與父親、哥哥一起建築堡壘,或是與媽媽一起烤餅乾。哥哥與我思考出我們想做的事情,將想法列成清單,而我們的雙親熱切地應允,所以這些時光才會如此特別。
我在我的小家庭與兒子身上延續了這項傳統。小兒子還在襁褓時,大兒子與我每星期至少會有一次的特殊時光。我們會送小兒子上床睡覺,然後享受我們晚上的約會──通常是玩他選擇的遊戲,接著在床上看電影與吃爆米花。
我發現,在床上看電影與吃爆米花對我並不特別;稱呼它為晚上的約會、規畫並期待,使得這件事變得對兒子而言很特別。他整星期都會問我今天是不是星期六,是不是到了我們晚上的約會。
享受特殊時光的重要關鍵,是確保孩子事先知道這是他與你的特殊時光,並讓他一起參與規畫的過程。
布萊德的故事分享
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事實上,也許我花了太多時間跟他們在一起,但「特殊時光」並不一樣。如果我花時間與兩個孩子在一起,仍然會有爭奪我關注的競爭因素。所以我好奇,個別與每個孩子度過特殊時光,是否會影響存在於家中的手足競爭感〔註:Sibling Rivalry,存在於兄弟姐妹間的比較、競爭、嫉妒或仇恨的感受〕。
我們規畫星期五是特殊時光。孩子那天不用上學,所以我會陪吉普森打網球、陪愛瑪練習壘球。那個星期五,我們起床,打開大門,發現地上有落雪,完全不是打網球與壘球的天氣。
結果證明,這是一件好事,因為我的電腦出了問題,我能夠花一整天解決。我們必須彈性調整,決定重新安排到星期六,屆時雪應該已經融化,足以讓吉普森和我一起打網球了。
只有一個問題。你會發現,你讓孩子一起參與使用正向教養工具的過程,他們事實上會比你更了解整個過程。吉普森與我抵達網球場時,我們熱身了十到十五分鐘。然後,我說:「好了,開始打球吧。你可以先發球。」
我根本不知道,我認知的網球與吉普森認知的網球截然不同。我花了三十分鐘才理解吉普森認知的網球規則,在這期間他好幾次提醒我:「爹地,這是我的特殊時光,我想要快樂地玩網球。」
如果你不清楚什麼是「快樂玩網球」,讓我為你們解惑。首先,你不能喊分數:「零比十五」、「零比三十」、諸如此類。稍早,當吉普森對我說:「爹地,安靜。」我才學到這一點。
「什麼?」
吉普森說:「別說話!」
「我只是在喊分數。」我說。
吉普森說:「別這麼做,我想要快樂玩網球。」
好吧,學到一點。
然後,等到吉普森兩次發球失敗,我說:「雙發失誤──換邊發球。」
吉普森這樣回應:「爹地……別這麼做!」
我說:「別做什麼?」
吉普森說:「別再告訴我該怎麼做。這是我的特殊時光!」
好吧,學到第二課。快樂玩網球時,永遠是隨你怎麼高興發球。
接著,輪到我發球。吉普森站在球場中央,所以我說:「吉普森,你最好站過去一點。」
吉普森沒有移動。所以我把球發到右半邊。球落地,回彈到牆邊。
吉普森說:「爹地,你這麼做只為了證明。」
我說:「不,我不是。網球本來就該這樣打。」
吉普森說:「我只想快樂玩網球。」
學到第三課:任何普通網球的規則,都不適用在快樂玩網球。
終於,在又犯了幾次錯誤後,我學會所有快樂玩網球的規則,吉普森與我開始玩得很愉快。打完網球後,我帶他去吃東西,我們的特殊時光順利結束。
既然草地上的雪還沒有完全融化,愛瑪與我決定一起去奧立佛花園吃晚餐。那是星期六的晚上,我們抵達時,需要等一個小時才有座位。
愛瑪說:「沒關係──這是我們的特殊時光,我不介意等候。」這使我心花怒放,所以我們等待空位,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
還有幾點關於特殊時光的提醒。身為忙碌的單親爸爸,我發現定期的親子特殊時光,成為我緊湊行程上另一項需要完成的工作。我理解到,我需要改變自己看待親子特殊時光的態度。沒有人希望自己成為行程表上的待辦事項。向孩子表達我們有多麼期待可以一起共度的特殊時光,也很有幫助。他們就能理解,比起我們當週待辦的其他事項,他們對我們來說更重要。
加州聖地牙哥市的成功經驗
我的女兒分別在四歲與六歲時,丈夫與我認真地執行正向教養。我們決定安排定期家庭會議。家庭會議決議的首要事項之一,就是列出所有的家務事。女孩們樂於幫我們思考所有可以讓家裡運作順利的事情。
