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16 項符合

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黑心、暴利、壟斷,從一顆番茄看市場全球化的跨國商機與運作陰謀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13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當你拿起一包番茄醬時,可曾想過...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23/10/19
當你拿起一包番茄醬時,可曾想過它來自何方?如果這包番茄醬有個非常義大利的名字,你是否就會認定它來自義大利? 本書的作者從一個工廠角落的幾個來自中國的番茄糊空罐開始,揭開了番茄加工產品的全球代工之謎~原來全世界的番茄加工產品多半來自一個並不怎麼消費這些產品的國家:中國!
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黑心、暴利、壟斷,從一顆番茄看市場全球化的跨國商機與運作陰謀 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黑心、暴利、壟斷,從一顆番茄看市場全球化的跨國商機與運作陰謀

作者:尚-巴普提斯特.馬雷 / 譯者:詹文碩 
出版社:寶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7-04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黑心、暴利、壟斷,從一顆番茄看市場全球化的跨國商機與運作陰謀

內容簡介

法國新聞界最高榮譽「阿爾貝-隆德雷斯獎」得獎作品
暢銷法國、日本,義大利出版卻被迫喊停
番茄罐頭的黑色真相,令人震驚的全球化經濟現實!

  披薩、番茄濃湯、薯條沾醬⋯⋯番茄糊幾乎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但有誰會去關心這毫不起眼的紅色濃稠醬料?或許也沒有人知道,超市貨架上的一個個番茄罐頭,背後所代表的是龐大跨國商機,涉及企業角力、剝削勞工、官商勾結、黑心食品、政治鬥爭、監獄黑幕等面向;番茄加工業暴利驚人,年銷售額可達百億美元,連義大利黑手黨都來分一杯羹。

  ・中國生產的番茄糊加工品,以「義大利製造」名義流通市場?
  ・不能說的祕密——生產線「69%添加劑」現場直擊!
  ・過期的番茄罐頭竟然還有販售價值?
  ・腐壞番茄再製成的「黑墨水」是什麼?

  2011年,作者馬雷在家鄉普羅旺斯一家罐頭工廠圍牆外,注意到濃縮番茄桶的蹤跡,上頭標籤寫著「番茄果泥,中國製造」,引起他的好奇:普羅旺斯當地農產豐富,甚至有「法國農場」的美譽,為什麼還需要從中國進口濃縮番茄?他一路追蹤線索,從中國到義大利、美國、非洲、加拿大、西班牙,採訪企業高階主管、茄農、中間商與採收工人;他在長達二年的調查過程吃了無數閉門羹,卻仍鍥而不捨苦追真相,燃燒他的「記者魂」。

  馬雷發現,普羅旺斯番茄工廠所遭遇的產業災難並非個案,而是普遍的現象——北美洲、歐洲,甚至西非,這種現象在許多國家都看得到:

  ・英國濃縮番茄百年品牌被美國亨氏企業併購,工廠被迫拆除、工人失業;原料改在荷蘭生產,產品貼的卻還是英國品牌標籤。
  ・義大利老牌企業從中國進口廉價濃縮番茄糊,二次化學加工後,以義大利高級食材的形象外銷世界各地。
  ・可能致命的劣質番茄醬料被大量傾銷到非洲,光只一座港口一年最多可查獲100萬個過期番茄罐頭。

  這20年來,各地番茄加工廠紛紛關閉,因為它們「不具競爭力」——說到底就是「利潤」兩個字;在全球化經濟體系下,這些工廠根本無法和來自世界另一端的廉價進口濃縮原料對抗。時至今日,使用更便宜的進口濃縮原料製造醬料或食品,在這個全球化的農作物產銷經濟體中,早已是相當普遍的做法。

  《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活脫脫就是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故事。

本書特色

  1. 字裡行間的好奇心與深入現場調查內幕的故事,能引發閱讀興趣,帶領讀者穿越19世紀的美國到20世紀的義大利、法國、新疆到21世紀的非洲,認識紅金帝國版圖成形擴張的軌跡。

  2. 如實呈現番茄產業全球化結構,讓人瞭解經濟殖民、現代奴工與犯罪組織存在的事實。切開看似天然無邪的番茄,看到跨國性企業集團壟斷,與多國籍工人無法脫貧、非洲失業者被迫成為移工、難民難以翻身的癥結核心,提供全球視野的批判觀點。

  3. 採訪對象多元、資料豐富。本書引用的數據資料具有參考價值,內容兼具新聞報導紀實性和故事性。鍥而不捨的精神、伺機而動採訪大咖、深入廠房禁地、揭穿亨氏集團偽造歷史、獲黑心番茄加工調配祕方⋯⋯等等,在在流露作者的新聞記者魂。

權威推薦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暨執行長
  李顯峰/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莊奕琦/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蔡中民/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外好評

  「讀了這本書之後,再也沒有人能像之前那樣安心選購市面上的濃縮番茄罐頭,毫無顧慮地吃下一片披薩。尚-巴普提斯特・馬雷懷抱一股固執與堅持,帶領我們在世界各地進行調查。番茄成為一則寓言,向我們娓娓訴說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的故事。」——阿爾貝-隆德雷斯獎(Prix Albert-Londres)審查評委

  「透過我們所熟悉的食材——番茄,讓讀者深陷全球化經濟的恐怖之中。」——法國《回聲報》(Les Écho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尚-巴普提斯特・馬雷 Jean-Baptiste Malet


