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受忽略的孩子嗎?你曾被父母侵犯隱私嗎?
你曾聽過「我都是為你好!」、「我是你媽媽,難道會害你嗎?」嗎?
你曾感覺被父母傷害了嗎?你被家人情緒勒索了嗎?
直擊「好父母」最黑暗的心理層面!
想脫離這樣的父母魔掌?不想成為這樣的恐怖父母?
暢銷作家、精神科醫師片田珠美以犀利的角度分析這些父母的動機與意念,
並提出解方,撫慰我們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
◎大吼大叫、情緒勒索、遷怒、支配意識、差別待遇、堅持自己是正確的⋯⋯你也有這樣的爸媽嗎?
「根本就不該把你生下來!」
「如果沒有你,媽媽就可以離婚,過著幸福的日子了!」
「你以為是誰把你養大的?」
「你以後就會知道,媽媽說的才是對的!」
「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我們辛辛苦苦拉拔你長大,難道你要丟下父母了嗎?」
以上這些句子,你是否覺得熟悉呢?
在東方社會的氛圍下,許多父母都曾對孩子脫口而出這些話語,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情境,其實都是一刀一刀割在心頭、血淋淋的傷害……大部分的父母,對說出這些話並不以為意,甚至覺得自己「明明就是為了孩子好」。
但真的是如此嗎?
精神科醫師片田珠美分析,這些一邊說著愛孩子,卻一邊傷害孩子而毫無自覺的父母,其實是以教養為名的虐待,潛藏著「支配欲望」、「孩子是一項投資」、「占有意識」、「遷怒」、「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等意念,或是複製自己曾受到的攻擊與傷害,因此會毫不在意地支配孩子、侵入孩子的私領域、對孩子們有差別待遇、情緒勒索,或是在意世俗的看法,逼迫孩子與自己中意的對象結婚……等等,甚至會虐待孩子的身體,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身心失調、憂鬱症、自殘⋯⋯回顧原生家庭的生命歷程,你發現自己生病了嗎?
許多看似是天生性格的個性,其實都可回溯自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與影響,衍生自我肯定感低落、過度奉獻、自責⋯⋯甚至是憂鬱症、自殘行為與飲食障礙等,更可能在無意識之中,持續複製原生家庭的傷害。
◆覺得自己不被父母所愛與認同,容易自暴自棄,卻有強烈的被愛渴望?→自我肯定感低落
◆總是敏感地察覺他人的欲望,為了滿足他人而做出過多努力,自己卻覺得好疲累?→過度奉獻
◆覺得不順利都是自己的問題,因為自己很糟糕,被欺壓也是沒辦法的事?→總是責備自己
◆內心充滿憤怒卻不被理解,覺得說什麼都沒有用,只能轉而傷害自己?→霸凌/自殘行為/飲食障礙⋯⋯
◎斷開傷害迴圈!和解是唯一的解答嗎?給無法勉強自己原諒的你,另一種擁抱的可能
如果對父母抱持著負面的情緒與感情,是否覺得自己「怎麼會有這麼可怕的想法呢」?甚至會責備自己、抱持罪惡感;或是無法顯露出內心的糾葛與敵意,就讓自己生病,變相對父母進行復仇⋯⋯也或許,你一直暗自希望父母總有一天會洗心革面,理解你的痛苦,甚至開誠布公地與你深談、道歉?