然後,我們分攤家務事,例如烹飪、採買、洗衣、清理。接著,我們填上與父母其中一人搭配成隊、完成特定家務的名單。我們對調任務與成員組合,直到每個人都同意。我們列出四星期的不同任務,包括跟媽咪外出、跟爹地外出的特殊時光。多年來,我們享受採購、遊玩、一起做許多事情的樂趣,直到女孩離家就讀大學。每位女孩都必須與我們分享她的興趣,而我們也必須與她們分享我們喜歡做的事情。
家庭會議協助我們規畫特殊時光,還能完成家務事。那是一段最特別的歲月,我們一家人少有爭吵,樂趣無窮。
──尤吉.帕托(Yogi Patel),正向教養認證導師
正向教養小技巧
1. 規畫特殊時光,能提醒你當初為什麼想要生兒育女──享受與他們在一起的時間。
2. 你正忙碌,而孩子渴求你的關注。當你說:「親愛的,我現在沒辦法,但我真的很期待我們四點半的特殊時光。」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你現在沒空陪伴他。
3. 與孩子一起規畫特殊時光。腦力激盪出你們想在特殊時光中,一起進行的事項。剛開始時,腦力激盪出各種想法,不要評論、不要刪減。稍後,你們可以一起檢視清單,加以分類。如果有些選項太花錢,將它們列入儲蓄目標中。
第四章 連結你與孩子的情感
練習16 共同擁有一段特殊時光
如果想要養育出更好的孩子,父母就必須成為更好的教育家。
──魯道夫.德瑞克斯
安排與平時不同的特殊時光。
1. 將話筒拿離機座,或者讓手機靜音或關機。
2. 從你們一起腦力激盪出的清單上,輪流選出一項你們都喜歡的活動。
簡的故事分享
你可能已經花了很多時間陪伴孩子。然而,被迫抽出的時間、休閒時間與排定的專屬時間,三者是有差異的。針對專屬時間,重點是讓孩子明確地知道,他們可以期待何時會是一段特意保留給他們的定期特殊時光。
我們建議家長將話筒拿離機...
推薦序
導讀
正向教養──積極主動的阿德勒教養法
姚以婷/台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資深導師、北美和台灣阿德勒協會認證講師
還記得念小學時,因為在課堂上與同學說話,老師處罰我與同學兩人到畢業前都要分坐教室最遠的兩端,下課時也不能彼此靠近或說話。至今我仍記得那位小學老師,他手拿著藤條、漲紅著臉狠狠抽打我的手心,因為太用力而幾度腳步往前踉蹌了幾下;一邊要全班聽著,大聲地朝我怒吼:「今天打你就是要讓你記取教訓,不敢再犯這樣的錯誤!」這頓震撼教育影響了當時的我,使得我以放棄學業作為無聲的抗議,成績從前段直落後段,跟同學的情誼也因為這條禁令而漸行漸遠,成為童年中失落的一段歡樂回憶。
許多成人管教孩子的方法也與這位老師類似,使用打罵、恐嚇、吼叫、禁止等「懲罰法」,也有人不願懲罰孩子,改用哄騙、賄賂、贈禮等「獎賞法」,試圖停止或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或情緒。「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又被譯為正面管教或積極訓導,也被稱為正向管教或正向教育,根據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對教育的思想,主張不懲罰也不溺愛孩子,認為傳統的獎懲制度注重的是改變行為,但多數效果短暫,並可能產生種種負向的後遺症,像退縮或反抗等。
正向教養認為管教孩子的重點應放眼於「未來」,著重在培養對孩子未來人生有用的技能;因此,提倡成人應該接納孩子犯錯並妥善運用這個時機來培育品格與能力,同時針對問題行為的深層動機進行調整,而非僅僅改變行為的表相。對照盛行的獎懲制度來看,其著眼於「過去」,要孩子為過去的錯誤付出痛苦的代價。例如,小學時受罰的我,在當時除了產生強烈的怨恨與害怕、學會偷偷摸摸傳紙條等行為外,並沒有從處罰中學到其他對往後人生有益的能力。
「正向教養」是一套源自美國,針對家庭管理和學校班級經營所設計的教育系統,奠基於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在一九一二年創立的個體心理學和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的研究工作。美國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Jane Nelson)在八○年代主持一項以家長與教師運用阿德勒心理輔導概念進行兒童教育的研究專案,這項專案獲得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研究結果發現阿德勒心理輔導的概念對兒童有明顯正面的影響。