  1986年生,法國記者,為知名的法國《世界外交論衡月刊》(Le Monde Diplomatic)、《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等媒體撰文報導。已出版著作包括《國民陣線的背後:地毯式揭穿極右派政黨民粹蠶食的真相》(Derrière les lignes du Front)、《臥底亞馬遜》(En Amazone— Infiltre dans le «meilleur des mondes»)。《臥底亞馬遜》是馬雷親自潛入全球電商龍頭亞馬遜物流中心擔任臨時夜班的第一手內幕紀實報導,於2014年獲得法國「高中生社會科學與經濟學讀物獎」。

  馬雷曾與導演伯納・理查(Bernard Richard)合拍紀錄片《茶色之手如何玷汙了這些城市》(Mains brunes sur la ville),近距離記錄國民陣線在法國幾座城市攻城掠地的現況,提供省思反移民難民的法西斯極權思潮蔓延的背後因素。

  2018年,馬雷憑藉《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成為法國新聞界最高榮譽「阿爾貝-隆德雷斯獎」(Prix Albert-Londres)紀實報導類得主。

審訂者簡介

詹文碩


  法國國立電訊管理學院策略管理碩士、巴黎經濟戰爭學院畢業。曾於淡江大學法文系任教,現為專業中法文口筆譯,臺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法語教師協會前祕書長、太陽花國際部法語組翻譯、龍饗國際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譯有:《富稅時代》、《21世紀資本論》、《金融霸權的誘惑》、《鐵骨柔情》等書。

譯者簡介

謝幸芬


  中國文化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巴黎十大(現西大學南特校區)比較文學系碩士畢業,曾任《電子時報》國際新聞編譯、法語影片字幕翻譯,亦從事法語教學。
 
 

目錄

第1章 潛入世界工廠的心臟

第2章 普羅旺斯的中國番茄桶

第3章 亨氏企業與「亨氏主義」

第4章 從新疆兵團到避稅天堂

第5章 寫一部番茄史

第6章 義大利的黑墨水番茄,農業黑手黨組織犯罪

第7章 罐頭食品工業興起,為政治服務

第8章 番茄也泡沫化

第9章 義大利是番茄產業的馬可波羅

第10章 亨氏霸權、新自由主義與全球化的真正操盤手

第11章 戴維斯大學番茄種子銀行

第12章 舊殖民帝國番茄貿易路線到全球化紅金帝國

第13章 金土地的白色粉末

第14章 設魚餌,釣出真相

第15章 番茄像樂透

第16章 經濟難民、海外移工

第17章 21世紀的奴隸、中國的非洲

第18章 法西斯與非法僱用

第19章 詐欺的比例是商業戰略

 
 

推薦序

肉不成肉,番茄還是番茄嗎?


  5月初,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了一家締造股價漲幅記錄的公司:Beyond Meat(超肉)。「超肉」自2009成立以來,雖然還無法拿出由虧轉盈的財報,不過,首日收盤價65.75美元,就比發行價25美元足足漲了163%,打破金融海嘯以來所有新上市公司首日漲幅記錄。

  「超肉」暴漲,與背後的商界股東如比爾・蓋茲及好萊塢明星等投資人背景不無關係,但或許也與其強調環保效益的理念有關。公司以豌豆蛋白、菜籽油、馬鈴薯澱粉及其他植物原料,透過混和攪拌、加熱、加壓、冷凝等製程,生產出味道和口感可以仿真的牛肉、豬肉香腸、雞肉等。他們宣稱,公司的招牌產品人造肉漢堡可以比牛肉漢堡減少90%的溫室氣體排放。

  然而,這種人造肉(或稱素肉),被傳統肉類製品行業戲稱為魚目混珠的「假肉」,甚至「詐欺肉」。人造肉的所有原料來源是否都是植物性,都有清楚而正確的產地標籤呢?用《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書中第19章的標題,作者馬雷會不會質疑超肉合成的比例是商業戰略的詐欺比例呢?

  所有問題的根源來自於不被滿足的好奇心。當出身法國南方的作者偶然間發現家鄉的番茄品牌易主,而買家竟然是人均番茄消費頗低的中國企業時,馬雷的好奇心被勾動了。從普羅旺斯出發,他一路追蹤到了中國的新疆、北京、義大利那不勒斯、美國加州、加拿大安大略省、非洲迦納等地;也穿越19世紀罐頭工業誕生的歐洲,以及番茄工業巨擘機械化的美國歷史,抽絲剝繭,像諜報情節般為讀者揭開當前掌控番茄、番茄醬、番茄汁及相關產品的紅金(Red Gold)帝國,如何走到今日的龐大地位。

  其實,不管是番茄、或者其他糧食、咖啡、漁產品……,全球化年代裡不乏願意挑戰各種難關的企業家,善用資本主義與自由貿易的各種工具,讓一顆小小的番茄或其他食品,從世界的一頭走到另一頭。乍看之下,飛越半個地球的番茄,食物里程(food miles)超高,既荒謬又不環保。然而,為了達成通有運無、增加全球移動的消費者食材選擇的多樣性,企業投入生產及物流過程的創新努力,也不容抹煞。

  就像植物合成產品明明不是肉卻冠以「超肉」之名稱一樣,與其指責番茄製品中添加澱粉等其他原料的比例是「詐欺比例」,作者毋寧更應強調改善勞動條件、提高產地標籤與成分標籤的透明度,或者要求政府對非純番茄製品正名(如「調和番茄醬」),就像非純米米粉更名為「調和米粉」或「炊粉」等。