片田珠美提醒你,以「不可以不原諒」的理由,勉強自己理解、體諒,是否只是在欺騙自己呢?本書以犀利精準的角度,針對這些受傷的孩子與大人們提出解方,擁抱憤怒與傷痕,更讓這樣長大的孩子停止複製傷害迴圈,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
【誠摯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皓/諮商心理師
許妮庭/諮商心理師
郭駿武/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祕書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曾心怡/心理師、「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主持人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作家
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盧新之/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依姓氏筆劃排序)
「理解自己從小型塑而成的困境,可以幫助療癒自己。最重要的是,最終我們要藉著跟自己和解,擺脫那種不斷怪罪他人的慣性。從今往後,不管自己的難受是不是父母的錯,但自己人生的幸福快樂,讓我們為自己負責,並且因此活得更自由!」──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家,理應是最甜蜜的地方。但對某些人來說,卻也是最可怕的地方。願本書的字字句句,能安慰每個小時候曾在家裡受過傷,至今已慢慢長大的大人。也願本書能帶著這些大人,重新找回愛的勇氣。」──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父母都是為我們好的嗎?會不會,藏在愛的下面,常是不足為外人道的傷害?我看過許多受傷的孩子,知道這些傷來自他們的父母,而這本書把會傷人的父母的心理狀態,透過案例做精闢剖析。同時也告訴受傷的孩子們,如何面對那些有毒的愛,以及如何處理內心那份對父母痛恨又罪惡的矛盾感受。」──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嗎?』二十多年來,我協助無數的家庭及父母改善他們的家庭教育,發現天下之中更多的是「不會」的父母。父母只要願意承認不會,那就有機會開始學習。透過此書,瞭解父母被型塑的價值與觀念問題,進而改善家庭中親子教養的教育問題。鐵鍊是有兩頭的,父母鎖住了孩子,其實也鎖住了自己。」──郭駿武/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祕書長
「在愛的包裝下,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是傷害子女的毒親。但作者殘酷地告訴你,現實中,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扭曲親情,正扼殺著子女的心靈。然而,彼此卻不自知。該是終結這親情傷害的時候了,無論是與自己和解,與家人和解。」──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作者簡介:
片田珠美
生於日本廣島縣,精神科醫生。畢業於大阪大學醫學部,京都大學大學院人類・環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業,為人類・環境學博士。在巴黎第八大學學習拉岡派精神分析,取得DEA(專門研究課程修業證書)。以精神科醫師身分從事臨床治療,並根據經驗分析犯罪心理、心理疾病的病理組成。
著有《不讓自己成為箭靶:精神科醫師教你如何面對時時忍不住攻擊人的人》(天下雜誌)、《被高自尊所擾的人》(PHP)、《情緒失控:如何面對感情、工作、生活中的不定時炸彈》(世茂)、《可怕的凡人》(鱷魚書社PLUS)等書。
譯者簡介:
米宇
雜食性譯者,翻譯過繪本、食譜、旅遊書、輕小說。但其實最喜歡文學小說&科普讀物。miiyusan@gmail.com
章節試閱
◆想支配、控制孩子的父母
想支配孩子的父母,無論什麼都要干涉,甚至會發出瑣碎的指示,事事非得按照自己的意思控制孩子不可。
