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傳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價值在於禮、律兩大要素;其具體呈現方式,若就學術研究領域而言,則為教育與法制;若化約為具體事物而言,則為學校與法律;若從社會階層而言,則以教師與家長為代表。近現代以來,在歐風美雨的衝擊下,這些核心價值全毀,而新的文化價值體系,迄未見形成,以致社會的亂象橫生,不今不古,不中不西,是非價值判斷混亂。唯一可以肯定的行為準據,就是個人主義風行,「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口頭禪。因此,就近代中國史的發展而言,予人感覺傳統與現代是割裂的、斷層的,甚至對立的,迄今百餘年來仍在模索進行。其關鍵所在,當數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被日本打敗;接著1900年的八國聯軍,中國幾被瓜分,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信心徹底崩潰。自此以後,有所謂反傳統,乃至主張全盤西化。自清末到民國初期所建立的新體制,尤其是教育與法律,均是在這種背景下完成的。國人既然不能冷靜地看待傳統文化與西方強勢文明,所建立出來的新體制就不易有客觀表現。
二戰後數十年來,對於所謂「文化」,兩岸還是不能持平看待;對岸過去常將「文化」作為政治鬥爭工具,此地則不外視為藝文表演活動。文化既失其基盤,也就無從展現其活力。二千多年來,中國朝代更迭不一,但在世界古文明中唯有中國獨自延續至今,最主要的因素,當是傳統文化能夠長期保持優勢。這個優勢文化的基本要素,即拙稿所指出的禮、律。但近代以來,這個優勢業已喪失,也就是禮、律解體。面對這樣的情勢,吾人必須嚴肅地思考這個問題。其實如過去二千多年的歷史所昭示,政治雖有紛擾,乃至分裂,但因有文化優勢存在,遲早總會解決。從這個觀點而言,近代以來的危機,最嚴重的應該是喪失文化優勢,此事才是關係整個中華民族的命脈。
基於此故,對傳統文化要從事學術研究時,如何還原其歷史真面貌,成為研究者的首要課題。筆者的學術研究,首由教育史入手,接著推展法制史研究,就是由於此故。但追根究柢,必須尋找傳統文化之核心價值所在,筆者著重禮、律,而且重視其形成時期,也就是隋唐時期,其因在此。
拙書是根據二十多年來所發表的論文,加以最少幅度的增補而成。一方面是作為筆者學術研究生涯的心路歷程,另一方面則希望能拋磚引玉,為學界聊盡綿薄之力。譾陋之處,在所不免,敬請方家指正。
拙書之完成,實受恩師西嶋定生、池田溫兩位先生之教誨,與諸師友之啟迪,畏友黃源盛、陳惠馨兩位教授對「唐律研讀會」之指導,以及弟子兼助理嚴茹蕙之細心整理,內人王月霜之支持,於此特申謝忱。
高明士
2014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