  當然,披露真相的努力絕對會形成正面的輿論力量,促成偉大企業向上提升的外部壓力。如哈佛商學院教授所著的《助人為獲利之本》(Profits with Principles: Seven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Value with Values)書中所言,過去20年,不少經營規模龐大、利潤富可敵國的巨型企業,享受全球化所帶來的規模經濟利益之餘,在內外動力驅使下,也愈來愈重視在道德、社會、生態責任上堅持卓越原則。例如,星巴克推出了「公平交易咖啡」、耐吉要求外包廠商遵循「合理勞動規章」、聯合利華要求漁場供應商提供永續認證的漁產品。此外,本身不生產手機的蘋果公司也加入公平勞動組織(Fair Labor Association),要求富士康等各地供應商遵循勞動人權、環境影響等企業社會責任,否則將從全球供應鏈名單中除名。

  感謝《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作者馬雷穿越時空的採訪,我們現在知道生產不起眼的番茄醬的企業,規模也已經大到如「紅金帝國」逃不過政府、投資機構及消費者法眼檢視的地步。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是擺在眼前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否則辛苦累積出來的品牌形象,很可能因全球營業點的某一醜聞或錯誤決策而毀於一旦。

  經常搭機時空姐詢問「Care for drinks?」,我會不假思索地選擇「Tomato juice」!作為一個番茄汁的熱愛者,這本《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讓我從「番茄文盲」的無知處境中解放出來。我提醒自己要努力拉近與番茄的距離,除了好喝與否之外,也要更多關心產地、添加成分和濃縮比例的問題!

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488102
  • 叢書系列: 視野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7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當你拿起一包番茄醬時,可曾想過...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23/10/19
當你拿起一包番茄醬時,可曾想過它來自何方?如果這包番茄醬有個非常義大利的名字,你是否就會認定它來自義大利?
本書的作者從一個工廠角落的幾個來自中國的番茄糊空罐開始,揭開了番茄加工產品的全球代工之謎~原來全世界的番茄加工產品多半來自一個並不怎麼消費這些產品的國家:中國!
 書名: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黑...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23/02/28
書名: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黑心、暴利、壟斷,從一顆番茄看市場全球化的跨國商機與運作陰謀(L’Empire de l’or rouge: Enquête mondiale sur la tomate d’industrie)
=====
如果您對於經濟、餐桌上番茄醬的來源有興趣的話,建議看一下這本書。
===
這本書介紹了番茄罐頭有大致以下的情況
壟斷
洗產地
宣傳
奴工
過期品的販賣
===
自身的關於番茄醬的小故事:
其一:
有天吃到一家路邊的義大利麵,對於他的番茄醬覺得有些驚豔,老闆宣稱是自己熬製的番茄醬。(有著新鮮番茄的鮮甜,又有著番茄罐頭的濃郁。)
直到有次我在早上10:30~11:00左右去覓食時,才發現老闆的秘方。
(三顆熟透的新鮮紅番茄川燙去皮後,切碎。再倒入約番茄的1/3的水量重新熬煮,不要忘記加上1~2瓶的番茄醬)

其二:
因為這本書,我特意嘗試買了一罐番茄罐頭做料理。
打開番茄罐頭嘗了一口,濃郁的番茄鮮香。
加下去,完美省去處理番茄的時間,和新鮮番茄幾乎沒有差異太多。
(對了,如果你在料理內把番茄罐頭加上黃豆芽這組合。料理中,後味會有種淡淡青草的澀味那種感覺,仔細回想就是番茄綠色蒂頭的味道最接近,再次加熱後這味道就消失了。「實驗次數一」)
=====
作者:Jean-Baptiste Malet(尚-巴普提斯特・馬雷)
譯者:謝幸芬
出版社:寶鼎
出版日期:2019/07/04
 餐桌上美味的番茄料理,總令人食...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7/04
餐桌上美味的番茄料理,總令人食指大動,但我從沒想過想過這些番茄是從哪裡來的,只顧著把它們吃下肚。

本書揭開番茄工廠的神秘面紗,一直以為番茄罐頭的產地應該是南美洲,畢竟番茄就是生長在溫暖乾燥的地方。沒想到現在大多數的番茄罐頭、番茄糊原產地居然是中國新疆,而且許多知名品牌更換了產地來源,卻仍合法沿用原本的標籤,因為沒有條文規定換了產地需要標示出來。

作者訪問了曾在新疆工作的人,在新疆有「兵團」控制著新疆的生產線,它結合了黨、軍、企,聽命於中央政府和新疆黨委會,且新疆是中國境內設立最多勞改營的地區,每個營區領導就像是企業老闆,利用犯人作為勞動力來源,藉此生產外銷產品。讓我聯想到,曾有記者受中國之邀揭開新疆教育營的神秘面紗,在拍攝過程中,裡面的人們聲稱知道自己有罪,所以自願到教育營接受思想改造,但他們的臉上卻掛著令我感到毛骨悚然的笑容,我想就算他們受到什麼虐待,也不敢說出真相吧。

有的企業為了謀取暴利,會將過期的、庫存過剩、腐壞的番茄糊做加工處理再行販售,不僅可以逃避關稅,還可以洗產地,甚至有的企業會把這些產品賣至非洲。讓我想到中美貿易戰,中國許多企業透過越南來洗產地,用以逃避關稅。只能說企業為了賺錢,無所不用其極,也讓我到大型量販店購買番茄相關產品時,會再三思考是否要購買。而番茄能夠謀取的暴利之多,連黑手黨也想分一杯羹,實在令人大開眼界。