對這樣的父母而言,總是聽自己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相反地,不聽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對這樣的「壞孩子」,會以「如果你不聽話的話……」來威脅之。這裡的「……」,可以是「不給你零食」、「不買東西給你」、「不帶你出去玩」等等。
例如,有進食障礙而住院的二十多歲女性,從小就因母親的過度保護、過度干涉而煩惱不已。
「母親個性一板一眼而且有完美主義,家裡總是打掃得一塵不染。她的口頭禪是『如果將冷凍食品或料理包擺上桌,孩子實在太可憐了』,所以不只三餐,連點心或便當都出自母親之手,我們也常常穿著母親親手縫製的毛衣或夏日服裝。
然而,只要稍微有點髒亂,或是弄髒衣服,母親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快點整理乾淨。如果不照媽媽說的做,就把妳趕出去或送到孤兒院那種設施去。』、『不要弄髒衣服,如果不聽話,就再也不買衣服給妳了。』會像這樣大罵,真的非常可怕。
母親甚至連我的人際關係都會開口干涉。如果帶朋友到家裡玩,她一定會問對方『令尊是做什麼的?』如果說是任職於大公司,或是國家公務員,媽媽就會表現出很滿意的樣子。但如果不是,或是對方父親已經不在了的狀況,她就會說:『不要再跟那個人來往了。』
我最驚訝的一次,是小學三年級時我剛從開學典禮回家,媽媽就急著問:『有沒有跟○○在同一班?』我回答:『沒有同班呢。』結果媽媽生氣地說:『我明明有拜託之前的班導師,麻煩重新分班時要把妳和○○分到同一班的,怎麼還是沒有呢?』接著便馬上打電話到學校。
雖然我想阻止她,但她根本不願意聽,自顧自地跟老師抱怨著,最後掛了電話。
○○的爸爸在一間母公司很厲害的公司上班。所以媽媽希望我和○○成為好朋友。然而,○○曾說過「妳是承包商公司的孩子」,把我當成可隨便使喚的丫鬟,我不是很喜歡她──所以老實說我對於跟她分到不同班,其實鬆了一口氣。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事,總之我依照媽媽的意志去做事的傾向是很強烈的,根本無法違逆。
為什麼呢?因為媽媽會流著淚、對我哭叫著:『我明明是為了妳好才說的,為什麼妳不懂呢?因為怕妳會發生什麼事,媽媽真的很擔心啊!』尤其在我升上小學高年級時,爸爸離家出走與同公司的年輕女性一起生活,媽媽對我的束縛就更強烈了。
國中、高中時,與朋友之間相處熱絡的時候,雖然很想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但我被命令只要一下課就要馬上回家。
如果不聽話,像是跟朋友一起去購物中心逛一下街,喝了咖啡再回家的話,就會被責罵。媽媽罵完以後還會哭著說:『妳知道妳這樣做,會讓媽媽多痛苦嗎?對媽媽來說,妳就是全部啊!』
母親很堅決地拒絕離婚,還對父親說:『如果離婚的話,你社內外遇的事情就會被公司知道了。』因此,雖然爸爸會給我們生活費,但其實是只有母女二人的家庭生活。和媽媽兩人彼此相處的家庭生活中,如果她說『妳是我的全部』,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只能靜靜地順從她,彷彿無法呼吸般地、提心吊膽過日子。也因為如此,為了排解情緒而導致反覆地進食與催吐,無法停止。」
這位女性體重只剩下二十幾公斤,狀況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住院了。入院時,母親叫分居中的丈夫來醫院,雙親兩人就在女兒的眼前對談。
母親責備父親說:『就是因為你外遇,女兒才會變成這樣。我明明什麼都沒有做錯,到底為什麼會碰到這樣的事情?』聽到這裡,父親大聲怒吼:『凡事都要照妳的意願去做,我根本無法呼吸!』
當然,丈夫和公司的年輕女性外遇而離家出走的這個狀況,讓人非常同情這位母親。但「我明明什麼都沒做錯」這種主張,難道就是正確的嗎?
女兒一直擔憂地自省:「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呢?」但其實問題是出在無論什麼都要插嘴,想以自己的意思來控制一切的母親身上。這種過度保護、過度干涉而導致飲食障礙的情況,在精神科上是頗為常見的。