簡.尼爾森於一九八一年寫下《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一書,一九八八年簡.尼爾森與家庭治療師琳洛特(Lynn Lott)合寫《青春期孩子的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 for Teenagers)(暫譯),同時為家長和教師編寫出正向教養的課程指南,開始四處教導正向教養的理念和方法。在過去將近四十年期間,正向教養已經成為美國主流的親子教育法之一,涵蓋不同年齡層孩子、環境或特殊情況的系列書籍共出版了二十本,以十六種語言在全球六十個國家發行,銷量超過六百萬冊。
正向教養由美國協會認證的導師培訓家長、教師、兒青輔導人員等,鼓勵愛好者成為認證講師,並分享與傳授給周遭的人,正向教養課程與培訓遍布全球,進入台灣也已經有六年的歷史,在美國、歐洲和中國等地都有實施正向教養的示範學校,學習的人正持續增加中。
正向教養發展出超過兩百種可運用於各項親子問題的實用教養法,這些教養法包括教養的心態、原則與技巧。本書是簡.尼爾森在八十歲高齡,與老五布萊德.安吉(Brad Ainge)和小女兒瑪麗.尼爾森.坦伯斯基(Mary Nelson Tamborski)合著而成的書籍,是系列著作中最新的作品,內容說明並展示了四十九項最經典或最新的正向教養工具,包括私密傾聽、動機式和對話式啟發提問、螢幕時間與幽默感等。在每一篇章,說明每項工具之後,三位作者會分別對這些教養工具寫出親身的經驗,有些是母親寫自己養育孩子的故事,有些是兒女寫使用工具養育孫子的經驗,母子間的故事對話,讀來生動有趣,格外能夠幫助讀者領略正向教養工具的使用精髓。剛過八十大壽的簡.尼爾森,看起來就像六十歲般朝氣蓬勃,工作時認真睿智的狀態像四十歲,下課休閒時的親切幽默像二十歲。年輕時的她,一邊生孩子,一邊攻讀碩士和博士,她有七個孩子和二十二個孫子,被譽為「全球最會帶孩子的阿嬤」。
筆者在攻讀碩士期間,在恩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退休教授暨副校長曾端真博士的指導下,完成阿德勒學派專題及論文研究並取得碩士學位;也在曾博士的引薦下,於二○一一到二○一六年專程到美國正向教養協會(Positive Discipline Association),接受創始人簡.尼爾森親自培訓,成爲台灣唯一獲取正向教養協會認證的導師。數年來的親身實踐讓我了解到,成人實踐正向教養,需要從自身開始改變,培養接納孩子犯錯的勇氣和信心,以身作則示範,並以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彼此。不受孩子行為和情緒引爆自身的脾氣,轉變成以暴制暴;而是採取溫和堅定的態度進行溝通,聚焦於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成人能夠做到這些時,自身的成長與突破已經讓他成為一位更好的家長和教師了。我與我的家庭自然也從正向教養的學習與教導中成長,並且得到很多幫助,也期望讀者能運用書中實用的教養知識與練習,創造更美好的家庭生活。
導讀
正向教養──積極主動的阿德勒教養法
姚以婷/台灣亞和心理諮商和訓練中心院長、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資深導師、北美和台灣阿德勒協會認證講師
還記得念小學時,因為在課堂上與同學說話,老師處罰我與同學兩人到畢業前都要分坐教室最遠的兩端,下課時也不能彼此靠近或說話。至今我仍記得那位小學老師,他手拿著藤條、漲紅著臉狠狠抽打我的手心,因為太用力而幾度腳步往前踉蹌了幾下;一邊要全班聽著,大聲地朝我怒吼:「今天打你就是要讓你記取教訓,不敢再犯這樣的錯誤!」這頓震撼教育影響了當時的我,使得我以放棄學業作為無聲的...