書裡還談到,胡佛總統曾說:「勞工衝突是工業最致命的廢料,不但會使生產速度趨緩、降低生產成果,而且這些衝突會讓男男女女的精神與生活受到嚴重傷害,我們可以從勞資衝突導致的工作停擺、收入虧損來衡量損失的程度,但是人員的傷亡與遭受的無畏痛苦是難以計算的。」,現今台灣發生幾起罷工事件,讓我覺得勞資雙方若無良好的溝通,代價必定是難以估計的,勞工付出心血,資方需要體恤他們,而不是壓榨。

一顆小小的番茄衍伸出這麼多的問題與黑暗面,只能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黑心事件吧!
 二○一六年義大利發生一起驚人的...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7/04
二○一六年義大利發生一起驚人的槍擊案。羅伯托.西內希坐車時,遭暗殺,身中二十多槍,其中一顆只差心臟幾毫米,奇蹟康復後,他被捕的罪名是「番茄勒索」,而他勒索的對象是罐頭產業龍頭福賈王子工廠,原屬AR集團。

我們不懂的是,植物學家眼中的蔬果,怎麼會上演真實版的教父情節?
問題在於,番茄經過種子改良、加工、包裝,搖身一變成了商品。只要跟利益搭上關係,犯罪組織便找上門。

AR是安東尼奧.盧索的縮寫。這位那不勒斯番茄大王,二○○○的營業額達三億歐元。他在一九九三年要求生產商提出減輕每輛貨車的重要,也就是高估秤重容器,並從總重中扣除,使出貨量減少。隔天,他立刻受到恐嚇威脅,迎來黑手黨難得的和平時光。

這套洗錢模式,越洗越紅,行之有年,有什麼比橄欖油、番茄糊更低調簡單?

盧索偽造產地,進口原料改標義大利製,法院審理時,他並不否認,聲稱那些大型連鎖店自有品牌的雙倍濃縮番茄糊罐頭九成出口,不會內銷。這套「進口加工」的免稅模式,讓三倍濃縮的定義變成二倍加水、加鹽。就算海關查緝,商品只能退回出口地,這些問題罐頭又流向鬆散的港口,比如:非洲。甚至,阿爾及利亞商人也學會這套模式。

二○一六年六月中旬到月底,義大利南部的薩萊諾港進口的番茄糊將近八千公噸,除了AR集團,還加上安東尼奧.柏迪集團以及朱加羅公司。這三家幾乎壟斷義大利番茄市場。柏迪集團是全球第二大番茄糊買家,僅次於美國亨氏,這間不斷被連鎖店壓低價格的製造商,第二代經營者帕斯夸烈.帕迪為了維持自有品牌而憤怒。顯然,他的父親在非州奈及利亞或其它分廠,已開始採用進口番茄糊。朱加羅,這家以美洲豹為品牌的製造商,則是屢屢傳出偽造檢驗報告,那些長蛆的番茄只是尚未銷毀的舊庫存,謊言使他們逃過制裁,卻危及消費者的健康。而他們進口的番茄糊,產地來自中國。

中國新疆原種小麥、棉花,這兩種經濟作物的農業瓶頸在於,二年土地必須換耕。因此,番茄成了中糧集團、中基實業這兩家集約農業的國際貿易戰爭。

中糧最大的買家就是美國的卡夫—亨氏,全球最大的品牌,也許你不陌生,甚至擠過它的紅色瓶身。亨氏壯大的歷史,管理模式及種子改良是其全球性市場宰制力的關鍵。

亨氏的家長式管理使它度過經濟大蕭條,恩威並濟,連員工的休閒去處都有安排,沒有發生任何一次罷工,還獲得兩屆共和黨總統的推崇,使亨氏走向全球化的經營成為標竿。

讓歐美爭先恐後的加工番茄與食用番茄並不一樣。加工用的番茄是橢圓形的,偏硬,皮厚水分不多,可耐壓運送及跑完整個生產製程——挑選、洗滌、去皮去籽、蒸煮過程中碾碎、烘乾。而新疆的可耕種面積以及勞動力,記者馬雷描述在田裡工作的採收工,他們來自四川移工或維吾爾族人,年幼的孩子跟在旁,嘴裡咬著農藥殘留的番茄,皮膚有過敏的跡象。勞動力剝削的問題嚴重,從二三歐元到如今二十歐元。記者馬雷證實,勞改營甚至成了強迫勞動人口。

既然,番茄糊及番茄罐頭有那麼多問題,為什麼我們要用?
它有一段為政治服務的演進史。

一八六七年巴黎博覽會,法蘭西斯科.席里歐展示他的去皮番茄罐頭,使他成為二戰期間義大利軍隊的供應商。而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歐洲外銷北美的沙丁魚及番茄濃湯罐頭,也成了供給軍隊及平民的食用方式。一九二二年墨索里尼進入羅馬,法西斯主義主導「自給自足」,南北分裂,以北番茄糊衍生品,以南去皮番茄罐頭為大宗,聲稱番茄罐頭源自義大利,而非法國發明「氣密式食物保存法」的尼古拉.阿佩爾,也不是改良成白鐵鍍錫的英國人彼得.杜蘭。

