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過去數年在與大陸學界的交流過程,個人有感於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與飛黃騰達之外,也期盼對於民間窮苦社會人民的生活情形有所認識與體會,並對大陸以黨領政下的公共行政與政策運作實務有進一步的認知與瞭解,可惜未能如願。2010年9月接到朋友來電,告知說受聘參與重慶市一項有關留守兒童教育模式的培養計畫工作,與公部門有頻繁的互動往來,並有機會深入民間,接觸底層社會生活,令個人相當興奮,便經朋友同意參與觀察該項試驗計畫的進行,一舉滿足瞭解大陸以黨領政下的公共行政與政策運作實務,以及底層人民社會生活情形的雙重願望。
從參與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到「摸著石頭過河」是大陸公共政策過程的一大特色。此一特色主要表現在對於新興公共問題的解決,中央鼓勵地方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行政策試驗,然後由點到面,將試驗所得的經驗回饋到國家起草的政策中。地方對於公共問題的解決則表現在反覆探索、不斷試驗、持續調整的政策設計與學習過程,允許執行機關有相當彈性的政策試誤空間。重慶市留守兒童教育模式的推動就是在這種獨具特色的政策環境脈絡中積極探索、創新的試驗性政策作為。
公私部門間的協力關係也是一個令人感到有趣的觀察點。重慶市(委)政府與頂新基金會間的合作關係完全建立在雙方領導人口頭上的承諾,沒有任何書面文件的確認。推廣階段的行動,重慶市(委)政府幾乎完全授權由頂新主導,鮮少過問,導致基層官員、社區人士、甚至學校教師都有普遍以為這是頂新方案,而非政府政策的錯覺。真是一個完全迥異於臺灣經驗與觀點的作法。
由於經濟發展區域上的失衡,弱勢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落後,三農問題益形嚴重。雖然大陸政府有不少關於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出臺,但基層的利害關係者幾乎都會用「櫥窗政策」,或者「展示品政策」這類字眼來加以形容,也就是完全沒有實惠,享受不到相關政策利益之謂,點出大陸各級政府對於農村社會建構與發展的政策執行失當。留守兒童教育模式若非由重慶市委領導起頭,引進臺灣專業協力的輔導支援模式,恐怕也會落於相同結局。
在學術領域,政策執行的研究已經失落多年,主因乃是失敗案例過多,成功經驗不足,無法有創新性的積累。個人接觸留守兒童教育模式初期,特別看到相關學校的推託敷衍之姿,更對此一政策試驗行動不敢寄予厚望。沒意料到,此一政策試驗的效果卻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實值得加以研究記載。因此決定將這樣的一段見聞形之於文字,望能有利於學界相關研究的推進。
最後,本書的完成要感謝時任頂新基金會的周淑禎副執行長之邀請與同意參與,何怡璇小姐提供的研究上協助,以及元照出版公司的大力幫忙。感恩!
廖俊松謹識
2015年1月