作者序
給台灣讀者的話
瑪麗.尼爾森.坦伯斯基
我真心地鼓勵所有家長:「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即使我被本書作者兼教養專家簡.尼爾森養育長大,我仍舊發現如果沒有使用正向教養,父母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會充滿挑戰。
使用正向教養工具時,教養孩子真的會變得簡單許多,孩子也會互相尊重與合作;在我沒有使用正向教養工具時,則會遭遇很艱鉅的狀況。所以,請記得「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與孩子」,從今天起,就開始閱讀這本書,立刻開始執行正向教養工具吧。
要改變孩子行為,先轉換他的信念
正向教養的獨特之處
人們研究教養風格至今已有數十載,目標通常著重於釐清哪一種教養方式最有效。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阿德勒醫師,是十九世紀後期第一個與佛洛伊德創建精神心理學的人,他相信每個人的基本目標都在追求歸屬感與自我價值,在他們努力克服自卑感──感覺自己不夠好──的過程中會不斷犯錯。這些「錯誤」通常會被視為不當行為。阿德勒認為,不當行為奠基在信念上,就像「如果我獲得大量關注,或是由我發號司令時,我才能夠感覺良好」、「如果我傷害別人,是因為我受到傷害」,或者「我放棄是因為無法勝任」。這些信念形成阿德勒所謂的「私人邏輯」〔註:(private logic),由一個人信以為真的想法和意圖組成的信念〕。阿德勒教導我們,改變行為的唯一方法,就是幫助個人扭轉這些信念。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史金納(B.F.Skinner,一九○四年到一九九○年)相信改變行為的最佳途徑要由外而內(透過懲罰與獎賞等外在動力因素),阿德勒則不同。阿德勒相信改變行為的最佳途徑要由內而外(透過鼓勵的內在動力因素),協助個人體驗到「歸屬於群體」的深層需要。阿德勒的理論,是要以給予尊嚴與尊重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他面對面地注視患者,而非讓他們躺在沙發上,以優越的姿態對待他們(佛洛伊德的作法)。
一九三七年阿德勒去世後,他的門徒兼同事魯道夫.德瑞克斯繼續傳布阿德勒學說,將學說中的人人平等、尊嚴、尊重,擴及到父母與師長,取代原先局限在心理診療室中的心理分析。德瑞克斯認為這是「民主式」(有秩序的自由)的學說,不同於「專制式」(沒有自由的秩序)與「無政府式」(沒有秩序的自由)。他利用這個三維架構,檢視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力。
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運用本書中經常提及的「民主權威式」(authoritative)一詞,闡述德瑞克斯指稱的「民主式」。德瑞克斯認定民主式的教養風格擁有最多好處,倡導家庭與學校都要採用這種「有回應而堅定」的領導方式。阿德勒與德瑞克斯都認為,需要設計包含尊重的管教法,教導孩子解決問題及其他重要的生活技能。
戴安娜.鲍姆林德已經研究教養風格數十年。她的研究成果也支持正向教養的架構,這個架構著重於對孩子與青少年發展出具有影響力的實務方法。鲍姆林德系統性地檢視教養方式對孩子與青少年有關社會適應、心理調適、學業成就與一般福祉的影響。她發現,比起來自溺愛或獨裁專制家庭的青少年,接受民主權威式教養的青少年,學業表現更好,情緒與社交更穩定,酗酒嗑藥的比例也大幅減低。她下了這樣的結論:「民主式家庭的青少年,明顯表現出樂觀、更好的社會能力與成熟度。」他們的口語與數學學習能力也較佳。
現今家庭與學校運用的教養方式,大都以懲罰與獎賞為基礎。正向教養則以阿德勒學說為基礎,消除所有的懲罰與獎賞,是強調用鼓勵來支持孩子的基本需求(歸屬感、自我價值)。我們的任務是協助孩子以對群體有利的方式,找到歸屬感與自我價值。一開始先理解及說明獲取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錯誤信念,接著教導如何用有利群體的技巧,建立孩子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你所看到孩子的行為,只是冰山一角。然而,隱藏的冰山底層(遠比冰山一角更龐大)代表著行為背後的信念,以及孩子追求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最深層需求。大部分教養課程只討論行為,正向教養則同時討論行為與行為背後的信念。