我最佩服的是法國記者馬雷鍥而不捨的好奇心。他發現普羅旺斯深得民心的品牌「小木屋」已被中基實業收購,第一道加工設備被拍賣,裁員,只留下重新包裝的瓶身及商標。並非單一個案。這種運作模式遍及全球,許多政治環節及影響因素銳不可擋。政府機關、業主與消費者,也該看。我們有權知道吃下肚的到底是什麼,還有從何而來?
 這本書的書名很長很長,越看每一...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9/07/04
這本書的書名很長很長,越看每一個字都讓人怵目驚心,可是這是全球經濟是高度資本化與分工化與長期削價競爭之後的結果,最終產品供應鏈上惟有幾家價格夠低與規模產能夠大的廠商,才能生存下來(也很可能心照不宣地聯合壟斷價格),並且成為全球供應鏈上不可或缺的要角,加上隨著工業和基因科技進步,從育種開始,就能篩選出符合運輸過程與製造需求最佳化條件的農作物,以及設立產能最大化的自動化加工產線,上個世紀普遍存在的小型食品加工廠若沒有轉型成功,或是被併購,就只能淪落關廠的命運,因此,我們去超市或賣場,能選擇的番茄醬就只有哪幾個牌子,餐飲業的狀況一樣,更何況用量很大,對價格高低更加敏感,除非是講究的主廚或主婦堅持用新鮮番茄去熬煮,否則,躲不開這本書裡的主角-番茄糊做成的番茄醬,其實番茄醬本身無罪,有罪的是黑心商人未標示番茄糊來源,只標示番茄醬的最後加工產地,而大賣特賣。

各國對於食品與進出口法規的要求不一,對於食品原來來源的標示與查驗都不夠徹底,番茄醬的原料供應鏈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除非廠商自我要求(有良心的企業不多),目前看來是無法可管,無法保障最終消費者的權益,消費者只能用不購買的方式做消極抵抗,卻不能遏止低價番茄醬的強大市占率,而且Cindy覺得番茄糊只是全球食品供應鏈上的一支,如玉米、小麥、雜糧、麵粉、糖....等等,底下應該潛藏許多不為人知的黑心壟斷故事,作為一個無法抗衡全球化趨勢的小小消費者,在不追求價格導向的產品之外,只能更應該專注食物里程、產地,是否有取得有機認證或是自然農法或是安全用藥,才有可能擺脫。

讓Cindy最驚訝的是中國在這番茄糊市場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要不是作者曾經去新疆的番茄田與工廠實地採訪,親眼見到當地大規模種植番茄,還有現代化的工廠,並採訪到當初決定跨入番茄供應鏈的關鍵人物,真不知道中國已經默默供應全世界好幾十年的番茄糊了,中國國家與軍方在戰略上用眾多資源與人力投入的成果,只是在賺取大量金錢之後,是不是該思考忽視消費者健康的後果是甚麼?

昨天拖到下午兩點多才要去吃午餐,這時間'通常只有連鎖速食店才有正常供餐,跟往常一下點了漢堡與薯條與玉米濃湯,特地看一下薯條附的番茄醬成份說明,果然第一個列出來的就是番茄糊,看了這試讀本之後,心裡頭覺得番茄糊這東西很可怕,還是少吃為妙,不碰最好,不是單吃薯條不沾番茄醬就沒問題了,漢堡中間也會塗上一層番茄醬,番茄口味的披薩與拉麵與濃湯也會添加番茄醬,除非是親眼見到用新鮮番茄熬煮出來的濃湯,大概不會隨便點了,多年來家裡已經不買番茄醬了,但是,出外用餐就不見得避得了,雖然全球連鎖速食店採用的番茄醬一定是符合保存期限的番茄糊(因為只要被爆出使用過期番茄醬,可能面對全球各地無數的官司),只是從勇敢深入探討這議題記者接露的眾多問題,未來這小小的番茄醬會再衍生出那種效應呢? 拭目以待~~~
 二○一六年義大利發生一起驚人的...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7/04
二○一六年義大利發生一起驚人的槍擊案。羅伯托.西內希坐車時,遭暗殺,身中二十多槍,其中一顆只差心臟幾毫米,奇蹟康復後,他被捕的罪名是「番茄勒索」,而他勒索的對象是罐頭產業龍頭福賈王子工廠,原屬AR集團。

我們不懂的是,植物學家眼中的蔬果,怎麼會上演真實版的教父情節?
問題在於,番茄經過種子改良、加工、包裝,搖身一變成了商品。只要跟利益搭上關係,犯罪組織便找上門。

AR是安東尼奧.盧索的縮寫。這位那不勒斯番茄大王,二○○○的營業額達三億歐元。他在一九九三年要求生產商提出減輕每輛貨車的重要,也就是高估秤重容器,並從總重中扣除,使出貨量減少。隔天,他立刻受到恐嚇威脅,迎來黑手黨難得的和平時光。

這套洗錢模式,越洗越紅,行之有年,有什麼比橄欖油、番茄糊更低調簡單?

