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拙著《刑法總論》(2010年第2版)與《刑法各論》(2012年第6版)有幸由元照出版公司在臺灣出版發行,很是欣慰。之所以能順利出版,得益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劉明祥教授與蘇州大學王昭武副教授代執翻譯之勞,並且,也得到了臺灣大學法學院林鈺雄教授的鼎力推介,在此謹表謝意!
2010年第一次訪問臺灣時,見到了林教授。林教授曾留學德國慕尼克大學,在洛克辛教授的指導下獲得法學博士學位。30歲時,我也曾留學德國弗賴堡大學,此後還曾數次訪問德國。經王昭武副教授的介紹,有幸結識林教授,去臺灣之前,就曾幾次透過E-Mail與林教授用德語通信,為此,儘管是初次見面,卻勝似相識多年的知己。更難得的是,兩人之間還能用德語交流,於我而言,是一次美好的回憶。
1969年,東京大學畢業後,我作為平野龍一博士的助手留任東京大學,當時,有不少來自臺灣的留學生。後來,國際政治形勢發生了變化,與當時相比,臺灣與日本之間的刑法學術交流現在少了許多。衷心希望,拙著的中文版能為臺灣的研究刑法學的各位老師以及學生所接受,並能成為日本與臺灣之間再度密切開展刑法學術交流的契機。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學習院大學教授
西田典之
2012年8月18日
第六版序
自本書第5版發行以來,雖僅過2年,仍發行了第6版。理由在於,2011年的通常國會終於通過了《為應對資訊處理之高度化等的刑法部分改正的法律》(法第74號),並已開始施行。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行改訂版,惟有對舊版的讀者表示歉意了。作為教科書、體系性書籍,應盡可能地包容最新的資訊,正是基於這種理念,才決定發行第6版。
這次的刑法部分改正,是對早在2004年就已經提交當年的通常國會審議的《為應對犯罪的國際化與組織化以及資訊處理的高度化的刑法部分改正的法律案》的修正。亦即,為了加盟《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作為國內擔保法,《有組織犯罪處罰法》引入了「共謀罪」,該改正案的這一部分引起了激烈的論爭與對立,其結果是,歷經反覆審議,直至2009年眾議院解散大選,該改正案終成為廢案。這次的改正,除了刪除2004年的改正案中有關「共謀罪」的部分之外,不過是改了名稱,其他部分幾乎是原樣提交國會審議。
這次刑法部分改正的主要內容是,對妨害強制執行罪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改正,而且,作為加盟歐盟的《網路犯罪公約》的國內擔保法,增設了製作電腦病毒罪,並就針對網路色情的相關規定進行了改正。另外,有關網路犯罪,為了就電子電腦與電磁記錄的搜查、沒收、扣押規定相關程序,刑訴法也進行了重要改正。在本書第5版,曾以「追補」的形式,介紹了這些改正案,經過這次的刑法部分改正,本書也對上述內容進行了修正。並且,借此機會,對第5版發行之後新出現的重要判例與學說進行了介紹與評述。
這次改訂,也得到了弘文堂總編北川陽子的有益建言。而且,在校對階段,儘管為了準備學習院大學大學院的入學考試而時間頗為緊張,代川邦福君仍與上次一樣,提供了幫助。在此謹致謝忱!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學習院大學教授
西田典之
記於2012年的女兒節(舊曆3月3日)前夜
初版序
最初,本書是作為大學的刑法各論教科書而撰寫的,但最終其內容較當初的設想要詳細得多。這是因為,在整理與介紹各種學說的同時,還盡可能多地引用了判例。這是因為,所謂刑法各論,其功能就在於具體探討以刑法典分則為中心的各種犯罪類型的個別性構成要件,那麼,在瞭解作為「活生生的法律」的判例的同時,也瞭解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即具體事例,就尤顯重要。為此,竊以為,本書不僅適用於學習刑法各論的各位學生,對具體實務人員也有參考價值。另外,對於受講課時間的限制而無法涉及的細小論點,本書也力圖有所探討。再者,為了與刑法總論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就筆者認為有必要的地方,本書也就總論論點加以了說明。
眾所周知,根據平成7年(1995年)的《刑法部分改正法律》(法第91號),刑法實現了平易化,刑法典的所有條文也均使用了現代用語。這次改正原則上只限於用語的修正,而並未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當然也不可否認存在若干變化。就其中的問題點,在解釋各個條文時均分別加以了說明。由於本書是採用刑法改正之後所新規定的用語而展開解釋,因而有幾處使用了新的用語(造語)。例如,就詐騙罪而言,由於不再存在「欺罔」與「騙取」這種用語,而代之以「欺詐」與「詐取」,則欺罔行為與被欺罔者就分別相當於欺詐行為與被詐騙人。另外,就贓物罪而言,也將該罪定名為盜品參與罪,贓物性亦為盜品性。尚不知這些用法能否被固定下來,還希望得到各位讀者的批判與指正。
在本書之前,還出版了以刑法各論中的「針對個人法益的犯罪」為對象的《刑法各論Ⅰ》(1996年),剩餘部分本打算作為《刑法各論Ⅱ》而出版的,但考慮到閱讀上的便利而減少了每頁的行數,同時也為了與其後的法律改正與制定(《母體保護法》、《器官移植法》等)以及判例與學說的動態相適應,而作了不少修改。出於上述理由,這次毅然決定出版合訂本,在此,還祈望能得到《刑法各論Ⅰ》的諸位讀者的海涵。
本書的寫作得到了不少人的幫助。在校對階段,東京大學的佐伯仁志教授通覽了原稿,並提供了有益的建議;學習院大學的鈴木左鬥志副教授補訂了前半部分的註解;神戶大學的 橋爪隆副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小林憲太郎與 鎮目征樹還就事項索引提供了幫助。在此,謹向以上各位表示深深的謝意!
本書的出版還得到了弘文堂編輯部的丸山幫正先生、清水千香先生、高岡俊英先生的幫助。尤其應指出的是,如果沒有丸山幫正先生長期耐心的督促,則難有本書的最終完成。對以上諸位,在此也謹表謝意!
最後,還要將本書獻給我已故的雙親。在我就是否選擇學者之路而彷徨猶豫之時,是亡父西田匠極力勸導了我;而在我的學者之路可能遭遇挫折之時,則是亡母西田氏不時給我以激勵。此刻,滿懷感激之情,我欲將終告完成的本書獻於亡父母的靈前。
東京大學教授
西田典之
記於1999年的女兒節(舊曆3月3日)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