此外,就本質上來說,如果一位做事嚴謹又有完美主義的妻子,總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控制家庭,感到窒息的丈夫的確很有可能因為無法忍受,而將情感轉向其他女性。
丈夫離家出走之後,可以控制的對象就只剩下女兒了。所以她對女兒的支配行為也更變本加厲,然而這位母親卻毫無自覺。
在毫無自覺的情況下,她更容易為了「我是如此為妳著想,為什麼妳就是無法照我的意思來做呢?」而對女兒生氣,說出讓女兒心中滿溢罪惡感的話語。
因為如此,女兒覺得自己的脖子被緊緊勒住般,被無法從母親的束縛中逃開的無力感與絕望感所糾纏⋯⋯這些複雜的心情,交織而成暴飲暴食及催吐的惡性循環。
◆毫不在意侵入孩子私領域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強烈的支配欲,常以「過度控制」的形式表現出來。
許多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私人領域,以自己的想法強行干涉孩子,對孩子來說當然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但父母卻覺得「自己不過是一番好意罷了」──換句話說,他們對此絲毫沒有罪惡感。
我以前工作的大學中,同一個研究小組的女大學生曾經這樣對我說:
「我媽媽常常擅自進入我的房間,自己動手幫我整理,像是幫我重排書架上的書、或是把桌上的資料放到其他地方⋯⋯等等,造成我常常不知道需要的書和資料放在哪裡而四處翻找。雖然有跟她說不要再這樣了,但她都回答:『還不是因為妳房間太亂了,我才好心幫你整理!如果不喜歡這樣,就自己把房間整理好啊!』而且她還會趁我不在時擅自進行,我大學上課需要的講義也被她當垃圾一樣丟掉了,真的讓我覺得很困擾啊。」
母親對女兒的抗議充耳不聞,覺得自己只不過是為了女兒好而幫她整理,卻沒想到,自己的行為其實造成女兒莫大的困擾。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一個二十多歲的獨居女性上班族身上。
「上星期,我久違地請了特休在家休息。早上稍微睡晚一點,在浴室泡了個澡後一走出來,卻看見媽媽竟然在我家,我真的嚇了一大跳!我從小就知道媽媽很愛瞎操心,但我沒有給她備用鑰匙,所以她八成是趁我回老家的時候,偷偷從包包裡拿出來去打了一把新的鑰匙吧?雖然之前都沒發現,但似乎一直以來,她都趁我去公司的時候跑來我家。我有點生氣地詢問:『媽媽,妳為什麼在這裡?』她反而罵我:『妳才是!平常日不是應該在公司上班嗎?為什麼在家裡休息?』」
這位母親對於自己擅自進入女兒公寓一事毫無罪惡感,搞不好還認為為了守護獨居女兒的安全,自己當然得時不時地去監視一下才對。
前述這位母親,有強烈支配的欲望及「母子一體感」,因此不尊重孩子獨立自主的人格,會毫不在意地闖入女兒的空間。無論女兒如何抗議,母親都不會聽從,更不會想到──縱使女兒與自己有血緣關係,也有不想被母親涉入的領域。
我和許多有這樣父母的孩子談過。
「爸媽會隨便看我的包包或桌子,看我的筆記或信件,可能連衣櫃都隨便翻看,因為我發現有些東西不見了。」
「趁我去上學的時候,擅自把我跟朋友借的漫畫丟掉了。一聽到我問就回說:『一直看那樣的東西都不念書!我是為了你好才這麼做的。』但因為我沒有零用錢,也沒辦法賠償,那個朋友之後就不跟我說話了。」
像這樣毫不在意地侵犯孩子的領域,是因為父母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或者應該說,他們擅自認為─就是因為自己身為父母,所以這些行為都可以被理解。像這種意識的根本,潛藏著「將孩子當成父母私有物」的想法。
◆看重世間榮耀更甚於孩子心情的父母
將孩子當成自己私有物的父母,會將世間所謂的「虛榮」之事,看得比孩子的心情還來得重要。
譬如說,在大學醫院醫局擔任祕書的二十九歲女性,向我訴說了對於不允許自己婚事的父母的不滿。
「我和男朋友已經交往兩年了,他比我大一歲,一個月前我們打算結婚了。所以我跟爸媽說,希望讓他們見個面。但我爸媽不喜歡他的工作,直接拒絕了跟他見面的提議。
我男朋友是藥商的MR(負責醫藥資訊),在大學醫院中向醫生介紹或宣傳藥物,因為會拜託教授進行藥物實驗,所以常常到醫局來,我們就是因此認識的。
他是個開朗又隨和的人,很適合做業務相關的工作,而且我和他在一起覺得很安心,深深覺得他是個可靠的人。我是被他這些特點而吸引的,但雙親卻無法理解。
我爸媽不喜歡他的職業,其實說穿了,就是因為「他不是醫生」。