盧索偽造產地,進口原料改標義大利製,法院審理時,他並不否認,聲稱那些大型連鎖店自有品牌的雙倍濃縮番茄糊罐頭九成出口,不會內銷。這套「進口加工」的免稅模式,讓三倍濃縮的定義變成二倍加水、加鹽。就算海關查緝,商品只能退回出口地,這些問題罐頭又流向鬆散的港口,比如:非洲。甚至,阿爾及利亞商人也學會這套模式。

二○一六年六月中旬到月底,義大利南部的薩萊諾港進口的番茄糊將近八千公噸,除了AR集團,還加上安東尼奧.柏迪集團以及朱加羅公司。這三家幾乎壟斷義大利番茄市場。柏迪集團是全球第二大番茄糊買家,僅次於美國亨氏,這間不斷被連鎖店壓低價格的製造商,第二代經營者帕斯夸烈.帕迪為了維持自有品牌而憤怒。顯然,他的父親在非州奈及利亞或其它分廠,已開始採用進口番茄糊。朱加羅,這家以美洲豹為品牌的製造商,則是屢屢傳出偽造檢驗報告,那些長蛆的番茄只是尚未銷毀的舊庫存,謊言使他們逃過制裁,卻危及消費者的健康。而他們進口的番茄糊,產地來自中國。

中國新疆原種小麥、棉花,這兩種經濟作物的農業瓶頸在於,二年土地必須換耕。因此,番茄成了中糧集團、中基實業這兩家集約農業的國際貿易戰爭。

中糧最大的買家就是美國的卡夫—亨氏,全球最大的品牌,也許你不陌生,甚至擠過它的紅色瓶身。亨氏壯大的歷史,管理模式及種子改良是其全球性市場宰制力的關鍵。

亨氏的家長式管理使它度過經濟大蕭條,恩威並濟,連員工的休閒去處都有安排,沒有發生任何一次罷工,還獲得兩屆共和黨總統的推崇,使亨氏走向全球化的經營成為標竿。

讓歐美爭先恐後的加工番茄與食用番茄並不一樣。加工用的番茄是橢圓形的,偏硬,皮厚水分不多,可耐壓運送及跑完整個生產製程——挑選、洗滌、去皮去籽、蒸煮過程中碾碎、烘乾。而新疆的可耕種面積以及勞動力,記者馬雷描述在田裡工作的採收工,他們來自四川移工或維吾爾族人,年幼的孩子跟在旁,嘴裡咬著農藥殘留的番茄,皮膚有過敏的跡象。勞動力剝削的問題嚴重,從二三歐元到如今二十歐元。記者馬雷證實,勞改營甚至成了強迫勞動人口。

既然,番茄糊及番茄罐頭有那麼多問題,為什麼我們要用?
它有一段為政治服務的演進史。

一八六七年巴黎博覽會,法蘭西斯科.席里歐展示他的去皮番茄罐頭,使他成為二戰期間義大利軍隊的供應商。而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歐洲外銷北美的沙丁魚及番茄濃湯罐頭,也成了供給軍隊及平民的食用方式。一九二二年墨索里尼進入羅馬,法西斯主義主導「自給自足」,南北分裂,以北番茄糊衍生品,以南去皮番茄罐頭為大宗,聲稱番茄罐頭源自義大利,而非法國發明「氣密式食物保存法」的尼古拉.阿佩爾,也不是改良成白鐵鍍錫的英國人彼得.杜蘭。

我最佩服的是法國記者馬雷鍥而不捨的好奇心。他發現普羅旺斯深得民心的品牌「小木屋」已被中基實業收購,第一道加工設備被拍賣,裁員,只留下重新包裝的瓶身及商標。並非單一個案。這種運作模式遍及全球,許多政治環節及影響因素銳不可擋。政府機關、業主與消費者,也該看。我們有權知道吃下肚的到底是什麼,還有從何而來?
 餐桌上美味的番茄料理,總令人食...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7/04
餐桌上美味的番茄料理,總令人食指大動,但我從沒想過想過這些番茄是從哪裡來的,只顧著把它們吃下肚。

本書揭開番茄工廠的神秘面紗,一直以為番茄罐頭的產地應該是南美洲,畢竟番茄就是生長在溫暖乾燥的地方。沒想到現在大多數的番茄罐頭、番茄糊原產地居然是中國新疆,而且許多知名品牌更換了產地來源,卻仍合法沿用原本的標籤,因為沒有條文規定換了產地需要標示出來。

作者訪問了曾在新疆工作的人,在新疆有「兵團」控制著新疆的生產線,它結合了黨、軍、企,聽命於中央政府和新疆黨委會,且新疆是中國境內設立最多勞改營的地區,每個營區領導就像是企業老闆,利用犯人作為勞動力來源,藉此生產外銷產品。讓我聯想到,曾有記者受中國之邀揭開新疆教育營的神秘面紗,在拍攝過程中,裡面的人們聲稱知道自己有罪,所以自願到教育營接受思想改造,但他們的臉上卻掛著令我感到毛骨悚然的笑容,我想就算他們受到什麼虐待,也不敢說出真相吧。

有的企業為了謀取暴利,會將過期的、庫存過剩、腐壞的番茄糊做加工處理再行販售,不僅可以逃避關稅,還可以洗產地,甚至有的企業會把這些產品賣至非洲。讓我想到中美貿易戰,中國許多企業透過越南來洗產地,用以逃避關稅。只能說企業為了賺錢,無所不用其極,也讓我到大型量販店購買番茄相關產品時,會再三思考是否要購買。而番茄能夠謀取的暴利之多,連黑手黨也想分一杯羹,實在令人大開眼界。

書裡還談到,胡佛總統曾說:「勞工衝突是工業最致命的廢料,不但會使生產速度趨緩、降低生產成果,而且這些衝突會讓男男女女的精神與生活受到嚴重傷害,我們可以從勞資衝突導致的工作停擺、收入虧損來衡量損失的程度,但是人員的傷亡與遭受的無畏痛苦是難以計算的。」,現今台灣發生幾起罷工事件,讓我覺得勞資雙方若無良好的溝通,代價必定是難以估計的,勞工付出心血,資方需要體恤他們,而不是壓榨。