孩子做出不當行為時,他們通常會抱持著想要獲取歸屬感的錯誤信念。信念,導致孩子產生家長所謂的不當行為。絕大多數家長使用某種形式的懲罰(責罵、羞辱或痛苦),對孩子行為做出反應。這麼做,只是進一步證實孩子的信念──他沒有歸屬感──進而造成惡性循環。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魯道夫.德瑞克斯教導我們,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位受挫的孩子。挫折感來自於「我沒有歸屬感」的信念。大部分情況下,家長會感到震驚。他們疑惑著:「我的孩子怎麼會感到沒有歸屬感?他怎麼會不知道我有多愛他?這一點也不合理。」
啊哈!你現在已經跨進人生最大的謎團中:孩子如何及為什麼創造出這樣的信念──尤其是我們覺得不合理的信念。因此,進入孩子世界,理解孩子的「私人邏輯」很重要。我們各有感知世界的獨特方式;然而,有時家長會忘記,孩子看世界的觀點與他們不同。在本書中,你將學會理解孩子在與外界互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信念,並學到你能運用的工具──賦予孩子權力,讓他能採納更鼓舞人心的信念。首先,我們想要質疑大人世界的一些既定錯誤信念。
有些家長認為,正向教養是用正面積極的方式進行懲罰。實際上,我們根本不相信懲罰。此外,我們也不相信讚美、懲罰性隔離、剝奪特權與獎賞。本書中有四十九項正向教養工具,大部分都無關獎賞或懲罰。研究指出,懲罰與獎賞沒有長期性效果,還會導致負面影響,如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與家庭關係等方面。我們甚至不鼓勵使用邏輯後果(logical consequence,詳見第九章)──至少大部分時間不鼓勵──因為許多家長企圖以「邏輯後果」來掩飾懲罰。以下是懲罰可能造成的信念:
懲罰造成的4R
1. 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無法相信大人了。」
2. 反抗(Rebellion):「我就是要唱反調,向他們證明我不必按照他們要求的方式做。」
3. 報復(Revenge):「這次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4. 退縮(Retreat):
.偷偷摸摸的形式:「我下次絕不會被抓到。」
.低自尊的形式:「我就是個壞孩子。」
有些人認為,如果不懲罰、不獎賞,那麼將只剩下一個選項──溺愛,這種方式可能造成與懲罰相同的破壞性結果。溺愛促使孩子形成信念,認為「愛就是要讓我隨心所欲」,或「我需要你的照顧,因為我沒有能力可以負責」,甚至是「我很沮喪,因為你沒有滿足我的所有需求」。
鲍姆林德發現,因為過於放任孩子,溺愛的教養方式可能造成傷害。此外,缺乏組織性與日常慣例的過度溺愛,更是沒有好處。她的研究進一步指出,專制與控制慾強的獨裁式家長重視孩子必須立即順從,長期也有不好的影響。研究清楚顯示,溺愛與獨裁專制式的教養方式,都無法滿足孩子長期社交、情緒發展與學業成就的需要。
你可能會問:「那麼,如果不能懲罰、不能溺愛,那該怎麼辦?」
答案是「鼓勵」。正向教養就是以鼓勵為主的架構。既然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受挫的孩子,德瑞克斯教導我們,如同植物需要灌溉,孩子也需要鼓勵。我們與你分享的所有工具,都在鼓勵孩子與家長。這些工具是用來提升歸屬感與自我價值,因此,它們專注在行為背後的信念。說得更明確一點,它們都符合正向教養的五大必要條件:
正向教養的五大特色
1. 協助孩子感受到情感連結、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2. 父母能在同一時間表現出和善與堅定。
3. 具有長期的效果。
4. 教導孩子兼具品格與價值的生活技能,培養尊重且關心他人、解決問題與合作的精神。
5. 促使孩子發現自己擁有許多能力,並且了解該如何正確運用這些能力。
就算正向教養工具的設計都符合這些條件,理解它們都以阿德勒學說為基礎還是很重要。如果照本宣科使用,這些工具將不會產生效果。一旦你理解工具的基本原則,加上真心與智慧,聽起來就不像是照本宣科。相反地,你會找到自己獨特的運用方式,用自己的作法來運用這些工具。
如果你非常了解自己對孩子的期望,那麼幫助更大。在孩子性格發展的過程中,家長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將會影響孩子的未來。不同的教養風格與社會、情感健全度及學業成就的特定發展密切相關。許多研究顯示,教養風格、自我調整程度和整體生活滿意度、成績、酗酒、攻擊及反抗等行為都有直接的關連性。本書的每一項正向教養工具,都是用來協助家長有效運用已由研究證實,最有利於家庭關係、孩童發展的方法。這些方法佐證阿德勒多年前的說法:教養風格是一種影響家庭動態的領導方式,進而會改變孩子的觀點、適應程度與日後的發展。
你對孩子有何期望?
展開正向教養旅程的同時,心中抱持目的與指引你前進的地圖,將有很大的幫助。擬出一份你希望協助孩子養成的品格與生活技能清單,當作你的地圖。想像孩子是一名回家探親的成人。你希望與什麼樣的人共度美好時光?你希望他擁有什麼樣的品格與生活技能?花點時間製作清單,看看你的清單是否與下述條件相近?
