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煜騰的碩士論文〈論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仇恨性言論之管制──以跨國網路為核心〉,探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CCPR)第20條關於仇恨性言論(hate speech)的管制,並將討論焦點集中於跨國網路,尤其著重於仇恨性言論在不同管制立場國家間的網路流通問題。煜騰的論文在口試時,獲得口試委員對其學術傑出貢獻的一致肯定。
國內處理仇恨性言論管制議題的碩士論文其實不少,但能從國際人權法的規範角度來分析,煜騰這本碩士論文是國內首見。更難能可貴的是,除了人權事務委員會對於仇恨性言論的解釋之外, 煜騰還能在為數相當龐雜的個人申訴案件當中來逐一耙梳,體系性地彙整人權事務委員的案例及規範立場。這些第一手資料的分析,不論在英文或中文文獻,均屬相當少見,也是煜騰論文非常重要的學術貢獻。
這本論文另外一個重要的學術貢獻,是對於跨國網路仇恨性言論的管制,提出了全新的論述與分析。煜騰將焦點放在不同管制立場國家間的跨國網路仇恨性言論,探討在一國既不禁止、也不處罰的仇恨性言論,透過跨國網路間的流通,到了另外一個禁止或處罰仇恨性言論的國家時,要如何予以規範的問題。這樣的一個研究聚焦,一方面需要植基於對國際人權法及比較法上有關仇恨性言論的規範,另方面也需要對網路科技的軟硬體有基礎的認識,才能正確理解人權與科技的交錯議題,作出有創見的分析。煜騰在這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管制模型,正是從這些科際整合面思考的創意所得。
煜騰這本論文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論點,是對仇恨性言論在規範上採取了一個開放多元的態度。透過對仇恨性言論在國際人權法及比較法規範的深入分析,這本論文認為一個開放多元的基調,才應該是仇恨性言論最重要的規範與管制基礎。這樣的彈性空間,讓對言論自由採取不同規範立場的國家,可以有一個相當大的空間來處理不同類型及價值的仇恨性言論。也就是在這樣的規範價值立場上,煜騰的論文才能進一步結合多元的網路科技技術,來發展出不同的管制模式。
煜騰一直對學術研究滿懷抱負與期待,我很高興他用心寫作的碩士論文獲得臺大法律學院碩士論文獎的鼓勵。作為煜騰的指導老師,我除了表達由衷的祝賀之外,也更期待煜騰接下來能更上層樓,投入法學研究的行列,有更為精彩的學術開展。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張文貞
2015年3月20日
序言
碩士論文的誕生象徵著碩士生涯的完成,而這本論文從構思、撰寫、完成、獲獎到出版的過程,也確實紮紮實實讓我感受到生命流動的大起大落。
還記得這種大起大落之感,亦曾出現在剛進法律系大一的憲法課程中。曾滿懷著欣喜進入台大法律系的殿堂,卻發現帶來的並不是明確的指引,而是一團團待解的混沌。徬徨無助的心情,頓失目標的失落,讓眼前的一切都變得黯淡。也因此我永遠不會忘記在那個期中考的課後,張文貞老師對我的鼓舞:「法律就是要在既有的框架中創造無限的可能。這是它的侷限,也正是它有趣的地方。」類似的話語也曾出現在林子儀老師的課堂上:「法學其實就是一個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學問,但在這中間我們還是要持續不斷的努力。」有時候,僅須一句話、一片刻,即可讓人產生變化。當時 張老師的鼓舞,讓我可以踏實的面對這個博大精深的領域,也成就了這一本論文的誕生。這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張老師總是像是一座溫暖的燈塔,在茫茫大海中指引著迷途的船隻返航。
我想我是個幸運的人,從大學至今的學習路上,除感謝父母一直以來對自己無怨無悔的支持,忍受著我無理的倔強;亦受到很多老師的幫助、鼓勵與包容,讓我發現自己的缺點,並得以精進。由於言論自由一直以來是我醉心的研究領域,從大三開始即不斷的接受林子儀老師的陶冶,不論是在治學方法和知識累積上都獲益良多;林老師在口試時的殷殷期盼也讓我不敢懈怠。除此之外,葉俊榮老師、王明禮老師在口試時的每字、每句,也讓我深刻反省自己的缺失,使這本論文可以盡善盡美。論文之外,我很感謝許士宦老師和林明鏘老師於我擔任法律服務社長時之照顧。許老師放棄律師工作,轉入學界那種對於學術無比的熱忱,對我而言是一種典範。也相當感謝王金龍法官在服役期間給我的溫暖以及教導做人處事之方法;亦感謝郭老師在我求學期間像俠客般的形象,指引者我努力向前,在我再度陷入徬徨的時候,告訴我要一面看著現實,但不忘追求理想;在我跌落谷底的時候,還願意伸出手告訴我事情沒有那麼絕望,但要深刻的反省讓自己成長。每一位老師曾經給我的鼓勵,都鞭策著我前進,要我記起教訓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撰寫論文的過程很漫長,短短三年不到的光陰,卻壓縮了許許多多悲歡離合。對於每一個在此過程給我協助的人我都表示深深地感謝。其中,最感謝的自然是隨著這本論文的起伏,到最後一刻仍在校對論文字句的晴羽;這本論文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妳的痕跡。當然也要特別感謝彥宏、楊晟,在這本論文的大半生命週期內,陪我度過那難熬、無趣的時光。更不用說,韶曼、淳尹在我口試前願意聽我練習,再仔細地告訴我要如何修正才能夠於口試時完美呈現。除此之外,在研究所期間不斷被我叨擾並願意擔任論發主持人的怡俐、擔任論發紀錄的家慶、義氣相挺的佑碁、智尊、士弘、一再的幫我修改英文摘要的如璟、出席我論文發表提出意見的公法組戰友以及其他好友們,我都獻上最誠摯的感謝。另外,研究所的生活是苦悶的,很感謝有機會跟著彥宏、郁璇、捷安、孟潔、智尊、柏裕、佑碁、政凱、栗民、柏諭、凱傑、秘密研究小窩裡的成員們吃喝玩樂,感謝你們的陪伴。
從大學到執業,一路以來心懷壯志的勾勒自己的未來,設定目標,在路途上不斷地懷疑自己、證明自己;不斷地在計畫與現實中衝突;不斷地在放棄與堅持中掙扎。在看似圓滿的剎那,卻重重的
落下;告訴自己,原來還不夠,原來沒有什麼時刻是準備好的,原來生命的道路上充滿迂迴與挫折,只能不斷的檢視自己,於落下後讓自己可以重新站起,變得比過去更好。
這就是這本論文的故事。也是我對這一路上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最真摯的感謝。
林煜騰
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