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美國大法官霍姆斯先生在1880年於《普通法》一書的開篇中提出了其流傳於世、影響甚廣的觀點,即「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The life of the law has not been logic; it has been experience.)這一觀點不僅從本質上揭示出美國普通法的精髓所在,而且也準確地指出了法律規則與體系形成的基礎。法律的存在,固然需要透過理性分析而提煉出了理論,但是,對形成法律的經驗進行分析則是令法律得以持續存在的根本。
法律的經驗,並非僅限於一國一地。對不同國家的法學理論、立法規則與司法實務進行研究,是獲取不同國家與地區法律經驗的重要路徑之一。這也是本定期刊行的小冊書之主旨。
在本卷中,除保留了「羅馬法原始文獻摘要」、「羅馬法名句」、「理論研究」和「法學教義」幾個欄目外,增加了「人格權專題筆談」和「法學沙龍」兩個新欄目。
在「理論研究」欄目中,一群正在義大利攻讀法學博士學位或在國內進行博士後研究的法學後人,以他們朝氣蓬勃的進取之心、以對法學理論問題的敏銳觀察力、以大膽提出問題慎重研究論證的態度分別將他們各自的研究成果放在讀者面前。他們的研究分別涉及羅馬法中的擔保制度如陳洁蕾和李媚的作品、涉及從羅馬法的規範中尋覓有限責任制度之淵源的探討如韓斐的作品、涉及運用法經濟學研究方法對信用衍生產品法律性質加以分析的嘗試如周杰的作品、涉及從權利體系層面上討論其法律屬性的深度研究如王宇飛的作品、涉及從制度價值視野上分析遺囑繼承是規制如陳范宏的作品、涉及對歐盟法律的具體制度分析如韓宇的作品。這些作品可能在其成熟度上微有些青澀,但是其中不乏獨到的見解卓識、智慧的思想火花和理性的縝密思維。
在「法學教義」中,主要收錄了中國大陸中青年學者和義大利、荷蘭、美國等知名學者共計八篇作品。其中中國大陸幾位學者有關《論普通人格權與作者人格權的互動》、《非典型人格利益的民法保護模式研究》、《論正當行政程序與「人的尊嚴」》和《交易保證金》的研究有其獨到研究視角。義大利Sandro Schipani教授、Francesco Longobucco教授、美國Steven Kochevar教授、荷蘭Wibo van Rossum教授分別就《羅馬法中的體系化論題:債》、《私法中促進競爭的解釋》、《民法法庭上的法庭之友意見》和《「子女最佳利益」原則的法律文化衝突》進行的專題分析,從比較法的視角上給我們以更開闊的研究視域和分析方法的啟發。
在《人格權專題筆談》欄目中,我們將2012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法治社會中的人格權保護——中國和義大利法學家學術研討會」中部分國內學者的發言稿彙集在一起,旨在將該會議上的國內學者就法治社會中人格權保護的真知灼見展示在讀者面前,並期望借此對中國大陸民法典中人格權立法有所裨益。
在《法學沙龍》欄目中,我們刊發了三位歐洲著名學者在中國政法大學的講座稿。他們分別是俄羅斯著名的羅馬法學家、國立高等經濟學院的法學院的Tatiana Alexeeva教授、義大利著名的稅法學家、博洛尼亞大學法學院的Adriano Di Pietro教授和匈牙利科學院院士、著名的羅馬法和私法學家、布達佩斯厄特沃什‧羅蘭大學的Gábor Hamza教授。這三位教授在中國政法大學分別就《蘇維埃憲法原則與羅馬公法》、《義大利稅收制度在歐盟中的演變》和《匈牙利私法發達史概覽》為學生舉辦了精彩的講座。我們將其刊發於此,是旨在能夠令更多的人從中獲取到相關資訊。
較之已經出版的前四卷內容,本卷的內容在作者的國籍來源上更為廣泛,因為從不同國家作者的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比較法在理論研究上所具有的特有價值,這誠如美國著名的法學家羅斯科‧龐德所指出的那樣:「既然比較法學在法律教育中已然占據了一席地位,那麼我們就必須闡明,比較法學不僅是對立法法域中的不同規則做比較性的編目工作,而且也是在表明各種原則——亦即那些源出於司法經驗或學說闡釋的司法推理的出發點——長期以來是如何越來越趨向於法律之統一的。」*
當然,這個研究過程是較為漫長的,尚需我們作出更多的努力。
但是,我們已經看到:路,就在我們的腳下……
費安玲
2013年11月16日於京城靜思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