‧問題解決技巧 ‧適應力
‧責任感 ‧自信
‧團隊合作 ‧勇氣
‧自我原則、自我控制 ‧禮貌、耐心
‧溝通技巧 ‧開放的心胸
‧幽默感 ‧樂於學習
‧憐憫心 ‧正直
‧尊重自己與他人 ‧相信自己的能力
‧同理心 ‧社會意識
‧誠實 ‧自我激勵
‧對生活的熱情
在你的清單上,補上你覺得遺漏的品格。將清單放在手邊,時常用它來檢視正向教養工具是否協助你達到目的。
現在,製作一份你與孩子或你孩子正面臨的挑戰清單。你將在本書中學習到處理每一項挑戰的工具。
下方是經由上百位家長腦力激盪出來的挑戰匯整清單。知道你不是唯一面臨這些挑戰的人,也許你會稍感安慰。
挑戰
‧不聽話 ‧欺騙
‧頂嘴 ‧爭吵
‧缺乏動力 ‧咬人
‧理所當然擁有一切的態度 ‧攻擊行為
‧物質主義 ‧說謊
‧固執 ‧偷竊
‧挑釁 ‧不寫作業
‧不重視家務/工作 ‧不容易起床或不容易入睡
‧沉迷傳播媒體,總是在傳簡訊 ‧髒話
‧容易發脾氣、發牢騷 ‧打斷他人談話或行動
補上任何困擾你的挑戰,你將會欣慰地體驗到,本書教導的正向教養工具,不僅能改善負面行為,還有助於養成孩子應該擁有的品格與生活技能。
進入孩子的世界
在正向教養的工作坊或課程上,我們會透過體驗活動讓家長扮演父母與孩子的角色。這麼做,讓他們有機會進入孩子的世界,體驗到什麼樣的方法有效果、什麼樣的方法沒有效果。
每次活動後,扮演孩子的大人來到張貼在牆上的兩張清單前(類似上述的清單),我們會詢問他:「作為一個孩子,你有學到任何品格或生活技能嗎?」
體驗了無效的教養方式後,扮演孩子的人總會回答:「沒有。」
接著我們指著挑戰清單,詢問他們是否被觸動去從事這些行為。通常他們會指出幾項被觸動,想去從事的不當行為。這麼做幫助家長了解到,他們的部分作為可能影響孩子做出不當的行為。他們體驗到孩子在面對不尊重孩子的教養方式時,會做出更多不當行為,以及背後的因素。
在扮演過程中,扮演孩子的父母體驗到正向教養工具後,他們總能找出幾項自己學到的品格或生活技能。這樣的體驗式學習,對家長的影響遠勝過其他學習方式。
介紹完「兩張清單」活動後,我們會從激勵式的啟發提問開始,處理「不聽話」的挑戰。在第五章〈激勵式啟發提問〉中,你也能透過角色扮演,深刻體認到進入孩子世界所獲得的感受。
這些活動與工具,能使你成為完美的父母嗎?抱歉,沒有辦法。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你會在第三章〈處理犯錯〉中學到更多的訊息。)
孩子會感到有歸屬感、自我價值,以及相信自己的能力等強烈信念嗎?會的。這代表孩子會完美得不再犯錯嗎?不是!犯錯是他們個體化發育過程中的一環──測試界限,找出自我定位,以及學會如何使用自己的能力。事實上,你提供一個完成個體化的安全環境,讓他們覺得可以安全地反抗(換言之,個體化)。有更多理由認為家長應該使用專注在解決問題上的教養工具,來取代導致權力爭奪與報復循環的教養方式。
正向教養是一種操控嗎?
在某次工作坊上,一名參加的人提到,她覺得某項正向教養工具聽起來有操控的感覺。事實上,所有的正向教養工具都具有操控性。也許,比起「操控」,使用「引導」一詞更合適。我們不都希望孩子養成我們期望他們擁有的性格與生活技能嗎?