我父親是任職於醫院裡的醫生,祖父自行開業,後來診所讓伯伯繼承了。我媽媽擁有藥師資格,也是醫生的女兒。我們的親戚中,也有很多醫生。因為這樣的家庭環境,父母從小就期望孩子能成為醫生或藥師,我的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可說是異常嚴格,雖然有去應考升醫學部的明星學校,但我卻落榜了。
對於我落榜的情況,媽媽說:『實在太丟臉了,讓我在親戚前都抬不起頭來。』沒辦法,我只好進入第二志願的女子大學附屬學校,然後直接升上女子大學。也因如此,父母將期望都集中在我的弟弟身上,弟弟進入很好的學校後考上國立大學的醫學部,現在是研修醫生。
媽媽說:『親戚問我妳的結婚對象是怎樣的人,MR實在是太丟臉了,讓我說不出口!』更過分的是,她還說:『花那麼多錢讓妳去念千金小姐念的學校,真是浪費!爸爸特地拜託朋友,讓妳進入大學醫院醫局當祕書,為的就是讓妳和醫生結婚,妳為什麼就是不懂呢?我們栽培妳,可不是為了讓妳嫁給那樣的人!』
不管我說什麼,他們都聽不進去,也不認可我要結婚的事。爸媽都將「人」當作「品牌」經營,比別人更加在意社會觀感,單單以對方的職業當作結婚的判斷標準。
正因很理解這件事,所以一直以來就算有很喜歡的人,我也總是思考著:『他不是念好的大學,所以不會被認可吧?』、『爸媽不會喜歡他的職業吧?』所以遲遲沒有介紹對象給父母,也有因此就這樣分手的戀情。
現在的男朋友在大藥廠工作,我原本覺得應該會得到認可,但爸媽卻只用職業加以判斷,讓我實在無計可施,精神上大受打擊,覺得非常沮喪。
我弟弟也面臨了類似的狀況。
弟弟和我不一樣,雖然他很優秀地成為醫生,但其實內心裡更想成為遊戲或軟體開發者。他擅長數理、想做IT相關的工作,但爸媽卻不允許。爸爸說:『那種像是賣笑一樣的工作,我絕對不允許。』媽媽則說:『如果我們家的孩子都沒有當上醫生的話,一定會被親戚嘲笑的。』
弟弟因此無可奈何地成為醫生。然而,他並不擅長和患者對話,也一直很煩惱自己是否適合醫生這個工作。所以他想著或許『不要成為臨床醫生,而是成為基礎醫學的研究者會比較好』,但是他和爸爸商量時,卻得到反對的意見:『基礎研究者根本無法養家餬口。我們家的親戚都是有錢人,不要讓我抬不起頭來!』
雖然我和弟弟看起來是在優渥家庭中成長,但卻因為父母過度在意他人眼光,只能過著悶悶不樂的日子,我們倆都覺得『真的很不想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裡⋯⋯』,感到非常痛苦。」
像這樣不顧孩子的心情,而是以世間看法或虛榮為優先的父母,往往會在升學與結婚這兩個階段中,顯露出本性。
「國中考試失敗時,媽媽對我說『太丟臉了,實在不想走在你旁邊。』」
「高中考試時沒有考上公立學校,只好去念私立學校,爸爸說『我們家族大家都是念公立學校,你真是讓我覺得太丟臉了。』」
類似這樣的例子時有所聞。
◆怒罵孩子的父母
從孩提時代就一直被罵到大,會造成心靈創傷。譬如說,有個三十多歲的單親媽媽向保育士諮詢:「我很生氣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會忍不住大罵孩子。有時還會動手,我很擔心之後這樣下去,會演變成自己虐待孩子的情況。」
這位媽媽接下來前來我這裡就診,以下是她的故事。
「我的母親是稍有不如意,就會馬上生氣對我怒吼的人。就算是一點小事也會換了個人似地火冒三丈,所以我總是很謹慎害怕,過著看母親臉色的日子。
譬如說,我如果不聽媽媽說的話,她就會歇斯底里地說:『妳讓我覺得很煩,滾出去!』然後將課本或書包從陽台丟出去。我稍微回嘴,她就會大叫:『小孩子憑什麼違逆父母!』、『沒有妳我就輕鬆了!』所以我完全不敢忤逆她。
此外,母親很熱衷於教育,我孩提時代只能看新聞節目,如果我看歌唱節目或搞笑節目,她就會說『這些都太愚蠢了!』然後馬上關掉電視。如果我學校成績不好,就會被罵得很慘。國中時有一次期中考成績考差了,母親就用很厚的參考書丟我,打到我的額頭出血。
過了二十年後,現在我成為母親了。因丈夫突然從公司辭職,自己開了小吃店,但卻不是很順利,甚至負債幾百萬日圓,最後離婚了。
因為如此,我回到老家,但母親卻大罵:『所以說妳就是不行啊。老公負債還跟妳離婚,真是丟臉!我們親戚中根本沒有人離婚,就是因為妳沒有看男人的眼光啊──最好不要討債討到我們家來!』
從那之後,我就不曾回老家,現在幾乎是斷絕關係的狀態。前夫也沒有給我贍養費或孩子的養育金,我只能把孩子放在托兒所去上班。雖然有人勸我『只要回老家就有人幫忙照顧孩子了』,但因為不知道母親會說出什麼話,所以我絕對不回去!