一顆小小的番茄衍伸出這麼多的問題與黑暗面,只能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黑心事件吧!
 故事從東突厥斯坦,也就是中國所...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7/03
故事從東突厥斯坦,也就是中國所謂新疆,的確很新,是侵占來的殖民地,目前進行種族滅絕活動當中)的番茄園開始,那種著我們不大理解的東西--工業用番茄。

這基改的鬼玩意採收之後(自然是近乎奴工的人採收,但公平交易的觀念跟中國政權當然無關),先是運送幾千公里到四川的工廠加工,變成番茄糊,然後再運到海港,經過幾萬公里的海運,送到其他加工廠,變成其他國家的產品……

是的,這是一個洗產地的概念,只是危害沒自經區那樣嚴重(如果引進自經區,台灣立刻會受到美國關稅制裁,等於立即死亡),但基本上不管我們去小七還是麥當勞,你拿到的番茄醬,源頭都是那種基改番茄。

也難怪我曾經嘗試在家自己濃縮番茄糊,結局自然是失敗,怎麼做都是番茄湯。

作者追蹤自家法國賣的番茄醬(是法國引以為傲的品牌,以法國製造為傲),發現源頭並不單純,因為原料已經不是法國市場能買到的正常番茄(也此因造成大量番茄農失業),牽涉到的市場利益更是驚人,這個全世界接受度最高的食物醬料被跨國大企業壟斷,中間涉及的不法,甚至性命真的讓人感到難以置信。

番茄曾經是禁忌的食物,在中世紀它被視為是女巫使用的邪惡植物,是有毒的東西,但實際上他的食用歷史非常悠久(所以才有那麼多種商業品種),但不管怎麼說,他都以營養豐富與風味絕佳著稱,可甜可鹹,是水果也是蔬菜,加工方式多元,生吃還是入菜都可以(加熱甚至更營養),總之有夠神奇,堪稱用途最廣的植物果實。

如今他還成為野心資本家的煉金原料,是跨國企業的哲人石,當然黑道也想分一杯,政府也不可能忽視它帶來的稅收。

這就是我們日常使用的番茄醬原料……

作者發揮偵探棄而不捨的精神,不斷在資訊之海中爬梳資料,理出各種因果關係,還到世界各地實際考察,將這個左右我們吃飯皇帝大的食安議題公布於世,好吧!或許這些工業原料尚稱安全,但對於良心,似乎就不是那麼友善了啊!

有位朋友跟我提過,要吃食物,不要吃食品,還真的是這樣啊!

本書讀起來有推理小說的刺激,有社會小說的現實,但它是一個新聞主題的記實報導,也是國際經濟的優秀教材,很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啊!

下次拿薯條沾番茄醬時,要心存敬畏啊!
 近年食安事件頻傳,加以養生風氣...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7/03
近年食安事件頻傳,加以養生風氣日盛,市面上標榜有機的商品隨之成了消費者新寵,一時間彷彿眾人都開始重視日常飲食。然而,你真的如此重視那些吃進嘴裡、在身體中分解的食物嗎?當你從貨架上選購食品時,除了確認有效日期、成份、熱量等訊息之外,有沒有想過當中所包含的食材和調味料產自哪裡?是怎麼生產出來的?

故事要從2011年說起,法國記者尚-巴普提斯特.馬雷在普羅旺斯一間工廠外,發現一桶又一桶標示著「中國製造」的桶裝番茄糊,而工廠的招牌卻是「小木屋」(Le Cabanon)──法國最大的番茄醬生產工廠,幾乎供應了法國番茄醬消費量的四分之一。法國人再熟悉不過的品牌,內容物居然來自地球另一端的中國?更何況,即使中國的新鮮番茄消費量相當大,但迄今為止,尚未建立起食用加工番茄醬料的習慣,那為何中國會投入生產番茄糊?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馬雷決定要一探究竟。

於是乎,我才驚覺原來小小的一顆番茄竟藏著這麼多祕密。無庸置疑,經濟絕對是一大因素。

根據馬雷引用的資料,2016年共加工了3800萬公噸的番茄,是全球番茄產量的四分之一。如此驚人的產量,顯示出我們的日常生活早已和番茄加工品密不可分,舉凡醬料、果汁以及其他垃圾食物,幾乎無處不在。「資本主義時代沒有任何一項商品可以濃縮番茄達到這樣的全球性市場宰制力,」馬雷如是說。美國知名企業亨氏(Heinz)之所以成為傳奇品牌,正是因為在番茄工業中佔有一席之地,影響力更是遍及全球。

番茄龐大的商業利益自然引起其他國家的注意,譬如中國。成立於1994年的中基實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所控制的一個大型企業財團所擁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集團開始在新疆大規模種植番茄。被稱為「劉將軍」的董事長劉一曾提出一份計畫,要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番茄生產地。果不其然,中基在2000年成了全球第一的番茄糊外銷公司,更在2004年併購法國最大的番茄醬生產工廠「小木屋」,進而瓦解了這個昔日的法國番茄罐頭王國。小木屋還是小木屋,只是內容物都換成了中國新疆進口的番茄糊,法國當地的茄農只能被迫轉行。