關鍵在於「操控」的形式。是給予尊重並賦予權力(賦權)?還是不尊重、使人氣餒的方式?正向教養工具的設計,全都屬於鼓勵與賦權的。為了確保這一點,有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如同前面所說的,每一項工具都奠基於基礎原則。
一個原則,可以有許多種使用方法。例如,依據數學原則,你可以有許多方法拼湊出數字:四可以是二加二、三加一,或八減二減二。一旦正向教養工具以一項或多項原則為基礎,並加入你的真心與智慧,就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運用方式。舉例來說,你將啟發性提問搭配基本原則(例如:先連結情感、再糾正行為;理解行為背後的信念;和善且堅定),加上真心與智慧,你的啟發性提問將因地制宜,並且是鼓勵且賦權的。但是,如果你照本宣科地使用啟發性提問,聽起來會很虛偽,如此一來,將成為負面的操控。如果你試圖使用正向教養工具,卻不理解工具背後的原則,孩子通常會給予負面的回應。
孩子測試界限時,你可以使用正向教養工具,協助他們學會被社會接受的行為,提升他們的能力、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有的時候,撒下的種子需要一點時間發芽。朋友或鄰居讚美你的孩子很棒時,或許你還疑惑著他們是不是在說別家的孩子,那時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做得很好。因為孩子覺得與你在一起時,嘗試「個體化」很安全,然後等到他們自立自強時,就會運用從你這裡學到的技巧。
在本書中,你會聽到全球各地的家長,與大家分享正向教養工具的效果,以及他們的成功故事。現在,就從我們自己的成功故事開始說起吧。
簡.尼爾森的成功經驗
一九八一年,我撰寫了第一本正向教養書籍。當時,我剛學會這些依據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魯道夫.德瑞克斯學說的教養方式。即使我認同他們的基本原理──放棄所有懲罰,並以有尊嚴且尊重的方式對待孩子──改變舊習慣還是很不容易。運用工具的過程中,我仍舊不斷從成功與錯誤中學習與改善,為人父母的愉悅感增加了十幾倍,我想與任何願意傾聽的人分享學到的方法。
那時候的我根本沒想到,有一天我會巡迴全球各地。過去三十五年來,正向教養蓬勃發展,聽到這麼多證言與成功故事讓我覺得非常地感動。
然而,這一切都比不上我的孩子成功運用正向教養工具教導孫子帶給我的感受。與我兩個孩子(老五布萊德與老七瑪麗)共同撰寫本書,你們能想像我有多開心嗎?我們已經在部落格上撰寫這些工具好幾年,發現許多家長樂於看到執行正向教養的真實故事──無論這些故事成功與否。他們在得知過程無須完美後,都感到如釋重負。
瑪麗.尼爾森.坦伯斯基的成功經驗
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在教導正向教養課程,而我就坐在教室的後方賣書。我聽見許多家長對她演講的好評。他們感謝她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一直到我當了媽媽之後,我才真正理解到她對這些家長產生的影響。
最近,媽媽問我:「妳認為自己多常運用正向教養?」
我說:「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時間。」
她笑著說:「哇,這很棒,我寫了這些書,但我只做到大約百分之七十。」
我找出一些可能的原因:一、也許百分之八十的推估不夠實際;二、也許身為作者的女兒,讓我多出百分之十的優勢;三、也許因為我在正向教養的方式下長大,真正且深度理解執行它的好處。
我一直知道自己很幸運,被著作過正向教養叢書的作者撫養長大。但直到我與大學室友運用「家庭會議」的工具後,我才理解到正向教養工具如何幫助我們家人能夠和樂生活,並成為終身的好朋友。
自從二兒子誕生後,我開始傳授正向教養工具,至今已經七年多了。藉由參與家長工作坊與訓練,我謙卑地分享了知識與個人體驗。我能想像媽媽有多麼地以我為榮,她毫無疑問是我最大的支持者。不論在推廣、演講或寫書上,一起工作使我們兩人如此快樂。我很榮幸、也很幸運,能與媽媽一起工作──她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單親爸爸布萊德的成功經驗
我會成為全職的單親爸爸,一開始我感到十分震驚。就如同大多數父親,我比較擅長擔任救援投手的角色。我會在工作後返家,陪孩子玩耍;也許在睡前念一下故事書;我也樂於擔任小小棒球隊的教練,或協助他們其他的課外活動。但就如同我認識的多數父親,如果獨自在家陪孩子超過一個小時,我就會崩潰。
所以,當開始獨自養育小孩時,我完全慌了!再也沒有看電視的餘暇。必須犧牲打高爾夫球的時間,將洗衣當成我的新嗜好。這段新冒險旅程進展了一個月(我稱為單親家長的新兵訓練營)之後,我們全家都染上流行性感冒。當然,孩子不是同時發病,而是各自相隔一個星期才感冒。所以,我花了整整三週,照顧他們恢復健康、更換床單、清理嘔吐物。然而,當我以為惡夢已經結束時,我也跟著感冒了。
突然間,我得到了單親家長才有的新領悟。當一名全職的單親家長真的不容易,但當要應付感冒病毒時,你才發現情況還可以更糟。自從那天起,我盡量抱持著感恩的心態。
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值得的工作。也是最具挑戰的工作。因此,我開始長達一年的冒險之旅,每週執行一項正向教養工具。這個實驗使我重新看待親子關係,以及該如何改善自己的教養技巧。
別苛求你自己。嘗試新事物的風險在於,有時我們會抱持太高的期待,當事事無法如意時,就容易感到挫敗。剛開始使用這些工具時,我有幾次發現自己期望孩子做到完美,而我的失望情緒使得情況變得更糟。但是當我改變態度,專注在改善、而非完美時,我家的氣氛就變得好多了。
每個家庭都不同,每個孩子也不一樣。重點是要找出哪些方法對你有效、讓你感覺你做對了。善用你的直覺,好好享受吧!