現在,雖然不會聽到母親的怒罵聲,但我自己卻幾乎每天怒罵我兩個兒子──東西亂放不收拾、不聽我的話──雖然有各種理由,但聽到我自己罵孩子的聲音,根本就和我媽一模一樣,忍不住覺得很可怕。」
像這樣會怒罵孩子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此外,由於自己為人父母,就誤以為不管對孩子說什麼都可以,完全沒有衡量自己所說的話語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也因此,他們會用令人無法置信的話來怒罵孩子:
「根本就不該把你生下來!」
「如果沒有你,媽媽就可以和爸爸離婚過著幸福的日子了!」
「你在幹什麼?怎麼會做這種事!你是笨蛋嗎?」
「你真的很沒用,死了算了!」
在這種怒罵之下成長的孩子,有不少人在長大之後,對自己的孩子罵出這些當年父母罵他們的話,形成言語暴力所造成的心理虐待循環。
◆想支配、控制孩子的父母
想支配孩子的父母,無論什麼都要干涉,甚至會發出瑣碎的指示,事事非得按照自己的意思控制孩子不可。
對這樣的父母而言,總是聽自己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相反地,不聽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對這樣的「壞孩子」,會以「如果你不聽話的話……」來威脅之。這裡的「……」,可以是「不給你零食」、「不買東西給你」、「不帶你出去玩」等等。
例如,有進食障礙而住院的二十多歲女性,從小就因母親的過度保護、過度干涉而煩惱不已。
「母親個性一板一眼而且有完美主義,家裡總是打掃得一塵不染。她的口頭禪...
推薦序
被父母殺死的自信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台灣兒虐事件頻傳,有些甚至導致孩子死亡,其中不當管教相當常見。然而,就如同這本書的說法,大部分虐待孩子的父母還是聲明:「這些都是為了孩子好」。
最近才剛讀完一位女性的自白,她覺察到自己在被教育長大的過程,被當成是媽媽的延伸與附屬──她要完成媽媽的期待,去過媽媽想要她過的人生;而她是過了很多年,才重新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真正說到能把自己找回來,一晃眼,常常是已經過了人生的一半,這幾乎在我們的文化中已經見怪不怪。
「如果沒有你,媽媽就可以離婚,過著幸福的日子了!」
「你以後就會知道,媽媽說的才是對的!」
「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書裡面舉例的這些句子,我不知道跟多少朋友反覆談過了。明明是大人自己的不作為,卻怪罪孩子,讓孩子內疚痛苦;觀念早就過時,憑著自己一時的心情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又要嘴硬堅持自己不會錯;不斷跟孩子索討,像開空白支票,父母只要填上自己的要求,孩子做不到,就是不孝……
一直到現代,即便孩子已經成年,甚至是媳婦的私人物品,父母、公婆偷偷「整理」翻閱的例子依然偶爾會傳到耳邊。活到老學到老,老人家特別要注意自己的身教,倚老賣老常造成家庭或家族的困擾,在傳統文化的道德中,老人家也不能忘記修身養性的重要。
然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常成為擋箭牌,好像只要當了父母,就可以武斷地說自己不會做錯,有傳統做靠山。這種文化由來已久,還好,我跟不少老人家談過,他們都願意開始面對,年紀大更是要學習,因為時代日新又新。老人家願意走出來自我更新,個性常顯得特別開明!
其實當父母的人,要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重男輕女、遷怒、偏心、虐待、侮辱、貶低……,這些父母的獨斷專行,常常被輕易地指稱為是由孩子引起,好像當了父母就不用為自己的情緒行為負責任。
有的父母,吝於鼓勵,但慣性貶低。把孩子的自信打趴在地,是能讓孩子的將來多順利?
有媽媽跟我哭訴,她自己的媽媽,從小嫌她嫌到大。結果她都大到已為人母了,她媽媽還是一出口就沒好話!
我們問問自己,這樣對自己的孩子,真的是為了孩子好,還是要表現父母自己的優越感?為什麼可以輕易覺得自己講得都對,只要自己看不慣孩子的都是錯?
要當「好孩子」,常意味著孩子不能有自我,要以父母的自我為自我。所以傳統強調乖巧聽話,這種邏輯是要怎麼教養出一個突然出了社會,就能夠獨當一面的成年人?好孩子常被強調要服從,將來怎麼可能多受人尊崇?