邱禮濤的電影《選老頂》有句台詞:「今時今日你老母買條菜都係政治。」如若買菜都是政治,不用懷疑,番茄工業也關乎政治。

中基實業隸屬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這是一個實行「軍、政、企合一」的特殊社會組織,掌握了新疆約三分之一的可耕種土地,聘僱並管理超過260萬人。北京計劃性地加強兵團嚴謹的策略,透過工業化和農業發展,即可持續對擁有特殊歷史與敏感地理位置的新疆進行殖民控制,確保這塊遼闊且資源豐富的土地永久屬於漢民族。如此一來,中國共產黨的代表色:紅色,便能悄然無息地透過番茄渲染整片大地。

馬雷抽絲剝繭逐步揭開番茄紅金帝國鮮為人知的祕密,同時披露了這項產業背後的黑暗面,包括對勞動力的壓迫、洗產地創造更高的價值,甚至是以劣質原料魚目混珠銷售至市場。然而,這不過是全球化經濟底下的一個縮影。當我們追求快速、便利且價格低廉的產品時,是否在無意間成為無良商人的幫兇?而所謂的「經濟100分、政治0分」真的可能實現嗎?這些都是作為讀者以及消費者的我們,可以好好思考的議題。
 這個能讓義大利醫生的臉變綠的紅...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7/02
這個能讓義大利醫生的臉變綠的紅色番茄,因為含有茄紅素能抗氧化,對健康有好處,可說是相當有益的蔬果。番茄最早是從國外傳來的,現在很普遍,對大家來說也不陌生,在臺灣常見的是生吃小番茄,或是做番茄炒蛋、煮湯。外國人除了切片做生菜沙拉、夾在漢堡裡,平時最常看到的番茄產品就是番茄醬了,它可以做為薯條沾醬,為漢堡調味,做披薩時也要有它來當底醬,這麼平凡的食物,究竟能引起什麼樣的經濟風暴呢?
作者的家鄉是農產豐富的普羅旺斯,2011年他在罐頭工廠外面發現濃縮番茄桶的蹤跡,他很驚訝法國居然需要來自中國的番茄果泥,好奇心驅使之下,他到中國、義大利和非洲等國追查,才了解到番茄經濟之龐大,在全世界資本主義盛行之下,早已被幾個大廠牌掌握與控制,除了剝削勞工,番茄醬裡還有不可告人的祕密,甚至過期的還拿來再利用,連中國軍方、義大利黑手黨都在這產業鏈之中。我只是普通的小老百姓,每天顧著自己吃飽,還真的沒想過有多麼龐大的商機可搶,實在太嚇人了!
人活著就要吃,所以食物的商機無限,且穩賺不賠。當我們還想著吃的時候,聰明的商人為了賺錢,腦筋動得快,就已經在市場上提供各種食物讓我們食用。這本書的作者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番茄醬產業,但我更關心健康的問題。賺錢無可厚非,但如果提供不健康的食品,那就太可怕了,相信以往的毒奶粉、黑心油事件,大家都記憶猶存。大家都知道病從口入,吃進身體的東西,會直接影響健康,如果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就要注意食品安全,要去瞭解自己吃進肚子裡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向來喜歡吃新鮮食物,不過也無法完全避免再製品,想要吃得健康,建議以「吃在地產的新鮮食物」為原則,除了食物新鮮,沒有不健康的添加物,也能節省運送的能源。少吃再製品,降低需求,也會迫使廠商降低產量。為了自己的健康,一定要多關心自己吃下肚的食物!
贊助商廣告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狐狸偵探傑克(全套3冊)
作者:芙蘭奇絲卡.畢爾曼
出版社:未來出版
出版日期:2023-09-07
66折: $ 634 
金石堂 - 今日66折
1天10分鐘,7天神瘦:不用控制飲食,動作不標準也無妨。一週內混搭伸展、有氧、肌力訓練,明顯腰細、臀高、腿瘦。
作者:石本哲郎
出版社: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12-26
66折: $ 263 
金石堂 - 今日66折
筋膜拉提美顏,年輕不只10歲:每天10分鐘,消皺紋、塑小臉、除法令紋與黑眼圈,上妝更容易,朋友甚至懷疑妳去醫美。
作者:佐藤由美子
出版社: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8-30
66折: $ 263 
城邦讀書花園 - 今日66折
未來的造物者:從消滅癌症、設計嬰兒到製造猛瑪象肉排,合成生物學將如何改寫我們與全球生物的未來?
作者:艾美.韋伯(Amy Webb)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3-10-31
66折: $ 363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我們為什麼要賺錢?為什麼要存錢?:運用財富改變未來,了解世界與自己的金錢理財課
作者:池上彰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8
$ 466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抄寫英語的奇蹟:1天10分鐘,英語和人生都起飛
作者:林熙
出版社:如何出版
出版日期:2024-03-01
$ 300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Caroline Bankler, Navid Modiri)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 355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微光下的三角戀情(全)
作者:はかた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4-17
$ 126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香格里拉之鳥(03)
作者:座裏屋蘭丸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4-03-15
$ 238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營繕師異譚之參(《十二國記》小野不由美的療癒系怪談)
作者:小野不由美
出版社:獨步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30
$ 255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如何抵達人心,如何為愛畫刻度:駱以軍的文學啟蒙小說26講
作者:駱以軍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4-03-31
$ 315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分開之前,先學會道別:Unfinished tales
作者:Peter Su
出版社:是日創意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4-15
$ 356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