給台灣讀者的話
瑪麗.尼爾森.坦伯斯基
我真心地鼓勵所有家長:「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即使我被本書作者兼教養專家簡.尼爾森養育長大,我仍舊發現如果沒有使用正向教養,父母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會充滿挑戰。
使用正向教養工具時,教養孩子真的會變得簡單許多,孩子也會互相尊重與合作;在我沒有使用正向教養工具時,則會遭遇很艱鉅的狀況。所以,請記得「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與孩子」,從今天起,就開始閱讀這本書,立刻開始執行正向教養工具吧。
要改變孩子行為,先轉換他的信念
正向教養的獨特之處
人們研究教養風格至今已有數十...
目錄
推薦序 教出有勇氣、能合作與貢獻社會的孩子/曾瑞真
導 讀 正向教養──積極主動的阿德勒教養法/姚以婷
作者序 給台灣讀者的話/瑪麗.尼爾森.坦伯斯基
前 言 要改變孩子行為,先轉換他的信念
第一章 教養的基礎原則
練習1 破解孩子心中的密碼
練習2 花時間訓練
練習3 和善且堅定
練習4 先連結情感,再糾正行為
練習5 鼓勵孩子
練習6 贏得孩子的合作
第二章 正向教養指南
練習7 家庭會議
練習8 重視孩子的感受
練習9 決定你的作法
練習10 徹底執行你的決定
練習11 對孩子放手
第三章 孩子犯錯時的處理方式
練習12 了解大腦如何運作
練習13 積極暫停
練習14 視犯錯為學習的機會
練習15 修復錯誤的3R’s
第四章 連結你與孩子的情感
練習16 共同擁有一段特殊時光
練習17 展現信心
練習18 對孩子表達感謝
練習19 私密傾聽
第五章 怎麼解決問題?
練習20 給孩子機會,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練習21 達成協議,徹底執行
練習22 請求協助
練習23 專注於解決方案上
練習24 選擇輪
練習25 動機式啟發性提問
練習26 避免溺愛
第六章 一步步達成
練習27 擁抱
練習28 眼神相對
練習29 拆解為小步驟
練習30 鼓勵與讚美的不同
練習31 對話式啟發性提問
練習32 有限的選擇
第七章 生活的實用技巧
練習33 零用錢
練習34 做家事
練習35 限制開啟螢幕的時間
練習36 建立日常慣例表
第八章 話少勝於話多
練習37 傾聽
練習38 充分給予關注
練習39 安靜地行動
練習40 與孩子建立暗號
練習41 單詞法
第九章 邏輯後果與自然後果的不同
練習42 邏輯後果
練習43 自然後果
練習44 對孩子一視同仁
第十章 父母要以身作則
練習45 控制你的行為
練習46 留意你的語氣
練習47 孩子頂嘴時不要回應
練習48 保有幽默感
練習49 賦予孩子權力
感言
推薦序 教出有勇氣、能合作與貢獻社會的孩子/曾瑞真
導 讀 正向教養──積極主動的阿德勒教養法/姚以婷
作者序 給台灣讀者的話/瑪麗.尼爾森.坦伯斯基
前 言 要改變孩子行為,先轉換他的信念
第一章 教養的基礎原則
練習1 破解孩子心中的密碼
練習2 花時間訓練
練習3 和善且堅定
練習4 先連結情感,再糾正行為
練習5 鼓勵孩子
練習6 贏得孩子的合作
第二章 正向教養指南
練習7 家庭會議
練習8 重視孩子的感受
練習9 決定你的作法
練習10 徹底執行你的決定
練習11 對孩子放手
第三章 孩子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