理解自己從小型塑而成的困境,可以幫助療癒自己。最重要的是,最終我們要藉著跟自己和解,擺脫那種不斷怪罪他人的慣性。從今往後,不管自己的難受是不是父母的錯,但自己人生的幸福快樂,讓我們為自己負責,並且因此活得更自由!
被父母殺死的自信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台灣兒虐事件頻傳,有些甚至導致孩子死亡,其中不當管教相當常見。然而,就如同這本書的說法,大部分虐待孩子的父母還是聲明:「這些都是為了孩子好」。
最近才剛讀完一位女性的自白,她覺察到自己在被教育長大的過程,被當成是媽媽的延伸與附屬──她要完成媽媽的期待,去過媽媽想要她過的人生;而她是過了很多年,才重新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真正說到能把自己找回來,一晃眼,常常是已經過了人生的一半,這幾乎在我們的文化中已經見怪不怪。
「如果沒有你,媽媽就可以離婚,過著幸福的日...
作者序
前言
因父母的虐待而造成孩子死亡的事件頻繁發生。這種事件所造成的問題,大部分都來自肉體方面的虐待。毆打、踢、摔落、倒吊。或者是以香菸燙傷、將孩子關在戶外等。
這樣的身體虐待會使得孩子受到很大的傷害。此外,若是再加上不給予食物、不幫孩子清潔等忽略行為(放棄育兒),孩子會衰弱下去。並且,父母不帶孩子去醫院,只是持續放置不理,可能招致最嚴重的後果──孩子的死亡。
問題是,用這些方式虐待孩子身體的父母,有不少人覺得這只是在管教。二○一九年的千葉縣野田市,當時才國小四年級的栗原心愛死亡,她的父親也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其中一人。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看見的是父母認為「孩子是我的所有物」這樣強烈的占有意識。正是因為將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所以一心覺得可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處置,這樣的傾向正是虐待孩子的父母的共通點。
並非占有意識強烈的父母就會對孩子施暴。對孩子破口大罵、侮辱、脅迫的父母;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支配孩子的父母;在兄弟姊妹間將孩子分出高下的父母,也可說是具有強烈的占有意識。
這種心理方面的虐待,會嚴重傷害孩子的內心。有時甚至會出現頭痛或腹痛等身體狀況,然而,大部分的爸媽並不知道自己就是造成孩子身心不適的原因。
反過來說,覺得自己都是對孩子好的父母還比較多。特別是想支配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這種自以為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壓在孩子身上的傾向。
像這樣強行灌輸價值觀的行為,回溯其根本,是因為父母認為孩子「是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的附屬品」。實際上,幾乎沒有父母有這樣的自覺;他們相信自己覺得正確的價值觀,並且認為這都是為了孩子好,因而將之灌輸到孩子身上。
譬如說,希望孩子進入「好學校」、「好公司」的爸媽,像是為了孩子的幸福;然而,孩子只要進入「好學校」‘「好公司」,對爸媽自身也是值得驕傲的事,會看起來會更有價值──潛藏這種想法或打算也是常有的事。
對這種想法或打算有自覺的父母是極其稀少的。因此,爸媽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或是想依自己的想法來支配孩子,往往造成孩子身心方面不適,進而在向精神科醫師求診時被發現。
我自己也在選擇未來志願時,被父母強加灌輸他們的價值觀,導致我年輕時非常煩惱。並且,我的雙親堅信他們是正確的,絲毫不覺得他們的價值觀讓自己的女兒非常痛苦。因此,我非常了解有這種爸媽的孩子的苦惱。
本書便是要針對這些無法不攻擊孩子的父母,好好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態。
首先,第一章中會以事例來說明,攻擊孩子的父母是怎樣的父母。接下來的第二章會分析為什麽父母要攻擊自己的孩子,說明其精神構造。
