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書是近年讀書心得的小結。先哲有言:人生是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筆者生性駑鈍,早年求學階段,恣意漫遊書海,或通俗科學,或人文社會,常能忘我。直逾不惑之年,始知讀書為最愛,遂於四十五歲之年,重返校園,追求浪漫主義的自由、快樂。徜徉於書海、音樂、旅行、自然,恬靜安適、心曠神怡。及至知命之年,方悟教育為天命,讀書、教書或寫書,教學、研究或服務,無非分享閱讀心得、啟發學習興趣、助人快樂生活;美好生活之道,在於確立個人絕對目標、內在目的,終能實現自我、怡然自得,庶免競逐相對目標,流於世俗比較的困境。愛讀書、追求智慧,實乃此生最大獎賞,悅樂之心,油然而生!
今人有謂:正確教育幾近人類最崇高志業。教育是一切改革的根本,觀念則是正確教育的基礎。對於外在宇宙的浩瀚穹蒼,及內在宇宙的道德良知,康德心生讚嘆與敬畏,迄今仍是博雅教育的範本。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法諺有云:法乃善良與公平之藝術,筆者愚昧執著,崇尚人格為人文學問之本,道德與學問合一,慈悲與智慧融合,終生景仰典範。做學問之道或有多端,契合本性者,最能引人入勝、水到渠成。日本現代法之父Boissonade曾道:為學需理想與良師兼備,個人效Osler醫師之顰,認法學乃以法律為據之藝術;並因嚮往閒適,以蒙田為師,以Viehweg為例,近年就比較民事法學基礎問題,或有所思,偶有一得,或上課分享,或下筆為文,雖顯粗略,尚能反映生命片段。
書中收錄近年著作十二篇,其中實體、程序法各五篇,法學教育與司法改革各一篇,頗能投射所思比重。大物理學家 波耳(Niels Bohr)嘗言:「對立乃互補」(contraria sunt complementa),部分文章雖呈現不同思考的對立或衝突,但人文學問貴在多元、寬容,於自由探究、各抒己見之餘,如能取其中道、兼容並蓄,雖不中亦不遠。無論方法論層次,有關公理與觀點式論證的對立,抑或釋義論層次,有關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的衝突,其所關懷的終極價值應屬共通:追求良善解決之道。凱因斯所憧憬烏托邦的美好生活,為經濟學的倫理價值重構基石;法學的終極價值,在於追求良善解決之道,應是它屹立不搖的深層基礎。
當代物質文明固高度發達,心靈滿足似未見成長,近年快樂、幸福研究,復漸成顯學,東西方皆然,益見永恆價值。達賴喇嘛所指,人生以追求快樂為目的,真正、恆久的快樂,與善良、包容等基本人性價值有關,蘊涵圓融、透徹的高度智慧。在校園悠遊五年,雖無世俗成就,卻充滿親情關愛。父親許耀輝先生、母親許陳秀碧女士,自半世紀以來,無論何時、何地,對筆者始終關懷備至,不求任何回報,個人蒙受親恩,如山似海,愧無反哺良方,僅能敬獻本書,聊表心意於萬一!
內子陳正芬於案牘勞形之際,分擔家務之累,始能致力於學,特此深致謝忱!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班陳俐伶、鄭咏欣、 何盈青、廖芸萱及林吟濃同學,於論文校對方面,多所費心,併致謝意!書中淺薄、謬誤之處,在所難免,尚祈方家斧正,無限感恩!
許政賢
於政大法學院
2014年母親節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