接著第三章會舉出具體事例來解說具攻擊性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第四章告訴孩子,要如何對應這些攻擊自己的父母。
最後,在第五章中,將解說父母對孩子最極致的攻擊,殺害孩子。二○一九年六月,東京都練馬區元事務次官的七十多歲父親,殺害了無業、長年在家過著繭居生活的四十多歲長男的事件。將徹底分析這事件背後所潛藏的問題。
不論是要從這樣的父母手中保護自己,或是不想變成這樣的父母,都請參考本書。
前言
因父母的虐待而造成孩子死亡的事件頻繁發生。這種事件所造成的問題,大部分都來自肉體方面的虐待。毆打、踢、摔落、倒吊。或者是以香菸燙傷、將孩子關在戶外等。
這樣的身體虐待會使得孩子受到很大的傷害。此外,若是再加上不給予食物、不幫孩子清潔等忽略行為(放棄育兒),孩子會衰弱下去。並且,父母不帶孩子去醫院,只是持續放置不理,可能招致最嚴重的後果──孩子的死亡。
問題是,用這些方式虐待孩子身體的父母,有不少人覺得這只是在管教。二○一九年的千葉縣野田市,當時才國小四年級的栗原心愛死亡,她的父親也是固執地...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你也是受傷的孩子嗎?──我們的身邊,其實有許多攻擊孩子的父母
想支配、控制孩子的父母
訂下規則,嚴格要求孩子遵守的父母
毫不在意侵入孩子私領域的父母
看重世間榮耀更甚於孩子心情的父母
在意世間看法而講究結婚儀式的父母
逼迫孩子結婚的父母
想以金錢支配的父母
怒罵孩子的父母
不提供孩子所需的父母
對子女們有差別待遇的父母
馬上改換「受寵兒」的父母
幫助「受寵兒」,卻信賴「冷落兒」的父母
第二章 傷痕累累的小孩,帶著假面的大人──為什麼父母要攻擊孩子呢?
父母心中的支配欲望
增強支配欲望的「投資孩子」的動機
潛藏於支配欲望下的三個要因
自戀自愛──擅自將自己未實現的夢想託付給孩子
與攻擊者同陣線──模仿攻擊自己的人
占有意識──為什麼會發生虐待兒童?
特權意識──孩子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的附屬品」
欠缺想像力
怒氣的「置換」
對孩子的忌妒與羨慕
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信念
第三章 我的心,被父母殺死了──攻擊性的父母會帶給孩子的影響
「我果然很糟糕」──低落的自我肯定感
「只要變成更好的孩子,也許就會被愛了吧」──過多的奉獻
「都是我的錯」──自責的罪惡感
「為什麼我非得承受這樣的事情」──不能向爸媽發洩的憤怒,轉為欺負弱者
「無法拿刀對著父母,只能割自己的手腕」──自殘行為與家庭內暴力
「都是爸媽害的!」──暴君化的孩子
「原來我是失敗組」──「勝利組教育」的狹隘價值觀
「會變成這樣都是你害的!」──家中的纏擾者
厭食症、憂鬱症⋯⋯那些內心生病的孩子
第四章 不勉強自己原諒,可以嗎?──如何與攻擊孩子的父母相處
改變父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請理解「自己的爸媽是可怕的爸媽」
擁抱自己對於爸媽的怒氣與憎恨
原諒父母,是沒有必要的
STOP!停止要求自己原諒爸媽
覺得自己「必須原諒」的人,有著強烈的超自我意識
勉強自己原諒可能會出現身心症狀
自己幸福,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復仇
不原諒父母,其實是為了原諒自己
對決,是必要的
為了自己往後的人生,與父母對決吧!
第五章 宛如密室的家庭悲劇──那些與孩子同歸於盡的父母
日本前事務次官的殺子事件
從暴君化孩子的言語中,找到怒氣的源頭
父母與孩子,其實擁有不同的人格
認為孩子是「私有物」的觀念
為繭居而苦所導致的同歸於盡事件
繭居的長期化&高齡化
在家庭這個密室中所發生的悲劇
為了報復配偶而引發的殺子事件
後記
參考文獻
前言
第一章 你也是受傷的孩子嗎?──我們的身邊,其實有許多攻擊孩子的父母
想支配、控制孩子的父母
訂下規則,嚴格要求孩子遵守的父母
毫不在意侵入孩子私領域的父母
看重世間榮耀更甚於孩子心情的父母
在意世間看法而講究結婚儀式的父母
逼迫孩子結婚的父母
想以金錢支配的父母
怒罵孩子的父母
不提供孩子所需的父母
對子女們有差別待遇的父母
馬上改換「受寵兒」的父母
幫助「受寵兒」,卻信賴「冷落兒」的父母
第二章 傷痕累累的小孩,帶著假面的大人──為什麼父母要攻擊孩子呢?
父母心中的支配欲望
增強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